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物质的三态变化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课标要求考点1 物质的构成 ☆ 1.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考点2 熔化与凝固 ☆考点3 汽化与液化 ☆考点4 升华与凝华 ☆考点5 模型与符号 ☆■考点① 物质的构成 一、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二、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扩散现象(1)现象探究:一瓶是(无色)空气,一瓶是二氧化氨(红棕色),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没有颜色的那瓶气体变红了,两瓶气体的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这就是气体的扩散现象。将红墨水注人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会变红,这是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还能在固体中发生,如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起,5年后,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2)概念: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空隙中的现象叫做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①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二)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因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做热运动。三、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物体内部)存在引力。分子间的相互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不同物体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很难将其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二)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物质状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运动情况固态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有一定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 比固体稍大 较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振又可以移动到另一位置振动 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 很大 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除碰撞外,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考点② 熔化与凝固 一、物质的物态变化(一)探究水的物态变化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戴上手套,并拿着勺子靠近壶嘴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又能变成小液滴;如果再将水放人冰箱中,水还可以结成冰。由实验探究可知,像水一样,物质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态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即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铁块在高温下变成铁水,都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铁水遇冷变成一定形状的铁片或铁块,都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能力拓展】熔化与溶化的区别熔化是表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溶化表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如蔗糖放入水中消失了。前者是物质本身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现象,后者则是固体物质借助液体在液体中分散开来的现象,因此有无借助液体是识别两者的关键。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一)探究海波、松香的熔化规律探究目的: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及物质的状态变化。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水、海波松香钟表、火柴、秒表等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插人试管后,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松香完全熔化后再记录3~5次。(1)海波的熔化现象①温度在上升到48°C前,海波呈固态。②温度为48°C时,海波开始熔化,有液体出现。在完全熔化之前,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48°C不变。③海波完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从48°C开始继续上升。(2)松香的熔化现象松香从开始加热起,经历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直到变成液体的过程。在熔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不存在到达哪一温度才开始熔化的情形。数据的处理:图中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图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探究结论:根据探究过程可知,海波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是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的过程。(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收热量,才能确保熔化过程的完成,可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不是用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液体在凝固成固体时要放出热量。非晶体也是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在凝固时放出热量。【能力拓展】海波和松香熔化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先由固态变成固、液共存状态,最终变成液态;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由硬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态。熔化、凝固的应用①冷冻食品可以保鲜;②高烧病人利用冰袋降温;③把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中,冷却后便凝固成塑料盆。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1)从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判断,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3)从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三、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一)晶体(1)概念:像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食盐、冰水晶、各种金属等。(2)特点: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二)非晶体(1)概念: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沥青等。(2)特点: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三)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3)晶体都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四)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没有;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在吸热时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软、变稀,最后完全变成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五)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分别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中各段曲线的意义如下:(1)AB:熔化前的加热升温阶段,此时晶体处于固态。(2)BC:晶体吸热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即是晶体的熔点;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其中B点时仍是固态,C点时已完全变成液态。(3)CD :晶体熔化后吸热升温阶段,此时晶体处于液态。非晶体熔化图像的含义: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六)液态晶体与液态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分别为液态晶体和液态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液态晶体的凝固图像中各段曲线的意义如下:(1)EF:凝固前的液态晶体放热降温过程。(2)FG:液态晶体放热凝固成固态晶体的过程,凝固时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其中F点时仍是液态,G点时已完全变成固态。(3)GH:凝固后,固态晶体继续放热降温过程。非晶体凝固图像的含义: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能力拓展】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区分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有一段表示固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有一段表示晶体熔化温度不变的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还有一段表示液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反之,即为凝固图像。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如果没有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线段,就是非晶体。运用图像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像中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上各自表示的最小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像对题目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得到结论。■考点③ 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水蒸气”不能写成“水蒸汽”。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一)蒸发(1)概念: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一种缓慢汽化现象。(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猜想与假设 ①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②液体蒸发快慢跟温度高低有关;③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实验器材 玻璃片(2块)、滴管、酒精、酒精灯、木夹、硬纸片实验步骤 检验假设①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将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较大的面积,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检验假设②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的表面积大致相同,用木夹夹住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检验假设③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的表面积大致相同,用硬纸片对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实验现象及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有关。