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通许县2024-2025学年上学期学情分析2八年级历史试卷(B) (部编版)·1~20课·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 1~20 21 22 23 24 25 总分 等级分数选择题 (共20小题, 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小文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部分目录如图。据此判断下列哪一选项与本书有关( )A.五口通商B.鸦片合法C.资本输出D.北京驻军2.在1858年,一位俄国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附近地区捕鱼遭到清军的阻挠,可这个渔夫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源自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4.晚清时邵阳籍名人魏光焘历任云贵、陕甘总督,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曾开辟会宁车路,开矿铸钱,创学堂,推动了我国晚清时期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据此可知,魏光焘属于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5.这一时期留学日本的中国人非常多,从1898年开始,无论是未成年的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是青年乃至整个家族,甚至是出家的僧人,都赶趟儿到东洋留学。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相关的是 ( )A.中法战争 B.虎门销烟 C.甲午中日战争 D.火烧圆明园八年级历史 学情分析二 (B) 第1页 (共6页)6.报刊是时代的号角。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曾有这样一份报刊,它的宣传深入人心,使“通国土流,渐知改革政体之不可缓,言变法者勃然兴矣”。该报刊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时务报》C.《革命军》 D.《狂人日记》7.政治漫画具有宣传和动员作用。右图是一幅1900年的漫画:左右两旁的对联是:“万剑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洋) 颈,问畜生还想来么 ”该漫画的创作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A.洋务派官员 B.太平军领导 C.维新派人士 D.义和团成员8.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宣传民族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提倡民权主义 D.向帝国主义妥协9.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得到人民拥护C.报纸成为信息传播的唯一手段 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10.小文同学的爷爷今年 (2024年) 八十大寿。有人问道:你爷爷出生时是民国多少年 小文同学的正确回答是 ( )A.民国三十三年 B.民国四十三年 C.民国五十四年 D.民国三十二年11.下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 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 (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 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A.列强与军阀相互勾结 B.军阀势力割据混战C.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12.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主张( )A.反对旧道德 B.提倡个性解放 C.主张男女平等 D.强调民主科学13. “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天津的“觉悟社”等。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变法改革观念的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风俗习惯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改变八年级历史 学情分析二 (B) 第2页(共6页)14.如表言论反映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 )时间 姓名 言论1921年 李大钊 “中国实业之振兴, 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1923年 瞿秋白 “中国正在由宗法式的农业国 渐进于商业工业国”1923年 恽代英 “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A.希望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主张放弃发展农业C.强调开展土地革命 D.探索革命和救国方法15.下面是1924年5月31日邵元冲的日记,根据这篇日记推测他所任职的单位可能是 ( )各国革命史, 共计授课八小时, 每星期一次, 星期四午前十时至十一时为授课时间……分为(一) 绪论, (二) 美国之独立 (战争进程),(三) 法国之大革命(革命过程),(四) 日本之维新,(五) 德国之革命, (六) 俄国之革命(革命运动),(七) 俄国之革命(建设事业及新经济政策),(八) 现在各国革命运动之趋势。A.黄埔军校 B.京师同文馆 C.汉阳铁厂 D.强学会16.这一伟大战略把革命的力量从城市的必要退却(这种退却又酝酿着新的进攻) 和向农村的积极进攻紧密结合起来,是一场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的军事行动。这一伟大的战略是( )A.创办黄埔军校 B.召开八七会议 C.策划秋收起义 D.引兵井冈山地区17.小文同学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下列两件纪念中国军事史上重大行动的文物,它们纪念的事件( )A.标志中共工农红军的建立B.见证了党创建发展人民军队C.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D.标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18.如右图是丰子恺漫画《散沙团结,可以御敌》(1938年),表达的是( )A.农村生产力落后 B.实行全民族抗战C.日本要快速灭亡中国 D.国民党消极抗日19.1937年,上海文艺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剧幕内容如表。据此推断,该话剧描述的历史事件为 ( )A.九一八事变 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B.华北自治运动C.七七事变D.一二·九运动 第三幕:全民族的抗战20.1942年初,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这个“带来黎明曙光”的战役发生于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八年级历史 学情分析二 (B) 第3页 (共6页)非选择题 (共5小题,30分)21.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私人自然博物院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1921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人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影响,到1948年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至1949年,偌大的中国领土上仅有21座博物馆,平均两千多万人一座。——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3分)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留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摘编自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 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分)2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吴佩孚电报讨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发生的导火索是什么 (2分)材料二 (二) ……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五)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2)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原因。(3分)材料三 “任何主义者,我们以为,都应该在这时抛弃一切武断的成见,客观的考查八年级历史 学情分析二 (B) 第4页 (共6页)中国的实际情形,应该在此时共同认定一联合的战线”。—摘编自黄日葵、李大钊等《北京同人提案》(1922年夏)(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22~1927年为建立“联合的战线”所做出的努力。(1分)23.(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各学科的知识,分析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2分)材料二 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指出: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发展壮大的因素。(3分)(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1分)24.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示图片是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这一天是清明节。毛泽东、朱德派林伯渠为代表,以鲜花水果之仪致祭民族始祖轩辕黄陵之墓。同祭的还有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八年级历史 学情分析二 (B) 第5页 (共6页)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意义。(4分)材料二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2) 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的内容。(2分)25.(6分) 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材料 在物资极端匮乏、日本侵略加剧,形势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分别由不同起点出发,跨越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南北数省,进行了大小战役、战斗近600余次,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涉过数十条大江、大河,翻越数座终年严寒冰冻的雪山,穿越人迹罕至、满是沼泽的草地,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最终会师陕北,完成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的伟大战略转移和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战略远征。八年级历史 学情分析二 (B) 第6页 (共6页)河南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情分析二八年级历史(B)参考答案1-5 ABCBC6—10 BDBDA11-15 CABDA16-20 DBBCC评分建议:本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开放性,评阅非选择题时,应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鼓励创新。考生答案若与本参考答案不一致,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的情给分。21.(6分)(1)特点:从外国人建立到国人自建:从私人所有到面向公众:政府逐渐参与主导:数量少,发展慢等。(答出三点即可,3分)(2)因素:整体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先进人物的推动:国人思想观念和公共意识的进步:政府政策的扶持: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等。(答出三点即可,3分)22.(6分)(1)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分)(2)原因:中国需要发动国民革命以解除内外压迫: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共产国际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3分)(3)中共二大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各地党组织积极领导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战争。(一点即可,1分)23.(6分)(1)特点:多分布在南方各省交界处:多在地形崎岖、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涉及多个省份,数量多:围绕大城市发展,农村包围城市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2)因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大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的推动: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答出三八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二(B)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点即可,3分)(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结合本国国情等。(言之有理即可,一点1分)24.(6分)(1)背景:日本侵华加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立: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准备联合抗日:中国军民抗战条件极端艰苦等。(意思相近即可,两点2分)意义:有利于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了国内各族人民积极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勇气:有利于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思相近即可,两点2分)(2)内容:新国家是全体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新型国家不仅维护主权、领土完整,还要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新型国家应该是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意思相近即可,两点2分)25.(6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若字数不够80字,酌情扣分。没有题目直接扣1分。示例:感恩先烈,铭记长征精神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过程中,红军一次次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一名中学生,要铭记长征精神,好好学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八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二(B)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秋河南 学情分析二(B) 八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转曲.pdf 河南省通许县2024-2025学年上期学情分析2八年级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