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民族与对外关系、科技与文化河北中考考情分析专题解读:考试中,本专题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可能考查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如中央集权的加强等,以材料分析题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经济上,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等是常考点,要求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民族关系中,常结合具体史实,如和亲、战争等,考查民族交融的过程及意义。对外关系中,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可出现在选择题或材料题中,考查对外交流的意义。科技文化方面,四大发明、文学艺术成就等,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注重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核心素养要求: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着各自特点。从先秦分封到秦汉大一统,再到唐宋元明清的演变,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民族关系等的变迁。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封建政治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同时政治稳定也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等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如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古籍文献、考古发现等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古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他们的事迹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后人。考点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主要史实禅让制 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其相关的主要人物有尧、舜、禹,首先实施这一制度的是尧,他推举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的儿子启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4)影响: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县制 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这次改革,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 立与发展 (1)理论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主张,即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雏形: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3)建立: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地方——郡县制,全面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巩固:政治,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5)完善:隋朝时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6)加强:北宋宋太祖通过分化事权、收归兵权,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7)发展: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8)强化: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厂卫特务机构 (9)顶峰: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科举制度 (1)确立: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打破了门第界限 (2)发展: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殿试;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废除:1905 年,清政府正式下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行省制度 元朝时确立,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领域 主要史实农业 历代发 展农业 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4)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修建水利设施农作物 (1)原始社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2)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较普遍 (3)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作物 (4)清朝: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生产 工具 (1)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耜等 (2)商周:有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 (4)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5)宋朝:发明了插秧工具——秧马水利 工程 (1)战国: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2)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3)隋朝: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4)清朝:大量修建水利设施,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续表领域 主要史实手工业 陶瓷业 (1)原始社会: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 (2)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有显著发展 (3)唐朝: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4)宋朝:北宋时景德镇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5)明朝: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纺织业 (1)原始社会: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2)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在缫丝、织布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3)北宋: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4)南宋:棉纺织业兴起 (5)明清: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明朝中后期,丝织业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工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冶铸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采用“泥范铸造法”,其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举世闻名商业 货币 (1)秦朝:规定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2)西汉: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 (3)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 (1)两汉: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合称东西二京 (2)唐朝: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洛阳、扬州、成都也是商业繁荣的大都市 (3)两宋: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杭州(南宋时改为临安),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元朝: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5)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6)清朝:出现了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出现徽商、晋商等大的商帮交通 (1)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隋朝: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 (3)唐朝:水陆交通都很发达 (4)宋朝:海外贸易兴盛 (5)元朝:修建陆路交通网,驿站四通八达,海陆交通发达 (6)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 贸易 (1)西汉: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等货物运往西亚、欧洲 (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 (3)宋元: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明朝:郑和下西洋,带去大量金银及中国特色货物,换回许多珠宝、香料、药材等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重心南移 发展 历程 第一阶段: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考点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时期 主要史实先秦时期 (1)民族交融的开端:在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这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与周边其他各族不断交融,如炎黄部落的交融,为华夏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这是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一些少数民族如戎、狄、蛮、夷等与华夏族相互交往,民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秦汉时期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如北击匈奴,设立桂林郡、象郡等 (2)民族关系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同时,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三国两 晋南北 朝时期 (1)民族大迁徙与大交融: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与汉族相互杂居 (2)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氐族建立的前秦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制度,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隋唐时期 (1)民族关系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繁荣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唐朝与周边的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方式,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2)边疆地区的开发:隋唐时期,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也逐渐繁荣。如吐蕃在唐朝的影响下,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发展五代辽 宋夏金 元时期 (1)民族政权的并立:这一时期,汉族建立的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元等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如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宋夏之间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2)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民族交融在边疆地区深入进行,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如契丹族、女真族在建立政权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制度,加速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明清时期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如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等 (2)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考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时期 主要史实秦汉时期 (1)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即“丝绸之路”。这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商人、学者和使者 (2)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新罗留学生大量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宋元时期 (1)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宋代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对外文化交流: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明清时期 (1)有限的对外交往: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2)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且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进行管理。其目的是防范西方殖民势力入侵,但这也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西方考点五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时期 主要史实先秦时期 (1)科技: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已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青铜工具的使用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实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思想: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多学派。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仁”,其思想被整理成《论语》;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道家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相互转化,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韩非是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等 (3)文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离骚》秦汉时期 (1)科技: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蔡伦造纸法制成的纸称为“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还创编了“五禽戏” (2)史学: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3)宗教: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魏晋南北 朝时期 (1)科技: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 和 3.141 592 7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书法:锺繇独创楷书书法;东晋王羲之的行书、楷书为古今之冠,代表作《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3)绘画: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4)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隋唐时期 (1)科技: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医学方面有《唐本草》和“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 (2)文学: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风格多样 (3)绘画:绘画艺术高度发展,阎立本擅长人物画,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 (4)书法:最著名的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宋元时期 (1)科技: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并传入欧洲,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不断发展,南宋时期出现了管形火器;元代王祯编写的《农书》,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2)文学:词在宋代达到鼎盛,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代则以曲为主要文学形式,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是元曲的杰出代表 (3)史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明清时期 (1)科技: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对药物学和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文学: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进步作用: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②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苦读,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继承性因素:在前一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2)社会环境因素: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5)经济交往因素: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6)人民群众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7)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8)其他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对现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有哪些 (1)国家要给予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政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便利和优惠。(2)坚持改革开放,不能闭关自守,要积极地融入世界市场。(3)培养国际竞争力。 明清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和中外交往的特点与启示。(1)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2)中外交往的特点:①和平友好交往达到顶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②殖民者(日本、荷兰、沙俄、葡萄牙等国)开始展开对中国的侵略活动;③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殖民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3)中外交往的启示:对外开放促进社会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明清时期没有出现四大发明那样的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的原因。(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中国封建君主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他们对西方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人员进行科学研究。(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3)“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政府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机会,同时也使我国军事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4)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文化政策日益反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重视文章写作,忽视科技发明创造,使科技发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文化政策方面,明清两代特别是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打击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才能,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宋元时期,局势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相得益彰。宋朝结束分裂,城市与贸易蓬勃发展;元朝统一全国,中外交流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文化如日中天。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辈出,彰显我国科学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成就了这一辉煌的时代篇章。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答案:原因:经济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社会安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