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思维】2.3物质变化的特征--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新思维】2.3物质变化的特征--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课标要求
考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特点 ☆ 1.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2.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等。
3.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4.了解氧化反应及燃烧,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过程;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5.知道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考点2 燃烧与氧化反应 ☆☆
考点3 催化剂的作用 ☆☆
考点4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
考点5火灾自救方法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
■考点①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概念: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实 质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外观 特征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 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 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区分 依据 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有些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溶液混合时,会生成黄色的沉淀。
(2)氯化铁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成血红色,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FeCl3+3KSCN==3KCl+Fe(SCN)3
(3)检验水的存在,能使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五水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CuSO4 5H2O
■考点② 燃烧与氧化反应
一、氧化反应
(一)定义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作氧化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
(二)类型
①缓慢氧化:变化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只放出少量热、不发光。
例: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金属生锈、酒的酿造…
②剧烈氧化:变化剧烈、容易觉察。既发热、又发光。
例:燃烧、爆炸……
二、燃烧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2)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缺一不可):可燃物、有助燃剂(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
2)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4)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5)自燃与爆炸
1)自燃:由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被积累后,温度升高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不经点火就自发燃烧起来的现象
2)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考点③ 催化剂的作用
(1)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它的作用是改变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a)催化剂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也有减慢反应速率。
b)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反应前后可以改变。但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c)催化剂在反应中可以参与反应而发生变化,但反应结束时又能转化回原来的物质。
d)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产量。
e)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同一反应可采用多种催化剂。
■考点④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一、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如
二、复分解反应
1、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通式表示为AB+CD→AD+CB )。
2、特点: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但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类型 反应物条件 生成物条件
酸+碱 至少一种可溶 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至少一个: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气体生成 ③有水生成
碱+盐 二者都可溶
盐+盐 二者都可溶
盐+酸 酸必须可溶
4、复分解反应实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和水。
三、置换反应
①概念: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②形式:A+BC →AC+B
③特点:单换单
④置换反应类型:a.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如:Fe+2HC1 = FeCl2+H2↑
b.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如:Cu+2AgNO3 = Cu(NO3)2+2Ag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放出热量的反应:
(1)放热反应:如燃料的燃烧,生石灰与水结合成氢氧化钙,镁与盐酸反应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O,Ba(OH)2与NH4Cl反应;氯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等……(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3)蓄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考点⑤ 火灾自救方法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灭火的措施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促进燃烧
(1)增大氧气的浓度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增大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三)拓展
(1)水灭火有一定范围。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图书、精密仪器、钾钙钠等金属、高压电器。
(2)油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严重可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
(3)当电器或电线燃烧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不能用水。
■考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典例1](2024九上·诸暨期中)某同学在家里厨房学习烹任,以下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纯牛奶变酸 B.煤气燃烧
C.铁锅生锈 D.自榨果汁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纯牛奶变酸,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煤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锅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自榨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水循环系统,该系统使游泳馆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充分体现了杭州绿色亚运的理念。回答问题:
(1)硅藻土过滤器中的硅藻土方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则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和吸附作用。
(2)水经过臭氧反应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则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工业上用X+2NaOH═NaCl+NaClO+H2O制取,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过滤
(2)化学
(3)Cl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 根据硅藻土为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分析,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 。
【解答】 (1)已知硅藻土为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则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过滤和吸附作用;
