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阶段质量检测卷(六) 课件(共5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阶段质量检测卷(六) 课件(共52张PPT)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阶段质量检测卷(六)
(检测范围:第六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狡猾./滑.稽 钦差./参差.不齐
B.憔悴./纯粹. 烘.托/哄.堂大笑
C.吆喝./喝.彩 袍.子/刨.根问底
D.绅.士/呻.吟 桑椹./疲倦不堪.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解析】A.huá,chāi/cī;B.cuì,hōng;C.he/hè,páo;D.shēn,shèn/kān。故选B。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爱慕虚荣 寻觅 暴燥 庙宇
B.夜色沧茫 气概 笼罩 凯歌
C.眉开颜笑 炫耀 掺和 御聘
D.神通广大 勋章 踪迹 精致
【解析】A.“暴燥”应写作“暴躁”;B.“夜色沧茫”应写作“夜色苍茫”;C.“眉开颜笑”应写作“眉开眼笑”。故选D。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在沙漠里苦苦挣扎四天后发现的这一片水源,对他来说真是仙.露.琼.浆.。
B.小王在“新生教育”活动中表现非常优秀,他获得年级的表彰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C.开学新生教育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与老师打成一片,老师的办公室经常人.迹.罕.至.。
D.杨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数学老师,如果有人不交作业,她一定会盛.气.凌.人.。
A
【解析】B.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不符合语境。C.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不符合语境。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不符合语境。故选A。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作风。
B.广州市各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全民健身”的活动。
C.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意见。
D.通过举办亚运会,我们体会到体育锻炼是没有国界的。
【解析】搭配不当,把“作风”改成“传统”。
A
5.请结合语境,按照括号中的提示补全对话。(8分)
【语境】学习完《杞人忧天》后,老师就对本则寓言寓意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对话】
老师: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杞人忧天》写 的是“忧天者”和“忧人者”的对话,同学们可以从中选择 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
小广:我从“忧天者”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因对事物认识不足、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小州:我认为这个故事中的“忧天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积极方面作答,4分)
示例:虽然“忧天者”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1分)但是他因为自己认识不足而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1分)一个人的忧患意识会激励他去探求未知的世界(2分)
小粤:我从“忧人者”的角度理解,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最后两人都“舍然大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盲目的。
小南:从“忧人者”对人的态度来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肯定“忧人者”做法方面作答,4分)
示例:虽然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2分)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主动帮人解决疑难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2分)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④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归雁洛阳边
小桥流水人家
无人送酒来
不知何处吹芦管
河流大野犹嫌束
不若无闻也
(2)诗人常在诗歌中借想象寄托情怀和抱负,请根据批注完成表格。(4分)
批 注 诗 句 出 处
宏大的抱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对未来和亲人重聚的期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杞人忧天》)
【乙】
(陆象先)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 ”卒不从,而蜀化①。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 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 ”故所至民吏怀之。
(选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注】①化:教化。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民慢.且无畏/淫慢.则不能励精 B.政在治.之而已/长治.久安
C.谓彼不晓.吾言邪/因往晓.之 D.何忧.不简邪/杞人忧.天
【解析】A.傲慢/懈怠;B.治理/太平;C.晓得/告知,开导;D.担忧。故选D。
D
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所至民吏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有一个人为他的担忧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重点词:因、晓,1分;大意1分)
所以陆象先到的地方,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重点词:故、至、之,1分;大意1分)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晓之者”由表及里劝说杞人,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
B.【甲】文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重点刻画了“忧人者”的形象。
C.【乙】文塑造了一位崇尚仁德宽恕并且受百姓爱戴的官吏形象。
D.【乙】文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只要澄清源头,事情就简单了。
【解析】重点刻画了“忧天者”的形象。
B
10.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对话。(4分)
小广:读完【甲】【乙】两篇选文,我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
小州:你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
小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分)
小州:对!除此之外,它们还能给我们一些共同的启迪。
