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比尾巴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比尾巴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一年级上册8比尾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尾巴》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根据问题与回答,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1、2节是第一部分,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第3、4节是第二部分,同样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儿歌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六种动物的尾巴,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小动物的兴趣很浓,对常见动物的尾巴有所了解,所以理解本课的课文内容不算难。一年级的孩子,基本能借助拼音读准课文,这是第一次读问句,需要教师的简单提示。学生有一些生活积累,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孩子年龄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交流中随意性明显。
教学目标:
1.会写“长、公”两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重难点:
能够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个小动物的贴图、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第一场已经结束,比赛场面激烈而精彩,那么第二场比赛又将怎样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比尾巴》(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生字关
第二场比赛马上开始了,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如果想去就得通过狮子大王设置的关卡,你们有信心通关吗?我们来看第一关(出示生字关课件),
2.内容关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第一场比赛吗 它们尾巴的特点是什么呢?(猴子 兔子 松鼠,师随机贴图片并板书各自特点)
三、品读3、4小节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关。我们一起去看第二场比赛吧!
1.出示课文第3、4小节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文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4小节。然后想一想小动物在比尾巴的什么特点 请你在文中圈出来。
2.汇报
(1) ①参加比赛的小动物有谁 (公鸡、师贴图。)
②比了尾巴的什么特点(边汇报边板书)
③出示句子:谁的尾巴弯
公鸡的尾巴弯。
师:这是个什么句子?(问句)怎样才能读出疑问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弯"的吗
师:弯的反义词你知道吗
(2) ①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还有谁 (鸭子,师贴图)
②比了尾巴的什么特点 (扁、并板书)
师:你们快看小鸭子带着扁扁的尾巴来找我们玩了。(播放视频,感受扁)
师:它们多可爱啊!除了尾巴扁扁的,还有哪些地方是扁扁的 (嘴 脚)
③这么可爱的小鸭子,你想不想读一读它的句子 (出示句子:谁的尾巴扁 鸭子的尾巴扁。)
(3) ①还有谁参加了比尾巴大赛 (孔雀、师贴图)
②比了尾巴的什么特点 (最好看 并板书)
③孔雀的尾巴到底有多好看呢 想不想看一看 (播放视频)
看完之后,你觉得孔雀的尾巴怎么样?
④那文中又是怎样说孔雀尾巴的呢 (出示句子: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师:要想突出好看,就要把“最”字重读(指名读)
师:“最”字大家读得真好,那你能给最字再找个词语朋友吗 (组词)
⑤做问答游戏
师:最字的朋友可真多,那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关于最字的问答游戏。(出示“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师:现在我来问,你来答。 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小组合作读。
难度提升了。(出示:谁的样子最可爱?——最可爱。)你们会不会 同桌之间先练习,再汇报。
3.练习背诵
(1)师:我们已经把3、4小节学完了,现在来练习一下背诵,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可以借助板书还可以编上动作,先自由练习。
(2)汇报
师:那好,现在谁来试一试?(指两名)有没有给编上动作的?指一名带着动作背,其他同学借鉴。
师:师生一起背全文(全体起立,加动作背)
4.书写生字.
(1)出示:公、长。读字,并组词。
(2)观察:这两个字怎么样才能写漂亮,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范写“公”,生书空。
(4)生描红练写。
(5)展示,评价。
四、课后总结
时间总是那么短暂,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我们来看课后作业是什么。出示:根据动物的特点,仿照课文编一句儿歌。
板书设计
8比尾巴
猴子 长 公鸡 弯
兔子 短 鸭子 扁
松鼠 一把伞 孔雀 最好看
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极富童趣的一篇文章,课文主角是动物。动物是一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也希望以动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节课以比尾巴大赛为主要场景贯穿始终,让学生们从玩中学,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另外准备了动物图片,视频等,起到吸引孩子们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整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部分过少,没有给充足的指导。在评价语言上比较匮乏,需要再加强学习,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合理性,连贯性。在今后的课堂中熟练运用,使得课堂氛围上升,课堂节奏连贯,课堂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