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讲义(原卷+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讲义(原卷+解析)

资源简介

浙江七上科学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小孔成像:光源上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光源下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光源倒立的像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
5、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视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即V气>V液>V固)
6、光在真空中1年传播的距离等于1光年,天文学上常用光年作为单位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二、月球的运动
1、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
三、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2、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3、日食的类型
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半影区)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伪本影区)
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本影区)
4、日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初一,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四、月食
1、月食: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2、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
3、月食的类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4、月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十五、十六,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题型一 光的直线传播】
【例1】下面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打靶时要“三点一线”B.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C.小孔成像D.水中的“倒影”
【答案】D
【解析】【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与月食的形成等都能证明光的直线传播。
【解答】 A.打靶时射击瞄准要“三点一线”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激光准直挖据隧道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能证明光的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2】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 成 像 的 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该现象与“树荫下的光斑”成像原理相同
D.蜡烛离小孔越远,墙壁上的像越大
【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A.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B错误;
C.树荫下的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相同的,故C正确;
D.小孔所成的像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故D错误。
故选C。
【例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小制作——针孔照相机模型如图所示。
(1)在制作过程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黑圆纸筒插入薯片筒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黑圆纸筒的   (填“A”或“B”)端蒙上半透明膜作为光屏。
(2)在此照相机前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的”或“倒立的”);若往外拉圆纸筒,增大半透明膜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半透明膜上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A
(2)倒立的;变大
【解析】【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增大光屏与小孔白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
【解答】 (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例4】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开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像会变小
B.在圆筒 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在半透明薄纸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答案】C
【解析】【分析】 图中圆筒要插入易拉罐中,小孔在易拉罐左侧,那么人眼需要在圆筒右侧观察,而光屏在A侧时亮度更高;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
【解答】 A.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故A错误;
B.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故C正确;
D.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例5】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活动中,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个边长为 4.5 mm 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在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的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 相距 非 常 近时,在地 面 上 能 观 察 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解析】【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
【解答】 (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例6】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总是3×108米
D.光在透明固体物质中传播最快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光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 A.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若不是同种介质,或介质不均匀,则光不会沿直线传播,故B错误;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即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米,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真空中的要小,此时光每秒传播的距离小于3×108米,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故D错误。
故选A。
【例7】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请解释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   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像。
【答案】(1)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倒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太阳
【解析】【分析】(1)(2)根据图片分析对照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从而得到小孔成像中的像的形状的影响因素;
(3)根据前面的结论得到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4)根据小孔成像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1)在甲图和乙图中不同的是孔的形状,但所成的像相同,故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在甲图和丙图中不同的是物体的形状,所成的像也不同,故小孔成像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观察三次成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像。
【题型二 月球的运动】
【例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将看到地球(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光照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月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地球公转,在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约27.3天。
【解答】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即以月球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物,地球相对于月球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即看不出地球绕月球转动;地球与月球之间保持不变,但地球的一面总是变换着朝向月球的一面,所以地球自身在发生转动,即故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题型三 日食】
【例1】2024年4月9日在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出现了日食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日食现象每月都会出现
B.该现象可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
C.日食当天的月相是新月
D.在出现日食的当天,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
【答案】C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解答】A.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或几乎成为一条直线时出现的自然现象,因此日食现象不是每月都会出现,故A错误;
