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单元主题 名胜记游
一、单元内容: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
二、单元学情: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普遍对于文言翻译感到难度较大,且本单元包含议论性文章,对学生来说,理清文章的思路尤为重要。
三、单元教学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虛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四、单元作业评价目标: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能积累、选择并合理剪接论据材料来证明论点,使议论有理有据;积累常见文言虛词;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五、单元实施: 课型安排课时设置新授课3新授课3新授课1新授课3新授课3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备课组: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学主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 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 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浅近,学生诵读,不会有文字障碍 所以,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从理解文意到然读成涌。
三、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四、作业评价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虛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点燃诗情,走进西湖
教师活动1 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学生活动1 欣赏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领略美景。
活动意图说明: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
环节二 自学交流,读顺读懂
教师活动2 1.准确读,读准字音 (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纠正字音。 (3)点读,强化识记。 课件出示: 崇祯(chónɡzhēn) 更定(ɡēnɡ) …… 余强饮三大白(qiǎnɡ) 2.顺畅读,把握节奏 (1)指导读。 本文是游记散文,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判断。重点词语要重读。例如: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此外还要通过抑扬顿挫的处理读出作者当时孤寂无奈的情绪,例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生活动2 1.自由读。 ①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②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③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2.寻找读,理解重点词语 3.翻译读,理解句意 与同桌探讨翻译,疑难共同解决。
活动意图说明: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关键,在朗读中正字音、明断句、析词义,夯实基础,为后面主旨内容的学习做准备。因此,在这个板块,设计自读、听读、互读、齐读的方式,便于由浅入深逐个完成基础目标。
环节三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3 1.实例导航 课件出示: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 学生活动3 学以致用: 请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预设: 爸爸瘦瘦的,中等个,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留着小平头,高挺的鼻子显得很有精神,棱廓分明的嘴唇上方长满了像钢针似的胡子。
活动意图说明: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归宿,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写作方法的品析和练习,既能加深学生对白描手法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白描的写作知识。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这对于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 请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归宿,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写作方法的品析和练习,既能加深学生对白描手法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白描的写作知识。 1.背诵课文 2.搜集描写西湖的名家作品 古文背诵,积累文言字词,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搜集名家作品,提升文学素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此篇文章的理解和印象。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主题 行路难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因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近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没有,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作业评价目标 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诵读,巧妙切入课题
教师活动1 1.切入课题 文如其人,重温《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我们再次感受到范仲淹在被贬后依然昂扬向上的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看看他又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2.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学生活动1 背诵比拼 课前抢答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相关句子。 《岳阳楼记》中表达豁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中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中表达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活动意图说明:选择创作心境和精神情怀类似的《岳阳楼记》进行背诵大比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同时也为后面体会李白的内心情感变化和精神追求埋下伏笔。
环节二 通读,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活动2 1.读顺字音节奏 (1)指导朗读。 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 (2)学生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字音:金樽(zūn) …… 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晓诗歌形式 预设: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节奏鲜明。 学生活动2 1.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译读,描绘诗歌画面。 2.读出诗歌画面 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活动意图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环节三 析读,理解情感脉络
教师活动3 1.破诗题,辨析“路”难 说说你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行路难,表层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是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路”,一语双关。“难”,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2.寻证据,感悟“路”艰 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情感。 预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两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时采取重章叠句,凸显诗人此时内心的焦灼不安,对前路艰险的深沉感慨;后两句传达出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李白此时此境的心情,注意抓住“欲”“将”“冰塞川”“雪满山”与两个“难”以及“多”与“安”。 1.破诗题,辨析“路”难 说说你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行路难,表层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是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路”,一语双关。“难”,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2.寻证据,感悟“路”艰 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情感。 