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 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 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线索梳理
【阶段特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明。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即通过简单敲砸等打制方式做成石器工具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史前:通常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称为“史前”。
大概念整合单元
【发展趋势】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素养提升】
1.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新课标教材)
3. 北京人
时间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体貌特征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生产、生活状况 制作、使用     ;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   ,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群体生活,共同劳动
遗址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发现的意义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4. 山顶洞人
·时间、发现地点: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生产、生活状况: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缝制衣服;会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
素养提升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1)元谋人遗址中的炭屑和烧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反映出元谋人和北京人会使用火;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2)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穿孔骨针;出土的兽牙、石珠等装饰品 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知识点2 原始农业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大汶口文化(6年1考) 良渚古城遗址(6年2考)
陶寺古城遗址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素养提升】
1. 原始农业
·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表现: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和黍。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家畜的饲养开始出现。
·意义: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新课标教材);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生活地点 今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今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
建筑    建筑房屋(防潮通风);木结构水井         圆形房屋(挡风保暖)
农业生产 栽培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主要种植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生产工具 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制作和使用   石器(新石器时代)、骨器、角器等
手工业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 以陶器为主,    最具特色;乐器,如陶埙;出土骨针、骨锥、纺轮,会纺织、制衣
素养提升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1)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表明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2)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 表明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3)贾湖遗址出土的家猪骨骼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表明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4)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乐器骨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表明中国原始音乐的发展
3.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 900—4 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2023.1)(新课标教材)
4. 良渚古城遗址(6年2考) 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2024.1)(新课标教材) (1)距今约5 300—4 300年,以良渚古城为核心,位于浙江余杭。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2)古城北部和西北部有外围水利系统,中部人工堆筑的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反映了当时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3)良渚古城贵族墓地里,随葬品众多且精美,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2023.1)【结论】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新课标教材) (1)距今约4 300—4 000年,位于山西襄汾,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及陶质建筑材料(2)城内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并出土了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 表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3)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反映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4)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结论】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新课标教材)(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①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彼此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②距今4 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并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知识点3 炎黄联盟 炎帝、黄帝的传说(6年1考) 尧舜禹的禅让
2022年版课标: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1)传说与神话是对上古时代历史的表现;真实历史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2)传说与神话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传说 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炎黄联盟 (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     时期。阪泉之战后,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并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2)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帝、黄帝的传说 (1)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黄帝,名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2019.1)
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实行   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德育】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新课标教材)
学史方法提素养
◆从文献、图像、实物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2022年版课标·教学提示P16: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命题导向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 (1)关注文字史料的出处(时间、主题等);(2)弄清文献史料中字、词的含义;(3)理解文献史料的整体含义;(4)与其他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
如何读懂图像史料 (1)看图名。通过图名可以洞察整幅图像的主题,对于我们理解图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图像同图名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容易理解图像的寓意(2)看图像,判断其史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
如何观察实物史料 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 (1)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2)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审美信息(3)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取文物中的科技信息
