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师说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 活用、特殊句式等,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正反对比、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3、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先来看看古代 尊师 重道的传统 美德
·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
· “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 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
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 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 一眼就 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 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 一直守墓六年。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 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又将杨时推荐到其 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 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冻 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 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 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 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 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 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 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 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
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 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 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门立雪
解 题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
"师”,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 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
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 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 雄壮 。
作者介绍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韩愈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 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祭酒是同列中的首席、主管。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 教学考试。 【学官名】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 语言的革新运动。
他们提出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 观 点。
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 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
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古文运动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
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 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 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背景联系写作目的
本文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李蟠的,实际上
主要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 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闸明教 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 借鉴作用。
生字词
习其句读( dòu ) 巫医乐师( wū ) 苌弘( cháng )
李氏子蟠( pán ) 贻之( yí )
官盛近谀( yú )
郯子( tán )
老聃( dān )
六艺经传( zhuàn )
翻译原则
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标 准:信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无语病。 雅 ;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① 之 :结构助词,的。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所以:用来… …
④道 :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
⑤受:同“授”,传授。
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而, 连词,表承接。
②者 :语气助词,表停顿。③ 孰 :疑问代词,谁。
④而 :连词,表转折关系。
⑤从 :跟 从 ⑥其 :指示代词,那,那些。
⑦为 :动词,成为。
古之①学者②必 有师。师者,所 以③传道④受⑤业 解 惑⑥也 。
人非生而知之 ① 者②,孰③能无 惑 惑而④不从 ⑤师 ,其⑥为⑦ 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 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有疑难 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也不会解决了。
① 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 译 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 “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⑥夫:发语词。
⑦庸知其年: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之,取独;于,表比较。
⑧无 :无 论 ⑨之:取 独
⑩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翻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 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 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 生 乎 吾 后 ,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 也,夫⑥庸知⑦其 年之⑦先 后 生于 ⑦ 吾乎 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⑨所存⑩ ,师之所存也。
总结文言现象
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义:求学的人。今 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师 者 ,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 义:表示因果关系。
③吾从 而师之
古义:"从”和"而"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 今义:因此就。
吾师道 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
特殊句式: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词类活用: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即用来……,凭他(它) 来……的
“庸……乎”,表反问,翻译为“哪里 … … 呢
“是故……”表得出结论,即“因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固定句式
1、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为什么要从师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人非生而知之者。
3、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分析第一段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正面)
人非生而知之者(反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老师 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凡 『 先 闻 道 者 』 皆 可 为 师 ;
从两个角度阐释
“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关系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 谓
“道”,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 等思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以文章反 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 “业”指儒家经
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 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 要 性 。
第一段的情景默写
1、《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2、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职能后,又
以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9
”三句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
O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说》 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 :动词,从师学习。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 ,风尚。
师, 也; , 且:动: 词,, 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众 人 :古作一般人,普通人。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今为众多的人,大家。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低于,形作动。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 耻 : 意动,“以……为耻”。
于此乎 圣 : 1.圣人;2.圣明。
愚 : 1.愚人;2.愚蠢。
其 : 大 概 。
【译文】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了!古 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 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 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 都从(在)这里产生的吧








