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红 烛作者:闻一多导 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用红烛展示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舒亶用红烛表达作客他乡的凄凉与无亲;“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用蜡烛表明了忠贞的爱情。那么,闻一多先生又在《红烛》中道出一种怎样的人生况味呢?让我们跟随闻一多先生的笔触,一探红烛之精神。01PART.第一部分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士。1910年在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念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居家念书;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读了十年书。1922年留学美国;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以后,先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在云南昆明发表《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特务,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作者简介身份: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文学成就: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899--1946)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题目解说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阅读诗歌朗读诗歌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鼓励的呼唤。问题探究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材题咏物诗点特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第三部分文本研读红烛之色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文本研读「灰」1-4节 「泪」5-9节1.结构上:开头李商隐诗句和结尾引用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诗歌收尾呼应。2.内容上:统领全篇,是诗歌的主题中心。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文本研读红烛的特征:红!“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本节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扬之情手法?类比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3.第一节:红烛的特征?其象征义是?诗人对“红烛”的感情是怎样的?文本研读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文本研读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5.第四节:“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动词的主体有什么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文本研读6.第四节:“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动词的主体有什么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动词的主体由红烛转变为诗人。诗人借“红烛”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一样燃烧自己,拯救世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使他们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此时诗人的情感:激励 (借红烛激励自己)文本研读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5.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文本研读拟人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烛之光的描写,引起下文对烛之泪的描写。发光之日,便是泪流开始之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6.第五节: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文本研读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7.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文本研读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8.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文本研读9.第七节:本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比喻。诗人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的爱国热情,忧国之心。烛泪能培出慰藉的花,诗行能慰藉人间,唤起他们的爱国之心情,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托物言志。烛之泪是对世人的贡献,作者借红烛表明自己的心志。文本研读1、为外界创造光明,做出了贡献,自己却灰心流泪,不公平的因果关系2、先果后因,强调自己灰心流泪,才能创造光明,突出献身精神。红烛有这样的结果,却仍然无私奉献,执着地去“创造光明”。此时诗人的情感是:同情10.第八节:这一节的因果关系象征了什么?文本研读这是呼告的修辞方法,形成诗节的排比,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①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②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11.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第四部分探索主体探索主体四 扬 三 抑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探索主体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理清抒情脉络探索主体《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情感主旨】探索主体【诗歌主旨】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凸显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的”红烛“人物?请跟我们分享下。拓展延伸钟南山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拓展延伸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拓展延伸闻一多事迹闻一多酷爱读书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拓展延伸闻一多事迹最后一次演讲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拓展延伸闻一多事迹怒写“七子之歌”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REDCANDLE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