(2)水经过臭氧反应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NaOH═NaCl+NaClO+H2O可知,反应前Na、Cl、H、O的个数分别是2、0、2、2,反应后Na、Cl、H、O的个数分别是2、2、2、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X中含有2个Cl,所以X的化学式为:Cl2。
■考点2 燃烧与氧化反应
[典例2](2024八下·嘉善月考)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折子内部物质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
B.竹筒帽盖上时内部不再发生氧化反应
C.盖上竹筒帽的目的是为了完全隔绝氧气
D.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一吹,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火折子内部物质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装在竹筒内的可燃物本身在与少量氧气进行缓慢燃烧进行分析;
C、根据竹筒盖上盖子后减少了内部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进行分析;
D、根据吹一吹,增强了空气的流动进行分析。
【解答】A、火折子内部物质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故A正确;
B、装在竹筒内的可燃物本身在与少量氧气进行缓慢燃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B错误;
C、竹筒盖上盖子后减少了内部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使可燃物不能剧烈燃烧,故C错误;
D、打开盖子,吹一吹,增强了空气的流动,增加了氧气,使可燃物剧烈燃烧,不能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义乌期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大半杯。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根据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
(2)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是①   ,②   。
【答案】(1)控制变量法
(2)使白磷温度达着火点;隔绝氧气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这个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2)物质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该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控制变量法;
(2)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是①使白磷温度达着火点,②隔绝氧气。
■考点3 催化剂的作用
[典例3] 4.(2024八下·武义期末)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硫、红磷、铁块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根据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解答】A、反应④⑥的生成物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A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①③中MnO,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B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均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均属于分解反应,C说法正确。
D、硫、红磷均可在空气中燃烧,铁块不能在空气中燃烧,D说法错误。
故选:D。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临海期末)二氧化锰可以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氧气和水,重复使用的二氧化锰是否会影响催化效率呢?小科根据下列器材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图甲所示装置1套、秒表、量筒、天平、烧杯、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和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建议每次使用量0.5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建议每次使用量40毫升)。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
(1)请补充步骤①之后的其他实验步骤   。
(2)图乙是二氧化锰第一次使用时产生氧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若二氧化锰使用次数越多,催化效率越低,请在图乙中画出多次使用后的二氧化锰催化分解产生氧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答案】(1)② 将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加入锥形瓶,将 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入锥形瓶中,记录从开始反应到停止反应所需时间。采集数据,绘制实验曲线。③ 用等量的实验后回收的的二氧化锰和等量的试剂重复实验步骤②。④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2)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比较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从而得出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解答】(1)② 将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加入锥形瓶,将 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入锥形瓶中,记录从开始反应到停止反应所需时间。采集数据,绘制实验曲线。
③ 用等量的实验后回收的的二氧化锰和等量的试剂重复实验步骤②。
④多次重复使用,得出结论。
(2)
■考点4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典例4](2024八下·嵊州期末)用作漂白剂的过二硫酸钾()在高于100℃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的硫元素显+7价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生成物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固体中的硫元素质量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A、K2S2O8中,钾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硫元素显+7价,A选项正确;
B、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是分解反应,B选项错误;
C、硫酸钾中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C选项错误;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不变,但是生成物中有一部分硫元素构成气体SO3,因此生成的固体中的硫元素比原固体中的硫元素质量要少,D选项错误。
故选:A。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临海期末)如图是甲烷燃烧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 D.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是由分子结构模型图来判断分子的构成以及化学式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A.化合反应只有一种生成物,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不是化合反应,A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因为有新的分子产生,B正确;
C.乙不是是化合物,是单质,C错误;
D.所有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错误;
故答案为:B。
■考点5 火灾自救方法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典例5](2024八下·金东期末)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方法。
【解答】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萧山期末)火灾是最常见和最具威胁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如图是某新型投掷型液体灭火器,使距离灭火地点1米以外投掷该灭火器。当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击或高温烧烤便会自行破碎,释放出“有效液体”,该液体与火焰接触会发生吸热反应。反应时会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气体,并产生大量泡沫。
(1)液体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是碳酸钠和稀盐酸,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2)请解释该投掷型灭火器投掷于火场中能灭火还能防止复燃的原因。
【答案】(1)
(2)火灾发生(燃烧)要有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要有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不助燃气体,可稀释(降低)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会降低物体的燃烧温度,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起到灭火,还可以起到防止复燃的作用。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需要满足助燃剂、可燃物和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若不满足则可以灭火。
【解答】(1)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
(2)灭火的原理依照题目信息从不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