之众



而问焉
其出 人
且从
圣人
取独
名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介词,对于 其:代词,自己。
于其身 也 , 则耻 师 焉 , 惑 > 惑:糊涂,形容词。之:代词,代童子。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而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 习 :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所谓:所说的。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不:同“否” 焉,或 不焉 ,小学而大遗, >小 :小的方面。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吾 未 见 其明 也 。 > 遗:遗漏,丢掉。
> 明:明智。
译文: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 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学习书中的断句 知识,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 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 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他)的明智之处。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他们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 这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 集在一起讥笑人家(他),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那个人)和他
(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 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 云者:如此之类。相若:相似,相近。
· 道:学问道德水平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 足:够得上,足以
·盛:地位高 谀:谄媚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
起。齿,并列、排列
· 乃:竟,竟然。 及:赶得上 · 其:副词表加强语气,真是。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译文】唉!
巫医乐师各种u 了
不 起 ) , 现 在 什
真令人奇怪啊!
以 知 道 了 !
之同列(看 ( 这 些 人 ),
的风广
人,
智慧竟名
可与上 复不不 恢们赶
师: 匠 : 们
习些 学这的
天熊 反而
第二段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到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圣益 圣 ,愚益愚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形作名,圣人、愚人
判断句式
①而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判断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1)群聚而笑之 省略句,省主语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省略句,省宾语
文常填空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
以 祝祷 占卜 等为业,也为人 治病 (2)乐师:以 演奏音乐 为职业的人。
O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思考:第二段的分论点及论证方法
分析第二段
本段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古 之 圣 人 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
①纵向比较 今之众人 关键所在
论述中心: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
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学而大遗”的谬误
自相矛盾的从师态度指出"小
②自我比较 f
对 其 子
于其身
③横向比较
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之,曰: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阅读“巫医乐师……其可怪也欤”部分,说出巫医乐师和 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做法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结局: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古之圣( 昔 )从师而问
今之众(今)耻学于师
对其子(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父)耻学于师
百工 (“贱”)不耻相师
士大夫(“贵”)群聚而笑之
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
错误认识
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今其智乃反不(讽刺)
能及,其可怪也欤 !
错误行为
第一组:
(纵比)
第二组:
(自比)
第三组:
(横比)
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三组对比论证:
错误态度
(否定)
(反话)
三 组 对 比 对 象 从 师 的 态 度 结 果
论述中心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 过 正 反
对比,得
出分论:
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欲 人 之 无 惑 也 难 矣 论 证 了从 师 学 习的
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于其子 择 师 而 教 之 小学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 大 夫 之 智 不 及 巫 医 乐 师 百 工 之 人 士 大 夫 之 族 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对比的论证方法

【 思 考 】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什么才是真正的"师”
韩愈所说的"师”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 人。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 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 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
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思考】第二段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 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 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竟是谁 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理由:第一,从课文的背景资料我们知道当时门阀观念很深,很多人凭 借门第而做官,不仅没有多少“真材实料”,而且还以从师为耻。而古 代社会文人官员是文化的传播者,引领了一定的社会风向,这样无疑对 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韩愈主要是批判他们的错误观念。第二, 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韩愈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自己的不满情 绪,而且更多的是鄙夷和蔑视的态度,他们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在做事上态度却又比不上他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三,“ 位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他们错误思想的 体现,以官位高低决定自己的态度,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 格格不入的。
①:固定的老师
②: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同类人,这些人
④:才德优秀 ⑤: 老 师
⑥: 因 此 ⑦:不 一定 ⑧: 超 过
⑨:学术技艺 ⑩: 专 门 学 习、研究
圣人无常师①。孔 子师②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 之徒 ③ ,其 贤 ④不 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 师⑤。”是故⑥弟 子不必⑦不如师,
师不必贤⑧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 ⑨有专 攻 ⑩ ,如 是
而 已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 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 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 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 研究,如此罢了。
大声读背一分钟
①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 骈文相对
②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 通 :全 面 。
④拘 于 时 : 拘 ,限 制 。于 ,介词,可 译为“被”。
时 :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学于师 的不良风气。
⑤ 嘉 :赞许。
⑥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⑦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
贻 :赠送 。
李氏子蟠, 年十七,好古 文 ① ,六 艺 经 传②皆通③习 之,不拘于时 ④, 学于余。
余嘉⑤其能行 古道⑥,作
《师说》以贻 ⑦之。
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 好古文,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全 面地学习过,( 他 )
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 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 给他 。
大声读背一分钟
第三四段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2)判断下面句式
不拘于时 :被动句
学于余 :状语后置
【思考】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思考】第三段中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 从师的必要性。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引 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
学习的原则。
证明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圣人无常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
【 思 考 】 第三段引用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 点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 师。
【思考】第四段这一段文字的作用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 "能行 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 行古道”照应第3段。
分论点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评说社会现象
举例、对比
概括论述中心
1、从师的必要性;2、择师的原则。
分论点2
圣人无常师
列说孔子言行
举例、引用
师 说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总结】本文的
论证思路
作文原因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内容简析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第二段: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对比论证
第三段:以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举例论证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
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 )
—写作缘由。
背诵线索提示
一词多义
1. “之”的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择师而教之
(3)郯子之徒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句读之不知
之:助词,相当于“的”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 之:指示代词,这,此 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
之:助词,在句子中起调 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之:宾语前置句的标志词
一词多义
2. “ 其 ”的用法:
(1)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 :指示代词,它们,指不跟
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 :人称代词,他,他们
(3) 其皆出于此乎 其 :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
(4) 其可怪也欤 其 :副词表反问,难道。
一 词多义:
3、“师”的用法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 道也: (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 :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 (名词作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一 词多义:
4 、 “道”的用法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 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