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 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 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线索梳理
【阶段特征】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繁荣,国际交流得到加强;科技成就巨大,文学艺术成果丰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
大概念整合单元
【因果联系】经济发展促使宋词、元曲走向兴盛,推动城市发展,丰富市民生活,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
【基本规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繁荣是科技、文化昌盛的基础。
【发展趋势】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均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2年版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北宋的建立
·政权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典故:“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以    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局部统一:宋太祖及其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要点信息:北宋都城东京,西夏都城兴庆
形势特点:北宋、辽、西夏、大理等多民族政权并立
3. 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文臣统兵的格局:宋太祖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    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影响:(1)积极:①对宋朝统治: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对社会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新课标教材)
(2)消极: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北宋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新课标教材)
【教材史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反映宋朝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
4. 王安石变法
背景 (1)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范仲淹“庆历新政”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2)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时间 1069年(宋神宗时期)开始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_________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_________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结果 (1)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2)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5.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1)契丹兴起: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2)辽与北宋的和战:辽太宗时,占领       ;宋太宗时,数次伐辽失败后转为防御;宋真宗时,辽与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2023年印次:钱物),史称“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1)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后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2023年印次:钱物)。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榷场贸易)兴旺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的影响 (1)对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2)对民众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图片解读】
契丹文字史料实证:参照汉字创制,反映了民族交融 契丹鸡冠壶史料实证:继承了中原民族的技术,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具有游牧民族的风格,是民族交融的例证 史料实证: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均采用中原圆形方孔货币形式,反映了契丹和西夏都受到汉文化影响
知识点2 女真族的崛起 金灭辽及北宋 宋金对峙 宋代经济的发展(6年2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6年2考)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1. 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完颜部首领    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    ,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2. 金灭辽及北宋: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3. 宋金对峙
南宋建立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即宋高宗,后定都    ,史称南宋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    率“岳家军”北伐,取得郾城大捷。后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南宋偏安 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2023年印次),双方以淮水至    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4. 宋代经济的发展(6年2考)
·农业的发展[2022. 31(2)]
·手工业的兴盛
 
·商业贸易的繁荣
·影响: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5.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6年2考)
·原因:(1)经济因素: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
(2)社会因素:北方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破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4)政策因素: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过程:
·主要表现(2021.6、2019.5):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新课标教材)
知识点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灭西夏与金 元朝的建立(6年1考)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治(6年2考)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素养提升】
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灭西夏与金 元朝的建立(6年1考) 元朝的统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元朝的建立(2022.7) (1)1260年,    继承蒙古汗位,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      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促进了民族交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    (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元朝的统一 统一进程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地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元朝的统治(6年2考)
民族交融 (1)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新课标教材)(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区别(4)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5)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教材)
中央机构 (1)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2)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3)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行省制度(2021.7) 概况 (1)把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称作“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2)设置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等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 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影响深远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南地区 在澎湖岛设置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019.6)
西域 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 措施 (1)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2019.6)(2)设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意义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地图解读】
元朝形势图(1330年) 要点信息:都城大都;设置中书省、行省、宣政院辖地特点:对全国的管理多样化,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中书省、行省与宣政院辖地等并存疆域范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素养提升
◆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家国情怀)
角度1:“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角度2:从元代开始,行政区划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角度3: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促进,逐渐认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观念。——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设问: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空前发展;使民族认同、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得到加强;在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中逐渐认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观念,为后世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
纵横学史
新课标 古今联系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全国视野(苏州2023.28)
教学提示: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对当下维护和发展民族关系有何借鉴?