预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两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时采取重章叠句,凸显诗人此时内心的焦灼不安,对前路艰险的深沉感慨;后两句传达出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学生活动3 生展示收集的资料助读1: 典故 课件出示: 典故:指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委婉表明理想仍在。 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用特指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其语言精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4.补背景,明“路”源头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反而被“赐金还乡”,变相被撵出了长安。这首《行路难》正是写于天宝三年(744)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流露出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一路写下来,让人感到“路”之艰辛、情志难伸。与其比照的诗句是哪几句?它们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预设: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先品诗句的笔法:“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一妙用对偶,二极尽夸张,表现了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再品诗句的写法:欲扬先抑,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诗人李白此景此时苦闷、茫然的心绪。
活动意图说明:厘清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是学习本诗的核心。以诗眼“路难”为抓手,多角度品析揣摩,使学生习得抓住一条线,关注意象、典故,勾连背景等品诗之法,学会举一反三。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收集与本文相关的作者和背景的资料助读。 背诵比拼:抢答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相关句子。 收集积累李白的诗歌。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主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 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在酒席上,白居易作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 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實,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 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
学情分析 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个阅读任务,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懂诗歌的内容。 2.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赏析感悟,品味人生哲理。
作业评价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词,感受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诵读,温故入新
教师活动1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其诗刚健豪迈、雄浑苍劲,有“诗豪”之称。其散文长于说理,著有《刘梦得文集》。 2.知新 师:那么,我们今天读到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呢? 学生活动1 温故 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刘禹锡的生平。再过渡到讲述《陋室铭》《秋词》,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诗人形象。
活动意图说明:从温习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也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环节二 通读,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2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晓诗歌形式 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学生活动2 1.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2.读出诗歌情味 慢读,揣摩诗人心境,感受诗人心绪,对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意图说明:缺少人生阅历的初中生难以细致入微地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反复诵读能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环节三 析读,把握情感
教师活动3 资料助读5: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在酒宴上,白居易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析句,悟情 (1)伤情。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长期谪居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2)离情。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 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豪情。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课件出示: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力量层出不穷,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洒脱,哀而不伤。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作者心绪难平中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生命中的坚持和坚硬令人动容。 学生活动3 1.析题,揆情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通过朗读尝试给题目断句。 预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追问:通过诗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 “席上见赠”指白居易写诗赠给刘禹锡。 2.吟诗,融情 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变化? 预设: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配乐诵读,再现画面,融入情感,让学生读出从低沉到高昂的变化,增强对诗歌的体验。
活动意图说明: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本诗言简意深,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自主探究,品词析句,感悟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年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 思想情感。 配乐诵读,再现画面,融入情感,让学生读出从低沉到高昂的变化,增强对诗歌的体验。 诗词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此为例,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主题 水调歌头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 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 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 “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二、学情分析 对于诗歌朗读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没有,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人的情志,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了解宋词流派,培养热爱诗词的情怀。
作业评价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听月入境
教师活动1 1.欣赏歌曲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王菲)。 2.切入课题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学生活动1 欣赏歌曲,发表感悟
活动意图说明:用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而且与词的内容相关,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为下一步的教学起铺垫作用。
环节二 读月知味
教师活动2 播放音频并且进行引导。 学生活动2 1.听读 倾听教师配乐范读,进一步感受诗词情境。 2.自读 自由诵读,划分节拍,读出词的特点。 预设:这首词为比较典型的双调词,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 3.译读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4.齐读 带感情齐读,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可配钢琴曲《思乡曲》。
