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答案 2024.12
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A C D D A C C D A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 C B C C C B D B D A A D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16分)
(1)黄埔军校; (2分)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分)
(2)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3)九一八事变;(2分)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2分)
(4)正面:台儿庄战役(2分) ; 敌后:百团大战。(2分)
和则两利,相互合作才能取得胜利等。(2分)
27.(19分)
(1)井冈山。(2分)
条件: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任答一点,表述相近即可得1分)
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 分)
(2)事件:南昌起义。(2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3) ① ③ ④ ② (4分)
(4)遵义会议;(2分)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危机时党和政府应该适时调整,不断创新;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28.( 15分)
(1)1931年;(1分)
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慨(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2)西安事变(2分)
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分)
(3)平型关大捷;(2分) 彭德怀。(2分)
(4)说明: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分)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刘伯承
2.1926年7月6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个人民的统一政府。”《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复辟
C.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1926年,湖南、湖北适逢百年不遇的灾害,北伐军进军途中所需的粮食不可能就地补给,相当一部分靠外地民众支援。进军沿途交通困难,军需完全依靠民众自发的人力运输。由此可见( )
A.人民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B.国共合作出现裂痕
C.北伐战争进展颇为艰难 D.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4.如表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骤变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27年4月 1927年4月后
中共党员人数 5.7万 1万多
A.北伐战争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 B.武昌起义中大批中共党员被捕
C.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D.国共合作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
5.1926年7月6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个人民的统一政府。”《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复辟
C.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6.邓小平曾评价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其开端于(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7.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内容或意义对应正确的有( )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③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④三湾改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简要而言,这是一次军事行动,特指中国南方各路红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实现向中国西北地区的战略大转移。这次“战略大转移”是指红军(  )
A.北伐 B.转战陕北 C.长征 D.挺进大别山
9.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份,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10.“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在军事上四渡赤水使红军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主动,其意义是(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B.跳出敌人包围圈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剿计划
11.“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巧渡金沙江 C.冲破四道封锁线 D.四渡赤水河
12.下列一组照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建党伟业 B.解放岁月 C.抗日烽火 D.长征精神
13.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人民军队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有了根据地,中国革命战争才有了根基,人民军队就能依靠根据地的人力、物力,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就有了训练、修整和补充的基地,就能坚持长期的战争,夺取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材料旨在表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
A.建立原因 B.建立过程 C.指导方针 D.建立意义
14.1940年,某报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自然饶有价值,亦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事态……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这篇社论反映出(  )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灭亡中国的迷梦 B.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 D.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的积极影响
15.邓子恢主持下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由主七佃三的“三七分租”,逐渐改变为佃七主三的“倒三七分租”;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规定为“分半给息”,即实行一分半利息,以保护贫苦农民利益。这些举措实施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减租减息政策 C.耕者有其田 D.包产到户
16.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一户人家的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发展生产。随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大生产运动(   )
A.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D.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18.1938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大部分音乐工作者转入敌后或大后方,创作了《游击队歌》《八路军进行曲》等作品,之后这些作品被广大军民传唱。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B.正面战场取得巨大战绩
C.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日热情高涨 D.各条战线欢庆抗战胜利
19.1938年,毛泽东在某部著作中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部著作是(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论持久战》 C.《庶民的胜利》 D.《论联合政府》
20.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诞生于特殊年代,汇集了群众智慧。这些独特战法创造于( )
A.北伐战争期间 B.反“围剿”斗争中 C.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中 D.反“扫荡”斗争中
21.“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句话表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
A.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B.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C.争夺地盘,扩大内战D.投靠日本
22.1937年9月的一天,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穿上了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是( )
A.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B.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23.“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诗中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 )
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4.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 )
A.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B.标志国民大革命结束
C.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5.2024年的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了304.79万人次,大批游客将行程中的一站定在了“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日本731部队曾以人体细菌实验和活人解剖等多种灭绝人性的残忍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及盟军战俘一万多人。日本这一罪行发生在(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中国军校发展史》 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1)材料一姜廷玉《中国军校发展史》中提到的军校指什么学校?(2分)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哪一政变使这次国共合作破裂?(2分)
材料二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三 当法西斯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个挺身而出,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到1939年欧战爆发,中国已只身抗战八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已抗击日本法西斯达十年之久。
——何雷《抗战胜利奠定中国大国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什么?(2分)
(4)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赴国难。请各举一例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4分)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80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途,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割据局面”最早出现的地点以及形成武装“割据局面”需要的条件。(3分)在上述革命历程中,共产党人身上展现了什么精神?(2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走了整整28年。“日出东方”“军旗升起”“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赴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朽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尊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但不迷信苏联的经验……他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找到了……的革命道路。这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 ——蔚力《<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内容提要》
(2)材料二中与“军旗升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内容提要》中毛泽东找到的革命道路具体指的是什么道路?(2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足迹(下表4则史料可以分为四类,请先看知识链接)
①内页刊载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的《新青年》杂志 ②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照片
④宛平城城墙上被迫击炮等武器击中留下的弹孔 ③对一二·九运动时任中共北平地下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刘导生的采访录
知识链接: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人们所能认识、搜集和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
(3)阅读知识链接,将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归类。(只填序号,4分)。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
材料四 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2分)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2分)
(5)综合上述,面对危机时,党和政府应该怎么做?(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1)材料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哪一年?(1分)《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心情?(2分)
材料二
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和爱国赤诚,毅然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私人的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者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
(2)上述材料指的是哪一事件?(2分)材料所述事件的最终解决结果有何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
这次战役……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为共产党及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了影响。 在这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破坏桥梁、车站、隧道260多处,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3)“这次战役”指的是哪一战役?(2分)说出“这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的主要指挥者。(2分)
材料四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来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