资源简介 专题二 世界古代的亚、非、欧文明与封建社会的亚、欧国家河北中考考情分析专题解读:本专题涵盖了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点考查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与法律、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文明的成就、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及意义等知识点屡有涉及。通常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出现。在复习时,要全面掌握知识点,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应对考试中对世界古代史的考查。核心素养要求: 世界古代史涵盖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地域范围。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到古希腊罗马的繁荣,再到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理解不同文明在特定时空下的发展。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世界古代史,能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是建立在其独特的经济模式之上。 对于世界古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如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兴衰等,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学习世界古代史时,要注重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培养鉴别史料真伪、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历史。 了解古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欣赏。同时,从古代文明的传承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现代国家贡献力量。考点一 世界文明古国类别 国家 国家或城邦 出现时间 发源地 文明成果古代 亚非 文明 古代埃及 约公元前3500年 大 河 流 域 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古代巴比伦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中国 约公元前2070年 黄河、长江流域 甲骨文、青铜器古代 欧洲 文明 古希腊 公元前8世纪 海洋流域 爱琴海(地中海) 《荷马史诗》《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民主政治古罗马 约公元前1000年 台伯河畔 罗马大竞技场、万神庙、《十二铜表法》、儒略历考点二 封建时代欧洲的庄园、城市和大学庄园 形成与 发展 9世纪开始,庄园这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起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基本 结构 (1)领主:是庄园的主人 (2)居民:主要是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耕地:分为领主自营地(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佃户的“份地”和“共用地”。“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领主自营地由服劳役的佃户耕种 (4)庄园法庭:由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其审判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特点(本质) 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城市 兴起 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从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争取自由 和自治 (1)原因: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2)方式: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结果: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影响 (1)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2)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大学 兴起 原因 (1)经济基础:11世纪后,西欧经济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2)文化交流: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丰富了欧洲的文化和知识体系 (3)城市发展:城市的兴起为大学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场所,城市中的学者和学生群体逐渐聚集,形成了学术交流的氛围发展 过程 (1)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3)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自治地位 体现在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课程 设置 (1)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2)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3)特点: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考点三 古代社会的民主与法制项目 《汉谟拉比法典》 古希腊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 《罗马民法大全》时间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公元前450年左右 6世纪国家 古巴比伦 雅典城邦 罗马共和国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人物 汉谟拉比 伯里克利 统治阶级 查士丁尼内容 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抽签制度、主席团、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津贴制度 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 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作用 或影响 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但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稳固了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了皇帝的专制权力地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共同点 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考点四 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改革改革 大化改新 法兰克王国改革时间 从646年开始 8世纪前期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影响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形成考点五 世界三大宗教项目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不 同 点 产生原因 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 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阿拉伯半岛处于分裂状态产生时间 公元前6世纪 1世纪 7世纪初发源地 古代印度 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传说中的耶稣 穆罕默德基本主张 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 信仰基督耶稣,主张忍受苦难,死后就会升入“天堂” 信仰“真主”安拉,主张顺从相 同 点 背景 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地点 都产生于亚洲教义 都宣扬忍耐、顺从等影响 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点六 古代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帝国 基本情况亚历山大 帝国 由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发展起来,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罗马帝国 1世纪,罗马帝国继续扩张;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它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拜占庭 帝国 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发展起来的,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帝国;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395—1453年),定都君士坦丁堡阿拉伯 帝国 阿拉伯统一后向外扩张,接连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 帝国 公元14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国家,为掠夺土地和财富对外进行侵略战争,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古代亚非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文明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东西方文明比较。项目 东方文明 西方文明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代表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两河流域、中国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差 异 地理 环境 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诞生于临海地区经济 一般发展农耕经济 一般发展对外贸易,工商业较发达政治 多是奴隶制君主专制 多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文化 稳定持重,推崇道德,思想保守,不崇尚扩张 富有对外开拓精神相同点 都产生了重要的文明成果,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产生的原因。(1)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古代东方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与农耕,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产生了保家卫国的思想。古代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半岛,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在航海和掠夺战争中,人们形成了冒险精神。这说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2)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古代东方各国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是奴隶主专制制度,从而形成了“人治”的传统。古代西方在经济上以商业为主,政治上是奴隶制民主政治。 比较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不同。(1)承担义务的对象不同:西欧庄园农民向庄园领主承担劳役,不向国家承担义务;中国古代农民要向国家承担租税、兵役、劳役,无地农民还要向地主交租税。(2)承担义务的方式不同:西欧庄园农民承担义务的方式主要是劳役,实物、货币等方式的重要程度相对较低;中国古代农民承担义务的方式包括实物、货币、劳役和兵役等,劳役方式的地位并不突出。(3)人身关系不同:西欧庄园农民主要依附于领主;中国古代农民主要依附于国家,人身相对自由。(4)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不同:西欧庄园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中国古代农民中的自耕农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比较日本和阿拉伯半岛建立封建国家的不同。(1)两者建立封建国家的方式不同:日本通过大化改新的改革方式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阿拉伯半岛则通过伊斯兰教统一了思想,加速了半岛的统一。(2)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兴起顺应了阿拉伯民族的要求,促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民族的振兴,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又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它规定“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以后罗马共和国每颁布一个成文法典,平民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便提高一步。——陈筠、防微《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意义重大。它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使量刑定罪有了明确依据。规定人民会议决定具有法律效力,为平民提供了一定保障。此后每颁布一个成文法典,平民地位便提高一步,推动了罗马社会向法治和平等迈进,是罗马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十二铜表法》颁布的突出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答案:突出作用: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使量刑定罪有了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