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3)改变液体蒸发快慢的方法:①调节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4)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如水和酒精在同样的条件下,酒精蒸发得快。(5)蒸发致冷:液体蒸发时,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致冷作用。液体蒸发得越快,致冷效果越好。(6)蒸发致冷的一些具体应用:①病人发高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是利用酒精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②炎热的夏季,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二)沸腾(1)概念: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腾的条件和特点①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升温,但不沸腾;需要不断吸热,一旦不能吸热,液体就不能沸腾。②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3)沸点①含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③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医生常用汽化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后进行手术。(4)水的沸腾实验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和沸腾时的温度情况实验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硬纸板、钟表实验步骤 ①把水倒在烧杯里,按实验装置图将各器材装配好,如图A ②用酒精灯给盛有水的烧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③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分钟(或2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分钟为止,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根据记录的温度值,作出水的沸腾图像注意事项 ①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加热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③安装实验器材时要由下向上安装实验现象 ①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迅速变大,到达液面破裂,如图B ②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有少量气泡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在到达液面前就消失了,如图C ③停止加热,液体不沸腾实验结论(沸腾特点)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三)液体沸腾的图像液体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0-t1段表示液体吸热、温度升高的过程。t1-t2段表示液体的沸腾过程,此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T。a与b的区别是b的液体质量大,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更长。(四)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汽化现象(1)蒸发现象的解释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速度较大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也就越快。(2)沸腾现象的解释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种汽化方式,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如图8所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速度较大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体扩散到空气中;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所以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能力拓展】蒸发(1)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是缓慢的汽化现象。(3)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往往感到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所致。另外,液体不同,蒸发的快慢也不同,例如食用油的蒸发要比水蒸发慢得多。沸腾(1)扬汤止沸:“扬汤”只能暂时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停止加热,液体不能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则不能保持沸腾。(2)水沸腾时温度不是100℃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外界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二是温度计可能不准确。(3)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的方法:沸腾前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比较高的水进行实验等。(4)水沸腾前,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小的;水沸腾后,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大的。二、液化(一)概念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实验及生活实例 分析原因在烧杯里加热水,将块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表面附着一些小水珠 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片液化成小水珠冬季的早晨,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嘴里不断地呼出“白气” 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 室内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滴打火机内部燃料及家用瓶装液化石油气 在一定温度下,将可燃性的气体压缩其体积,可使它们液化(二)水蒸气液化过程的现象图解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浮于空气中形成“白气”(或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水蒸气在夜间气温下降,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空中尘埃上形成雾(或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露)(三)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人们做饭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来将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四)将气体液化的优点:使其体积减小,便于储存和运输。(五)液化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是吸热过程,因此液化是放热过程。(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1)热管: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运”到背阴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2)电冰箱: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里的热量,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空气压缩机将生成的蒸气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把冰箱里带来的热量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能力拓展】(一)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被液化。(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3)凡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出汗”等,这些现象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液化产生的。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常压下,空气中占主要成分的氮气大约在-196 ℃液化,氧气大约在-183℃液化。(二)100℃的水蒸气与100℃水热量比较因为100℃的水蒸气遇到皮肤时,先要液化成100℃的水,然后100 ℃的水继续降温放热。由于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同理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更好。■考点④ 升华与凝华 (一)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后,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出现了紫黑色的碘晶体。实验表明: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二)升华(1)概念:升华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三)凝华(1)概念:凝华是指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是放热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四)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能力拓展】1、常见的升华现象: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2、干冰: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当将干冰粉喷撒到舞台上时,干冰迅速升华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从而渲染气氛。3、常见的凝华现象:a.冬季看到的“雾松”。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二、云、雨、雪、雾、露、霜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云、雨、雾、露、霜、雪、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的成因及物态变化名称如下:(一)云(液化或凝华)太阳照在地球上,气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二)雨(熔化)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三)雾(液化)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四)露(液化)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五)霜、雪(凝华)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固体凝华为小冰晶;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六)冰雹(熔化、凝固)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考点⑤ 模型与符号 (一)模型(1)模型:某种物体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一个复杂过程的示意(如公式、化学方程式)。(2)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 直接观察 到的或 复杂 的事物。(3)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 形态 、 特征 和 本质 ,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 模型方法 。(二)符号(1)符号:标识符号,电学元件符号,字母,文字,语言,标点符号,数学符号,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2)用 符号 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 外形 不同和表达的 文字语言 不同而引起的混乱。