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新课标 古今联系 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全国视野(福建2024.9、苏州2023.28)
教学提示: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通过上述内容,你得出了哪些历史结论?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命运紧密相连。
知识点4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6年1考) 宋朝的节日 宋词 元曲 《资治通鉴》活字印刷术(6年1考) 指南针 火药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和交流(6年2考)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素养提升】
1.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6年1考)
·都市发展:北宋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元朝   (今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020.10)
·市民娱乐生活:(1)大相国寺是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场所,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商品交易和表演。元宵节时有皇家乐队演奏。
(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里面有专供演出的“勾栏”,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产业更为发达,城中、城外有多处瓦子。
(3)    形成于宋代,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2. 宋朝的节日
·概况: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流传至今。
·特点:传统节日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价值:中国的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 宋词 元曲 《资治通鉴》
宋词 概况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特点 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    ,便于歌唱
兴盛原因 宋代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新课标教材)
代表人物 _____ 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引人入胜,激发情感
李清照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其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通过描写个人流离不定的生活,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忧患情怀
_____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简介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的综合性艺术
代表人物     (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明代以后,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资治通鉴》 作者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    。与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内容 记述了从    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地位 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与《    》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书法 宋元时期,行书盛行。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元朝赵孟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历史价值: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为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2020.10)艺术价值:画面上人物、街市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绘画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地体现在山水、花鸟和风俗画的创作中。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朝赵孟的画作被人们称赞为“神品”
素养提升
◆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家国情怀)
现象1:北方汉人南迁,使得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地区,到南宋时,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现象2: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大大超过了前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盛,都城东京(开封)、临安(杭州)和大都(北京)的城市十分繁荣。元代的海上贸易频繁,大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贸易并定居,贸易上中国以输出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珠宝。现象3: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文教事业的发达,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元曲与唐诗和明清小说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摘编自《2022年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设问: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济: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高峰;南宋时完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文化:文学艺术繁荣,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4. 活字印刷术(6年1考) 指南针 火药 活字印刷术
·认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新课标教材)
5.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和交流(6年2考)
表现 陆上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2)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建立驿站,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2023年印次),且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2024.8)(3)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如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沿丝绸之路来华 鸡鸣驿历史解释:驿站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海上交通 (1)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2)宋代时,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新课标教材)(3)    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2020.11)(4)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
影响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1)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2)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地图解读】
宋代海外贸易图要点信息:南宋都城临安;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路线特点:出发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航线多,东西兼顾,贸易范围广 元朝交通路线图要点信息:元朝都城大都;泉州和广州路线特点:海陆并举;陆上交通以大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陆路、海路交通网;路线多、范围广
学史方法提素养
◆把握史事要素
史事的内涵 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
史事的要素 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干支纪年、王位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世纪纪年、年代纪年、民国纪年(具体见本书P25“年代换算、历史纪年方法”);地点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变化,通常用国家、地区、省市名称等表达地点(2)史事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也是历史的缩影,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和事件、历史进程联系起来(3)史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背景和原因指的是在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前,与之相关的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即对史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4)史事的过程。过程一般是以时间为轴心,以及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5)史事带来的结果。结果是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通常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后直接产生的、具体的、可见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随堂练
