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司马光》一、教材分析《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教材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讲了司马光破瓮救人的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裁,它用词简洁、句式特殊、内涵丰富。寥寥数 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人物众多,像“群儿 ”、“一儿”、“众”、“光”,物却只有“瓮”一件,他们的组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光”的勇敢和冷静,“众”的胆小和惊慌在文中对比明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文言文版却是第一次遇到,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遇,先读熟它是必要的;其次是掌握学习方法,课文虽短,但是“注释 ”和“插图”一应俱全,而“看注释 ”和“看插图”这两大学习方法是学生理解这篇文言文的“钥匙 ”。三、学习目标1.通过认读和复现认识“司、跌”等 5 个生字,会观察“庭 ”的易错点,并正确书写。2.通过教师范读和借助停顿,有节奏、有趣味地朗读课文,运用看注释和看插图等方法,大致讲清楚课文故事。3.抓住“群儿戏于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了解文言文状语后置的特点以及“之”字的妙用,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4.借助人物背诵全文,结合故事的后续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四、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范读和借助停顿,有节奏、有趣味地朗读课文,运用看注释和看插图等方法,大致讲清楚课文故事。难点:通过读好关键语句和联读等方式与现代文的不同点,感受文言文独特魅力。五、教学准备课件、板贴六、教学过程课前小游戏:看图猜故事依次出示三幅图片(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凿壁偷光)学生抢答说故事名称。3.发现共同点:三个都是古代的儿童故事。【设计意图】利用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看图回忆旧知,顺势引题,也为结尾拓 学做铺垫。导入:明晰历史,挑战学习1.知历史:通过看注释知道这篇文章选自 700 多年前的一本书——《宋史》,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至少已经有——700 多年了。2.挑战学:今天要就要来学习 700 多年前的故事。文言文,有难度,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以身作则初步渗透“看注释”的学习方法,同时营造历史 的距离感,鼓励学生挑战学习,再次激发学习兴趣。板块一:书声琅琅,读好古文学习活动一: (1) 自由读课文,至少读 3 遍。 (2)用“ . ”划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出示第一组词:登瓮 击瓮(1)指名读词语,读准“瓮 ”的后鼻音(2)放进句子(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指名读。(3)范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停顿,指名读,齐读。 2.出示第二组词:弃去、持石、水迸(1)小老师带读词语(2)其中两个词语放入句子中读。第一步:指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放入停顿(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指名读,齐读。课文中最难道两个句子大家都会读了,老师相信整篇文章对你们来说一定没啥问 题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分类识词,逐句读好,逐步读好,最后读全文,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提高课堂效率。板块二:习得方法,读懂古文1.认识瓮,学方法(在司马光家的庭院里有一个东西叫做瓮,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现在请孩子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线索,来判断下这幅图,它到底是不是瓮?)学习活动二: 看课文 102 页,判断这是不是瓮。(1)解决问题,发现方法:方法一:看注释 方法二:看插图通过这两种方法看来,这千真万确就是瓮啦。(2)拓展瓮,朗读和积累新“瓮”用途广泛(在古代瓮的用途很广泛):装水的瓮叫水瓮、米瓮、油瓮、酒瓮我们的瓮还爱跑到成语故事中:像这幅图表示把一个东西困在那里,就可以很容 易把它抓住就叫瓮中捉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君入瓮。2.看插图,认人物(1)校对人物:瓮的周围就有一群孩子,刚才让你们划出文中的人物,你划出 来了吗?(指名说人物)你看老师也把他们全部划了出来,跟老师校对一下。(2)认识人物,出示学习活动要求学习活动三:将“群儿、一儿、众、光 ”请到相应的图片中。(3)师生配合读全文(师读人物,生带着想象读其它) 3.用方法,说故事(1)忆方法,说故事:人物找对了还不够,还得借助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讲讲 这个故事,有困难了请谁帮忙?(注释、插图是文言文的好帮手)学习活动四:看注释和插图,说好这个故事。古代这么说 现在怎么说群儿戏于庭 一群孩子 。一儿登瓮 一个孩子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很多孩子 。光持石击瓮破之 司马光 。水迸,儿得活 , 。(2)指名说故事。(3)出示表格右侧整个故事,两相对比,体会文言文的简洁。【设计意图】以“认识瓮 ”为契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方法, 为后续说好故事提供了抓手,同时“拓展瓮 ”,积累词汇。板块三:边玩边读,趣读古文群儿戏于庭1.书写“庭”字。(1)引出“庭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故事,故事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这个 故事发生在?(庭院里)(2)师范写,生书空。提醒:①注意笔顺,先写“广 ”,最后写“廴 ”;②注意关键笔画:第二横略长。 (3)翻开作业本,写两个。2.趣读“句式”把“庭 ”字送进句子读。(1)文言文说“群儿戏于庭 ”,用现在的话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 (2)关注标红的地方,发现不同:现在喜欢说在哪里干什么,古人偏偏说干什 么在哪里。(3)联读体会:依次出示和诵读“儿童放纸鸢于村外 ”和“黑白二猫斗于屋上 ”(4)模仿运用:有了这个发现,你们也会写。(出示:群儿 于 。)模拟情境: 我们来到操场上玩,可以说——(群儿戏于操场) 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学习可以说——(群儿学于教室) 周末了,我们一起去万达玩,可以说——(群儿戏于万达)。(5)朗读积累: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有个孩子爬上瓮跌入了水中,情况非常的——非常的——(紧急、危急)。从开心到危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谁来当当朗读小能手,把心情的变化读出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1.认识“之”(1)点亮“之 ”字:同学们,这个“之 ”,在文言文代表很多东西。你知道它指代的是什么吗?(瓮)(2)变换句子对比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瓮),体会不同。(3)发现“之 ”的妙用:“之 ”是文言文中的一大功臣,一个事物在一句话里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常常要把它换成“之 ”,这样读起来更舒服。2.认识“司马光 ”(1)拓展联读:同学们,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司马光的镇定和勇敢,有位作者发挥想象把这句话改编成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 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瓮, 几下子就把瓮砸破了。(2)发现:司马光比其他小朋友更(勇敢、机智、冷静)(3)指名读,男女生读、站起来做动作读。在体会中促进朗读,相机指导语调(“持、击”要重读,体现勇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趣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状语后置的特点。变换用字,体会“之 ”字的妙用。学生不仅读懂了司马光的形象,也为以后学习新的文言文 奠定基础。板块四:背诵积累,拓展后续1.将全部人物请到黑板上( “群儿、一儿、众、光 ”)2.借助人物背诵群儿( ),一儿( ),( ),众 ( ) , 光( ),( ),儿( )。3.拓展故事后续: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1)出示解释:这之后,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2)理解故事内涵,相机介绍司马光: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画下来,还要流传下 来,让 700 年后的我们看到?预设:1.是儿童故事,有趣好玩 。2.学习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3.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4.拓展儿童小古文:像这样被画下来的古代儿童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前小游戏 的三个故事),它们也都有文言文版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儿童故事。【设计意图】认识了人物,也走进了故事,背诵全文就水到渠成了。拓展《宋史 ·司 马光传》后续,也使得本文的情感价值观浮出水面。(文言文) (一) (庭) (一儿) (看注释) (光) (看插图) (群儿) (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