1.(2022·杭州)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氧化缓慢;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放出能量较剧烈。
(2)化学能通常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机械能、电能等。
(3)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指的是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4)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解答】A: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A错误。
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B正确。
C:含碳燃料的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两者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C正确。
D: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D正确。
故选A。
2.(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解答】A、变量是水和酒精,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变量是温度,该实验是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变量是空气,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3·绍兴)《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燃烧与灭火;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置换反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比值,单位为“1”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D、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该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都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 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单位为“1”不是“克”,不符合题意;
C、 Fe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符合题意;
D、 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3·温州)三碘化氮()轻轻一碰就产生紫色蒸气,常用于特效表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所给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为分解反应;
故选A。
5.(2022·萧山)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 8 16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0 20 0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析解答。
【解答】 由表中数据可知,待测值=4+8+16+32-10-20-0=30;反应后甲的质量增加了30g-4g=26g,则甲是生成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加了10g-8g=2g,则乙是生成物;反应后丙的质量增加了20g-16g=4g,则丙是生成物;反应后丁的质量减少了32g-0g=32g,则丁是反应物;该反应是丁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乙和丙,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A。
6.(2023·衢州)《天工开物》记载了水银(汞)和硫反应制取银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表现出的“质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国家早一百多年。
(1)制取银朱的反应方程式为:Hg+S=HgS,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书中记载:十六两汞能制取十七两五钱的硫化汞。增重的“一两五钱”实际上是参加反应的   的质量。(“钱”“两”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
【答案】(1)化合反应
(2)硫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解答】(1)所给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 十六两汞能制取十七两五钱的硫化汞 ,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增重的“一两五钱”实际上是参加反应的硫的质量。
故答案为:(1)化合反应;(2)硫。
7.(2018·金华)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 CH4+nH2O,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反应方程式为:CO+2H2CH3OH ,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 CH4+H2OCO+3H2
② 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   (填序号)。
【答案】(1)分解反应
(2)②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解答】(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所以是分解反应;
⑵方法①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1:3;方法②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1:2;而合成甲醇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1:2;方法②对原料的利用率更高;
故答案为:(1)分解反应;(2)②。
8.(2023·杭州)酸碱灭火器是利用两种“灭火剂”混合后喷出液体来扑灭火灾的一种灭火器。小金拟制作一款简易酸碱灭火器,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一:灭火剂的选择可供选择的试剂:20%的盐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钠溶液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小金为了寻找反应最快的“灭火剂”组合,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和如表所示试剂进行实验,装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胶塞、U形管、气球的规格均相同,装置A和B的气密性良好,初始状态均相同。
装置 A B
注射器内试剂 10mL ▲ 10mL20%的盐酸
U形管内试剂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试剂为   。
(2)若实验中同时将装置A和B的注射器内试剂全部推入U形管,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观察   (填写现象)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3)实验二:灭火器制作及使用
小金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灭火器,推动注射器活塞,喷嘴喷出液体将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答案】(1)10mL20%的硫酸溶液
(2);产生气泡的快慢
(3)隔绝氧气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设计要求变量唯一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及对比实验的反应现象分析;
(3)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所给药品及实验目的可知,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试剂为10毫升20%的硫酸溶液。
(2)装置B中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通过观察相同时间气球膨胀程度,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3)喷嘴喷出液体吸热,使温度降低,降至蜡烛着火点以下时,使蜡烛熄灭。
故答案为:(1) 10mL20%的硫酸溶液 ;(2)Na2CO3+2HCl=2NaCl+H2O+CO2↑; 产生气泡的快慢 ;(3)隔绝氧气。
9.(2023·台州)将燃烧的蜡烛放人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1)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
(2)甲同学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乙同学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则乙同学进行的实验是   。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21% 8.4% 能
B 21% 3.4% 能
c 12.8% 3.4% 不能
(3)还有一种观点: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含量下降,产热速度变慢;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烛芯的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如果该观点正确,将图甲装置置于温度更低的环境中实验,则测得烛焰附近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会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1)白磷燃烧
(2)A
(3)大于13.8%(或变大)。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分析】(1)燃烧条件为:可燃物,助燃剂,温度到达着火点;
(2) 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 ,故应使氧气浓度不变,升高二氧化碳浓度;
(3)氧气浓度越高,燃烧速度越快,温度越高。
【解答】(1)观察到白磷燃烧,说明瓶中还有氧气可以助燃;
(2)使氧气浓度不变,升高二氧化碳浓度,故为A;