B.日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该现象不可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故B错误;
C.2024年4月9日在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出现了日食现象,日食当天的月相是新月,故C正确;
D.在出现日食的当天,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例2】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日食是一种很普通的天文现象,下列关于日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被月球遮掩的现象 B.农历十五可能发生日食
C.月球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D.每个月都发生日食现象
【答案】A
【解析】【分析】日食、月食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地球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其二,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由于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日、月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太阳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伪本影(月球距地球较远时形成的)和半影。观测者处于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全食;在伪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环食;而在半影范围内只能看到日偏食。
【解答】 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故答案为:A
【例3】2024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4月8日在北美多地上演。当地人们观察到日全食过程各阶段先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
【解答】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然后月亮继续绕地球运转出现了如图②所示的情况,以此类推,下一个画面为③,然后是④①。
故答案为:B。
【例4】如图所示是“物理之美,光影呈辉”主题科普摄影大赛的作品《树荫下的日食》,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日食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B.照片拍摄的当晚,当地天空中可能出现满月的月相
C.树荫下的“日食”其实是太阳倒立、放大的实像
D.树荫下的“日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答案】D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A.发生日食现象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太阳被月球挡住后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可以证明月球是一个球体,故A错误;
B.照片拍摄的当晚,当地天空中不可能出现满月的月相;因为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故B错误;
C.树荫下的“日食”其实是太阳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树荫下的“日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例5】发生日全食的白天,人们可以看到的太阳亮面形状是图中的   (选填“A”或“B”)。 日食过程中日食轮廓的弯曲圆弧形状,也可以间接证明   是圆的。
【答案】A;月球
【解析】【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也叫天狗吞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解答】发生日全食的白天,人们可以看到的太阳亮面形状是图中的A,因为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像地球的光,月球是圆形的,A符合。 日食过程中日食轮廓的弯曲圆弧形状,也可以间接证明月球是圆的。
故答案为:A;月球
【例6】观察者在下列哪个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答案】A
【解析】【分析】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挡住,从而产生日食现象。由于月球的公转轨道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所以日食不是每月都会发生。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D 区可以看到日偏食,在 A 区看到日全食,在C区看到日环食。
故答案为:A。
【题型四 月食】
【例1】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主要是因为 (  )
A.月球发出古铜色的光 B.月面反射太阳光
C.地球大气折射的太阳光 D.月球表层的岩石呈古铜色
【答案】C
【解析】【分析】月食是照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解答】月食现象发生时,阳光会穿过地球周边的大气层,部分的红色光被大气折射至影子区内照射月面而使得月球呈现古铜色,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例2】2022 年 11 月 8 日,天空中上演了该年度第二次月全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且越往东部地区,观测条件越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一天,三个星球间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2)月全食发生时的正确顺序是   。
【答案】(1)A
(2)④①②③
【解析】【分析】月全食是照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月食现象发生时月球被遮挡的部分大致自左向右逐渐变大,然后自左向右逐渐消失。
【解答】(1)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随着日地月三者关系的变动,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被遮挡的部分首先自左向右逐渐变大,即④①;然后自左向右被遮挡的部分逐渐消失,即②③,因此月全食的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
【例3】 2021年11月19日,宁波上空上演21世纪最长月偏食。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天是农历的初一
C.其原因是月球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
D.其原因是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
【答案】D
【解析】【分析】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种,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将呈现一半白色,一半古铜色的美丽“模样“。月偏食可分三个阶段一初亏、食甚和复圆。
【解答】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太阳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光有一部分照不到月球上,有一部分月球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就是月偏食,2021年11月19日是阳历日期,其农历日期在10月中下旬左右。综上所述,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例4】月全食形成的条件包括 (  )
①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成一条直线
②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③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④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
⑤地球被月球本影扫过
⑥地球和月球皆不发光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分析】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由于地球和月球皆不发光,当日、地、月三者位置成一直线,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全部从地球本影中通过,此时,会形成月全食。
故答案为:D。
【例5】下图是月偏食的示意图,月食轮廓是弯曲的圆弧。下列事实与圆弧的形成无关的是(  )
A.阳光的直线传播 B.地球是球形的
C.月球是球形的 D.地球是不透明的
【答案】C
【解析】【分析】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种,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将呈现一半白色,一半古铜色的美丽“模样“。
【解答】读图可知,月食轮廓是弯曲的圆弧,该圆弧能够说明: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且地球是不透明的。月食中的圆弧体现的是地球的形状,不能体现月球的形状,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例6】2022年11月8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观测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此次月全食发生时,还出现了“月掩天王星”的天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天是我国的农历初一
B.当晚月球运行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C.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发生
D.月食初亏于月面西缘
【答案】C
【解析】【分析】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解答】月全食时月球和太阳处在地球的两侧,当日为农历十五附近,故AB错误;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发生,需要在月球的太阳光线被地球挡住了才发生,故C正确;月球自西向东绕着地球转,所以月球东侧较早月食,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例7】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下列日、地、月相对位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的光,在地球上处于背光中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见,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解答】当月球转到地球背对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因而形成了月食,所以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A图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图都表示日食的成因