1. 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削弱武将兵权 C. 节约军费开支 D. 应对边防压力
2. (2024省卷8题)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
A. 推行行省制度 B. 改进运输工具
C. 重视交通管理 D. 促进江南开发
3. 宋朝政府大量颁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各类书籍,满足各级学校的教学需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的创立 B. 造纸术的发明 C. 八股文的推行 D. 印刷术的发展
4. 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 变法成效显著 B. 人力严重不足 C. 农业技术先进 D. 耕地面积扩大
5. 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 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 沟通了五大水系
C. 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6.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难以尽数;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异彩纷呈。这反映了当时(  )
A. 铁犁牛耕出现 B. 城市经济繁荣 C. 土地兼并严重 D. 海外贸易发达
7. 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 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 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8. (2021省卷6题)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
A.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9. 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
A. 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 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 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 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10. 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A. 唐代长安 B. 北宋开封 C. 南宋临安 D. 元代大都
11.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 海上贸易繁荣 B. 外国使节增多 C. 造船技术发达 D. 文化生活丰富
12. 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
A.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 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 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 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13. [2024省卷31(2)题,6分]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汉至宋代书目种类数量变化图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14. (2022省卷31题,14分)
材料一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4分)
15. [2021省卷31(3)题,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互补练
1. 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祀拜谒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以上做法旨在(  )
A.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 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C. 建立完整教育体系 D.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反映王安石变法(  )
A.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 加剧土地兼并 C.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增强军事力量
3. 馒头窑因窑炉顶隆起似馒头而得名,是北方地区瓷器烧造的传统炉型。唐宋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使用馒头窑制瓷的情况。此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商品贸易繁荣 B. 对外交往的频繁 C. 政府措施得当 D. 北人南迁的推动
4. 右图为《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大街及网点分布。这反映了汴京(  )
A. 海陆交通非常便利
B. 城市经济功能强化
C. 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 商业打破时间限制
5. (2024广东模拟)宋代时,中国人物画不再是以帝王将相、神鬼佛道、圣贤美姬为主角,而是开始有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而使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新型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B. 绘画技巧的日益成熟
C. 外来宗教艺术的传播影响 D. 重文轻武的教化引导
6. (2024中山模拟)《元史》记载,云南行省长官“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当地)文风稍兴”。云南行省下辖37路、2府,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由此可知元朝(  )
A. 道路交通非常发达 B. 改土归流取得成效 C. 边疆管理因地制宜 D.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7. 某班同学围绕“宋元时期社会发展”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组别 两宋 元朝
一组   两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航行技术、海外贸易,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元朝经常同四大汗国联系,大力发展陆上与海上的贸易,把亚欧大陆,海上陆上连成一片,极大地促进了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交通运输更加发达,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摘编自阎崇年《御窑千年》
二组 【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绘画】赵孟《相马图》(局部)【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组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忽必烈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他主持大都的兴建,宫阙建筑风格本于汉制,城门、坊名本于《易经》,而内庭摆设又带有蒙古宫帐特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指出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6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自拟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6分)
巩固练习
1. 大臣赵普针对宋初“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
A. 设置枢密院    B. 设立通判    C. 设置转运使    D. 设立市舶司
2. 北宋武举考试的标准“以文为主”,其内容为武艺和策论。武艺主要是考弓马。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论,后考《武经七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宋(  )
A. 推行重文轻武 B. 边疆危机缓解 C. 结束了分裂割据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3. 不论以魏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西夏与辽或与金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
A.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4.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 重文轻武 B. 宋辽和战 C. 政权更迭 D. 民族交融
5. 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  )
相关描述: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A. 以农为本 B. 重用贤才 C. 轻徭薄赋 D. 重文轻武
6. (2024广东黑白卷)宋代的商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招牌,遍及城乡。无论药铺、肉铺、馒头铺,还是面食店、杂货店都各有名号。这主要表明了宋代(  )
A. 平民生活提高 B. 海外贸易发达 C. 商业活动繁荣 D. 城市人口增加
7. 右图为我国南宋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部分瓷器,这些瓷器汇集了当时景德镇、德化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这说明宋代(  )
A. 手工业的发达 B. 制瓷工艺达到顶峰
C. 商品类型全面 D. 市民生活需求增加
素材来源:新教材七下
8. 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
A.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 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 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 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9. (2024重庆模拟)下图说明两宋时期(  )