(3) 图甲装置置于温度更低的环境中实验时,原因为: 大于13.8%(或变大)。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
10.(2023·台州)市场上有一种“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并能深入微小的缝隙快速去除茶垢。
(1)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   。
(2)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   (写出一点)。
(3)现有一瓶“茶垢净”,其制氧量相当于119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某人吸氧时需要制氧机提供每分钟0.5升的氧气,请计算用这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最多能供他持续吸氧多长时间?(氧气密度取1.4克/升)
【答案】(1)木条复燃
(2)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
(3)解:设生成的氧气质量为m
2 = 2 O+ ↑
68   32
119克   m
m=56克
答:用一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能供该人持续吸氧80分钟。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实验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2)A瓶释放的氧气通过B瓶后可被湿润;
(3)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和双氧水的质量即可求得氧气的质量。
【解答】(1)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能观察到木条复燃;
(2)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
11.(2023·舟山)如图,小舟制作了一个简易泡沫灭火器,为增加泡沫量,添加少量不参与反应的发泡剂。
(1)使用灭火器时,只需将装置倒置,浓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喷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当泡沫“粘附”在燃烧物表面后,起到隔绝   作用,即可灭火。选用CO2作为灭火气体是因为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2)制作成本也是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将含有10.6克溶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装入吸滤瓶,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多少克,才能恰好完全反应。(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
【答案】(1)氧气(空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解:设恰好反应完10.6克碳酸钠所需HCl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 +CO2↑
106 73
10.6克 x
x=7.3克
理论上需要的依盐酸质量为: =20克
答: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依盐酸20克。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燃烧需要同时达到的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达到着火点,第三,需要助燃剂;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燃烧需要同时达到的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达到着火点,第三,需要助燃剂;使用灭火器时,只需将装置倒置,浓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喷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当泡沫“粘附”在燃烧物表面后,起到隔绝氧气作用; 选用CO2作为灭火气体是因为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2.(2021·丽水)学校组织春游,小科准备了一份“自热火锅”(图甲),他撕开包装看到了内部结构(图乙),并了解到相关信息(图丙)。
小科按食用方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在等待食物煮熟过程中,小科发现加热盒逐渐变烫、盒内传出“嘶嘶”的声音、盒盖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请结合火锅“自热”过程解释盒盖上小孔的作用。
【答案】示例: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氢气和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使盒内气压变大。盒内的空气、氢气、水蒸气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也使盒内气压变大。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示例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盒内的空气、氢气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使盒内气压变大。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示例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氢气和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使盒内气压变大。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示例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盒内的空气、氢气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使盒内气压变大。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示例2: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盒内的空气、氢气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使盒内气压变大。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示例1:盒道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适成危险。
示例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
示例3: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火锅中药品放热时气体体积膨胀,盒内气压变大, 盒盖上的小孔便于气体排出,避免盒内气压过大,造成危险分析。
1.(2024·杭州模拟) 12月9 日“天宫课堂”压轴实验圆满成功。实验中往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注入几滴类似蓝色墨水的液体,水球迅速变蓝色,往蓝色水球中放入半片泡腾片[主要成分是柠檬酸 和碳酸氢钠 泡腾片与水作用,不断产生小气泡,且气泡不逸出水球,水球逐渐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球变蓝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C.气泡不逸出水球是因为分子不运动
D.水球变大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A、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导致水球变大。
【解答】A、水球变蓝色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该选项正确。
B、反应物中不含有硫元素,不能产生二氧化硫,该选项不正确。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不正确。
D、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导致水球变大,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2.(2024·温州三模)我国有许多特色美食,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磨碎豆子 B.酿制米酒 C.压榨甘蔗 D.采摘茶叶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磨碎豆子过程中,只是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酿制米酒过程中,米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压榨甘蔗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分离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采摘茶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4·浙江模拟) 小州同学将一粒黄豆大的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转,发出嘶嘶声,钠经过处出现蓝色痕迹,同时还出现黑色固体。根据该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了不少观点,其中现象、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A 出现气泡 2Na+2H2O═2NaOH+H2↑ 置换反应
B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点燃Na2SO4+ Cu(OH)2↓ 复分解反应
C 气体发出嘶嘶声 2H2+O2═2H2O 氧化反应
D 出现黑色物质 Cu(OH)2═CuO+H2O 还原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钠的性质,结合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常见物质的颜色特征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看到气泡生成,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属于置换反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由于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但是反应无需加入,故B错误;
C.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燃烧,生成水,缺少反应条件,故C错误;