B.两图都表示月食的成因
C.甲图表示月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D.甲图表示日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月食的成因
【答案】D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
【解答】甲图中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这是日食;乙图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是月食。
故答案为:D。
2.发生日食现象时,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所示,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解答】 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若向右拉动内筒,此时像距增大,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故C正确;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此时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湖面倒影 B.海市蜃楼
C.树荫下的光斑 D.雨后彩虹
【答案】C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空隙形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3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三)的傍晚,我国南部地区的夜空上演了“月掩金星”现象,金星的光芒被月亮遮挡,如同日食。此时的金星位置大概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分析】八大行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关系可分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当月球运行到行星前面时,会将其遮掩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
【解答】据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金星可能位于③位置。
故答案为:C。
6.下图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发生此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某年的正月初一拍摄的
C.同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同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答案】D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地球挡住了射到月球上去的太阳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同时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球,发生的是“月食”。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7. 请比较日食和月食全过程,按下列要求说明两者的差异。
(1)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日食发生在   ,而月食发生在   。
(2)两者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发生月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
(3)两者发生时先亏损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轮先亏损于   ,而发生月食时月面先亏损于   。
【答案】(1)农历初一;满月时(农历十五或十六)
(2)月球;地球
(3)西缘;东缘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
【解答】(1)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都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有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也就是新月的时候,此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月球的阴影投射到地球上,就会形成日食。而月食则发生在满月时,即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月球上,形成月食。
(2) 在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条直线,且月球在中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形成了日食。而在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但此时地球在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线,形成了月食。
(3) 在日食发生时,由于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旋转的,所以月球的阴影会先从太阳的西缘开始遮挡,然后逐渐向东移动。因此,日轮会先在西缘亏损。而在月食发生时,地球的阴影会先从月球的东缘开始遮挡(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然后逐渐向西移动。所以,月面会先在东缘亏损。
8.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上移过的现象,图1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
①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2 中金星的位置应在   处。
②“金星凌日”现象发生的原理与   (填“日食”或“月食”)发生的原理相似。
③会不会出现类似于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现象    。 理由:   。
(2)图3为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当月 球全 都 位于 地 球本 影 中时,发生   ,此时月球位于A、B、C、D四处中的   处。
【答案】(1)丁;日食;不会;从地球上观察金星的视面积比太阳的视面积小很多,无法将太阳完全遮住
(2)月全食;C
【解析】【分析】金星凌日是指金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金星将太阳照到地球的光挡住了,地球上的人在这点看不到太阳光而成为一个缓慢移动的黑点。
【解答】(1)①当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金星位于图2中的丁位置。
②金星凌日现象产生时,金星位于地球和太阳的中间,与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日食现象类似。
③金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远,从地球上观察金星,金星较小,不会出现完全遮挡住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而产生的日全食或月全食。
(2)当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太阳的光线被地球完全遮挡,月球表面变暗,形成月全食;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月球位于C处时进入地球的本影,因为此时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
9.如图所示,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钻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另一端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当蜡烛靠近小孔时,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 “变小”)。
【答案】(1)实像
(2)D
(3)大
【解析】【分析】(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则像越大。
【解答】(1)塑料薄膜相当于光屏,则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是实像。
(2)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则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烛焰的倒立像,故选D。
(3)当蜡烛靠近小孔时,物距减小,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大,那么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会变大。
10.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纸,制成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2)若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将会看到____(选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3)将蜡烛远离小孔,可观察到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D
(3)变小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化,即比值越大,则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若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将会看到 的是蜡烛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选D。
(3) 将蜡烛远离小孔,则物距减小,那么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可观察到像变小。
11.小东和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那么手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的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出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手电筒和黑板擦的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的高度H/cm 20 17 14.5 13.6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及远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
(2)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高度变小得   (填“快”或“慢”);设想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答案】(1)减小
(2)慢;(基本)不变
