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26课 诗词五首——赤壁杜牧1.了解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2.品味语言,赏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赏析诗句的基本方法。(难点)3.领悟诗中诗人对国家统治者的告诫,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核心素养目标导入新课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对于当年那场流传至今的经典战役,唐代诗人杜牧有何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品读杜牧对那段历史的思考。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抑郁不得志。其作品多讽喻时政,以七绝最为出色。有《樊川文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泊秦淮》《山行》,文《阿房宫赋》等。题目解读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周瑜联合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军众多士卒已染疾病,初次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 ,内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 ,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写作背景《赤壁》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他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唐朝时的黄州属下等洲,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郡,晚唐以后是一处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因此杜牧在黄州任上,无异于贬谪。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有感于这些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文体知识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跟律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严格。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绝句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咏史诗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常见意象情感主题代表作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③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晚唐、南唐、后蜀等。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②感慨国运衰微,物是人非,喟叹朝代兴亡变化。③借古讽今,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④追慕古贤,表达敬仰之情或建功立业之愿。李商隐《贾生》、杜牧《赤壁》、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朗读诗歌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jǐxiāocháosuǒqiáo前两句叙事,语调宜平缓后两句议论,语调应低沉。感知诗意读懂诗的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赤 壁 [唐]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代兵器。销蚀。拿,取。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译 文:折断的戟沉在沙底还没有被销蚀,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译文:要是东风不给周瑜便利,战局恐怕是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会被曹操困在铜雀台中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文本探究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2.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明确: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 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观点2:周瑜的胜利只是偶然。若他未巧借东风火烧曹营,不会赢此战役,况且曹操也非等闲之辈,他也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加上雄厚的兵力、财力,若非东风,谁胜谁败还未可知。4.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说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借助偶然的东风,对此你有何看法?思维碰撞观点3:诗人在评判赤壁之战时,有意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的帮助,实际上是强调了环境、机遇的作用,说明周瑜的英名只是时势促成的而已。由此可见,诗人真正感叹的是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朝廷赏识,怀才不遇的遭际。观点1:周瑜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从史料看,曹操倚仗自己雄厚的实力,傲慢轻敌,况且曹军不习水战。周瑜虽军力稍弱,但都为精兵强将,可以以一当百,加上周瑜指挥有方,自然能取胜。周瑜 - 东风 =铜雀锁二乔周瑜 + 东风 =赤壁胜利东风机遇(取胜的条件)杜牧 + 机遇 =杜牧 - 机遇 =大展身手壮志难酬感慨自己缺少周瑜那样的机遇,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5.如何理解“东风”之意?“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两者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像周瑜那么了不起的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恐怕也打败不了曹军,引申一下,像周瑜那么优秀的人,也需要东风的帮助,何况我呢?我的东风又在哪儿?谁又能是我的东风,帮我成功呢?细细品读诗意,不难读出诗人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古诗词中“风”的意象类型象征诗句东风(春风)西风(秋风)东风(春风)含有生机勃勃和喜春之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喻指重要条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象征秋之肃杀,包含凝重的悲凉色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象征冬之寒苦,寄寓幽怨、凄苦情怀。6.在《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见诗人创作之高明。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拓展延伸下面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涉及议论战争成败之理。仔细阅读,体会诗中的情感。赤 壁 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乌江亭 杜 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篇《赤壁》历史人物假设性推想情感《题乌江亭》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帮助了周瑜,赤壁之战恐怕是曹操取胜。周瑜项羽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如果项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表达了对项羽的惋惜之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归纳主旨这首咏史抒怀诗,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课堂小结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议论感慨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杜牧赤壁以小见大借古讽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