D.氢氧化铜分解为氧化铜和水,为分解反应,不是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4.(2024·浙江模拟)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埚里(如图),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态物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时出现红热现象确定反应放热分析;
B、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C、根据硫与氧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分析;
D、根据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为盐分析。
【解答】A、 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 ,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符合题意;
B、 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该实验中反应物有硫粉,硫接触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硫,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不符合题意;
D、 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4·宁波模拟)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小木棒比较潮湿
C.受到重力影响上端没有足够氧气
D.火柴质量比较差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解答】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 ,是由于热量散失,温度不易达到未燃着的小木棒的着火点;
故选A。
6.(2024·金东模拟)2024年4月15日,是第9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下列关于安全的做法正确的是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瓦斯爆炸
B.大型节日演出时,可以喷撒黄色玉米粉等来制造舞台气氛
C.厨房煤气泄漏时,须立即打开油烟机排气,防止煤气中毒
D.久未开启的地窖,通过灯火燃烧可防过高浓度二氧化碳中毒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B、黄色玉米粉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
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
【解答】A. 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故做法正确;
B. 黄色玉米粉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大型节日演出时,禁止喷撒黄色玉米粉等来制造舞台气氛,故做法错误;
C. 厨房煤气泄漏,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做法错误;
D. 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做法错误;
故答案为:A。
7.(2024·宁波模拟)“火上浇油”能灭火吗 某科普节目中,消防队员将冷的食用油沿着锅边缘缓慢倒入正在燃烧着的油锅中,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了。“火 上浇油”能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烧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 消防队员将冷的食用油沿着锅边缘缓慢倒入正在燃烧着的油锅中,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了,是由于冷的食用油降温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使火熄灭;
故选D。
8.(2024·浙江模拟)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D.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答案】A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燃烧与灭火;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蒸馏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馏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进行分析。
B.根据热水提供的热量使铜片上白磷燃烧进行分析。
C.根据铁片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银片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大进行分析。
【解答】 A.蒸馏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馏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所以图1实验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
B.75℃热水提供的热量使铜片上白磷燃烧,不能使铜片上红磷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铁片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说明铁比铜活泼;银片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银不如铜活泼。即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将硝酸铵固体加入烧杯中的水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白色晶体析出;饱和石灰水未变浑浊。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大。即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2023·温州模拟)小科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1)此时溶液的pH    7(选填“<”或“=”或“>”)
(2)此反应为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如图“●”“o”“△”表示烧杯内溶液中的不同离子,其中的“△”表示   离子。
【答案】(1)<
(2)复分解
(3)NO3-(硝酸根)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产物分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或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3)根据反应过程分析保持不变的微粒即可。
【解答】(1)根据方程式可知,当反应恰好完全时,反应产物为硫酸钡和稀硝酸。因为稀硝酸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7。
(2)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两种化合物组成,且相互交换成分,因此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3)原来溶液为稀硫酸,后来溶液为稀硝酸,其中保持不变的是氢离子,即●为氢离子,那么○为硫酸根离子,而△为硝酸根离子( NO3- )。
10.(2024·宁波模拟)保险粉(化学式 Na2S2O4)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Na2S2O4 在碱性溶液中稳定,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极不稳定;在 NaCl 存在下,Na2S2O4 在水中溶解度显著下降。Na2S2O4 制备流程如下:
(1)反应Ⅰ的原理为:Zn+2SO2=ZnS2O4,该反应类型为   。
(2)反应Ⅱ为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a的名称为   。
【答案】(1)化合反应
(2)Zn2S2O4+2 NaOH=Na4S2O4+Zn(OH)2↓
(3)过滤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流程图中所加入物质分析;
(3)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解答】(1)所给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
(2) 反应Ⅱ为氢氧化钠与 Zn2S2O4 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S2O4+2 NaOH=Na4S2O4+Zn(OH)2↓ ;
(3)操作a为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操作,即过滤。故答案为:(1)化合反应;(2) Zn2S2O4+2 NaOH=Na4S2O4+Zn(OH)2↓ ;(3)过滤。
11.(2024·杭州二模) 小金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查阅资料发现: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 ____;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 V2毫升。
(1) 请补充步骤1   。
(2)步骤   (填写两个数字编号)进行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氧气;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 (用V1、V2来表示)
(4)小金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或连接装置,关闭a,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松手,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
(2)3、4
(3)
(4)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步骤来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3)根据空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来分析;
