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说明性文本阅读考点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判断说明对象:①看标题——事物说明文,有时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有时标题会暗示说明对象。②看首尾段,抓关键句——开头总起句、段尾总结句、中心句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③抓反复出现的词语。(八下《恐龙无处不有》)课文的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答案】本文的说明对象不是恐龙。本文从表面上看是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这个事实,其实作者是借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故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学说。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①分析标题——标题中如有修饰说明对象的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对象某种突出的特征。②抓关键句——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或中心句,画出其关键词,然后进行摘录、整合。③全文归纳——整体感知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思考层次间的联系,然后综合归纳。(八上《中国石拱桥》)结合第1~3段内容,概括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答案】①形式优美;②结构坚固;③历史悠久。3.给说明对象下定义:①审题干,明确需下定义的对象及题目要求(如段落限定等)。②圈画关键词句,筛选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③将提取的信息整合,用“是”“叫作”等词连接起来。(答题模板:“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是/叫作+被定义对象”或“被定义对象+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改编)本文主要是讲物候现象,请你结合第1~3段内容给“物候”下定义。【答案】物候(被定义对象)是指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同气候关系密切、能指导农事活动的、以年为周期而变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现象(属性)。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类 事物说明文 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 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大自然的语言》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考点2 说明顺序1.判断说明顺序:时间 顺序 特征:按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过程来说明。标志词:表示时间的数字、年代等。用途: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动植物生长等。教材示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 特征: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等)标志词:表示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的词语,如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的外形、构造等。教材示例:如《梦回繁华》中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主体内容时就用“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依次说明。 逻辑 顺序 特征: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明。(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等)标志词:①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如所以、因此等;②表示事理顺序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用途:说明事物认知规律、事理内在联系。教材示例:《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2.段落能否调换顺序:①表态——(一般)不能。②阐述理由——对需要调换的内容简要概括;指出二者之间属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指出二者与前后文内容有哪些照应关系;指出二者之间属于哪一种结构关系,如总分式、递进式、承接式等。③得出结论——当前顺序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因此不能调换。(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改编)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这四个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案】不能调换(表态)。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所以不能调换(理由、结论)。说明文的结构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事物说明文。递进式 由现象到本质,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采用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总分式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总—分—总”式常用于采用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中。事物说明文则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考点3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列数字 特征:运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事物的特征。标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注意与年代相区别)作用: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教材示例:《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突出了它雄伟的特点。举例子 特征:为了把事物(事理)及其特征等说明得更加具体、清楚、明白,列举实例进行说明。标志:比如、例如、譬如、据说……作用: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教材示例:《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打比方 特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标志:像、好像、仿佛、好比、犹如……(有的“像”并不是打比方,作答时要注意辨识)作用: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教材示例:《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外形特点。作比较 特征: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标志:与(和)……相比、与(和)……不同、比、而、相对于、较之……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深刻。教材示例:《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苏州园林淡雅的特点。引用/ 引资料 特征:引用名言警句、诗文、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进行说明。标志:一般有引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或“据××记载”“××报道”“××说”等提示性信息。作用:①引用新闻报道、名言、谚语等,使说明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引用诗文,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③引用神话传说、谜语等,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教材示例:《中国石拱桥》中“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赵州桥的构造奇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分类别 特征: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并逐一说明。标志:一类(种、方面)……另一类(种、方面)……,一组表序数的词,分为……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条理性。教材示例:《大自然的语言》中列举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就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下定义 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事物或事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标志:“……(就)是……”“……叫(作)……”这样的判断句。作用: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教材示例:《大自然的语言》中“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解释了什么是逆温层。作诠释 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做具体的解释说明。标志:这是……造成的、因为……、由于……作用:具体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教材示例:《中国石拱桥》中“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联拱石桥做了具体的解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①下定义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即“是”/“叫”字两边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②作诠释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交换位置。摹状貌 特征:细致描绘事物形貌以表现事物特征。标志:描写性语句,对事物进行状貌摹写。作用:通过描摹……,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教材示例:《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石狮子的各种姿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列图表 特征:用图表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标志:各种类型的图片、表格等。作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①给出某句(段),要求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②给出说明方法(一种/多种),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③要求分析文中使用某一材料(如名人名言、农谚、事例等)的作用,可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入手作答。(八上《苏州园林》)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答题要求: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第二步:判断说明方法。结合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筛选标志词进行判断(可能不止一种)。结合“用图画来比方”可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结合“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中的标志词“而”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三步:分析作用,整合答案。结合文章内容和该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设问形式,按照“点明说明方法+内容阐述+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形式概括作答。【答案】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点明说明方法),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案画,将园林比作美术画,将园林与对称的建筑进行比较(内容阐述),突出了苏州园林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说明方法的作用)。考点4 说明文语言1.分析语言特点/××语言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准确 严密性 ①表推测或估计:大概、大约、可能、左右、也许、至少、差不多、据推测、近……②限定程度:很、极、最、更、比较、尤其、几乎、稍微……③限定时间:当时、目前、迄今为止、自古以来、将要……④限定范围:整个、都、全部、仅仅、大部分……⑤限定数量:之一、许多、有余、少数、大多数…… ⑥表频率:经常、往往、屡次、有时、偶尔、总是…… ⑦表信息来源:据调查、据统计、据资料显示、据说……生动 形象性 ①使用修辞手法,增加生动性、趣味性。②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融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于一体。③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④使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2.“××”词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①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词的意思是……/“××”词运用……的修辞手法)。②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征)。③总结(表达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答案】“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解释),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对劳动人民安排农事的重要意义(分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总结)。 3.“××”词能否删去/替换:①表态——(一般情况下)不能。②解释——明确词语分析角度(程度、范围等)后,结合句子分析该词作用。③比较——分析删去/替换后表达效果的变化(若删去/替换,句子意思变成……,与实际不符/表述太绝对)。④总结——“××”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替换。(八上《蝉》)“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一句中加点词语“多数”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答案】不能删去(表态)。“多数”表示大部分,并不排除有一小部分没有混入异类的卵(解释)。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全部孔内都混入了异类的卵,与事实不符(比较)。“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总结)。说明文按语言分类平实说明文 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具体科学、简明易懂。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说明对象作客观的说明。生动说明文 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手法,以对话、故事、修辞等形式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如《大雁归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将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考点5 句段作用1.句子作用:①全文/段落中心句——点出全文/本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总领全文/全段。②过渡句——一般位于中间段的段首或段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总结句——总结上文(全文),概括说明了……。④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括号内的句子——补充说明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⑥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方面作答。⑦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方面作答。(八下《恐龙无处不有》“思考探究”改编)下面语句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什么作用?试结合上下文分析。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答案】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表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2.段落作用:①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点明/引出说明对象;运用……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②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补充说明……,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八上《苏州园林》)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重要的代表性地位,总领全文。3.××句/第×段能否删去:①表态——(一般情况)不能。②阐述理由——概括句/段内容,分析其作用(该句/段介绍了……,对……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结构上起……作用,属于……说明顺序)。③总结——如果删去,就没有这种作用/效果,所以不能删。(八上《梦回繁华》)本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不能删去。这两段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读者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内容上的作用),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结构上的作用)。如果删去,不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所以不能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