A. 造船技术先进 B. 财政仰给东南
C. 海外贸易发达 D. 中外交通发达
10. 元朝设置的江浙行省控制了福建,江西行省控制了广东,湖广行省控制了广西,如此,朝廷牢牢把握了对岭南地区的军事控制。这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  )
A. 提高效率 B. 民族交融 C. 信息传递 D. 巩固统治
11. (2024 河南)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 澎湖“隶泉州晋江县, 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
A. 完成了全国统一 B. 加强了边疆管理
C. 进行了赋税改革 D. 推行了行省制度
12. (2024广东模拟)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城市人口的增加 B. 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 享乐之风的盛行 D.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13. (2024河南模拟)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宋词可灵活地抒发感情,还可配乐演唱;元曲“明白如话”,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这表明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  )
A. 通俗化 B. 政治化
C. 地域化 D. 商业化
14. [生活实践情境](2024北京)某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以下环节模拟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应用流程。这项活动有助于了解(  )
排版 刷墨 拓印 成品
A. 两汉时期的造纸工艺 B. 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
C. 南宋时期的航海技术 D. 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
15. [教学提示·中国传统节日溯源活动]某班围绕“中国传统节日溯源”分组展开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主题
一组   在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丰收的活动。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规定天子在每年元旦举行郊祀祭天,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为了酬谢祖先保佑,祈求新的一年再获丰收,还要祭祀祖先。汉以前,各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汉朝时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秦汉下》 春节
二组 (南宋)朱玉《灯戏图》(局部)画中为临安城中一支元宵社火舞队,十三名艺人个个装扮各异、动作诙谐,生动再现了杭州元宵庙会的场景 元宵节
三组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端午节
四组 (清)《月曼清游图·琼台赏月》画面描绘了中秋赏月的场景 中秋节
(1)从材料中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节日,仿照下面示例,为其制作一份节日简介卡片。(4分)
【示例】
节日: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祭祖、踏青节日饮食:青团(清明团)、染色鸡蛋等
(2)根据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归纳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及现实意义。(6分)
(3)请你为弘扬传统节日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16. (2024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
——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
材料二
唐鎏金银香囊及其内部构造
注: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
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及其构造示意图
注: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
——摘编自爱德华·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物候知识的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出的古代手工业品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17. (2024滨州改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12分)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对国家发展的作用。(5分)
材料二
元大都平面图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2)[概括观点并提取信息予以说明]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5分)
材料三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2分)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赵匡胤 开封 禁军 相权 通判 转运使 文臣 科举 富国强兵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
耶律阿保机 燕云十六州 澶渊之盟 元昊
知识点2 阿骨打 大金 临安 岳飞 大散关
宋金对峙 占城稻 太湖流域 棉花 棉纺织业
景德镇 江南 指南针 杭州 夜市 草市 泉州
非洲东海岸 市舶司 交子 南宋
知识点3 铁木真 忽必烈 中原王朝 大都 1279 回族 中书省 枢密院 腹里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
知识点4 大都 瓦子 杂剧 长短句 苏轼 辛弃疾 关汉卿 司马光 战国 史记 毕昇 转轮排字法 司南 罗盘 北宋 欧洲 唐朝 元朝
随堂练
1. D 2. C 3. D 4. C 5. C 6. B 7. B 8. B 9. A 10. B 11. A 12. B
13. 印刷技术的进步;重视文教;科举制度的发展;重文轻武政策;商品经济的繁荣;政府重视图书事业;民间私人藏书增多;市民阶层的壮大等。(一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4. (1)南方地区人口占比增加;北宋开始,南方地区人口占比超越北方。(4分)
(2)(任选一项,6分)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水利技术:因地制宜采用水利技术,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利于旱涝保收。种植技术:改进种植技术并加以推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3)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商业及外贸等。(4分)
15. 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汉”观念逐渐淡薄。(3分)
互补练
1. D 2. C 3. D 4. B 5. A 6. C
7. (1)中外交通和交流;文学艺术成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分)
(2)【示例】选择:三组。观点:宋元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2分)
论述: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先后出现了多次民族间的战与和,但和为主流,宋与辽、西夏还分别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契丹族、党项族和女真族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出本民族文字,同时仿效中原制度,订立官制,颁行法律。这些措施在促进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4分)
巩固练习
1. C 2. A 3. A 4. D 5. A 6. C 7. A 8. D
9. C 10. D 11. B 12. D 13. A 14. B
15. 【示例】(4分)
节日: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赛龙舟等  节日饮食:粽子、雄黄酒等
(2)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源远流长;重视伦理亲情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现实意义:传统节日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统节日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思想精华。(2分,任答一点即可)
(3)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中华传统节,你我共传承。(2分,言之有理即可)
16. (1)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4分,任答两点即可)
(2)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3)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从劳动力、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即可)
17. (1)措施:统一度量衡制度;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3分)举例: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发展。(2分)
(2)观点:中国古代不同民族的都城建设都蕴含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2分)信息:元大都平面图中的社稷坛、太庙、孔庙、钟楼、鼓楼是中原王朝的典型建筑,充满了天人合一思想、等级礼制理念、儒家学说思想,说明元朝时期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体现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3分)
(3)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清朝通过册封、反侵略、平定叛乱等方式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