(4)根据反应的原理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1)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实验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步骤3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步骤4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3)步骤4中,注射器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结束后,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注射器内的水减少了(V1-V2)mL,这就是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由此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4)题干中所给实验开始条件为80℃的水,实验完成后,待冷却到室温。此处由于冷却到室温导致空气冷缩带来的误差;或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而导致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偏大。
故答案为:(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3、4;(3);(4)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
12.(2024·浙江模拟)火折子(如图甲所示)是我国古代一种能够随时取火的小巧引火工具,使用时只需取下盖子,然后用嘴一吹,火折子便点燃取火。项目化学习小组准备利用实验室的常见材料自制一款火折子,并制定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吹气后能快速生火,且不易熄灭 吹气后生火较慢,但不易熄灭 吹气后生火较慢,且较易熄灭
指标二 盖上盖子,火种能保持很长时间 盖上盖子,火种能保持较长时间 盖上盖子,火种很快熄灭,保持时间很短
【查阅构造】火折子一般由筒身、燃芯、筒盖三部分组成,将燃芯放入由金属或竹子做成的筒身中,筒盖上一般打有小孔(如图乙所示)。
【设计制作】项目化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竹筒,然后将粗糙的土纸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来。接着,将棉花、硫黄、磷、硝酸钾等材料放入土纸中,将土纸卷成竹筒般粗细,松紧度适中,然后插进竹筒中作为燃芯。最后,用火点燃土纸后,再将它吹灭留有火星,立刻盖上竹筒的盖子。
【测试使用】打开火折子竹筒盖子,对土纸卷吹气,土纸卷马上复燃且火焰稳定不易熄灭。盖上盖子后再次打开吹气,土纸卷始终无法复燃。
【评价改进】对照评价表,该火折子“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为待改进。
(1)打开盖子,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土纸卷能重新燃烧的原因是   。
(2)在土纸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吹气后土纸卷更易重新燃烧,这可能是因为硝酸钾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
(3)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使“指标二”达到优秀。
【答案】(1)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时,带动了周围空气流动,使土卷纸附近氧气含量上升,土卷纸重新燃烧
(2)能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3)筒盖不要盖得太严;适当增加小孔的大小;校准筒盖与筒身上小孔的位置,使更多的空气进入(合理即可)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硝酸钾的用途来分析其化学性质;
(3)根据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解答】(1)打开盖子,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时,带动了周围空气流动,使土卷纸附近氧气含量上升,土卷纸重新燃烧;
(2)在土纸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吹气后土纸卷更易重新燃烧,这可能是因为硝酸钾具有受热能分解产生氧气,产生的氧气具有助燃性;
(3)使“指标二”达到优秀的改进方法是筒盖不要盖得太严或适当增加小孔的大小;校准筒盖与筒身上小孔的位置,使更多的空气进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课标要求
考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特点 ☆ 1.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2.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等。
3.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4.了解氧化反应及燃烧,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过程;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5.知道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考点2 燃烧与氧化反应 ☆☆
考点3 催化剂的作用 ☆☆
考点4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
考点5火灾自救方法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
■考点①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概念: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 变化;
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 变化。
(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 ;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 。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新的物质的变化 新的物质的变化
实 质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外观 特征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 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 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区分 依据 .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 ;在物理变化中, 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有些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溶液混合时,会生成 的沉淀。
(2)氯化铁溶液的颜色,由 变成血红色,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FeCl3+3KSCN==3KCl+Fe(SCN)3
(3)检验 的存在,能使 无水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五水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CuSO4 5H2O
■考点② 燃烧与氧化反应
一、氧化反应
(一)定义
物质跟 发生的反应叫作氧化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提供 ,氧气具有氧化性。
(二)类型
①缓慢氧化:变化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只放出少量热、不发光。
例: 、食物腐败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 、酒的酿造…
②剧烈氧化:变化剧烈、容易觉察。既发热、又发光。
例: ……
二、燃烧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2)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缺一不可): 、 、 。
(3)影响燃烧的因素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
2)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4)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达到的 叫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 的。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5)自燃与爆炸
1)自燃:由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被积累后,温度升高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不经点火就自发燃烧起来的现象
2)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考点③ 催化剂的作用
(1)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它的作用是改变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 。
a)催化剂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也有减慢反应速率。
b)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反应前后可以改变。但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c)催化剂在反应中可以参与反应而发生变化,但反应结束时又能转化回原来的物质。
d)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产量。
e)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同一反应可采用多种催化剂。
■考点④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一、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如
二、复分解反应
1、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通式表示为AB+CD→AD+CB )。
2、特点: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但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类型 反应物条件 生成物条件
酸+碱 至少一种可溶 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至少一个: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气体生成 ③有水生成
碱+盐 二者都可溶
盐+盐 二者都可溶
盐+酸 酸必须可溶