(3)常见的符号①已学过的单位符号,如: kg (千克)、 m (米)、 N (牛顿)、 Pa(帕斯卡)、A (安培)等②已学过的科学符号,如: v (速度)、 ρ(密度)、 F(力)等。③仪器符号,如电流表的符号、电压表的符号等。④交通符号,如限重符号、转向符号等。■考点1 物质的构成[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期末)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蛋变咸快慢的原因与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A.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用放大镜看不见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蛋变咸快慢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解答】解: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A、将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蔗糖分子溶解在水中,用放大镜观察不到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故B不符合题意。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故C符合题意。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训练1.(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答案】(1)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2)化学变化(3)大【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热运动;比热容【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2)根据发酵的定义可知,经过发酵,粮食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因此属于化学变化;(3) 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考点2 熔化与凝固[典例2](2024七上·北仑期中)绍兴某日气温为-5℃,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C.冰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都为-5℃D.湖底的水温为-5℃【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熔化与熔化现象◆变式训练1.(2024九上·台州开学考)某同学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温度是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第8分钟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答案】(1)-12(2)固液共存【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熔化与熔化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摄氏度以上还是以下,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2)晶体在熔点下为固态,在熔点上为液态,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即示数为-12℃。(2)根据乙图可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即处于熔化过程,那么第8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考点3 汽化与液化[典例3](2024七上·鹿城期末)如图是特色菜“纸锅烧豆腐”。将盛有豆腐、水和调味品的纸锅直接放在固体酒精上烧,发现纸锅不会被烧坏;小明认为是纸锅里的水在沸腾时到达沸点后温度不变,达不到使纸燃烧的温度。下列操作能证明小明观点的是A.把空纸锅放在酒精上烧 B.把纸锅换成铁锅C.把固体酒精换成煤气灶 D.用扇子加大火力【答案】A【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变式训练1.(2024·金东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答案】C【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①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的熔化是应该变软变稀的过程,温度持续上升。②物质从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③ 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需要放热。④物质从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⑤物质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液化包括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解答】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考点4 升华与凝华[典例4](2024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足球比赛中用速褪固体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喷雾剂可以喷出一条白色的直线,从而不影响之后的比赛。那么这条白色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答案】C【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解答】固体泡沫喷雾剂喷出一条白色直线,而这条白色的固体直线也会在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不会在草地上留下任何液体污渍,物质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选:C。◆变式训练10.(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是小科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时做的两个实验。(1)图甲是小科在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其中气泡是由 形成的,白雾是由 形成的。(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小科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已知碘的熔点是113.5℃。请你分析小科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答案】(1)升华;液化(2)不正确,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且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 变,碘达不到熔点,所以不会熔化【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舞台变化的名称。(2)将水的沸点与碘的熔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在水浴法加热的情况下碘是否会熔化即可。【解答】(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从水中吸热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因此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水面附近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雾”。(2)小科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且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碘达不到熔点,所以不会熔化。■考点5 模型与符号[典例5](2024九上·台州开学考)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小心触电 B.原子的结构 C.磁铁周围的磁场 D.壤土类土壤的组成【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模型可以反应事物的特征,BCD可以反应对应事物的特征,都属于模型,A为标志,不能反应事物的特征。故答案为:A。◆变式训练1.(2024八下·柯桥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磁感线 B.甲烷分子结构 C.原子内部结构 D.其他垃圾【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磁感线、甲烷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都是模型,故A、B、C不合题意;而其他垃圾的属于标志,故D符合题意。故选D。1.(2019·台州)下列是关于水蒸发致冷现象的解释,①水分子运动速度有大有小;②剩余的水内能减少,温度降低;③剩余的水分子运动速度相对较小;④速度大的水分子动能大,更易摆脱周围分子的“束缚”,跑到空气中。此解释合理的顺序是(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蒸发及其现象;内能【解析】【分析】解释水蒸发致冷时,先描述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有差异,再说明哪部分水分子容易跑到空气中,最后说明剩余水分子的速度大小,进而判断剩余水的内能和温度变化。【解答】关于水蒸发致冷的现象,解释如下:①水分子运动速度有大有小;②速度大的水分子动能大,更易摆脱周围分子的“束缚”,跑到空气中。③剩余的水分子运动速度相对较小;④剩余的水内能减少,温度降低。那么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A。2.(2018·绍兴)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A.A B.BC.C D.D【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物体都由分子、原子组成,而一切物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0度的情况下也会做热运动,内能就以热运动为基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解答】A、塑料难以拉断,说明构成塑料的分子之间有引力的作用导致;故A正确;B、 分子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运动的;故B错误;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人离洋葱比较远,但依然被刺激到,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故C错误;D、 被压缩过程中,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故D正确;故答案为:B3.(2022·舟山)为探究固体熔化的规律,小舟观察海波受热时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将记录的温度与时间绘制成图像(如图),图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A.ab段 B.bc段 C.cd段 D.ad段【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解析】【分析】晶体熔化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解答】晶体在熔化时,虽然不断的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图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bc段。故选B。4.(2019·绍兴)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A.湖水结冰 B.雾气消散 C.露珠形成 D.冰雪消融【答案】A【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判断物质的初态和末态即可。【解答】A.湖水是液态,冰是固态,因此湖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B.雾气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雾气消散是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C.水蒸气是气态,露珠是液态,因此露珠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故C不合题意;D.冰雪是固态,水是液态,因此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故D不合题意。故选A。5.(2024·浙江)某同学冲泡了一杯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热饮降温的是( )A.向杯口不断吹气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C.向杯中加入冰块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答案】D【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A.