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目录
一、知人论世
二、朗读短文,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作品介绍
《左传》,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汉代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著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间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后人所推崇。它是儒家经籍之一,是历代儒学子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
知识扩展——史书的几种体例
(1)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2)国别体:是一种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裁。《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3)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二、朗读短文,整体感知
纠正字音
汜 ( fàn )南   佚( yì )之狐   夜缒 ( zhuì) 而出 亡郑以陪 ( péi )邻  共 ( gōng ) 其乏困   阙 ( jué ) 秦 秦伯说 ( yuè )     逢 ( páng ) 孙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晋围郑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临危受命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劝退秦师
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迫晋退兵
三、问题探究
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是烛之武被推荐去劝退秦师?
2.烛之武为什么会答应去说退秦师?
3.为什么烛之武能劝退秦师?
4.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完美的吗?为什么秦穆公会被说服?
5.秦郑结盟后,为什么晋军也退?
6.《烛之武退秦师》透露出的“礼”在哪里?深入体会“礼”的背后是什么?
1.为什么是烛之武被推荐去劝退秦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晋侯、秦伯围郑
夜缒而出
语气更温婉,把选择权交给郑文公
佚之狐对烛之武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给郑文公的强心剂
2.烛之武为什么会答应去说退秦师?
烛之武其人:
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烛之武为什么会答应去说退秦师?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省略第一次“求”
烛之武对郑文公一直没有赏识任用他这件事是暗含抱怨的
立马道歉
对烛之武的人身威胁
有被迫答应的因素在
3.为什么烛之武能劝退秦师?
客观原因: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和秦军两军分隔两地驻扎。
②秦国和郑国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晋文公发动战争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秦国和郑国没有直接冲突,秦国参与这场战争纯粹是想分一杯羹,一旦郑国给与的利益超过晋国给的利益,那么秦国也就可以退出。
3.为什么烛之武能劝退秦师?
主观原因: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
①示之以弱——“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尊之以礼——“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陈之以实——“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间之以怨——“切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完美的吗?为什么秦穆公会被说服?
不是。烛之武抓住秦穆公“唯利是图”的心理,句句言“利”,并且点燃了秦穆公始终在暗中积蓄力量,不愿晋国实力不断增强的嫉妒心。
秦国无论与晋结盟还是与郑结盟,都是获利的一方。秦穆公站在现实的角度认为“舍郑”比“亡郑”更有助于帮助自己实现霸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后面与郑国结盟后还让杞子、逢孙、杨孙驻守在郑国,看似在是被烛之武说动,实际是在防备控制郑国。
5.秦郑结盟后,为什么晋军也退?
首先,秦郑联盟已成事实,两国对晋国都有了一定的防范,如果动武,胜负难料。
其次,如果攻打秦军就等于与一个强大的盟友成为敌人,这对保持晋的中原霸主地位十分不利,是一种“不智”的表现。
再次,晋文公是凭借秦穆公的帮助才登上君主之位的,最初的承诺还没有兑现,如果现在以武力攻秦,不仅无理,还会给他国留下“不仁”“不武”的把柄。
6.《左传》重视“礼”。《烛之武退秦师》透露出的“礼”在哪里?深入体会“礼”的背后是什么?
言语和事件 字上面体现的礼 礼背后的原因
(全是利)
晋侯秦伯围郑
无礼于晋
贰于楚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公曰:“不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有礼)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无信用)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立子兰为太子
7.文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请挑选文中的某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烛之武
郑文公
佚之狐
秦穆公
晋文公
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智士——“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国难当头却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勇赴敌营,对三国利害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侃侃道来,不亢不卑,最终解国难于倒悬。
佚之狐: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对烛之武之才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足够的洞察。
临阵脱逃的逃兵。在如此危险的时刻,推荐烛之武去强敌之营游说,而不选择自己去。
郑伯:
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难,烛之武却流露出满腹委屈与牢骚之时,郑伯先以“是寡人之过也”勇于自责,从谏如流,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高高在上的掌权者。能准确击中烛之武的软肋,却一直对烛之武熟视无睹,只能说明他自我至上,根本不拿人才当回事。即使眼下低头求败,也只是拿人才当工具使,而非发自内心的将人才视为国之重器,更别说强国之本。
8.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波澜与起伏
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便让郑伯看到一丝希望。
8.写作特点
(3)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对其他人物的活动都只字未提,几种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大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称霸中原,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2.作业布置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全文几乎都是名词和动词,形容、渲染、抒情、描写,一概不取,请你扩写《烛之武退秦师》补充文章中各人物的反应,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