4、复分解反应实质: 。
三、置换反应
①概念:由一种 跟一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②形式:A+BC →AC+B
③特点:单换单
④置换反应类型:a.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如:Fe+2HC1 = FeCl2+H2↑
b.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如:Cu+2AgNO3 = Cu(NO3)2+2Ag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放出热量的反应:
(1)放热反应:如燃料的燃烧,生石灰与水结合成氢氧化钙,镁与盐酸反应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O,Ba(OH)2与NH4Cl反应;氯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等……(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3)蓄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考点⑤ 火灾自救方法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灭火的措施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 隔离。
(2)隔绝 。
(3)使可燃物的温度 以下。
(二)促进燃烧
(1)增大氧气的浓度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增大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三)拓展
(1)水灭火有一定范围。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图书、精密仪器、钾钙钠等金属、高压电器。
(2)油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严重可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
(3)当电器或电线燃烧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不能用水。
■考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典例1](2024九上·诸暨期中)某同学在家里厨房学习烹任,以下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纯牛奶变酸 B.煤气燃烧
C.铁锅生锈 D.自榨果汁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水循环系统,该系统使游泳馆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充分体现了杭州绿色亚运的理念。回答问题:
(1)硅藻土过滤器中的硅藻土方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则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和吸附作用。
(2)水经过臭氧反应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则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工业上用X+2NaOH═NaCl+NaClO+H2O制取,则X的化学式为   。
■考点2 燃烧与氧化反应
[典例2](2024八下·嘉善月考)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折子内部物质是由易燃材料制作而成的
B.竹筒帽盖上时内部不再发生氧化反应
C.盖上竹筒帽的目的是为了完全隔绝氧气
D.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一吹,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义乌期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大半杯。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根据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
(2)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是①   ,②   。
■考点3 催化剂的作用
[典例3] 4.(2024八下·武义期末)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硫、红磷、铁块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临海期末)二氧化锰可以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氧气和水,重复使用的二氧化锰是否会影响催化效率呢?小科根据下列器材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图甲所示装置1套、秒表、量筒、天平、烧杯、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和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建议每次使用量0.5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建议每次使用量40毫升)。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
(1)请补充步骤①之后的其他实验步骤   。
(2)图乙是二氧化锰第一次使用时产生氧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若二氧化锰使用次数越多,催化效率越低,请在图乙中画出多次使用后的二氧化锰催化分解产生氧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考点4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典例4](2024八下·嵊州期末)用作漂白剂的过二硫酸钾()在高于100℃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的硫元素显+7价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生成物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固体中的硫元素质量不变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临海期末)如图是甲烷燃烧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 D.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5 火灾自救方法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典例5](2024八下·金东期末)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萧山期末)火灾是最常见和最具威胁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如图是某新型投掷型液体灭火器,使距离灭火地点1米以外投掷该灭火器。当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击或高温烧烤便会自行破碎,释放出“有效液体”,该液体与火焰接触会发生吸热反应。反应时会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气体,并产生大量泡沫。
(1)液体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是碳酸钠和稀盐酸,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2)请解释该投掷型灭火器投掷于火场中能灭火还能防止复燃的原因。
1.(2022·杭州)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B. C. D.
3.(2023·绍兴)《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
4.(2023·温州)三碘化氮()轻轻一碰就产生紫色蒸气,常用于特效表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2022·萧山)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 8 16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0 20 0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2023·衢州)《天工开物》记载了水银(汞)和硫反应制取银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表现出的“质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国家早一百多年。
(1)制取银朱的反应方程式为:Hg+S=HgS,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书中记载:十六两汞能制取十七两五钱的硫化汞。增重的“一两五钱”实际上是参加反应的   的质量。(“钱”“两”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
7.(2018·金华)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 CH4+nH2O,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反应方程式为:CO+2H2CH3OH ,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 CH4+H2OCO+3H2
② 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   (填序号)。
8.(2023·杭州)酸碱灭火器是利用两种“灭火剂”混合后喷出液体来扑灭火灾的一种灭火器。小金拟制作一款简易酸碱灭火器,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一:灭火剂的选择可供选择的试剂:20%的盐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钠溶液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小金为了寻找反应最快的“灭火剂”组合,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和如表所示试剂进行实验,装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胶塞、U形管、气球的规格均相同,装置A和B的气密性良好,初始状态均相同。
装置 A B
注射器内试剂 10mL ▲ 10mL20%的盐酸
U形管内试剂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试剂为   。
(2)若实验中同时将装置A和B的注射器内试剂全部推入U形管,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观察   (填写现象)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3)实验二:灭火器制作及使用