【解析】【分析】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
【解答】 (1)由记录的数据表可以看出,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
(2)从表中的变化趋势可发现,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影子变小变得较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基本不变。
12.小杭模拟观察日食如图甲所示。
(1)小球模拟的是哪个天体?答:   。
(2)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填“日全食”或“日环食”),要模拟填的另一种日食类型,要将小球向   (填“①”“②”“③”或“④”)方向移动。
(3)请将日食发生当天的月相绘制在乙图中:   。
【答案】(1)月球
(2)日环食;②
(3)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者完全被月球遮挡。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完全被月球遮挡时形成的是日全食,边缘部分被遮挡形成的是日偏食,遮挡住中心的一部分形成的是日环食。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会将全部的太阳遮挡住。
【解答】(1)图甲是模拟日食的过程,人眼相当于地球上的观察者,小球模拟月球的运动,大球模拟太阳。
(2)大球、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月球会将太阳中间的部分遮挡住,形成日环食现象。若要模拟日全食的现象,月球需要将太阳完全遮挡住,此时应将代表月球的小球向②移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食是照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所以日食发生当天的月相如图所示: 。
13.由于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月球的东缘先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即月食是月面先亏于   缘,后复圆于   缘。月全食有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
【答案】东;西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遮住太阳光,使地球背光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当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了照射到月球的太阳光,月球就不能正常地反射太阳光,于是产生了月食现象。
【解答】由于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月球的东缘先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即月食是月面先亏于东缘,后复圆于西缘。月全食有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浙江七上科学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 : 。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 表示 ,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小孔成像: 发出的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 ; 发出的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 ,就 了相对于光源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 中用字母 表示,
5、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视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即 )
6、光在真空中1年传播的距离等于1光年,天文学上常用光年作为单位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二、月球的运动
1、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 。
三、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 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2、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 ,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3、日食的类型
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半影
区)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伪本影区)
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本影区)
4、日食发生时间:每月 ,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四、月食
1、月食: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2、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
3、月食的类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4、月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十五、十六,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题型一 光的直线传播】
【例1】下面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打靶时要“三点一线”B.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C.小孔成像D.水中的“倒影”
【例2】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 成 像 的 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该现象与“树荫下的光斑”成像原理相同
D.蜡烛离小孔越远,墙壁上的像越大
【例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小制作——针孔照相机模型如图所示。
(1)在制作过程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黑圆纸筒插入薯片筒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黑圆纸筒的   (填“A”或“B”)端蒙上半透明膜作为光屏。
(2)在此照相机前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的”或“倒立的”);若往外拉圆纸筒,增大半透明膜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半透明膜上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4】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开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像会变小
B.在圆筒 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在半透明薄纸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例5】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活动中,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个边长为 4.5 mm 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在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的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 相距 非 常 近时,在地 面 上 能 观 察 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例6】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总是3×108米
D.光在透明固体物质中传播最快
【例7】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请解释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   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像。
【题型二 月球的运动】
【例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将看到地球(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题型三 日食】
【例1】2024年4月9日在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出现了日食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日食现象每月都会出现
B.该现象可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
C.日食当天的月相是新月
D.在出现日食的当天,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
【例2】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日食是一种很普通的天文现象,下列关于日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被月球遮掩的现象 B.农历十五可能发生日食
C.月球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D.每个月都发生日食现象
【例3】2024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4月8日在北美多地上演。当地人们观察到日全食过程各阶段先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例4】如图所示是“物理之美,光影呈辉”主题科普摄影大赛的作品《树荫下的日食》,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日食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B.照片拍摄的当晚,当地天空中可能出现满月的月相
C.树荫下的“日食”其实是太阳倒立、放大的实像
D.树荫下的“日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例5】发生日全食的白天,人们可以看到的太阳亮面形状是图中的   (选填“A”或“B”)。 日食过程中日食轮廓的弯曲圆弧形状,也可以间接证明   是圆的。
【例6】观察者在下列哪个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题型四 月食】
【例1】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主要是因为 (  )
A.月球发出古铜色的光 B.月面反射太阳光
C.地球大气折射的太阳光 D.月球表层的岩石呈古铜色
【例2】2022 年 11 月 8 日,天空中上演了该年度第二次月全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且越往东部地区,观测条件越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一天,三个星球间的位置关系是(  )
A.B.C. D.
