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1.2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内容 (六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对应课标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④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科学思维: 通过类比分,理解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以及作用。 探究实践: 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能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态度责任: 在资质显微镜的过程中,对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 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具学具 教师: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课件 小组: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学习单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聚焦:(预设:6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放大镜,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需要用到放大镜? 小结:在被观察物体太小的时候需要用到放大镜。 出示一张纸片,你能看到纸片上写了什么吗? (预设:可以,有学生读出来/不可以,看不太清楚) 介绍:人的肉眼能看清的物体的极限是0.1毫米左右,小于0.1毫米的物体我们人肉眼基本就看不见了。如果要观察这么小的物体,我们就需要用到放大镜了 请每位同学们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纸片上写了什么字? (预设:看见纸片上写的字:小学科学) 你感觉看上去清楚吗?怎样才能看起来更清楚更大呢? (预设:换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 7.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用问题和实验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做准备) 探索(预设25分钟) (一)活动一:组合两个放大镜 提问: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放大镜,老师这里不给同学们再提供更多的放大镜,怎样做才能让放大倍数更大? (预设:用两个放大镜) 两个同学为一组尝试用两个放大镜将记录单上的字迹放大。 (预设: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进行尝试,并且总结方法) 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是怎样做的? (预设: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 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我们怎样用两个放大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制作的步骤是怎样的? (预设: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呢? 小结:我们发现,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不断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以及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将物体的图像放得又大又清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组合使用放大镜来实现更高倍数的放大效果。通过提问、实验、分享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二: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 1.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密函”,这上面也有一些小字,哪个小组愿意用你们刚刚制作的这个放大倍数更高的放大镜来观察一下? 2.追问:这样使用方便吗?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预设:不方便,因为手动了,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改变,所以还要重新调,比较麻烦)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固定两个凸透镜) 我们可以怎样做?课件出示实验材料:a4纸、胶带、剪刀、刻度尺、美工刀、直径与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的亚克力管、有两个固定位的铁架台 在制作之前,小组讨论,任选其中的几样材料,尝试画出设计图 (预设:学生画出设计图)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设计图?还有没有选用不同材料的设计? (预设:学生分享设计图,并且讨论设计图的优化方式) 根据你的设计图,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始制作属于你们自己的组合凸透镜吧。 (预设:学生制作) 怎样确定你们制作的组合凸透镜的放大效果?分发小字条,让学生用自己的组合凸透镜阅读小字条上的字 提问:你们自己自制的组合凸透镜有什么问题?怎样观察才更加清晰? (预设:比较软/要对光观察更好/比较笨重……) 根据以上这些缺点,其实我们还可以对组合凸透镜再进行优化改进,发挥你的想象力,修改你的设计图吧 (预设:学生修改自己的设计图,快的小组还可以再进行一次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具体的任务(阅读“密函”上的小字)来引导学生经历从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实践制作到测试反馈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它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组合凸透镜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都有两个镜片、组合方式也相同等) 2.根据刚才我们制作的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17世纪的人们接着进行了改进,于是他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相同之处包括组成镜片数量都是两个,且都是凸透镜,组合方式也相同;不同之处包括光学显微镜增加了许多其它结构。) 3.提问: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 (组合凸透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历史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资料阅读: 了解电子显微镜:课件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2.小结: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等。 五、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 板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的从放得不够大开始,提到两个放大镜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再过度到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并固定下来,方便我们使用和观察。这样就有了显微镜的雏形。自然地能讲到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讲解最重要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学生在这节课上对整体的内容的兴趣不是很大,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应该怎样用组合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观察。下次上课的时候要讲解地更加细致,并且在讲台上做演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