小金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灭火器,推动注射器活塞,喷嘴喷出液体将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9.(2023·台州)将燃烧的蜡烛放人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1)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
(2)甲同学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乙同学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则乙同学进行的实验是   。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21% 8.4% 能
B 21% 3.4% 能
c 12.8% 3.4% 不能
(3)还有一种观点: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含量下降,产热速度变慢;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烛芯的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如果该观点正确,将图甲装置置于温度更低的环境中实验,则测得烛焰附近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会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10.(2023·台州)市场上有一种“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并能深入微小的缝隙快速去除茶垢。
(1)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   。
(2)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   (写出一点)。
(3)现有一瓶“茶垢净”,其制氧量相当于119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某人吸氧时需要制氧机提供每分钟0.5升的氧气,请计算用这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最多能供他持续吸氧多长时间?(氧气密度取1.4克/升)
11.(2023·舟山)如图,小舟制作了一个简易泡沫灭火器,为增加泡沫量,添加少量不参与反应的发泡剂。
(1)使用灭火器时,只需将装置倒置,浓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喷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当泡沫“粘附”在燃烧物表面后,起到隔绝   作用,即可灭火。选用CO2作为灭火气体是因为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2)制作成本也是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将含有10.6克溶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装入吸滤瓶,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多少克,才能恰好完全反应。(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
12.(2021·丽水)学校组织春游,小科准备了一份“自热火锅”(图甲),他撕开包装看到了内部结构(图乙),并了解到相关信息(图丙)。
小科按食用方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在等待食物煮熟过程中,小科发现加热盒逐渐变烫、盒内传出“嘶嘶”的声音、盒盖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请结合火锅“自热”过程解释盒盖上小孔的作用。
1.(2024·杭州模拟) 12月9 日“天宫课堂”压轴实验圆满成功。实验中往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注入几滴类似蓝色墨水的液体,水球迅速变蓝色,往蓝色水球中放入半片泡腾片[主要成分是柠檬酸 和碳酸氢钠 泡腾片与水作用,不断产生小气泡,且气泡不逸出水球,水球逐渐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球变蓝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C.气泡不逸出水球是因为分子不运动
D.水球变大是因为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2.(2024·温州三模)我国有许多特色美食,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磨碎豆子 B.酿制米酒 C.压榨甘蔗 D.采摘茶叶
3.(2024·浙江模拟) 小州同学将一粒黄豆大的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转,发出嘶嘶声,钠经过处出现蓝色痕迹,同时还出现黑色固体。根据该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了不少观点,其中现象、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A 出现气泡 2Na+2H2O═2NaOH+H2↑ 置换反应
B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点燃Na2SO4+ Cu(OH)2↓ 复分解反应
C 气体发出嘶嘶声 2H2+O2═2H2O 氧化反应
D 出现黑色物质 Cu(OH)2═CuO+H2O 还原反应
A.A B.B C.C D.D
4.(2024·浙江模拟)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埚里(如图),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态物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5.(2024·宁波模拟)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小木棒比较潮湿
C.受到重力影响上端没有足够氧气
D.火柴质量比较差
6.(2024·金东模拟)2024年4月15日,是第9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下列关于安全的做法正确的是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瓦斯爆炸
B.大型节日演出时,可以喷撒黄色玉米粉等来制造舞台气氛
C.厨房煤气泄漏时,须立即打开油烟机排气,防止煤气中毒
D.久未开启的地窖,通过灯火燃烧可防过高浓度二氧化碳中毒
7.(2024·宁波模拟)“火上浇油”能灭火吗 某科普节目中,消防队员将冷的食用油沿着锅边缘缓慢倒入正在燃烧着的油锅中,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了。“火 上浇油”能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烧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8.(2024·浙江模拟)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D.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9.(2023·温州模拟)小科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1)此时溶液的pH    7(选填“<”或“=”或“>”)
(2)此反应为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如图“●”“o”“△”表示烧杯内溶液中的不同离子,其中的“△”表示   离子。
10.(2024·宁波模拟)保险粉(化学式 Na2S2O4)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Na2S2O4 在碱性溶液中稳定,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极不稳定;在 NaCl 存在下,Na2S2O4 在水中溶解度显著下降。Na2S2O4 制备流程如下:
(1)反应Ⅰ的原理为:Zn+2SO2=ZnS2O4,该反应类型为   。
(2)反应Ⅱ为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a的名称为   。
11.(2024·杭州二模) 小金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查阅资料发现: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 ____;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 V2毫升。
(1) 请补充步骤1   。
(2)步骤   (填写两个数字编号)进行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氧气;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 (用V1、V2来表示)
(4)小金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12.(2024·浙江模拟)火折子(如图甲所示)是我国古代一种能够随时取火的小巧引火工具,使用时只需取下盖子,然后用嘴一吹,火折子便点燃取火。项目化学习小组准备利用实验室的常见材料自制一款火折子,并制定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吹气后能快速生火,且不易熄灭 吹气后生火较慢,但不易熄灭 吹气后生火较慢,且较易熄灭
指标二 盖上盖子,火种能保持很长时间 盖上盖子,火种能保持较长时间 盖上盖子,火种很快熄灭,保持时间很短
【查阅构造】火折子一般由筒身、燃芯、筒盖三部分组成,将燃芯放入由金属或竹子做成的筒身中,筒盖上一般打有小孔(如图乙所示)。
【设计制作】项目化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竹筒,然后将粗糙的土纸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来。接着,将棉花、硫黄、磷、硝酸钾等材料放入土纸中,将土纸卷成竹筒般粗细,松紧度适中,然后插进竹筒中作为燃芯。最后,用火点燃土纸后,再将它吹灭留有火星,立刻盖上竹筒的盖子。
【测试使用】打开火折子竹筒盖子,对土纸卷吹气,土纸卷马上复燃且火焰稳定不易熄灭。盖上盖子后再次打开吹气,土纸卷始终无法复燃。
【评价改进】对照评价表,该火折子“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为待改进。
(1)打开盖子,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土纸卷能重新燃烧的原因是   。
(2)在土纸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吹气后土纸卷更易重新燃烧,这可能是因为硝酸钾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
(3)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使“指标二”达到优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