(2)月全食发生时的正确顺序是   。
【例3】2021年11月19日,宁波上空上演21世纪最长月偏食。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天是农历的初一
C.其原因是月球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
D.其原因是太阳发出的光线被地球挡住
【例4】月全食形成的条件包括 (  )
①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成一条直线
②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③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④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
⑤地球被月球本影扫过
⑥地球和月球皆不发光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例5】下图是月偏食的示意图,月食轮廓是弯曲的圆弧。下列事实与圆弧的形成无关的是(  )
A.阳光的直线传播 B.地球是球形的
C.月球是球形的 D.地球是不透明的
【例6】2022年11月8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观测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此次月全食发生时,还出现了“月掩天王星”的天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天是我国的农历初一
B.当晚月球运行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C.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发生
D.月食初亏于月面西缘
【例7】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下列日、地、月相对位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图都表示日食的成因
B.两图都表示月食的成因
C.甲图表示月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D.甲图表示日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月食的成因
2.发生日食现象时,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所示,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是 (  )
A. B. C. D.
3.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4.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湖面倒影 B.海市蜃楼
C.树荫下的光斑 D.雨后彩虹
5.2023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三)的傍晚,我国南部地区的夜空上演了“月掩金星”现象,金星的光芒被月亮遮挡,如同日食。此时的金星位置大概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图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发生此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某年的正月初一拍摄的
C.同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同时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二、填空题
7. 请比较日食和月食全过程,按下列要求说明两者的差异。
(1)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日食发生在   ,而月食发生在   。
(2)两者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发生月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
(3)两者发生时先亏损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轮先亏损于   ,而发生月食时月面先亏损于   。
8.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上移过的现象,图1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
①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2 中金星的位置应在   处。
②“金星凌日”现象发生的原理与   (填“日食”或“月食”)发生的原理相似。
③会不会出现类似于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现象    。 理由:   。
(2)图3为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当月 球全 都 位于 地 球本 影 中时,发生   ,此时月球位于A、B、C、D四处中的   处。
9.如图所示,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钻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另一端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当蜡烛靠近小孔时,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 “变小”)。
10.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纸,制成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2)若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将会看到____(选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3)将蜡烛远离小孔,可观察到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小东和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那么手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的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出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手电筒和黑板擦的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的高度H/cm 20 17 14.5 13.6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及远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
(2)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高度变小得   (填“快”或“慢”);设想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12.小杭模拟观察日食如图甲所示。
(1)小球模拟的是哪个天体?答:   。
(2)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填“日全食”或“日环食”),要模拟填的另一种日食类型,要将小球向   (填“①”“②”“③”或“④”)方向移动。
(3)请将日食发生当天的月相绘制在乙图中:   。
13.由于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月球的东缘先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即月食是月面先亏于   缘,后复圆于   缘。月全食有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