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 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 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线索梳理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和早期王朝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
大概念整合单元
【因果联系】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推动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进步。
【发展趋势】出现统一趋势;中国古代国家机构及国家治理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夏、商、周的更替 西周分封制 青铜器 甲骨文(6年2考)
2022年版课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1. 夏、商、周的更替
·世袭制:王位、爵位和财产按照家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开始于夏朝启继承王位,伴随着清朝灭亡走向终结。
2. 西周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     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
主要内容
贵族等级 天子—    —卿大夫—士
作用 (1)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新课标教材)(2)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危害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地图解读】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重要地点:西周都城镐京、东都洛邑主要诸侯国:晋、宋、鲁、齐、吴、燕等诸侯国分布特点: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文明发达,是当时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
3. 青铜器
·概况: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铸造出大型器物。
·类型及功能:商朝以后,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    ,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如周王朝规定: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制作工艺:是由青铜(铜、锡、铅的合金)制成的器具,商周青铜器在制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价值:反映了中国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这些文字为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史料依据。
【图片解读】
司母戊鼎历史价值:也称后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展现了我国商朝晚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艺术价值:司母戊鼎造型大气、庄重,给人深沉而又凝重的美感。鼎的耳部浮雕有双虎食人图案,浮雕技艺精湛;鱼纹、兽面纹、回形纹等纹饰,美观而协调科学价值:鼎的各部分使用泥范铸造法铸成,大鼎的耳朵铸接在鼎身上,表明当时铸造和铸接工艺已经相当高超 四羊方尊历史价值: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印证了商周时期青铜制作工艺高超艺术价值:造型简洁、生动逼真、优美雄奇,寓动于静,是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精品,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4. 甲骨文(6年2考)
甲骨文(2024.2、2021.1) 名称由来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标志着我国有三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记载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方法 使用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地位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发现意义 (1)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知识点2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6年1考)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6年1考)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6年1考) 老子(6年2考) 孔子 百家争鸣
2022年版课标: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素养提升】
1.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6年1考)
·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    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020.3)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产品增加促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商品交换市场出现,     被更多地使用。
2.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6年1考)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2023.2) 背景 (1)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2)王室衰微,分封制等遭到破坏(3)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竞相争霸
主要霸主     (春秋首霸)、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
旗号 “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影响 (1)促进局部统一: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2)民族交融: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新课标教材)(3)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背景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重大战役 齐、赵、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魏马陵之战(减灶诱敌)、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性质 由争霸转变为兼并
结果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教材史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3. 商鞅变法开始2 380周年(6年1考)
·背景:(1)社会生产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改革成为时代趋势: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况:公元前356年开始,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1)政治: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023年印次删除);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    。
(3)军事: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结果: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杀,但新政已深入人心,仍被继续推行。
·影响:(1)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019.2)
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新课标教材) 
商鞅铜方量历史价值: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是研究秦国量制的重要史料
4. 老子(6年2考) 孔子
老子[2021.33(3)] 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    》)一书中,是道家的经典
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主张“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2020.2)(2)哲学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 简介 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思想主张及贡献 核心思想 “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政治主张 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贡献 创办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文化贡献 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材史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实行德政,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德教化,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5. 百家争鸣
概况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学派之间展开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
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及主张
墨家 墨子(墨家创始人) (1)主张“    ”“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2)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3)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1)主张实行“    ”,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2)提出“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1)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兵家创始人)、孙膑 孙武的《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孙膑继承了孙武的军事理论,并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影响 (1)对当时: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对后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教材史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素养提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唯物史观)
设问:根据上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历史规律?
