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专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21·沁阳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题。文本一: 正视传统文化①从上古时代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从唐代三教并行,到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了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生命力。但由于历史缘故,自近代以来,西学盛行,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如今中国全面迈向新时代,作为一国基石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发扬。②对待传统文化要继往开来。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继承,更要与现代文明碰撞融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故宫博物院曾经推出过各种文物复制品作为文创产品向人们推广,但因没有创造力等因素销量凄凉;而近年来随着优秀的设计团队进驻,开发的产品充满创意的同时,也变得接地气,如“朝珠耳机”“宫门书包”等皆受人群追捧,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的融合下也可以重现生机。因此要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方可开辟新的道路。③对待传统文化要科学扬弃。传统文化作为巨大的精神宝库,在存放奇珍异宝的同时,也不免落下了旧时代的灰垢——糟粕。“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是需要大力弘扬,“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广为人知。但其中“郭巨埋儿”放到现代却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类似“女德”等错误观念,若在继承的过程中不加以分辨势必会与现代的思想观念发生冲突,从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因此,我们要秉持着科学扬弃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④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文化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当前教育市场可谓是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各种收费不菲的国学班层出不穷,同时部分师资良莠不齐,仅仅是仿照古代的仪式上课。而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刚刚还在背诵《弟子规》的孩子,转眼就对父母的关心嗤之以鼻。国学中蕴含的谦卑、礼让,与现实中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相关教学活动并没有将精髓传授给孩子。真正的国学教育是“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的。只有坚持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地发扬传统文化。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根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坚持继往开来的原则,科学扬弃的理念,以文化人的方式,正确地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方能使民族、国家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有删改)文本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血脉”就是“中”文化;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上古先民运用“中”文化创建的氏族“中央邦国”,即“中国”。“中”,是河南人的口头禅,也是上古中州位置的象征。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还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象形世界观,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不知“中”者大有人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失传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断裂的结果。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发展到近代,由于历史缘故,西方文化盛行,传统文化日渐衰弱。B.文本一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好的创意才能带来产品销量的上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C.河南是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断层。D.文本一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发扬,接着论述了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最后提出正确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E.发展河南旅游业,实行文旅融合,要着眼于河南的经济转型,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已经失传就不要再人造景点。BE结合文本一第②段“对待传统文化要继往开来……方可开辟新的道路”,据此判断B项中“好的创意才能带来产品销量的上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表述错误结合文本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据此判断E项“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已经失传就不要再人造景点”表述不当;应该改为“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已经失传,但不能丢弃传统文化”2.下面漫画的寓意和文本一中的哪一段观点相吻合?请说明理由。与文本一的第③段观点相吻合。漫画上穿着厚底靴的人拿着不合适的衣服,却坚持认为“祖师爷留下来的,不能动”。从两人对话中可看出,漫画讽刺了对于传统文化全盘接受的错误做法。文本一的第③段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科学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意思对即可)3.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我们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示例:①弘扬传统文化要继往开来,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方可开辟新的道路;②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照搬原封不动,而要结合自身发展,做到科学扬弃,取精去粗,为我所用;③弘扬传统文化要以文化人,把国学教育落到实处,用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质、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④弘扬传统文化要从认识我们的家乡文化开始,“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要了解认识并学习研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任意答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二)(2021·南阳三模)阅读下面文本,完成4~6题。文本一: 善用语言的力量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一:①《丘吉尔:语言的力量》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中文版。该书的编著者马丁·吉尔伯特为丘吉尔200篇文章和演讲加上背景,用丘吉尔生动犀利的语言串联他从懵懂少年至耄耋老年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不时惊叹。②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保姆之爱》到1959年丘吉尔84岁时最后一次演讲《未来》,该书几乎是那个时代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的记录,也称得上是一部别致的人物传记,让读者领略到一位历史人物如何凭借语言的力量给世界留下足够的智慧和深刻。③反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不同,长期以来,我们自觉恪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的古训。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为政不在多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讲演能力,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提高演讲和写作能力,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十分重要。(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全文逻辑严密。B.文本一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强调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C.文本一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往往”和“甚至”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D.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是因为他们的讲话言之无理。E.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行动大于语言”。BD结合“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和“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可知,第③段运用的是对比论证,而不是举例论证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是“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5.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这个论点;然后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并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时挥洒热泪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论点;最后进行总结,指出真情对于语言和作品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6.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为什么要善用语言的力量。①重视和善用语言,能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忽视语言和沟通,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③善用语言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④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的“为政不在多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