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5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主线梳理】时期 发展概况夏商周 1.法治:“刑”“礼”并立,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 2.教化: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至秦朝 法治: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秦朝崇尚法家思想,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两汉至隋唐 1.法治: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唐朝的《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 2.教化 (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社会教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主要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政府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元至明清 1.法治: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案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结合。 2.教化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2)明清时期,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高考研练】(2024·广西适应性测试·3)①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②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③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A.鼓励文学创作【断章取义】政治意图往往才是目的B.促进理学传播【混淆史实】理学形成于宋代C.宣传出仕思想【偷换概念】当时出仕任官主要是读书人的理想D.加强基层教化获取 信息 时间信息:唐朝。历史现象:唐朝重视推广劝勉子弟类的诗歌推理 判断 ①→韩愈以自身经历劝诫儿曹; ②→白居易、李商隐等同样规劝过子弟; ③→劝诫诗歌盛行,政府重视推广。 政府重视推广数量众多的宣扬勤劳、节俭、好学、自强等品德的劝诫类诗歌→文学作品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政府意在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基层教化1.(2023·海南·3:通过石刻文献等记载考查宋代的文教风尚)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2.(2024·北京·3:以“判”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法律与教化)“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3.(2024·江苏·4:以县志记载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基层治理)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4.(2022·海南·5:通过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变考查古代社会治理的作用)《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要点拓展】要点一 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1)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这种立法指导思想综合了道德教化和刑罚镇压这两种统治策略,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治理需求。(2)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的观念,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3)儒家学说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相适应。(4)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需要运用儒家学说来凸显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以此来保障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2023·重庆·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要点二 中国古代教化的基本特征(2024·安徽适应性测试·4)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参考答案主题5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考研练典例 D1.C 材料强调宋代的识字率高,村落也有“聚徒教授”现象,这反映了科举制促进社会重学风尚的形成,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村地区的教育,与书院制度无关,排除A项;宋代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普及,B项符合史实,但由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文化重心已经南移只能反映材料局部信息,排除D项。2.C 根据材料可知,“判”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且出现了专门的判例集《龙筋凤髓判》,其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该书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排除A项;材料与家训无关,排除B项;明朝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3.D 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的长官慎重选择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的“乡约之长”,这说明该县重视乡约对基层社会的教化和治理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乡约之长” 负责当地保卫事宜,未体现对农民的军事训练的注重,排除B项;保甲制形同虚设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A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倡导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公私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注重道德教化而忽略刑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和法律的结合,D项只强调法律,排除。要点拓展训练1 B 根据材料可知,朝廷中的争论围绕着量刑标准展开,而皇帝最终选择判处驸马死刑,这说明法律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遵循儒家伦理,由此可见,北魏时期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故B项正确;古代社会始终存在男尊女卑传统,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士族与皇权的对抗,排除C项;门下省是行政机构,不具备司法职能,排除D项。训练2 D 《教民条约》强调儒家伦理以及宗法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可见《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故D项正确;材料与法家思想、封建礼仪、邻保制度都无关,排除A、B、C三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