小广:是的,比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都采用借事寓理的手法;(1分)都运用语言描写等方式描绘人物形象(1分)
对不切实际的问题不必庸人自忧;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2分)
【乙文参考译文】
(陆象先)被罢去相位,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处理政事崇尚仁德宽恕。(有人)劝谏说:“你应当严刑拷打惩罚来显示威严,不这样,百姓就会轻忽并且没有畏惧。”(陆象先)回答说:“政事在于治理罢了,一定要用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严吗 ”最终没有听取意见,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陆象先)屡次升迁,做到蒲州刺史兼任河东按察史。小吏犯了错误,(陆象先)训诫他并打发他回去。大吏向陆象先陈述、争辩,认为小吏应该受杖打。陆象先说:“人情大概相差不多,你说他不明白我的话吗 一定要责罚的话,应当从你开始。”大吏惭愧地退了下去。(陆象先)曾经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端,只是庸人扰乱它,制造麻烦罢了。只要澄清源头,何愁不简明呢 ”所以陆象先到的地方,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僵”“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的孤苦、无助,(1分)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豪放之气。(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想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2分)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
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 类 种植面积(万公顷) 总产量(万吨) 单位面积产量(万吨)
稻谷 2 945 20 849 7.08
小麦 2 352 13 772 5.86
大豆 1 024 2 028 1.98
材料四 水稻在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偷鸡不成蚀把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等俗语融入我们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糯米粉做成的“汤圆”、糯米做成的粽子等稻米制品在传统节日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稻以其重要的食用价值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种植水稻所形成的稻作文化蕴含着卓越的人文精神,而稻种的研发和传播蕴含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水稻研究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先民创造的稻种,还是杂交水稻的培育,都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
(摘编自《科技日报》《栽培稻:中国先民艰辛探索之作》)
12.为介绍水稻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是(  )(3分)
A.纵观世界,人类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
B.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五谷”即指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
C.2022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超过了3 000万公顷,总产量超过了20 000万吨。
D.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已经逐渐在水稻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
B
【解析】A.根据材料一“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可知,“人类有两大粮食作物”说法太绝对;C.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可知,2022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2 945万公顷,并未超过3 000万公顷;D.根据材料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水稻研究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可知,“国家之一”“已经逐渐”说法错误。故选B。
13.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D
【解析】D.有误,结合材料二第2段“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可知,并非是“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此项强加因果。
1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解析】A.有误,材料二开头介绍“五谷”的概念,是为了引出“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A
15.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而不以麦为先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②水稻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或者:稻米文化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③水稻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要大于小麦和大豆。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水稻研究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感念梧桐在梦里
陆 波
①18岁之前我住在苏州,一个名叫梧村的类似上海石库门那样的新村里。
②这个梧村是苏州西山的一个乡绅在上海做丝绸生意发了财,然后在苏州按照石库门的样式建造的。我出生在那里,一直到18岁去上海读大学之前,我一直住在那里。我对苏州的记忆其实就是对梧村的记忆。之后父母搬过两次家,但对于我而言,只是探亲的居住地,并无刻骨铭心的乡情滋味。
③现在常常从同乡的群里读到有关苏州的回忆,自然也撩拨起我对儿时的记忆。可惜,我小时候并不善于观察周围环境,也记不住细微的场景,现在能回忆起的,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我家窗外的那条安静的马路,它叫公园路,还有路旁茂盛的梧桐树,我猜想梧村的得名应该和这些梧桐树有关。
④秋色中的梧桐树叶是最美的,泛着金光,这也是我脑海中最常出现的画面。年复一年,在北方的第一次寒流来袭后就见街两旁的人行道上堆积起梧桐黄叶。秋雨霏霏,道路湿滑,行人自然会放慢脚步,骑车人也会不时地打一下车铃。
⑤妈妈的生日就是在那个季节。总是在过完妈妈的生日之后,我就等着看窗外落叶纷飞。然后,穿上厚厚的花棉袄,踩着落叶,和父母、姐姐去苏州最文艺的地方——小公园,去“新艺”看一场电影。那时常放映朝鲜影片,比如《看不见的战线》和《摘苹果的时候》。看完后,一家四口一起步行回家。公园路是不通公交车的,也没有太多的住家,我们从宫巷拐弯再走入公园路时,已无路人。一路上就我们四人的脚步在深秋的夜色里发出响声,而路灯在梧桐残叶中透出昏暗的光亮,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地上。我很爱看这地上的影子,也总想追上这影子。那种跑来跑去的兴奋,恐怕现在常常坐车的孩子是没有体验过的。
⑥对家乡的回忆就是对那些场景的回忆。
