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影响,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同盟会政治标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通过对孙中山等人革命事迹的学习,体会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爱国精神。国民党尊称孙中山为“国父”;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江泽民赞誉他为“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至高赞誉?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10岁14岁18岁26岁28岁进村塾求学赴美国檀香山就读教会学校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决定弃医从政,走上革新政治之路。思考:孙中山人生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医人到医国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西方思想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民族危机的加重2、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革命志向:“ 洪秀全第二”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并自命为洪秀全第二。他常常思考着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秀全(2)从改革到革命①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 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③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救国方法有何变化?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己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材料二:(1894年11月)孙中山说:“乃以庸奴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指国家)之将倾。”②1894年11月,孙中山怎么看待清政府与当时的国家 认为清政府误国,是清政府导致国家处于被列强蚕食的局面最早成立革命团体,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为什么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3)成立团体——兴中会时间:檀香山1894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振兴中华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诞生意义:宗旨:地点:纲领:结果:1895年(4)发动广州起义时间: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准备: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陆皓东陆皓东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当庭奋笔疾书,“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896年秋,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所派的特务诱捕入中国使馆,后来因英国政府干涉获释。此事在当时成为著名的国际事件,各种报纸争相报道。孙中山借此机会撰文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使国际间对中国革命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关史事筹款、起义、失败、流亡、宣传、再筹款、再起义,在屡败屡战的奋斗中,在5次环行海外各国的宣传中,在无数次的死亡威胁和穷困凑倒中,孙文这个名字随着清政府赏价格的提升而日益为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医国者百挫不折的精神所感动。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背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辛丑条约惟庚子 (1900)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问题:国人对于孙中山等人行为的认识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辛丑条约》后,出现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著作?有哪些影响?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邹容《革命军》这些著作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辛丑条约》后,出现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著作?有哪些影响?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革命者,国民之天职也;其根底源于国民,因于国民,而非一二人所得而私有也。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私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是则革命者、除祸害而求幸福者也。 ——邹容《革命军》节选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同时,各式各样的革命团体的出现。华兴会华兴会,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在长沙组织成立,黄兴任会长,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革命团体。光复会光复会,由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在上海组织成立,蔡元培任会长,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势力最大的革命团体。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中山先生是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陈天华于同盟会成立大会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全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中山先生是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陈天华于同盟会成立大会思考探究: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 自序》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中山先生是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陈天华于同盟会成立大会思考探究: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领导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领导开展革命运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成立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时间:日本东京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目的:地点:政治纲领:领导机构:意义: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有了统一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会徽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核定地价”“国民共享”(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考虑革命的首要目标,也兼顾各……使各派势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行动,大派的主要利益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试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历史意义: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最终促使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复兴之路》解说词1、“他在学医过程中看到了国家动荡、民族蒙难,逐渐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一声“振兴中华’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从此,一位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大步踏上了历史舞台。”材料中的“他”是( )A.李鸿章B.邹容C.陈天华D.孙中山D2、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A3、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个时期出现的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不包括( )A.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邹容的《革命军》C.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D.洪仁开的《资政新篇》D4、孙中山先生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