向杯口不断吹气,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加快,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的,加快热饮降温,故A不符合题意;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加快液面上空气流动、增大液体表面积,从而加快蒸发,加快热饮降温,故B不符合题意;C.向杯中加入冰块是通过热传递来加快热饮降温的,故C不符合题意;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减慢,不能加快热饮降温,故D符合题意。故选D。6.(2021·杭州)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状态和终末状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正确;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C。7.(2021·温州)“地漏”(如图甲)是连接排水管道与室内地面的接口。“磁悬浮地漏”相对于传统地漏具有较多优点,如排水速度可随积水深度自动调节、在不排水时能密封管道等。(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2)磁悬浮地漏的工作原理如图乙。①当密封盖上方无水时,在磁体B作用下,磁体A将密封盖顶起。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 极。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 。【答案】(1)分子做无规则运动(2)N;深度 越深,液体压强越大【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扩散现象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①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②根据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解答。【解答】(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分子做无规则运动。(2)①根据描述可知,磁铁A和磁铁B之间为排斥力,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N极。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8.(2019·杭州)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答案】晶体;80;吸热;大于【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2)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它的熔点;(3)由于实验时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因此时间相同就意味着吸收的热量相同;AB段是固态,CD段是液态,比较10min内升高温度的多少;根据公式 可知,△t越小,比热容越大。【解答】 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它有熔点,因此它是晶体,而它的熔点是80℃;在熔化过程中,它需要不断的吸热;AB段该物质是固态,10min内从50℃升高到80℃,那么升高的温度△t=30℃;CD段该物质是液态,10min内温度从80℃升高到100℃,那么升高的温度△t'=20℃;因为△t>△t',所以c固<c液。9.(2023·衢州)小科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表(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指标三: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答案】(1)液化(2)节能环保【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物态变化分析;(2)根据淡化装置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分析。【解答】(1) 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流入容器。(2)“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还需从节能、环保、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故答案为:(1)液化;(2)节能环保。10.(2023·温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答案】(1)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2)汽化(3)温室效应【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解析】【分析】(1)根据太阳在一天中位置的变化分析解答;(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3)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不断改变,而定日镜只有正对太阳才能吸收最多的太阳能,因此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2)水吸收热量后,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3)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温室效应。11.(2018·湖州)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因为这种方式形象直观。如图是水分子、乙炔分子及原子核转变的模型。(1)乙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请结合模型判断乙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请画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图: (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画法参照上述图例)。(3)右图是 (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的示意图。【答案】(1)-1(2)(3)核聚变【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解答】(1)氢元素显+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2x+(+1)×2=0,则x=﹣1价;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由图可知,两个氢核最终生成一个氦核,并释放一个中子,属于核聚变的过程;故答案为:核聚变;12.(2021·衢州)冬天,青菜不易被霜冻死,被霜冻过的青菜吃起来反而更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根据以下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材料一:淀粉不溶于水,无甜味,葡萄糖溶于水,有甜味。材料二:淀粉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与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类似。材料三: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至0℃及以下,会引起植物体内液体凝固,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溶液中可溶性糖的浓度高低变化会引起溶液凝固点的变化。材料四:谚语“箱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答案】①青菜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低温下呼吸作用减弱,淀粉积累的多;②淀粉在青菜体内分解成葡萄糖;③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导致其中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不易凝固,不易被冻死;④青菜细胞中的淀粉分解产生的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答案示例:冬天有霜的日子往往是晴天,光照强,青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有机物)多;冬天有霜的日子气温低,青菜呼吸作用减弱,消耗淀粉(有机物)少,积累的淀粉(有机物)增多;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同时,由于青菜细胞中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示例: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同时,由于青菜细胞中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示例: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凝固与凝固现象【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凝固点是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不同晶体具有不同的凝固点。呼吸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1.(2024·乐清模拟)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A. B. C. D.【答案】B【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故答案为:B。2.(2024·杭州模拟)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沸点为-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使酸奶快速凝固的同时,周围“烟雾缭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大气压下, -196℃的液态氮一定沸腾B.酸奶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烟雾”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答案】C【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2)“烟雾缭绕”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解答】A、将-196℃的液态氮置于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迅速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故A错误;B、凝固过程中需要向外界放出热量,故B错误;CD、液态氮在汽化过程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容器周围温度降低,“烟雾缭绕”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D错误;故选:C。3.(2023·柯桥模拟)模型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 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A.地球仪 B.接种疫苗标志 C.新冠病毒 D.二氧化碳分子【答案】B【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模型与符号;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解析】【分析】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 。【解答】ACD分别用模型的方式将将地球,新冠病毒,二氧化碳分子微粒都放大,通过放大的方法可以观察出原来肉眼很难观察到的内部结构,而接种疫苗的标志并不能带我们认识一定的内部现象。故答案为:B4.(2024·温州模拟)宏观的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结成冰时,分子热运动停止B.热水和冷水相比较,热水的分子热运动更剧烈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和液体中发生【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解析】【分析】AB.根据对分子运动的认识判断;C.根据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的知识判断;D.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解答】A.当水结成冰时,分子运动减缓,但是没有静止下来,故A错误;B.热水和冷水相比较,热水的温度高,即分子热运动更剧烈,故B正确;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错误;D.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故D错误。故选B。5.(2024·浙江模拟)“见著知微”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在阳光下,湿衣服容易晾干 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B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C 双氧水能杀菌而水不能 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D 稀盐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 溶液中都含有大量氢离子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根据微粒的基本特征: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微粒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在阳光下,湿衣服容易晾干,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C.