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主题3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主题3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主题3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主线梳理】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和考核制度
【高考研练】
(2024·黑吉辽·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①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②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偷换概念】
材料主体是明经科考试而非儒学复兴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无中生有】
材料强调明经科考试有弊端,不代表进士科考试就一定合理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偷换概念】
材料主体是明经科考试而非官学教育
获取 信息 时间信息:唐代。历史现象:官员上疏批评士子为应试而死记硬背
推理 判断 ①→士子为应试,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②→士子的行为不利于儒学的传承和弘扬。 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不考文义,导致考生投机取巧,只注重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以致“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反映出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需要进行改革
1.(2024·安徽适应性测试·2:以路温舒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史载:“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也。……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与此描述相对应的选官制度(  )。
A.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
B.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
C.为秦汉政权选拔了人才
D.主要考察品德才能和家世
2.(2023·浙江6月·16:以魏晋以来政策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门阀政治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3.(2023·湖南·4:以宋仁宗废后事件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的监察制度)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4.(2024·山东·3:以《宋史·王猎传》的相关记载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社会变化)下框所示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要点拓展】
要点一 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 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加强大的管理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由社会精英自行举荐官员或由国家选拔官员的制度应运而生
社会阶层的 变迁    社会阶层的变迁也影响到了选官制度的演变。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南北朝后期庶族力量上升等,他们都渴望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
战乱和政治 动荡的影响 在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时期,选官制度也会遇到挑战和变革。比如,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导致选官制度混乱
政治制度的 变革    一些历史时期,随着政治制度变革的出现,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从根本上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湖北·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反映了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要点二 科举制的政治功能
(2022·福建·3)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社会控制
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完善科举制度
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参考答案
主题3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考研练
典例 A
1.B 根据材料中的“举孝廉”可知,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重要的科目之一,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故选B项;科举制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排除A项;秦朝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D项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C、D两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等级森严,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宋代选拔人才、婚姻择偶不再关注家世门第,这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仅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无法得出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在封建时代,社会成员身份不可能平等,排除D项。
3.C 宋仁宗在废后事件后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这表明宋代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国同治,皇帝废后既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国家大事,外朝官员有进谏的权利,排除A项;“孔道辅等遭贬黜”说明皇帝的权威并未降低,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王猎考进士屡次不中,被迫从商,但仍志在仕途,认为从商败坏了自己的志向,遂将家财分给亲族,最终得以出仕,这说明传统的抑商观念制约了阶层流动,B项正确;王猎一心追求仕途,价值取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王猎一心追求仕途,无法说明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项;宋代的主要选官方式是科举制,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
要点拓展
训练1 A 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黄州府与武昌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黄州府和武昌府地区的人著作最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人才,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和黄州府都是府,但荆州府文教水平明显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的关系,排除D项。
训练2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一些举人因贫困无法赴京参加会试,久而久之不再重视举人身份,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为举人们提供赴试资助,这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A项正确;这一举措为地方政府所为,与中央财政支出无关,排除B项;地方政府划拨专用经费与完善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提高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