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明一中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 12 月月考高二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长: 75 分钟 分值: 100 分)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甘谷县西部毛家坪村,属于早期秦文化遗址,展现了从西周至公元前 677 年的秦人活动遗迹。下表是该遗址遗存的炭化植物种子的统计表 (部分)。据表可知农作物类 饲草类粟 黍 大麦 小麦 大豆 苜蓿13525 粒 1695 粒 1866 粒 1111 粒 90 粒 926 粒①旱地作物在当地种植体系拥有悠久历史②毛家坪先民从事“粟麦并重”的水田农业②大豆开始成为毛家坪先民的重要农作物④毛家坪的早期秦人发展一定规模的畜牧业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A. 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 B. 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C: 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3.临海是浙江中部沿海的一座小城,长期以来并不太为外人所知。近年来,随着文旅经济发展,临海因其雄奇的江南古长城和独具古韵的紫阳街而爆红,无数外地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临海历代所隶属的最高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表述正确的是A. ①江南东道 ②台州 ③两浙路 B. ①台州 ②两浙路 ③江南东道C. ①两浙路 ②台州 ③江南东道 D. ①台州 ②江南东道 ③两浙路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兀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全国人口 (丁) 5959 万 5238 万 5816 万 2459 万官员 7500 人 13465 人 22500 人 27000 人官民之比 1: 7945 1: 3927 1: 2613 1: 911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例 B 官员增加大大推动了廉政建设C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5.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 9 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A. 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 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C. 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 D. 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16.司马光《记闻六则》记载:“曹彬……尝知徐州,有吏犯罪,既立案,逾年然后杖之。人皆不晓其意。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彼此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恶之……吾故缓其事而法亦不赦也。’”曹彬的做法反映了A.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B. 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C. 审判结果公正得以确保 D. 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7.表 3 所示为康雍乾时期朝廷治理青海的措施。这集中体现的治理思想是表 3时间 措施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废除青海汗位, 将青海诸部首领分别封为亲王、郡王年) 等爵位将青海地区划分为几个行政区, 每个区设一名管理官雍正七年 (1729 年)员, 直接向西宁办事大臣负责将青海划分为 29 个族, 每族设一名头目, 由朝廷直乾隆二年 (1737 年)接任命A. 分而治之 B. 修教齐政 C. 因俗而治 D. 民族自治8.学习中国古代史,常见“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宋承唐制”和“清承明制”等历史概念。透过相邻、相近朝代历史的相似性,可以窥得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如表中,例证与历史概念对应完全正确的是历史概念 例证① “汉承秦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刺史制度② “唐承隋制” 三省六部制、租调役、户籍制度③ “宋承唐制” 政事堂、台谏合一、征收两税④ “清承明制” 内阁制、巡抚制度、考满和考察A. ① B. ② C. ③ D. ④9.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而《申谕英夷告示》中记载,三元里人民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说明了当地民众A. 已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B. 爱国情怀高于其他地区民众C. 认为清政府腐败不堪不能依靠 D. 宗族观念高于近代国家观念10.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下图近现代“中国精神”的发源地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 ①井冈山精神 B. ②西柏坡精神 C. ③铁人精神 D. ④特区精神11.古罗马典籍《学说汇纂》中记载了一场由理发产生的血案:如果众人玩球,其中一人使劲地把球掷在一个理发师的手上,而后者恰巧正给一个奴隶剃须,结果该奴隶的喉咙被用着的剃刀割开,在此情况下,有过错的人要负责 (如下表)。这反映了罗马法责任主体 判断理由责任由玩球者引发, 因为他“使劲地”抛掷球, 甚至越出了掷球者他所被允许的边界当理发师剃须的地方是通常作为比赛或交通频繁的地点时, 即理发师可视其为过错奴隶 奴隶椅子置放于一危险地点, 那他只有自我抱怨A. 强调侵权责任的归属 B.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采用灵活的审判方式 D.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12.18 世纪 20 年代的一天,伏尔泰踏上英国国土,他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热情洋溢之邦。游历期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赞英国是“一个喜爱自由、知识渊博、富于机智……一个哲学家的王国”。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当时这一称赞佐证的是A. 文官制度建立,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B. 通过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普选权C. 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制进一步发展D. 实行金本位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3.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 4 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②代表的是A. 印度 B. 中国 C. 英国 D 美国14.1961 年、美国为解决国际收支问题,迫使西德与之达成协议,由西德增加从美国购进武器的数量,并使用美国在西欧的供应线、仓库和维修设备,直到足以抵偿 1961 年和 1962 年美国驻军西德所需的美元费用。美国与其他北约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谈判。这主要反映出A. 美苏关系相对缓和 B.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D. 美国竭力维护经济霸主地位15.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中东局势不稳,引发了能源价格暴涨。苏联凭借能源出口带来的巨大收益,推行全方位的高福利政策,涵盖了医疗、教育、住房、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这种做法A. 得益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 源于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抗C. 体现了工业化改善民众生活 D. 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危机16.下图选自 2023 年 11 月 20 日美国出版的某杂志的封面。对其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A. 白领阶层深陷社会焦虑 B. 人工智能仍然存在局限C. 技术革命改变生产流程 D. 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威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7 题 8 分, 18 题 20 分, 19 题 12 分, 20 题 12 分,共 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颍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 (1078~1085), 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 “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原路第四将队将、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寒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 去世,享年 56 岁。