双氧水能分解而水不能,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稀盐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大量氢离子,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2024·浙江模拟)近年来一款食品——“冒烟”冰淇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种“冒烟”冰淇淋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将牛奶放入其中,冰淇淋瞬间制成,且制成的冰淇淋周围会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淇淋冒出的“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B.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是因为液氮汽化C.牛奶倒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吸热凝固成了冰淇淋D.液氮吃在嘴里时,发生液化放热可能导致嘴唇烫伤【答案】A【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解答】AB、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中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所以“烟雾”是小水珠,故A正确B错误;C、冰激凌盒中的牛奶瞬间制成冰激凌,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放热过程,故C错误。D、液氮冰激凌吃在嘴里,液态氮迅速汽化,而汽化吸热,使口内温度降低,导致嘴唇冻伤,故D错误。故选:A。7.(2024·拱墅模拟)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D.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两种,蒸发随时随地地进行,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解答】A、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试管里的冰不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故A不符合题意;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故内能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故C不符合题意;D、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它不能沸腾,故D符合题意。故选:D。8.(2024·乐清模拟)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太阳光在一定条件下就能将二氧化碳、水转化为乙醇(如图丙)和氧气的技术,其变化前后的微观模型图如下.(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乙醇属于化合物中的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请在图丁中画出分子模型. 【答案】(1)有机物(2)3:2(3)【知识点】模型与符号;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六个不变:宏观: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微观: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改变。微观:物质的粒子构成方式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总数可能会改变。【解答】(1)有机物是指含有碳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乙醇属于化合物中的有机物;(2) 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4:16=3:2;(3)跟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所以丁中是3份氧气,故答案为:(1)有机物;(2)3:2(3)9.(2024·浙江模拟)小州同学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了 A、B、C三个烧杯中不同质量水的温度。(如图所示)。(1)三个烧杯中,水分子平均运动速度最大的是哪个烧杯 。(2)三个烧杯中水所具有的内能从大到小排序为: (用“>”连接)(3)在标准大气压下给C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它吸收的热量达到 焦,试问C烧杯中的水温最终为多少,并加以解释。 (·℃) 。【答案】(1)C(2)C>B>A(3) 根据 ,解得, 水的初温 ,所以在标准大气压下, C 烧林中的水温最终为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内能;热量的计算【解析】【分析】(1)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高低有关;(2)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则内能越大;(3)根据计算出水升高的温度,再恩家t=t0+△t计算终末温度,再与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比较,从而确定水的最终温度。【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C中水的温度最高,则水分子运动越剧烈,即水分子平均速度最大;(2)AB的温度相同,B的温度高,则内能B>A;BC的质量相同,C的温度高,则内能C>B;则内能从大到小的顺序: C>B>A 。10.(2024·东阳模拟) 为了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热管。如图所示为热管传热的原理示意图,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由多孔材料做成的吸液芯,芯中充有某种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整体温度趋于平衡。(1)下列对于热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热端吸热升华,冷端放热凝华 B.热端吸热汽化,冷端放热液化C.热端放热汽化,冷端吸热液化 D.热端放热升华,冷端吸热凝华(2)为了能够更快地调节整体温度的平衡,吸液芯中的液体应该选 (填“水”或“酒精”) , 原因是 。【答案】(1)B(2)酒精;比热容小, 温度变化更快【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比热容【解析】【分析】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其过程称之为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反之,汽化是吸热过程)。实现液化有两种手段,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解答】(1)由题意得吸液芯中的液体在受热时汽化成气体扩散到较冷的一端,放热液化后使整体温度保持平衡稳定,故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2)为了能够更快的调节整体温度的平衡,吸液芯中的液体选择温度容易变化的液体,即应选择比热容小的液体,故应选择酒精。11.(2024·浙江模拟)某小组在做粗盐结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结晶颗粒大,有的结晶颗粒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同学猜测结晶的颗粒大小可能与蒸发温度有关。【记录数据】蒸发温度 室温 40℃ 50 ℃ 60℃ 70℃ 80℃颗粒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小颗粒大小是否均 差异人 差异人,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有些量片状 均 均一【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请你再举一例我们学过的动态平衡的例子: 。【综合比较】(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1)体温调节(或血糖调节);制备硫酸铜晶体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精制粗盐是蒸发结晶【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结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解答】(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温调节与血糖调节都是动态平衡的例子;(2)制备硫酸铜晶体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精制粗盐是蒸发结晶。故答案为:体温调节(或血糖调节);制备硫酸铜晶体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精制粗盐是蒸发结晶。12.(2024·富阳模拟)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破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或“透明度”)。(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4)冬天在我国北方较寒冷的地方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冰花。(5)汽车上还有雷达装置,雷达启动后发出. (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相比,在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的速度。【答案】(1)厚度(2)45(3)靠近(4)内(5)超;等于【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声音传播的条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由于玻璃有一定厚度,所以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分析解答;(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5)利用超声波可以测距的特点,应用于汽车倒车雷达方面,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解答】(1)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4)车内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冰花,冰花在汽车挡风玻璃的内侧;(5)超声波可用来测距,设计成倒车雷达;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在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等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的速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物质的三态变化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课标要求考点1 物质的构成 ☆ 1.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考点2 熔化与凝固 ☆考点3 汽化与液化 ☆考点4 升华与凝华 ☆考点5 模型与符号 ☆■考点① 物质的构成 一、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二、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扩散现象(1)现象探究:一瓶是(无色)空气,一瓶是二氧化氨(红棕色),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没有颜色的那瓶气体变红了,两瓶气体的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这就是气体的扩散现象。将红墨水注人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会变红,这是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还能在固体中发生,如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起,5年后,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2)概念: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空隙中的现象叫做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①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 。