活动意图说明: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初步领略到诗中的情。
环节三 问月悟情
教师活动3 师:你从词前小序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 资料助读6: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如乌台诗案后,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削夺官爵为哥哥赎罪。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一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首。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过渡语:那么,作者还传递出了哪些情感信号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议一议。 1.问天 (1)再现上片词人望月画面,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2)天上有什么呢? (3)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 2.问月 从“转”“低”“照”三字可以看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我”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为什么有此一问? 学生活动3 (1)预设:“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丽的明月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天上也有跟人间一样的纪年吗?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样的世界?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预设: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还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预设: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 (4)预设: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2.问月 预设: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活动意图说明:质疑、分析、探讨,理解词的艺术特征和词人的感情、胸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反复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诗歌的内容。 读懂诗词大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意并质疑;通过朗读尝试给文章断句。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主题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明白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选择论 据时首先要国绕中心,论据和论点要有本质的逻辑关系;其次,选择的论据要力求典型, 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最后,选取的材料要尽量充分,从不同侧面来证明论点。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语言组织水平中等,主要表现在:题材不够新颖,课外阅读中接触的好词佳句不会灵活运用;内容空洞;字迹不够美观。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丰富材料。 2.引导学生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 3.让学生能恰当运用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作业评价目标 学生学写议论文,能积累、选择并合理剪接论据材料来证明论点,使议论有理有据;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师:这则寓言故事里,两小儿辩论的核心问题在哪儿?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写作训练:议论要言之有据。(板书课题:议论要言之有据) 学生活动1 预设:这则寓言,现在从论据的视角看,有了新的理解。两小儿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观点似乎都正确,但它不符合科学,原因是论据不可靠。而“孔子不能决”不仅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而且证明了论据不合理就说不清楚道理。
活动意图说明:从熟悉的寓言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寓言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环节二 回顾课文,明确“言之有据”
教师活动2 1.什么是言之有据 2.判断论据类型 课件出示: A.宋朝宰相吕端,一生宽厚待人,别人冒犯了他,他从不介意。别人误会了他,或为了排挤他,到皇帝那里告他的状,他也不多加辩解,只是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B.林则徐联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C.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D.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学生活动2 1.预设:言之有据就是使用真实、准确、恰当的论据,以证明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做到有理有据。 论据即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论据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历史故事、统计数据、生活举例等),另一类是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理论观点等)。 回顾《敬业与乐业》《论教养》两篇课文,试着分别摘出一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填入表中。 2.判断论据类型 预设: A、D是事实论据,B、C是道理论据。
活动意图说明: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明确论据”落到实处,再深入探讨。 所以从回顾课文开始,让学生减轻上写作课的恐惧心理,在找一找、辨一辨中,论据的两种基本类型,就基本掌握了。
环节三 结合材料,辨析“言之有据”
教师活动3 1.辨析论据 下面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课件出示: A.李清照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霍去病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金兵对他闻风丧胆。 C.穷途末路的项羽,终因寡不敌众,而自投汨罗江。 2.思考论据选择的标准 (1)论述“勤能补拙”能用如下哪些材料? 课件出示: A.姚明作为世界体坛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都能倒得出水来。” B.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自幼家贫,不畏世俗和现实的压迫,刻苦勤奋,写出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朽的戏剧大作;齐白石从小刻苦勤奋,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能持之以恒,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华佗自小立志医学,对医学难题不断地思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医学名家。 C.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以“勤奋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 课件出示: 很多时候,勤奋往往能够铸造成功,让人生绽放光彩。在手机智能扫码点餐盛行后,因酒店裁员,李阿姨黯然离开,而她却另辟天地,开起了自己的包子铺,李阿姨包子风靡一时。勤奋铸造成功,勤奋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方法归纳:选择论据:要真实准确,有典型性;要围绕论点,有针对性;要变化角度,有丰富性。 学生活动3 1.辨析论据 预设:张冠李戴,论据不真实。 2.思考论据选择的标准 (1)论述“勤能补拙”能用如下哪些材料? 预设:论据A合适,B、C不合适。论据A中姚明因为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是“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论据B中莎士比亚、齐白石、华佗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材料并没有体现他们的“拙”,与补拙毫不沾边;论据C并不能表明韦钰是“拙”的。 这也是论据选择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2)以“勤奋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 预设:不合适。首先“李阿姨”这个例子似乎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还有李阿姨被酒店裁员,是时代的洪流,并不能说明李阿姨之前不勤奋。 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单一、不典型。
活动意图说明:作为写作指导课,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比如说:论据选择的得失,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与归纳总结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搜集、摘录论据,积累写作素材。 辨析论据有何不妥之处;选择恰当论据。 完成一篇议论文,能积累、选择并合理剪接论据材料来证明论点,使议论有理有据。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