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8+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8+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等相关知识并对文章前两段进行了文意梳理和深入探究。
回忆所学知识:
1.介绍王安石及司马光。
2.简单介绍王安石在信中是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的。
复习导入
第 三 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献媚讨好
作为
形作名,上策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
宾前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相怨
不仅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办事,做事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罢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事了。
知识补充
盘庚之迁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深入探究
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来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深入探究
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太后向宋神宗哭诉
王安石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④“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深入探究
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深入探究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1)“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就是说皇上要变法,不管有多少人攻击,自己也要全力顶住。
(2)以盘庚迁都“度义而后动”,不以“怨者多”而改变计划的故事,表明自己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更进一步表明在变法问题上 , 自己决不后悔, 决不后退!
深入探究
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措辞委婉
第三段层次梳理
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
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
3、以退为进反驳
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第 四 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不胜
疏通文意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深入探究
驳论特色
1、中心论点: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名实相符的原则
新法的实际情况 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主题思想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2.论证方法多样。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写作特色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二、驳斥谬论
三、分析原因
四、结束语: 书信常规的结尾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指出现状
坚持改革
表明态度
态度坚决
坚持原则
课堂小结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抨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展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拓展延伸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
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
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
拓展延伸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事情已经完成,物无大小,俱得亨通。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应该谨慎小心,避免业绩毁于一旦。因为凡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松懈下来,这样就容易再次出现混乱,因此必须谨小慎微、坚守正道,才能“守成”。所以,在事情成功之后,为防止最终发生危乱,必须懂得“守成艰难”,要谨慎行事。
拓展延伸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2.于反复不宜卤莽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卤”通“鲁”,粗鲁
“辨”通“辩”,辩解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多次重复
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4.故今具道所以
5.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我。 今义:指小或少
古义: ……的原因(理由)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膏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名词作动词,做,办事。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胥怨者,民也
(......者,......也 表判断)
(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也”表判断)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5、受命于人主
6、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于朝廷”作状语后置句)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句)
(“何为”应为“为何” 宾语前置句)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7、至于怨诽之多
8、终必不蒙见察
(“见”表被动 被动句)
(“多”作“怨诽”的定语 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陈述句。
当堂检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B.书,我国古代书信的总称,又称“书牍”“书札”“书简”等,属于应用文一类。《文心雕龙·书记》云“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这说明书信的写作目的是出于某种需要跟特定的交际对象交流,充分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赞成。
C.“答”是“回答”之意。“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D.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逐条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指责,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
解析:“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不正确。本文反驳的是强加于新法的各种罪名,针对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思想,而非司马光一人。
当堂检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2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作者从新法的决策、制定与推行、实施目的、排斥的对象等多方面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进行了辩驳。
C.作者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时,守中有攻,间接地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等错误。
D.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
解析:D项,“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说法有误。由“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知,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因为这种行为(变法)合理,无须后悔,所以不顾忌别人反对。
当堂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不叫“拒谏”。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的各种指责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当堂检测
辟邪说
难壬人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阅读下面的内容,分条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宋神宗也时有动摇,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当堂检测
答案:①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限制地主盘剥,促进农田水利发展,改善国家财政。②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加强军事力量。③改革科举制度,培育推行新法人才。
解析:由题干可知,需要分条概括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给出的材料看。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在第二至四句,第二句是财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第三句是科举方面的改革内容及意义。第四句是财政和军事改革的意义。这样一来,将第四句中的意义与第二句中财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当堂检测
感谢观看(共38张PPT)
第一课时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建言献策 变法图强
01
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0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03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作者简介
人生经历
少年时期
2 1 岁
4 8 岁
6 5 岁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补充知识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补充知识
王安石变法
富国措施
(经济方面)
强兵措施
(军事方面)
取士措施
(文化教育方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连坐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补充知识
王安石变法
富国措施 成效
农田水利法  保证了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得到了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免役法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补充知识
变法之弊
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虽然宋朝的商品经济较发达,但仍属农业社会。一方面,缺乏完备的市场经济,使得超前的经济思想无法以市场形式良好的运转,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强制力量;另一方面,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不可能有能力以合适的方式来高效完成这个超时代的经济调节任务。其结果就是,美好的愿望在实践中无法贯彻,而为了贯彻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权力,以强制的方式推广,而强制推广就注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绝对主导,从而导致一场经济改革变成了政绩考核,官员要获得好的考核成绩就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强制力来扭曲市场,从而使得最初的理想贯彻彻底走型。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状态下无法逾越的恶性循环。
补充知识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 坚决反对
赶上连年大旱,
反对派大做文章
太后也来起哄
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
人物概况
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主要成就
补充知识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益友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补充知识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背景链接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将近4000字的长信,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表达了王安石坚持改革的决心。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司马”:即司马光
“书”:文体名,书信。
解 题
解 题

文体知识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与……书”
对象
《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
“报……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复信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高官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
回信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难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会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qiǎng guō
chóng

shù

nàn rén




duó
读准字音
第 一 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
谦辞,指本人
陈述,禀告
交往
但是
常常
方法,主张
判断句
即使
勉强解释
私下
认为
持有
来信
疏通文意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表被动
明辨,了解
给您回信
同“辩”,分辩,辩解

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同“鲁”
现在
详细地
……的原因
希望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鄙人王安石敬曰: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不一致,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在您耳边唠叨不休,最终也必定不被谅解,所以只是很简略地回复书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鲁莽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是书信的开头。主要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原因、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深入探究
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深入探究
第 二 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特别
明确
根本道理
认为
侵夺

不同意见
因而招致

认为
皇帝
议定

给,与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司马光的字
......的原因

状后标志
名声和实际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信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商议和修订法令制度,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算是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b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治理财务
批驳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讲到,提起,转换话题的连词
非议
那么
本来
预先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施行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批驳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先知道会这样的。
知识补充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王安石
司马光
第二段作者先立后破。先提出什么观点?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
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值一驳)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1
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2
深入探究
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
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4
深入探究
然后驳“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5
最后讲到“怨诽”(怨恨和诽谤)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6
深入探究
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批驳谬论
针锋相对 无所畏惧
第二段层次梳理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