(二)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因为分子的运动与 有关,所以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做 。三、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物体内部)存在 。分子间的相互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不同物体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很难将其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二)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物质状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运动情况固态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有一定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 比固体稍大 较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振又可以移动到另一位置振动 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 很大 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除碰撞外,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考点② 熔化与凝固 一、物质的物态变化(一)探究水的物态变化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戴上手套,并拿着勺子靠近壶嘴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又能变成小液滴;如果再将水放人冰箱中,水还可以结成冰。由实验探究可知,像水一样,物质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态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即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 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铁块在高温下变成铁水,都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 的过程。如水结成冰,铁水遇冷变成一定形状的铁片或铁块,都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能力拓展】熔化与溶化的区别熔化是表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溶化表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如蔗糖放入水中消失了。前者是物质本身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现象,后者则是固体物质借助液体在液体中分散开来的现象,因此有无借助液体是识别两者的关键。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一)探究海波、松香的熔化规律探究目的: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及物质的状态变化。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水、海波松香钟表、火柴、秒表等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插人试管后,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松香完全熔化后再记录3~5次。(1)海波的熔化现象①温度在上升到48°C前,海波呈 。②温度为48°C时,海波开始熔化,有液体出现。在完全熔化之前,海波处于 状态,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48°C 。③海波完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 热量,温度从48°C开始继续上升。(2)松香的熔化现象松香从开始加热起,经历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直到变成液体的过程。在熔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不存在到达哪一温度才开始熔化的情形。数据的处理:图中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图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探究结论:根据探究过程可知,海波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是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的过程。(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收热量,才能确保熔化过程的完成,可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不是用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液体在凝固成固体时要放出热量。非晶体也是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在凝固时放出热量。【能力拓展】海波和松香熔化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先由固态变成固、液共存状态,最终变成液态;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由硬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态。熔化、凝固的应用①冷冻食品可以保鲜;②高烧病人利用冰袋降温;③把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中,冷却后便凝固成塑料盆。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1)从 来判断,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3)从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三、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一)晶体(1)概念:像海波那样,具有 的固体叫做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食盐、冰水晶、各种金属等。(2)特点: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 。(二)非晶体(1)概念:像松香那样, 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沥青等。(2)特点: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三)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3)晶体都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四)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没有;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在吸热时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软、变稀,最后完全变成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五)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分别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中各段曲线的意义如下:(1)AB:熔化前的加热升温阶段,此时晶体处于 。(2)BC:晶体吸热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即是晶体的熔点;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其中B点时仍是固态,C点时已完全变成液态。(3)CD :晶体熔化后吸热升温阶段,此时晶体处于 。非晶体熔化图像的含义: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六)液态晶体与液态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分别为液态晶体和液态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液态晶体的凝固图像中各段曲线的意义如下:(1)EF:凝固前的液态晶体放热降温过程。(2)FG:液态晶体放热凝固成固态晶体的过程,凝固时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其中F点时仍是液态,G点时已完全变成固态。(3)GH:凝固后,固态晶体继续放热降温过程。非晶体凝固图像的含义: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能力拓展】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区分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有一段表示固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有一段表示晶体熔化温度不变的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还有一段表示液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反之,即为凝固图像。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如果没有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线段,就是非晶体。运用图像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像中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上各自表示的最小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像对题目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得到结论。■考点③ 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水蒸气”不能写成“水蒸汽”。汽化的两种方式: 。(一)蒸发(1)概念: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 温度下都能进行的一种 汽化现象。(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猜想与假设 ①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②液体蒸发快慢跟温度高低有关;③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实验器材 玻璃片(2块)、滴管、酒精、酒精灯、木夹、硬纸片实验步骤 检验假设①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将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较大的面积,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检验假设②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的表面积大致相同,用木夹夹住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检验假设③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的表面积大致相同,用硬纸片对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实验现象及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有关。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3)改变液体蒸发快慢的方法:①调节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4)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如水和酒精在同样的条件下,酒精蒸发得快。(5)蒸发致冷:液体蒸发时,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致冷作用。液体蒸发得越快,致冷效果越好。(6)蒸发致冷的一些具体应用:①病人发高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是利用酒精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②炎热的夏季,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二)沸腾(1)概念: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进行的一种 的汽化现象。(2)沸腾的条件和特点①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 ,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升温,但不沸腾;需要不断吸热,一旦不能吸热,液体就不能沸腾。②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 。(3)沸点①含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在 ,水的沸点是100 ℃。