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起决定性作用;无法适应生产力进步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将走向消亡。
知识点3 都江堰 《诗经》(6年1考) “楚辞” 《黄帝内经》 扁鹊
2022年版课标: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1. 都江堰
·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
·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    。
·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影响:建成之后,    成为沃野,被称为“     ”;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位于岷江上;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特点:利用天然地形,因势利导
都江堰示意图
【教材史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保存了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光辉的地位。(2022.2)
3. “楚辞”: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他的代表作《离骚》,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新课标教材)
5. 扁鹊:战国时期名医,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新课标教材)
学史方法提素养
◆识读中国古代疆域图
2022年版课标·教学提示P16: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
必备知识
(1)看图名。通过图名了解地图主题或所示时期。若无图名,则结合图例、图注、图中信息判断(2)看图例。弄清符号的含义,了解地图中的重要机构或地点。图例通常出现在地图的左上(下)角、右上(下)角,用于标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观察图例“都城”“政权部族界”等标识,结合地图中的信息,了解政权的位置、范围、都城所在地;观察图例“郡级驻所”“州级驻所”“道级驻所”等,了解当时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及行政制度(3)看图注。了解历史地图的时间范围和地理方位,关注地图中古今地名信息的变化。历史地图的图注通常在地图的下方或者右方,内容主要为古今要素对照,常见的古今要素对照有古今界线的对照、古今河流及海岸线的对照、古今地名的对照等。结合图注阅读地图,可以了解古地名分别对应现今的什么地点等,从而构建古今联系,更好地理解地图内容(4)联课本。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观察地图信息,判断与其相关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叙述,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命题导向
导向1:判断疆域图主题
常考设问 疆域图反映的相关史实
解题路径 观察疆域图中的图例、图注,定位到地图中的相关信息,了解重要地点(如都城)、疆域范围、行政区划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疆域图反映的主题
导向2:解读或说明疆域图中的信息
常考设问 提取信息加以解读(提取信息并说明)
解题路径 (1)通过观察疆域图体现的民族关系、地方行政制度、边疆治理机构等,提取信息,得出结论(2)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叙述出现这种现象的渊源或原因
【好题精练】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9分)
材料
图1
图2
判断上述地图分别反映的主题。(4分)
对比两幅地图,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5分)
◆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设计文创作品
2022年版课标·教学提示P16:查阅相关材料,开展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历史文创作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的展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命题导向
导向:设计文创作品
新设问 为文创作品设计宣传语 文创作品的创作原则
答案写什么 文创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其反映的史事、体现的文化价值或教育意义等) 文化传承性原则,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新性、功能性、多样化表达;注重科学性,与正确历史史实相符合等
【好题精练】2.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某班围绕“穿越时空,触碰历史”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以下是同学们围绕主题收集的文创作品图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8分)
文创作品
青铜面具书签 都江堰银版画 秦俑象棋
任务:(1)根据以上文创作品,分析文创作品的价值。并简述设计与古代历史相关的文创作品应遵循的原则。(6分)
从以上文创作品中任选一个,为其撰写宣传语。(2分)
随堂练
1. 右图为西周时期师寰簋的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令师寰率领王室军队和齐、莱等国军队,成功平定淮夷叛乱的史事。该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武王伐纣 B. 分封制
C. 诸侯争霸 D. 郡县制
2. 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田地);(“耒”的象形。耒:翻土工具)
A. 劳动生产 B. 分封制度 C. 兼并战争 D. 祭祀礼仪
3. (2024广州3题)孔子认为“为仁由己”,每个人都能成为弘道者;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的活动看做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这体现了儒家(  )
A. 对以法治国的推崇 B. 对人精神自由的追求
C.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 D. 对人自身力量的坚信
4. [跨学科·地理]《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5.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商鞅推行新法 C.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夏朝巩固统治
6. )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 统治阶级残暴 B. 饮酒之风盛行 C. 青铜工艺高超 D. 分封制度确立
7.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 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 内容通俗易懂
C. 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 韵律典雅优美
7.1 同类价值观——文化认同
吴国是百越民族建立的国家,和诸夏的文化差距较大。春秋后期,吴国使者在鲁国谈论各国礼乐文化,让中原诸侯和士大夫为之叹服。这表明(  )
A. 吴国礼乐文化远超鲁国         B. 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交融
C. 吴国参与到诸侯争霸中         D. 吴国摒弃原有民族文化
8.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如下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刑罚残酷的表现
9. (2020省卷1题)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 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 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 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10.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
A. 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道家的“无为”思想 D. 墨家的“非攻”思想
11. [跨学科·地理]下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
A. 农牧分界线以北 B. 汉水流域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长江以南
12. (2019省卷2题)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互补练
1. 西周时期,“天子”统治的地域叫“天下”,诸侯统治的领地叫“国”,卿大夫统治的采邑叫“家”,天下、国、家的层次得以落实。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  )
A. 巩固了统治秩序 B. 强化了中央集权 C. 确立了世袭制度 D. 开发了边疆地区
2. 牛本来是用作宗庙中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但到春秋晚期时,牛已经成为了田亩里耕作的主要力量。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社会变革 B. 诸侯争霸 C. 王室衰微 D. 土地私有
3. 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一变化说明(  )
A.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 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C. 各国地位趋于平等 D. 周王的威信被削弱
4. 商鞅变法扩大了授爵范围,平民也可以授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据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鼓励百姓农业生产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增强秦国兼并实力 D. 强化户籍管理
