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古画中的家具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哪一历史事件促进了这一现象?


古今家具
双人交凳 敦煌257窟须摩提女因缘故事北魏壁画
新会生产的古典家具
女史箴图中的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朝政治
第 19 课

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政权更迭
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学习收获
交融篇章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交融
01
Part one
政权更迭
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01
群学+展示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西

南方:
北方:
东汉



东晋
十六国并存




(鲜卑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魏
北朝(439-581)
三国(220-280)
南朝(420-589)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课堂笔记
01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不稳定因素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匈奴

01
群学+展示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东汉开始,五胡逐步内迁至中原地区。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
什么是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中有哪个政权统一北方?原因?
鲜卑
鲜卑
01
群学+展示
前秦为何能统一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形势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对峙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王猛
苻坚
前秦在苻坚统治期间,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国力大盛,一度统一了北方。前秦与东晋对峙。
01
群学+展示
前秦虽然一度统一了北方,但经过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混乱。直到哪个政权的建立才重新统一北方?这个政权由哪个民族建立?
北魏
386年
398年
439年
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局面。
鲜卑族首领拓跋珪盛乐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从盛乐迁都到平城
内蒙古盛乐遗址
山西平城夯土遗址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拓跋跬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01
群学+展示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是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鲜卑人由拓跋、慕容、宇文等部构成;秦汉时期,鲜卑族在蒙古高原发展起来,西晋末年,鲜卑族各部落分别内迁中原至辽河南部和河西走廊一带,逐渐建立起政权。前秦分裂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渐壮大起来。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
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内迁北方民族对中原历史文化的有较强的“华夏认同感”。
01
群学+展示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根据图片和示意图,你能介绍北魏分裂的原因及北朝的政权更替情况。
◎六镇起义示意图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柔然南下
阶级矛盾
1)北魏在北方边疆设置六个军镇,防御柔然南下
2)北方威胁减轻后,北魏削弱军镇地位,引发六个军镇起义
3)在军镇起义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01
群学+展示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强国需要,北周武帝进行改革:
1.政治文化:加强集权,灭佛毁寺,打击世族
2.经济方面:打击世族,释放奴婢
3.工商政策方面:改革币值,统一度量衡
4.军事方面:整顿府兵体制
5.民族方面: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
北周武帝改革
北周国力增强;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 基础
背景
内容
影响
◎北周南陈形势图
01
群学+展示
政权更迭——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政权更替
东汉末年以来曾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前秦东晋对峙形势图
北魏、宋形势图
◎北周南陈形势图
1.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
C
02
Part two
交融篇章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战争篇
PART 01
(壹)
攀登不止
奋斗不懈
淝水之战
课堂笔记
02
笔记
课堂
交融篇章——民族间的战争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目的
前秦失败原因:
02
群学+展示
交融篇章——民族间的战争
民族交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交融时期
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 (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5)民族之间的战争(6)和亲怀柔政策
从长期看,这场民族之间的战争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同学们知道这场战争是哪场战争吗?
淝水之战
02
群学
交融篇章——民族间的战争
结合地图和P108,自主归纳“淝水之战”表格。
谢安
苻坚
时间
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原因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晋军要求秦军后退,以摆开战场决战,秦军后退阵脚大乱,晋军乘机进攻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东晋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使南方相对稳定
人心不齐;军队中人员构成复杂,战斗力不强,战线过长;苻坚本人狂妄自大,指挥失当,逐渐失去信心
前秦:
面对强敌,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统治者善于用人;指挥采取正确战略战术;扼长江天险。
东晋:
东山再起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民族改革篇
PART 02
(贰)
攀登不止
奋斗不懈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笔记
02
笔记
课堂
交融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
02
群学
材料一:(鲜卑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鲜卑族),穷苦备罹(苦难),征调赋敛,靡(mǐ/没有)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三: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
1)鲜卑的统治相对落后
01
02
交融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哪些统治困境?
平城(北魏都城寒瘠,而交通不便;地处边境,北受柔然(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平城位置不佳,鲜卑旧贵族势力大
群学
02
交融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境,你会怎样解决?
迁都洛阳
汉化改革
平城位置不佳,改革阻力大
鲜卑的统治相对落后
为何迁都?
1)平城偏远,又是鲜卑族保守势力集中的地方,改革阻力大
3)位于中原腹地经济富庶,交通便利
2)洛阳为汉族聚居的中心地区
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献文帝嫡母、孝文帝祖母。冯氏出身北燕王室,少时深受儒学教育。文成帝、献文帝逝世后,两度临朝听政,对北魏进行汉化改革,建立一系列制度。孝文帝自小被她抚养,受其影响很大。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相关史事
山西大同北魏冯太后永固陵
群学
02
交融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109页北魏孝文帝如何进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措施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穿汉服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政治:实行九品中正制
经济:推行均田制
军事:孝文帝实行兵农合一制度
文化:倡导汉文化,推广儒家经典
用汉制
群学
02
交融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变革,它以实行汉化政策、均田制和推广汉族文化为核心,推动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改革使得北魏国家得以稳定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孝文帝改革也为后世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趣历史网《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材料二:……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什么影响?
1)促进了北魏发展,增强了国力
2)促进了民族交融
(2024江苏连云港)2.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经济开发 C.书法艺术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
D
交融发展篇
PART 03
(叁)
攀登不止
奋斗不懈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
02
群学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其影响是什么?
交融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胡人农耕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烙饼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播种图》
《北齐校书图》
北魏文官俑
生产生活
1)相互学习
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汉族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汉人牧牛图》
02
群学
交融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其影响是什么?
北魏正书石刻欣赏《元晫墓志》高清拓本
2)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北朝北魏(孝文帝)
延兴 471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471 5 29 33 献文帝长子 以皇太子即位,年5岁,由冯太后临朝。490年冯太后死,帝亲政。493年由平城迁都于洛阳
承明 476
太和 477
政治制度
十六国政权表(分民族)
匈奴:
前赵、北凉、夏
羯:
后赵
鲜卑:
前燕、后燕、南凉、西秦
汉:
前凉、北燕、西凉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賨[cóng]:
成汉
群学
02
交融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其影响是什么?
北魏书法石刻欣赏《寇臻墓志》
龙门石窟中的佛像
敦煌石窟壁画的乐器
敦煌石窟壁画的乐器
3)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唐墓乐俑
文化艺术
草厂坡北朝墓乐俑抚琴
群学
02
交融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其影响是什么?
民族心理
材料: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陈寅恪
4)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华夏认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各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024·内蒙古赤峰)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 )
A.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
C.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 D.生活丰富多彩
影响
B
03
笔记
交融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政治制度
笔记
课堂
03
Part three
学习收获
学习收获
04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朝政治
经过: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东晋以少胜多
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背景: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重用汉人改革
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收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南方安定
北魏统一北方
各族人民相互认同感日益增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通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