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③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医生常用汽化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后进行手术。(4)水的沸腾实验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和沸腾时的温度情况实验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硬纸板、钟表实验步骤 ①把水倒在烧杯里,按实验装置图将各器材装配好,如图A ②用酒精灯给盛有水的烧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③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分钟(或2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分钟为止,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根据记录的温度值,作出水的沸腾图像注意事项 ①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加热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③安装实验器材时要由下向上安装实验现象 ①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迅速变大,到达液面破裂,如图B ②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有少量气泡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在到达液面前就消失了,如图C ③停止加热,液体不沸腾实验结论(沸腾特点)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三)液体沸腾的图像液体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0-t1段表示液体吸热、温度升高的过程。t1-t2段表示液体的沸腾过程,此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T。a与b的区别是b的液体质量大,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更长。(四)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汽化现象(1)蒸发现象的解释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速度较大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也就越快。(2)沸腾现象的解释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种汽化方式,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如图8所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速度较大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体扩散到空气中;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所以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能力拓展】蒸发(1)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是缓慢的汽化现象。(3)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往往感到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所致。另外,液体不同,蒸发的快慢也不同,例如食用油的蒸发要比水蒸发慢得多。沸腾(1)扬汤止沸:“扬汤”只能暂时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停止加热,液体不能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则不能保持沸腾。(2)水沸腾时温度不是100℃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外界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二是温度计可能不准确。(3)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的方法:沸腾前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比较高的水进行实验等。(4)水沸腾前,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小的;水沸腾后,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大的。二、液化(一)概念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实验及生活实例 分析原因在烧杯里加热水,将块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表面附着一些小水珠 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片液化成小水珠冬季的早晨,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嘴里不断地呼出“白气” 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 室内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滴打火机内部燃料及家用瓶装液化石油气 在一定温度下,将可燃性的气体压缩其体积,可使它们液化(二)水蒸气液化过程的现象图解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浮于空气中形成“白气”(或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水蒸气在夜间气温下降,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空中尘埃上形成雾(或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露)(三)液化的两种方法(1) 温度。(2) 体积。人们做饭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来将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四)将气体液化的优点:使其体积减小,便于储存和运输。(五)液化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是 过程,因此液化是 过程。(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1)热管: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运”到背阴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2)电冰箱: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里的热量,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空气压缩机将生成的蒸气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把冰箱里带来的热量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能力拓展】(一)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被液化。(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3)凡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出汗”等,这些现象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液化产生的。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常压下,空气中占主要成分的氮气大约在-196 ℃液化,氧气大约在-183℃液化。(二)100℃的水蒸气与100℃水热量比较因为 ,所以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同理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更好。■考点④ 升华与凝华 (一)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后,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出现了紫黑色的碘晶体。实验表明: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二)升华(1)概念:升华是指物体从 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是 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三)凝华(1)概念:凝华是指物体从 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是 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四)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能力拓展】1、常见的升华现象: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2、干冰: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当将干冰粉喷撒到舞台上时,干冰迅速升华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从而渲染气氛。3、常见的凝华现象:a.冬季看到的“雾松”。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二、云、雨、雪、雾、露、霜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云、雨、雾、露、霜、雪、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的成因及物态变化名称如下:(一)云(液化或凝华)太阳照在地球上,气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二)雨(熔化)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三)雾(液化)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四)露(液化)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五)霜、雪(凝华)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固体凝华为小冰晶;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六)冰雹(熔化、凝固)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考点⑤ 模型与符号 (一)模型(1)模型:某种物体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一个复杂过程的示意(如公式、化学方程式)。(2)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 到的或 的事物。(3)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 形态 、 特征 和 本质 ,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 模型方法 。(二)符号(1)符号:标识符号,电学元件符号,字母,文字,语言,标点符号,数学符号,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2)用 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 外形 不同和表达的 文字语言 不同而引起的混乱。(3)常见的符号①已学过的单位符号,如: kg (千克)、 m (米)、 N (牛顿)、 Pa(帕斯卡)、A (安培)等②已学过的科学符号,如: v (速度)、 ρ(密度)、 F(力)等。③仪器符号,如电流表的符号、电压表的符号等。④交通符号,如限重符号、转向符号等。■考点1 物质的构成[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期末)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蛋变咸快慢的原因与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A.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用放大镜看不见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变式训练1.(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考点2 熔化与凝固[典例2](2024七上·北仑期中)绍兴某日气温为-5℃,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 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C.冰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都为-5℃ D.湖底的水温为-5℃◆变式训练1.(2024九上·台州开学考)某同学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温度是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第8分钟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考点3 汽化与液化[典例3](2024七上·鹿城期末)如图是特色菜“纸锅烧豆腐”。