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 课件 (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 课件 (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蜀相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成都的武侯祠
是用来纪念哪位历史人物的吗?
诸葛亮
他一生辅佐两代帝王,可谓鞠躬尽瘁,他谋略过人、慧极近妖,是古来今来许多文人的白月光,他就是……
今天让我们与杜甫一起游历武侯祠,倾听乱世孤臣力挽狂澜之声吧!
学习目标
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
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
感受诗人借怀古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
作者介绍
杜甫生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读书游历时期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
(35岁以前)
困守长安
(35-44岁)
(45至48岁)
陷贼
和为官时期
(49岁以后)
漂泊西南
漂泊十一年,写诗一千多首,最终客死异乡。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生灵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题目解读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
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题目解读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学常识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 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概碱
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
朗读全诗,理清思路,思考以下问题:
1.杜甫来到武侯祠,看到了哪些景象?
2.他写到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迹?
3.他为什么写蜀相诸葛亮?(情感)
整体感知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朗读全诗,理清思路,思考以下问题:
1.杜甫来到武侯祠,看到了哪些景象?
2.他写到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迹?
3.他为什么写蜀相诸葛亮?(情感)
整体感知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
杜甫眼中的武侯祠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寻”字意味着什么?
“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①设问。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②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寻找,它还隐藏着精神意义上的追寻,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意味着这不是一次随意的春游,而是一场虔诚地拜谒。
③情感: “柏森森”一词,一方面写出武侯祠的位置,另一方面讲了武侯祠的精神气象。它历史悠久,渲染静谧、庄严肃穆的气氛,适合表达追奉先人时的崇敬之感。同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苍劲伟岸,经冬不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可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探究文本
杜甫眼中的武侯祠
这一联中,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景色?
哪两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碧草”和“黄鹂”相对,以绿对黄,颜色鲜亮;且一动配一静,动静相宜,恰似一幅如诗如画的春光图。
②最传神的两个字 ——“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白白的”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青草自绿,春色宜人却无人鉴赏;黄鹂好音,好音悦耳却无人聆听,说明这里的景色没人欣赏,作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进一步表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
③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④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诗歌鉴赏题中往往会仿照此类设问,让学生找出与本诗意境密切相关的字词赏析其妙处,这种题型被称为“炼字题”。
知识链接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解句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4)说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例子呢?请同桌讨论,踊跃发言。
知识链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 《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
思考:诗人凭吊武侯祠,在祠堂内看到了哪些景象?
探究文本
碧草、黄鹂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
欣喜愉悦的情感


—— 独自
—— 白白地,徒然
借景抒情
以乐衬哀
寂寞感伤
寄寓
冷清
寂寥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杜甫眼中的武侯祠
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诗人笔下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
有一年矣。” ——《前出师表》
探究文本
手法:
用典
探究文本
杜甫眼中的武侯祠
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诗人泣下沾襟究竟是为什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写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诸葛亮北伐不成、因积劳成疾,赍志而殁,病死军中。
①“英雄”: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和共鸣。同时也包括着诗人自己。
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②诗中的“英雄”既指诸葛亮,也指所有心系天下却壮
志难酬之人,更是杜甫自己。早年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却困守长安十年,而后遭遇“安史之乱”。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尽了他的漂泊流亡。然而一生坎坷的他,却忧国忧民,在茅屋被狂风刮破时,他仍心念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尾联之所以感人肺腑,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因为这两句饱含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为国为民肝脑涂地的忠心、殚精竭虑功业未成的遗恨。
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的
英雄产生共鸣?
3.整首诗歌共四联,每一联分别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后两联突出了诸葛亮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比较 诸葛亮 杜甫
志向 抱负
境遇
命运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
1.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的
英雄产生共鸣?
借诸葛亮之酒杯,浇自己仕途不顺、 怀才不遇的块垒。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事业未竟,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以及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
合作探究
借诸葛亮之酒杯,浇自己仕途不顺、 怀才不遇的块垒。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事业未竟,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以及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后两联突出了诸葛亮什么特点?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辅佐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六出祁山,讨使曹魏,功败垂成,第一次因马谡sù战败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给不继等原因不果。实际上,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仅两次。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突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思古人、忆其事
——用典
3.整首诗歌共四联,每一联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首联:表达了诗人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之情;
颔联:物是人非,英雄不在的落寞之情;
颈联:对诸葛亮才德的仰慕称颂;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
尾联:通过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①营造典型氛围。
诗人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此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仰慕英雄的特定心境。
②借物(古)抒怀。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写作特色
③以议论入诗。
颈联以议论评价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忠心和生平业绩,不仅没有冲淡诗歌的抒情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歌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表现诸葛亮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的同时,郑重地道出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诗歌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咏史怀古诗
临古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思古人
忆其事
抒己志——直抒胸臆、议论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当堂检测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