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0天知识点: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18世纪以前 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减缓2、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1)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三者相关关系如下:注意: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总数减少,只有当增长率为负数时才意味着人口减少。(2)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增加,ad段增速加快;db段增速放缓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减少(3)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①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②人类寿命的延长;③出生的婴儿数多于死亡的人口数(4)各大洲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大小①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人口增长最慢。②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大,只能说明人口增长越快,并不能说明人口一定最多。(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还受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如: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但人口增长率并不小,是因为每年会有不少移民迁入北美。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1天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用来表示人口疏密程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2、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原因人口分布 典型地区 分布原因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的人口欧洲西部及北美东部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稀疏区 高纬度地区 终年严寒雨林地区 过于湿热高原、山地 地势高峻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巧学助记】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2天知识点:世界不同的人种1、人种划分的依据:体质方面的特征: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面部的特征等。2、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三大人种 体质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黄种人 淡黄色 黑直 面庞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和北冰洋沿岸白种人 色浅 波状 鼻梁高,嘴唇薄 较多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黑种人 黝黑 卷曲 嘴唇较厚 很少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区、大洋洲的西北部注意: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3、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会形成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特征。三大人种 特征的形成白种人 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黑种人 多分布在气温较高、阳光充足、紫外线强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肤色深,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黄种人 多分布在温带,所以肤色和身体特征具有上面两个人种的过渡性【巧学助记】世界居民分三种,体质特征要记清楚。黄人肤黄头发黑,体毛中等面庞平。白人肤色都很浅,高高鼻梁薄嘴唇。黑人肤黑头发卷,体毛较少厚嘴唇。人种分布记心中,黑非中南黄亚东。白色欧美澳南亚,西亚北非白种人。因纽特人印第安,黄色人种美洲散。其他大洲黑种人,祖先是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人种多,混血人种比例高。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3天知识点一:乡村与城镇的差异乡村 城镇规模 较小 较大人口 较少 较多生产方式 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 工业、服务业等景观特征 房屋 房屋密度小且低矮 城镇里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道路 交通线路狭窄、稀少 道路纵横交错、众多商业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环境 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乡村景观保留了更多的自然风貌 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注意:1、乡村和城镇的最根本区别: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2、乡村和城市有较大的差异的原因:生产和生活方式3、城镇的三个特点:密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知识点二:利于乡村发展成城镇的条件1、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注意:并不是所有地形平坦的地区有密集的城镇和乡村,如亚马孙平原,由于过于湿热,所以人口稀少,城镇和乡村的规模也很小,甚至有些地方都没有城镇和乡村。【巧学助记】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4天知识点一: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特征 主要影响因素屋顶坡度 降水墙体厚度 气温窗户大小 光照、气温建筑特征 主要影响因素建筑材料 植被、土壤门窗朝向 光照、风向知识点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民居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特点 功能 图示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严寒 用冰块建成的小屋,低矮无窗 保温效果好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冬冷夏热,气候干燥 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挖掘而成 冬暖夏凉我国西北地区的仓房 气候干旱,极少降雨 屋顶平坦 晒粮食,堆放货物,露天仓库北京的四合院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墙厚、屋顶坡度较小,窗户多朝内,呈“口”字形 冬暖夏凉,防风沙西亚地区的碉堡式建筑 终年高温干燥 墙厚,窗小 隔热防沙东南亚的高脚屋 炎热多雨 双层木楼或竹楼,窗大、房顶坡度大 通风防潮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5天知识点一:乡村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电力、水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乡村基础设施和 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乡村景观明显改变。同时,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甚至村落消失。知识点二:城镇的发展1、城镇吸引乡村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2、城镇的扩张:(1) 扩张过程:城镇人口规模扩大→城区边界向外扩张,“吞并”周边乡村,有的城镇在老城之外发展了现代化新城(2) 特征: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3) 未来趋势: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需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知识点三: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村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传统村落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补充:世界遗产:指对人类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为了人类未来的利益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6天知识点一:世界上不同的语言1、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在世界主要语言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知识点二:世界三大宗教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发源地 亚洲的西部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南部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知识点三: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形成原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用餐方式也不尽相同地区 农业特征 主要食物 饮食习惯欧洲 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烤制的面包、牛肉 习惯用刀叉用餐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米饭 习惯用筷子用餐拉丁美洲 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 玉米饼 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知识点四:世界各地的传统服饰差异地区 服饰特征 目的 常见的分布地区气候寒冷地区 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 便于保暖 亚洲北部等高纬度地区 气候炎热地区 传统服饰则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 便于散热 亚洲南部等低纬度地区人教版地理七上知识点每日一背(居民与文化) 第47天知识点一:世界各地的传统交通方式差异地区 交通方式特征 原因亚洲东南部 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 河道纵横,陆路交通不便非洲北部沙漠 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骆驼商队行走 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广布补充:骆驼能够在贫瘠的荒漠草原上繁衍生息,在5~7天未饮水和进食饲草料的情况下仍能使役。另外,骆驼分为双峰驼和单峰驼。双峰驼:分布在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北部及俄罗斯等国家及周边较为清凉的地区。单峰驼:分布在北非、东非、印度大陆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或干旱地区。知识点二: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差异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适应气候的特征。地区 自然环境特征 主要建材欧洲北部 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森林广布 木材地中海沿岸地区 石材丰富 石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