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清单】考点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2)中国:国民党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使日本有了可乘之机。2.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3.结果: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到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4.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5.局部抗战(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一二·九运动(1)事件: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集会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镇压。(2)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1.背景(1)日军扩大侵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2)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考点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1.事件: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2.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3.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表明立场:日军全面侵华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2.达成协议: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3.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4.意义: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三、南京大屠杀1.时间: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2.罪行:日军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考点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战役 时间 概况 意义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1月 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 李宗仁指挥军队抗击日军,歼敌1万余人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0月 在万家岭战役,击毙敌军3000余人。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 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在国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豫湘桂战役 1944年初 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表现敌后战场的抗战1.平型关大捷。(1)概况①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②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③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毛泽东《论持久战》(1)背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2)内容: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③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游击队。(2)概况: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3)根据地政权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4)影响: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创造的新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4.百团大战(1)背景:日军在华北地区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3)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考点4:抗日战争的胜利全民族坚持抗战1.日军策略变化: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2.国民党的变化: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3.共产党的应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4.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1)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殉国。(2)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3)青年学生纷纷参军;妇女积极从事抗战服务:工人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助抗战;文艺界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二、中共七大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2.内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三、抗日战争的胜利1.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2.原因(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男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3.意义(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重难点易混易错】1.九一八事变(1)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2)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九一八事变。(3)“蛐蛐叫喊夜深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每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占领沈阳。”材料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2.西安事变(1)张学良(1901-2001)回忆说:“我的事情是到 36 岁,以后就没有了……”张学良“36 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2)“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3.七七事变(1)“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卢沟桥事变。(2)卢沟桥曾被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从这里开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这一通电的发出是由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南京大屠杀(1)“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血雨中哭泣”“三十余石,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些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南京大屠杀。(2)“太平天国在这里留下印记,中华民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日军的暴行在这里警钟长鸣。”“这里”是南京。(3)我国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现实意义:告诫世人战争的残酷性,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抗日战争的胜利(1)“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材料表明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2)“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材料反映出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3)“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材料表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