⑦小的时候,我还喜欢在冬天看屋檐上的冰凌,晶莹剔透,渐渐融化;夏天常常到晒台上数星星,听人讲故事,还记得那个《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初中之后开始认真学习,在窗前的台灯下读书,偶然抬头,窗外梧桐落叶,月明清辉,寂静的街道偶然会有窃窃私语。远处大运河的轮船汽笛长鸣会穿透寂静的夜空,带来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
⑧但在当时,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我并没有什么感觉。正因为没有感觉到,我才那么努力地要离开这座城市,义无反顾。而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家乡如此之美是在我去了英国之后。有了与完全不同的文化比较,我才意识到苏州庭院深深的古典风韵,小桥流水的自
然惬意和内敛低调的建筑风格是如此富有东方魅力。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江南水乡的恬淡风雅在苏州就变成了一座城市的风貌,让你阅读,让你享受,让你浸润。而从这座城市走出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姑苏的气质:聪颖、勤奋且带着一丝骨子里的清高。
⑨只是,经济浪潮席卷,苏州也开始搞建设。不幸,我的老家梧村被选中拆除。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去拍几张照片作纪念,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对此一无所知。某天我想去看看我的老家,走到公园路与十梓路的路口,街边已是小店林立,商业味道很重,已无我记忆中的那份幽静,我有点不习惯,还有点怅惘。绕了一圈,除了梧村边上的丝绸研究所还在,对面的图书馆也已搬走,环望四周,已物非人非,我的老家没有了……
⑩当时仿佛自己就在梦里,觉得我保有的所有的儿时记忆都被一起拆除了,在那一刻我甚至怀疑我的记忆是否曾真实地存在过。对故乡的怀念从此带着忧伤。
什么是乡愁 就是那回不了家的哀愁,说不出的痛。
然而,不管身在异乡的游子如何缠绵家乡的昔日山水,苏州已停不下来它前进的步伐。园区和新区的建设,灯红酒绿,人声鼎沸,车声喧闹。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我深深叹息,说道:“这剪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家乡呀。”
现实的困惑给多少思乡的游子带来深深的遗憾。年轻时总希望游走世界,年老时却想落叶归根。或许,只有将那故乡的塔、那起伏的桥和心中的梧桐金叶嵌入心底,使其成为我这一生永远不变的思乡之情。
长相思兮长相忆,乡音未改游子意。归去来兮无所求,感念梧桐在梦里。乡愁属于岁月,属于游子,属于所有那些深爱家乡的人。
(选自《苏州杂志》,有删改)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说父母搬过两次家,自己都“并无刻骨铭心的乡情滋味”,是为了与梧村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对梧村生活的难忘。
B.作者说“对家乡的回忆就是对那些场景的回忆”,片段化的回忆不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梧村的思念,也产生一种真实感。
C.作者在公园路与十梓路的路口看到“小店林立,商业味道很重”,感到怅惘、痛苦,也隐隐产生了对经济建设浪潮的反思。
D.作者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是因为苏州建设太快,已与其他城市没太大区别。
【解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是因为我们的后代没有我们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经历,并非“苏州建设太快,已与其他城市没太大区别”。
D
17.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
(1)在窗前的台灯下读书……带来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环境描写,(1分)写出了窗外月夜水岸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之情。(1分)
(2)什么是乡愁 就是那回不了家的哀愁,说不出的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自问自答,强调了乡愁的哀愁和痛。
(1分)
18.文章的最后一段提道:“感念梧桐在梦里。”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借“梧桐”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梦里”流露出作者对因经济浪潮的冲击而消逝的故乡美感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②照应标题,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紧凑。(4分)
19.作者选取梧桐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意象,因为梧桐是作者旧居最常见的景色。如果由你来写一篇有关你的居所的散文,你会选取什么景物作为主要意象 为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楼下的野花。无论春夏秋冬,楼下都会有一簇五颜六色的野花开放着,淡雅而美丽,不引人注目,却是一个独特的印记。(6分)
五、(1小题,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与照顾、理解与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请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要真实具体,不得套作;②5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第三部分 作文(共50分)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800字
作文略。
附加题(8分)
【整本书阅读】
1.请根据阅读积累,把表格补充完整。(4分)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节选) 感知
  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 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轮棒便打。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   请写出选文中加点词的相关事件。
亲情: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仇隙: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与罗刹的丈夫牛魔王是结拜兄弟。(2分)
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罗刹之子红孩儿。(2分)
2.请选取或自创一个带“最”字的关键词评价《西游记》中的人物或情节,如“最执着的唐僧”“最有趣的八戒”“最特别的故事”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最执着的唐僧。(1分)唐僧目标坚定,一心求取真经,普渡众生。为了这个目标,他一路风餐露宿,在黄风岭被抓,在火云洞被擒,多次面临被妖怪吃掉的危险,但他始终毫不畏惧,执着前行。在女儿国、天竺国,他更是屡次抵住了诱惑,坚持西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情节。(1分)在“大闹天宫”这一情节中,悟空不满玉帝授他的弼马温一职,一气之下回到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后因王母娘娘设蟠桃宴没有邀请他而搅乱宴会。于是孙悟空先被玉帝派的众神仙围追捉拿,后被太上老君投到八卦炉里,面对天庭的一再逼迫,悟空奋起反抗,他蹬倒八卦炉,一路打到通明殿、灵霄殿外,把天宫闹得鸡犬不宁。悟空的斗争过程,将其反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