将盛有豆腐、水和调味品的纸锅直接放在固体酒精上烧,发现纸锅不会被烧坏;小明认为是纸锅里的水在沸腾时到达沸点后温度不变,达不到使纸燃烧的温度。下列操作能证明小明观点的是A.把空纸锅放在酒精上烧 B.把纸锅换成铁锅C.把固体酒精换成煤气灶 D.用扇子加大火力◆变式训练1.(2024·金东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考点4 升华与凝华[典例4](2024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足球比赛中用速褪固体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喷雾剂可以喷出一条白色的直线,从而不影响之后的比赛。那么这条白色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变式训练10.(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是小科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时做的两个实验。(1)图甲是小科在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其中气泡是由 形成的,白雾是由 形成的。(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小科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已知碘的熔点是113.5℃。请你分析小科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考点5 模型与符号[典例5](2024九上·台州开学考)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小心触电 B.原子的结构 C.磁铁周围的磁场 D.壤土类土壤的组成◆变式训练1.(2024八下·柯桥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磁感线 B.甲烷分子结构 C.原子内部结构 D.其他垃圾1.(2019·台州)下列是关于水蒸发致冷现象的解释,①水分子运动速度有大有小;②剩余的水内能减少,温度降低;③剩余的水分子运动速度相对较小;④速度大的水分子动能大,更易摆脱周围分子的“束缚”,跑到空气中。此解释合理的顺序是(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2.(2018·绍兴)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A.A B.B C.C D.D3.(2022·舟山)为探究固体熔化的规律,小舟观察海波受热时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将记录的温度与时间绘制成图像(如图),图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A.ab段 B.bc段 C.cd段 D.ad段4.(2019·绍兴)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A.湖水结冰 B.雾气消散 C.露珠形成 D.冰雪消融5.(2024·浙江)某同学冲泡了一杯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热饮降温的是( )A.向杯口不断吹气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C.向杯中加入冰块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6.(2021·杭州)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7.(2021·温州)“地漏”(如图甲)是连接排水管道与室内地面的接口。“磁悬浮地漏”相对于传统地漏具有较多优点,如排水速度可随积水深度自动调节、在不排水时能密封管道等。(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2)磁悬浮地漏的工作原理如图乙。①当密封盖上方无水时,在磁体B作用下,磁体A将密封盖顶起。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 极。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 。8.(2019·杭州)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9.(2023·衢州)小科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表(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指标三: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10.(2023·温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11.(2018·湖州)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因为这种方式形象直观。如图是水分子、乙炔分子及原子核转变的模型。(1)乙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请结合模型判断乙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请画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图: (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画法参照上述图例)。(3)右图是 (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的示意图。12.(2021·衢州)冬天,青菜不易被霜冻死,被霜冻过的青菜吃起来反而更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根据以下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材料一:淀粉不溶于水,无甜味,葡萄糖溶于水,有甜味。材料二:淀粉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与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类似。材料三: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至0℃及以下,会引起植物体内液体凝固,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溶液中可溶性糖的浓度高低变化会引起溶液凝固点的变化。材料四:谚语“箱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1.(2024·乐清模拟)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A. B. C. D.2.(2024·杭州模拟)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沸点为-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使酸奶快速凝固的同时,周围“烟雾缭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大气压下, -196℃的液态氮一定沸腾B.酸奶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烟雾”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3.(2023·柯桥模拟)模型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 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A.地球仪 B.接种疫苗标志 C.新冠病毒 D.二氧化碳分子4.(2024·温州模拟)宏观的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结成冰时,分子热运动停止B.热水和冷水相比较,热水的分子热运动更剧烈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和液体中发生5.(2024·浙江模拟)“见著知微”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在阳光下,湿衣服容易晾干 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B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C 双氧水能杀菌而水不能 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D 稀盐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 溶液中都含有大量氢离子A.A B.B C.C D.D6.(2024·浙江模拟)近年来一款食品——“冒烟”冰淇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种“冒烟”冰淇淋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将牛奶放入其中,冰淇淋瞬间制成,且制成的冰淇淋周围会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淇淋冒出的“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B.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是因为液氮汽化C.牛奶倒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吸热凝固成了冰淇淋D.液氮吃在嘴里时,发生液化放热可能导致嘴唇烫伤7.(2024·拱墅模拟)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D.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8.(2024·乐清模拟)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太阳光在一定条件下就能将二氧化碳、水转化为乙醇(如图丙)和氧气的技术,其变化前后的微观模型图如下.(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乙醇属于化合物中的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请在图丁中画出分子模型. 9.(2024·浙江模拟)小州同学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了 A、B、C三个烧杯中不同质量水的温度。(如图所示)。(1)三个烧杯中,水分子平均运动速度最大的是哪个烧杯 。(2)三个烧杯中水所具有的内能从大到小排序为: (用“>”连接)(3)在标准大气压下给C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它吸收的热量达到 焦,试问C烧杯中的水温最终为多少,并加以解释。 (·℃) 。10.(2024·东阳模拟) 为了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热管。如图所示为热管传热的原理示意图,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由多孔材料做成的吸液芯,芯中充有某种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整体温度趋于平衡。(1)下列对于热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热端吸热升华,冷端放热凝华 B.热端吸热汽化,冷端放热液化C.热端放热汽化,冷端吸热液化 D.热端放热升华,冷端吸热凝华(2)为了能够更快地调节整体温度的平衡,吸液芯中的液体应该选 (填“水”或“酒精”) , 原因是 。11.(2024·浙江模拟)某小组在做粗盐结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结晶颗粒大,有的结晶颗粒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同学猜测结晶的颗粒大小可能与蒸发温度有关。【记录数据】蒸发温度 室温 40℃ 50 ℃ 60℃ 70℃ 80℃颗粒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小颗粒大小是否均 差异人 差异人,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有些量片状 均 均一【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请你再举一例我们学过的动态平衡的例子: 。【综合比较】(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12.(2024·富阳模拟)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破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或“透明度”)。(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4)冬天在我国北方较寒冷的地方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冰花。(5)汽车上还有雷达装置,雷达启动后发出. (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相比,在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的速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课标·新思维】2.1物质的三态变化--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学生版.docx 【新课标·新思维】2.1物质的三态变化--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