如何从现存建筑工程、遗址与遗迹中获取信息 (1)关注建筑工程、遗址、遗迹的历史价值。如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承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约500年的历史变迁。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关注建筑工程、遗址、遗迹的现实意义。如参观近代的一系列革命遗址、遗迹,能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爱党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等
导向1: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导向2:证史方法
孤证不立 如果只凭一则史料便推理出某个历史结论,这个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此需要多条能构成“证据链”的相关史料的互证,才能够推出较为可靠的历史结论
二重证据法 当证据较少时,至少要保证不同类型史料各有一例。通过相互印证,认定某一史实成立。尤其重视运用“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
【好题精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原文:略。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
      图一 利簋及其简介              图二 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
——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
材料二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摘自《史记·周本纪》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摘自《史记·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历史价值。(6分)
(2)指出材料一、二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文物利簋设计一条宣传标语。(3分)
随堂练
分层高效训练:“真题知考情”精选6年真题,熟悉广东中考怎么考;“模拟互补练”精选广东各地市模拟题及万唯原创题,对高频点互补训练。
1. (2024省卷1题)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遗址 玉钺 玉琮 龙首玉环
石峡遗址
良渚遗址
A.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 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C. 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 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2. (2024广州1题)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 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B. 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C. 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 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3. 距今约5 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4. 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6.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修建了水利工程 B.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建立了早期国家 D. 出现了成熟文字
7. (2019省卷1题)《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 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 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互补练
1. 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所使用的石器,大致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分别用于砍凿、制造木器和分割肉食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A. 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B. 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 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 掌握制作工具的技术
2. 2023年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考古中,发现其陶器器类及装饰风格,既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风格,又有仰韶文化元素,同时兼具南方地区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此考古发现印证了(  )
A. 春秋争霸的政治格局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 D.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3. 在陶寺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随葬品多寡不等的墓葬、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独立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这说明,当时(  )
A.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 B. 封建制度建立
C. 青铜文明高度繁荣 D. 早期国家出现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史前时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起源并不断发展。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开展项目化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活动一 【解密原始社会生活】
A.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C.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D.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1)一组同学搜寻了以上文物,请你任选两件文物,分别提炼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6分)
活动二 【追思华夏文明先祖】
湖南炎帝陵庙里的炎帝像【祭文】始祖炎帝,功著千古,德被四海。发明耒耜,培植麻、黍、稷、麦、菽,开农耕之先河…… → 黄帝陵【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山西临汾尧庙【祭文】尧帝至伟,山功海勋。月鉴其公,龙化其身。怀谦修睦,唯淳赐霖。万邦协和,九族雍亲。
(2)二组同学规划了如上旅游路线,请你说明他们设计该旅游路线的意图。(4分)
(3)为完成本次项目化学习,还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搜集资料?(4分)
巩固练习
1. 下图是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灰烬,堆积致密胶结成块状,里面发现了野猪骨、鹿骨等兽骨烧剩下的残骸痕迹。据此可知北京人(  )
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灰烬
A. 懂得制作工具
B. 使用打制石器
C. 已经会使用火
D. 过着群居生活
2. (2024重庆B卷)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 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 炎黄部落起源  B. 原始农耕生产  C. 史前制瓷技术  D. 大禹治水过程
3. [劳育]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较多、气候湿润,河姆渡人建造了可以排水、防潮的干栏式建筑;黄河流域冬冷夏热,半坡人建造了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这表明原始居民(  )
A. 具有生活智慧 B. 掌握卯榫技艺 C. 懂得窖藏粮食 D. 具有审美观念
4. 距今约5 300—4 300年的良渚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城外有三处人工堆积的大型祭坛。这反映出良渚古城(  )
A. 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B. 城市功能较为完备
C. 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明显 D. 与其他文明有交流
5. (2024山西改编)右侧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6. 虞夏时期,黄帝已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沿袭了之前对黄帝的祭祀活动;在秦末刘邦为沛公时,也曾“祠黄帝”。由此推测,祭祀黄帝的主要目的是(  )
A. 宣传黄帝形象 B. 宣告完成统一 C. 维系社会稳定 D. 增强民族认同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打制石器 火
知识点2 粟 干栏式 水稻 骨耜 半地穴式 粟 磨制 彩陶
知识点3 部落联盟 华夏族 人文初祖 轩辕 禅让
学史方法提素养
(1)“利簋”作为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佐证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利簋”铭文作为第一手史料,证明了史籍中“武王伐商”一事确为信史;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古老观念的体现。(一点3分,任答两点6分)
(2)武王在甲子日征伐商朝,一天打败纣王军队。(3分)
(3)【示例】利簋——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见证历史的永恒记忆。(3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随堂练
1. D 2. A 3. B 4. C 5. A 6. B 7. D
互补练
1. D 2. B 3. D 
4. (1)【示例】选择:A。历史信息:骨针的使用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已能够自己缝制简单的衣物。(3分)
选择:B。历史信息:骨耜为河姆渡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当时原始人类的农耕生产活动。(3分)
(2)感怀华夏先祖功绩;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认识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厚植家国情怀。(4分,任答两点)
(3)网络查找资料;参观各地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巩固练习
1. C 2. B 3. A 4. A 5. C 6.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