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主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主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主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主线梳理】
变法和改革  概况
春秋战国的变法   1.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推动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的改革  1.范仲淹改革: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2.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王安石被罢职后,变法措施被废止
明朝张居正改革   1.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2.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措施几乎全部废止
【高考研练】
(2024·广东·2)《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①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②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③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上表反映了(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张冠李戴】
皇帝赏赐牛马与游牧经济衰落没有必然联系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张冠李戴】
赏赐牛马根据的是功劳而非等级,材料无法说明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时空错乱】
孝文帝改革开始于471年
获取 信息 时间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历史现象:皇帝赏赐品为牛马等牲畜
推理 判断 ①→道武帝赏赐牲畜; ②→明元帝赏赐牛马等; ③→太武帝赏赐马牛等。 北魏皇帝的赏赐物中都包含牲畜,由此可知其对牛马等牲畜的看重→体现出作为统治民族的鲜卑族仍有其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性→折射出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1.(2024·山东·2:通过诸侯国变革礼制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2.(2024·黑吉适应性测试·1:以“庸客”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
3.(2024·甘肃·3:通过北魏诏令考查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477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4.(2022·江苏·19:以浙东治理为切入点考查王安石变法)
材料 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要点拓展】
要点一 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
(2024·甘肃适应性测试·5)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  )。
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
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
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
要点二 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要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点评,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能简单以今人眼光评价古人
坚持辩证评价 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
坚持正确的立场 如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
坚持价值性评价而非道德性评价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来进行客观评价,而非用道德来衡量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
(2023·天津·4)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参考答案
主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高考研练
典例 C
1.A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还是为构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服务的,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庸客”没有土地,需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帮助有地农民或地主耕作以维持生计,这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
3.A “务从宽仁”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强调教化不能单纯依靠严刑峻法,“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观念,这些理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和礼法并用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借鉴南朝经验,排除B项;这些理念与鲜卑传统的严刑峻法有所不同,并非沿袭鲜卑传统,排除C项;孝文帝修定律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国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非仅仅托古改制,排除D项。
4.答案 (1)困难:自然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民众生活困难(百姓生活艰难),缺乏人才。
措施:改革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工程(推行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
(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重视理财,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
【解析】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当时浙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当地百姓生活艰难;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可知,当地缺乏人才。第②小问根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可知,王安石在浙东的改革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工程;实行青苗法。第(2)问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可知,王安石在深入考察当地实情后,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该地区贫穷落后,人才匮乏,教师短缺,且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改变浙东贫穷落后的面貌,王安石在施政时以民为本,重视理财,大力发展基础水利工程。同时,王安石注重培养人才,强调教化为先,以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要点拓展
训练1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礼仪,以此表明其延续了中原文化,由此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单纯从元朝推行郊祀礼仪,无法得出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的结论,排除B项;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元朝推行郊祀礼仪并非为了笼络人心,排除D项。
训练2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制度在实行之初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负面作用,这体现了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错综复杂,D项正确;历史评判要坚持效果和动机相统一,而非以成败为基本依据,排除A项;制度异变后弊端明显,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士族专权不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