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构建知识体系】主题1 不忘本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情分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试题常以传统文艺与传统民间工艺、古代思想文化等为命题情境,考查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知识;常结合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等知识,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备考中应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维度把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知识。 2.本部分内容常与哲学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逻辑与思维》中“科学思维”的知识融合考查。【重难整合】一、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实质 文化的功能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总体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经济、 政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个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做 ①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加以继承。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什么 ①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精髓)怎么做 ①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④始终发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⑤始终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⑦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跨“模”融合】【小题研析】1.(2024·湖南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安徽卷)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湖南卷) 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湖北卷)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剪裁,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大题突破】 (2024·新课标卷,节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2019年成功脱贫后,该村开始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村大队部、大舞台、供销社等闲置老旧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为大南坡艺术中心、书店、游乐景观装置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南坡村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10分) 主题2 吸收外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考情分析】 高考试题常结合重大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理解。复习备考时要着重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维度正确把握外来文化。【重难整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多 样性的 要求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文化交流 的要求 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文化交融 的要求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面向世 界、博 采众长 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国 情,交 流互鉴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跨“模”融合】【小题研析】1.(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黑吉辽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如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山东卷)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大题突破】 (2024·广东卷,节选)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7分) 主题3 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情分析】 高考试题常以文化发展的重大政策与成功案例、文化焦点现象等为情境,考查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等知识,有时也会融合哲学中的实现人生价值、选择性必修3中的创新思维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知识限定,多角度思考。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具体内容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让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路径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实践 (根本路径)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国 ①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④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⑤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自信 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本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其他方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题研析】1.(2024·新课标卷)2016年以来,我国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建有20多家“鲁班工坊”。“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百余个国际化标准,开展了千余人次参加的海外教师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今,“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创办“鲁班工坊”( )。①超越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 ②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③增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同和影响 ④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4·广东卷)2023年,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在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逐渐成为文化的核心 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③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广东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上重要论述表明( )。①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④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主题1 不忘本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题研析1.B “润物细无声”反映文化发挥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①正确。文化的力量,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说明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④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而不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作用,②③不选。2.B 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②错误。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③错误。①④正确。3.C 纯粹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不具有文化属性,①错误。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错误。②④正确。4.B 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并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①④正确。大题突破答案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可以引领风尚,大南坡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这有利于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村的文明素养。②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有利于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③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④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大南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10分)主题2 吸收外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小题研析1.C 中华民族吸纳的是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①错误。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②③正确。2.D 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不仅仅包括乐舞表演,①排除。材料强调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百姓的社会精神生活,没有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②排除。③④正确。3.B 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错误。“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这一思想的内涵,③排除。中国将复制品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这象征着中斯友谊,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④正确。大题突破答案 ①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体现中华文明特性、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3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2分)③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2分)解析 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关键信息①: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可联系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关键信息②:《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可联系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主题3 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小题研析1.C “鲁班工坊”是把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等与世界分享,并没有超越我国职业教育的既有模式,①错误。创办“鲁班工坊”并不意味着我国从教育大国跃升到教育强国,④错误。②③正确。2.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不是科学普及,②错误。③④正确。3.C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