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 2009 年以来,湖州陆续发现一批以往来公文事务及公私信续为主的汉代本简。公文简中,出现的地名以会稽郡、乌程县为主。公私信牍,内容主要涉及当时一般阶层的生活。此外,习字简的数量也不少,大多是利用废简随意写成。下图是一枚封检,用于物品或文书封缄,如同后世的信封。这枚封检体现了两汉公文传递的严谨作风,中间“乌程以亭行”,标明目的地乌程,即今之湖州,以亭行、即陆路由信差送达。——摘编自曹锦炎《乌程汉简概述》材料二 在法国和英国,国王很早就是许多城市自治特权的授予者,王室力量与市民可以说形成了同盟 因为他们的利益大体上都与封建贵族对立。这一同盟成了巩固法兰西和英格兰民族君主制的核心要素。随着城镇人口日益增多,就需要有行会组织和城镇政府主持内部事务。商人和各种手工业者分别组织起来组成行会,以保护他们特殊的职业利益。全体城市市民将他们的普遍关切托付给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这些长官管理市民之间的司法事务,征收市场税,维护城墙、街道和其他公共设施,并代表城镇进行对外交涉,包括对封君和国王。——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手册》材料三 1941 年春,晋察冀边区政府开展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王政权建设,进行了广泛的村选运动。村选运动彻底改变了村干部的身份。从性别看,女公民参选比例占82.9%,仅低于男子 2%。从年龄看,老年公民当选村代表的占 16.3%,青年占 28.5%。从村选结果的阶级成分看,贫农与中农在村代表中占 79.6%, 而地富仅占 8.1%。摘编自梁丽辉《从村选看村政权的嬗变一一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例》(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乌程汉简的史料价值,并指出汉代“亭”的长官在基层治理中的基本职能。(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封建王权与城市之间的政治关系,并简述城市自治的运行机制。(6 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柑橘,原产中国南方。10 世纪以前,柑橘属于稀有果品。10—13 世纪,宋皇室视柑橘为珍品,用以赏赐臣工、使节,文人士大夫亦将其作为社交活动时的馈赠佳礼。这时期,嫁接技术的普及使柑橘物美价廉,品种众多。南宋都城临安不但售卖产自今广东、江苏等地的罗浮柑、洞庭橘,还设置有买卖柑橘的专门区域。北方虽非柑橘主产区,但柑橘也倍受少数民族上层喜爱,各政权在与宋交往中用多种渠道获取柑橘供应。柑橘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产销第一的南方水果。——摘编自张凤岐《文化、市场与技术:10—13 世纪柑橘在中国的扩张》材料二 15 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带到美洲。16 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了甘蔗种植园。17 世纪早期,加勒比海沿海地区的热带雨林几乎被砍伐殆尽,代之以荷兰、英国和法国建造的大规模甘蔗种植园。17 世纪中期,仅巴巴多斯一岛就有八百个甘蔗种植园和八万多名奴隶.但由于种植作物单一,这些地区的粮食严重依赖进口,除了暴富的种植园主,大多数人民长期饥饿贫困,这种状况影响至今。——摘编自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 根据材料一,概括 10—13 世纪柑橘成为中国产销第一的南方水果的原因。(6 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甘蔗种植园经济对拉丁美洲的影响。(6分)20.外交辞令是现代国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概括上表总结的《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合理解释。(要求:可以整体解释,也可以分时段解释。史实正确,论述合理。)三明一中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 12月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5 B A D D C 6-10 B A B D C 11-16 A C A D D B17. 首先,宋朝大力发展科举,积极提倡文治。田子茂出生于一普通农家仍能赴京应试,充分反映了宋朝科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如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和科举向全社会开放的史实,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社会风气。(4分)其次,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长则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选择赴京应试,这说明科举才是正途。后来科举“中第一”,以一文官的身份担任武将职位,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观念。(4分)1105 年,田子茂在宋军与西夏作战并立有军功,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列,民族政权之间有争战,从“收复”一词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动出兵,北宋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边疆危机)。(4 分)田子茂的一生,反映了北宋时期边疆危机、重文轻武、科举发达、变法改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显著历史特征,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任答 2点 8 分)18. (1) 价值: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史料,(2 分) 对汉代文书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社会生活、书法文字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答出 2 点,2 分。)职能:传递政令、(1分) 维护治安。(1 分)(2) 关系: 同盟关系。(2 分)运行机制:国王以特许状保障城市自治; (1 分) 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经营活动,维护职业利益; (1 分) 市民选举官员; (1 分) 官员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政府官员代表城镇进行对外交涉。(1 分)(国王、手工业者和商人、市民、官员四个层次)(3) 特点:普遍、自由、直接、平等、民主(答从妇女参选比例看妇女接近男子; 从年龄看中青年为主; 从阶级成分看人民群众占绝对优势亦可)。(4分,任答 2 点)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或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任答两点4 分)19.(1)社会上层的推崇;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地区间商业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发展; 民族间的交流。(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2) 经济结构单一,粮食紧缺; 人口结构变化; 生态环境的破坏; 阻碍拉美社会的进步。(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20(12 分)示例 变化情况:1949 年至 1952 年频率较高,1953 年以后频率大幅降低。(2 分)解释:1949 年至 1952 年频率较高: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禁运、包围政策; 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致力于寻求苏联支持,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对抗加剧,“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增多。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在《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的一词使用频率较高。(4 分,解释须史论结合)1953 年以后频率大幅降低:1953 年朝鲜战争结束,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的外交环境大为改善,中西矛盾缓和,中国也相对减少了对西方国家的指责,“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降低较为明显。同时,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加快了和第三世界国家交往的步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状态。(4 分,解释须史论结合)综上,这种变化是当时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反映。(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