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极地地区@考点解读课标主题 知识考点 命题趋势认识地区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极地科学考察 结合地图及相关信息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常以极地地区为背景,结合热点如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考查@考点梳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1.独特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① 南极圈(66.5°S) 以南的广大地区 北极圈(66.5°N)以北的区域海陆位置 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一部分)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洲、欧洲、② 北美 洲三大洲的部分地区海陆分布 中间是陆地,周围是海洋 中间是海洋,周围是陆地示意图(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有“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之称 严寒,降水量大于南极代表性动物 ③ 企鹅 ④ 北极熊 居民 无常住人口 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自然资源 a.固体淡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b.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 a.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 b.生物资源:海豹、海狮、海象、北极狐2.科学考察的宝地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科考站 (1)长城站:唯一一座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⑤ 无 极昼极夜 (2)中山站:中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 (3)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是我国⑥ 纬度 最高的科考站 (4)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的科考站 (5)秦岭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2024年2月7日开站,是我国第三座南极常年科考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 黄河站:2004年7月正式落成,位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是我国首座北极科考站科考时间 每年⑦ 11月至次年3月 每年6月~8月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问题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动物资源减少、过度捕杀鲸等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滥杀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开采加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极大地破坏了北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措施 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答案:①南极圈(66.5°S) ②北美 ③企鹅 ④北极熊 ⑤无 ⑥纬度 ⑦11月至次年3月@重难点聚焦极地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的影响极地严寒等恶劣的气候对科学考察有着很大的影响,极地科考需要选择南、北半球的暖季进行,因为暖季所在的半球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典例1】(2023临沂)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2023年4月6日返回上海。下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B )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2)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还有( D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典例2】(2024河东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秦岭站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材料二:海水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南极大陆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最厚达4 750米。据报道,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材料三:图1为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3为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照片。(1)根据图1,写出秦岭站大致的地理位置 (74°S,163°E) (经纬度),其濒临的大洋是 太平洋 ;秦岭站位于昆仑站的 东北 方向。(2)秦岭站开站当日,地球大致公转到图2中 ④ 点附近,此时临沂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昼渐长,夜渐短 。(3)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 244平方米,其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从效果图上看,坚实的立柱将秦岭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就好像站在地面上的“脚”。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离地设计的主要原因。主体建筑架空,有利于大风通过,可以吹走积雪,可以避免建筑物被积雪掩埋,有利于抵抗强风、暴雪等各种不利情况。(4)简要说明秦岭站建站时间选择12月至次年2月的原因。此时正值南极地区暖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5)在我国5个南极考察站中,昆仑站平均气温最低,试解释原因。昆仑站纬度最高;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附近,地势最高。(6)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我国首次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请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两点即可)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加强监管,控制工厂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绿色通行,低碳生活;等等。第九章 极地地区@考点解读课标主题 知识考点 命题趋势认识地区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极地科学考察 结合地图及相关信息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常以极地地区为背景,结合热点如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考查@考点梳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1.独特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① 以南的广大地区 北极圈(66.5°N)以北的区域海陆位置 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一部分)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洲、欧洲、② 洲三大洲的部分地区海陆分布 中间是陆地,周围是海洋 中间是海洋,周围是陆地示意图(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有“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之称 严寒,降水量大于南极代表性动物 ③ ④居民 无常住人口 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自然资源 a.固体淡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b.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 a.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 b.生物资源:海豹、海狮、海象、北极狐2.科学考察的宝地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科考站 (1)长城站:唯一一座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⑤ 极昼极夜 (2)中山站:中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 (3)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是我国⑥ 最高的科考站 (4)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的科考站 (5)秦岭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2024年2月7日开站,是我国第三座南极常年科考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 黄河站:2004年7月正式落成,位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是我国首座北极科考站科考时间 每年⑦ 每年6月~8月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问题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动物资源减少、过度捕杀鲸等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滥杀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开采加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极大地破坏了北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措施 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答案:①南极圈(66.5°S) ②北美 ③企鹅 ④北极熊 ⑤无 ⑥纬度 ⑦11月至次年3月@重难点聚焦极地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的影响极地严寒等恶劣的气候对科学考察有着很大的影响,极地科考需要选择南、北半球的暖季进行,因为暖季所在的半球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典例1】(2023临沂)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2023年4月6日返回上海。下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2)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还有(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典例2】(2024河东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秦岭站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材料二:海水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南极大陆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最厚达4 750米。据报道,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材料三:图1为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3为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照片。(1)根据图1,写出秦岭站大致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其濒临的大洋是 ;秦岭站位于昆仑站的 方向。(2)秦岭站开站当日,地球大致公转到图2中 点附近,此时临沂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3)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 244平方米,其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从效果图上看,坚实的立柱将秦岭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就好像站在地面上的“脚”。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离地设计的主要原因。(4)简要说明秦岭站建站时间选择12月至次年2月的原因。(5)在我国5个南极考察站中,昆仑站平均气温最低,试解释原因。(6)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我国首次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请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章极地地区 - 学生版.docx 第九章极地地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