5. 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 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 B. 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
C. 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 D. 在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6.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广泛地域的邦国联盟体,中心城市为王都,各个邦国或诸侯国也有各自的政治中心,由此构成中国古代社会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同时,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定型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传统,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黄河流域是三代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辉煌成就。
——摘编自胡嘉麟《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分)
材料二
商代铜爵司母戊鼎   商代青铜器分别有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具等,其中礼器所占比例最大。青铜制品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商代青铜器的表面一般都铸刻有瑰丽多彩的花纹。其中云雷纹是最常见的底纹,底纹之上再铸刻其他各种主题纹饰,外观十分精美。——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代青铜器的特点。(4分)
材料三
(3)根据左侧示意图,以秦国为例,简述图中①②③处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
巩固练习
1. 下图中的青铜铭文记载佐证了(  )
素材来源:新教材七上
A. “中国”一词在西周已经出现  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
C. 西周的统治范围仅限于“中国” D. 周王朝的建立顺应民心
2.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 使周朝取代了商朝 B. 确立周朝的等级秩序
C. 扩大了周朝的版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扩展
3. 据考证,殷商时期的工匠们通过混合多种金属,创造出具有优良性能的青铜合金;更是采用泥范铸造法、分铸法等技术铸造青铜器。这说明该时期的青铜器(  )
A. 纹饰精美     B. 工艺先进     C. 数量众多     D. 分布广泛
4. 甲骨文记录了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可用于研究古气候与古天文学;还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用于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这说明甲骨文(  )
A. 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B. 采用多种造字方法
C. 是中国已知最早文字 D.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5. (2024重庆模拟)从下图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A.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C.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D. 中原王朝版图拓展
6. (2024河南)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 较高生产力水平 B. 频繁的兼并战争
C. 新兴的小农经济 D. 宽松的社会氛围
7. (2024安徽)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 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 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 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8. [劳育]“蜀郡郡守李冰开凿了分水岭,避免岷江带来灾害;河渠水不仅可以用来行船,多余的水还能用来灌溉农田,百姓因此受益匪浅”。这体现的古代人民的智慧是(  )
A. 精耕细作 B. 不违农时
C. 无为而治 D. 因地制宜
9. (2024河南模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论语》中的这些言论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
A. 治国理念 B. 教育原则
C. 道德观念 D. 辩证思想
10. [新课标·学业要求]九年级(1)班同学们组织“走进图书馆·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览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4分)
【阅览计划】
阅读计划卡
图书区域 阅读目标 所选书目
人物传记区 探寻历史人物贡献 《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等
先秦典籍区 汲取古代思想智慧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
(1)上面是同学们制定的阅读计划卡。请你为“先秦典籍区”再补充两本书目。(4分)
【人物传记区】
《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 目录节选第二节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秦人富强 收复河西第五章 商鞅虽死 秦法未败第一节 赵良的警告第二节 商鞅车裂而死第三节 秦法未败第六章 商鞅与《商君书》……
[教学提示·撰写人物小传]上面是同学们在人物传记区看到的书籍。据目录内容及所学知识,为商鞅撰写人物小传。(4分)
【先秦典籍区】
·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百姓,他们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论语·为政》
·法家:“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译文:执法应当一视同仁,不分富贵贫贱、不论官职大小,所有人都受到法律所施予的平等的奖赏或惩罚)
——《韩非子·有度》
·道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译文:顺乎自然地处理世事,以无言的态度施行教化)
——《道德经》
上面是同学们在先秦典籍区找到的各学派关于如何实现和谐社会的主张,请你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通顺,逻辑清晰)(6分)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禹 世袭制 前1046 镐京 洛邑 血缘 诸侯 礼器 商朝
知识点2 牛耕 金属货币 齐桓公 秦国 秦孝公 县制 井田制 度量衡 军功 道家 道德经 无为而治 儒家 论语 仁 以德治国 私学 有教无类 百家争鸣 兼爱 仁政 民为贵 礼治 以法治国
知识点3 李冰 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
学史方法提素养
1. (1)图1:周初分封诸侯国。(2分)图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2分)
(2)信息:诸侯国的数量减少。(2分)说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灭掉。(3分)
2. (1)价值: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的创造与发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焕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等。(4分)原则:挖掘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坚持价值导向,弘扬传统文化;坚持创新,与社会生活接轨等。(2分)
(2)【示例】选择:青铜面具书签。宣传语:穿越千年,以青铜面具为引,邂逅历史的书签之旅——让每一页阅读都充满神秘与古韵。(2分)
随堂练
1. B 2. A 3. D 4. B 5. C 6. C 7. C 7.1 B 8. A 9. A 10. C 11. C 12. A
互补练
1. A 2. A 3. B 4. C 5. B 
6. (1)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种类丰富;礼器居多;使用场景广泛;制作工艺高超,外观精美。(4分)
(3)内在联系:①铁器、牛耕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国纷纷倡导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1分)②战国处于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各学派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思想为秦国提供了治国方略;(1分)③通过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基础。(1分)趋势: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国家趋向于统一。(1分,任答一点即可)
巩固练习
1. A 2. D 3. B  4. D 5. A 6. A 7. D 8. D 9. C
10. (1)《礼记》《孟子》《诗经》《春秋》。(4分,任答两本书目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他实行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他的变法措施一直实行了下去。(4分)
(3)【示例】观点:诸子百家思想仍然是当今国家治理思想的源头活水。阐述:儒家的“仁政”理念启示当下要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家的法治思想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借鉴意义;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以及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仍然是今天国家治理思想的源头活水。(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