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7.太阳(教学教案)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科学思维:※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运动轨迹。探究实践:※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态度责任:※了解太阳的概况。重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难点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钟。第二部分,根据观察,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提出描述太阳位置的一个重要参数——太阳高度角。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人类观察和利用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此感受太阳视运动规律。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既是研究太阳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通过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的位置,是突破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连续观测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整理出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发现太阳视运动规律。一年中,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角也不同。积累观测数据,经排序分析,可以建立太阳视运动模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教学过程活动一 认识太阳1.太阳的基本特点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5500℃,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 ℃。它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其他天体都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恒星。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2.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秒。算一算: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发出的?计算阳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发出的,用距离1.5亿千米除以光速30万千米/秒,等于500秒,将500秒换算一下约为8.33分钟,所以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大约是8.33分钟前从太阳发出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太阳概况。通过计算太阳光照到地球上的时间,将抽象且巨大的宇宙空间距离转化为学生可以感受的数据。活动二 认识太阳高度角及其测量方法1.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太阳的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1)实物太阳高度角。(2)太阳高度角示意图。(3)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它们的太阳高度角都是相同的。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描述每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引出太阳高度角这个重要概念。2.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方法1:二人合作。实验目的:测量太阳高度角。实验材料:一根线、量角器。实验步骤:(1)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立。(2)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3)测出这根线与地平面之间夹角的角度。实验记录: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以正午太阳高度为对称点,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呈轴对称。如上午 9 点和下午 3 点的太阳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实验分析:测量太阳高度角可以与时间建立联系,中午12:00,太阳直射,辐射最强,这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同样的,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一样, 都比中午的角度小,辐射也小一些,只是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有所不同。实验结论:测得了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角度来表示太阳的高度。方法2:立竿法。实验材料:泡沫板、大头钉、细线、木棍、笔、量角器。实验步骤:(1)将泡沫板平铺,确保阳光可以照射到,然后将木棍垂直固定在泡沫板一端。(2)将细线系在木棍的顶端。(3)用笔将木棍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画下来,然后拉直细线与影子的一端对齐,并用大头钉固定。(4)用量角器测量细线与影子的夹角。实验分析:细线与影子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太阳高度角也不相同。通常早晚太阳高度角小,中午太阳高度角大。实验结论:通过测量细线与影子的夹角可以得出太阳高度角。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角,并发现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活动手册课堂总结本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是一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等概况。了解有些数据无法直接测量,但可以想办法通过一些侧面的方式去表示它,如无法直接测量太阳的高度,所以转变以下想法,可以用角度来代表。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处理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等内容时,要懂得变通。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