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小课堂:古诗词中的月亮寓意
以月圆比喻人团圆,望月怀远,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可以营造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诗人平和的心境。《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
王维
用“月”烘托边塞雄浑壮阔的意境,蕴含戍边人的思念、孤独与悲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借永恒的月,可表达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感叹、悲伤与无奈。《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王昌龄
李白
新课导入
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是那么婀娜,如此美妙的景致,宋代词人辛弃疾却希望砍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寓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思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辛弃疾的诗词中探寻一下吧!
返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起义抗金
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起兵抗金
追杀义端
活捉叛徒
南渡游宦
《青玉案·元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退隐闲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平乐·村居》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起用即免
《南乡子·京口北古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辛弃疾生平年事览(1140——1207)
1140~1161
1203~1207
1182~1202
1162~1181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héng

zhuó
pó suō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月光。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我)举杯问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有意欺负我,怎么办?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全词译文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深入探究
1.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面有哪些字词值得赏析,写出了什么?
比喻,以金波比喻浮动的月光,飞镜比喻月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明亮的中秋满月美景。
“转”“磨”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动态,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和月色的浮动,暗示出时间的流逝。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通过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
(1)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
(2)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3.“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用典
运用神话传说,表现词人的政治理想和时间流逝、功业难成的现之间实的矛盾,有力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愁思。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4、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中嫦娥发问。这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怀才不遇的苦闷。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5.下阙中“桂婆娑”有什么含义?
“桂婆娑”象征朝廷中阻碍北伐的人,也就是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6.“斫去桂婆娑”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化用杜甫的“砍斫桂树”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词人扫清一切投降力量,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7、“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8、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下片大胆想象。开头三句写词人欲乘风高飞,去看那失去的祖国河山,饱含词人对失去的山河的怀念和收复失土的决心。然后词人想象到月宫去砍掉遮住月光的桂树。这里的“桂婆娑”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及托物言志的写法,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斫去桂婆娑”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总之,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3.“斫去桂婆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深入探究——赏析本词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中心思想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愁闷,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课堂小结——中心思想
托物言志,想象丰富。
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排解现实的苦闷。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本词。
结合作者所处背景,说一说为何作者要这样写?
布置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