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多样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多样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初中地理 七年级上册5.3多样的文化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反映人种、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主要类型和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3.通过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树立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4.能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地理实践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等自然环境部分的知识,能够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具体内涵,初步具备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地理时空思维,具备学习地球表层人文环境的思维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周深用不同语言演唱《let it go》。
【设计意图】从听歌曲中感受世界各地语言的魅力,初步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二、讲授新课
师: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它具有什么作用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语言可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师:猜一猜根据联合国官网页面,说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分别是?
生:读图猜一猜。
师: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阿拉伯语、英语、汉语、法语、俄语。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几种语言吧,播放“我爱地理”不同语言版本。
生:认真聆听。
师: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设计意图】先读图猜一猜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语言,再聆听不同的语言,感受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活动】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区。
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师:为什么南美洲中很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早期的地理大发现带来语言的扩散和文化的传播。
【设计意图】结合地理教材上的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大洲、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描述区域,并结合方位词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状况,逐渐形成从全球角度描述地理要素分布的能力。
承转过渡: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师:世界上有几大宗教呢?
生: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师:没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发源于亚洲西部。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特点是尖塔高耸,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为主,雕像众多。顶部有十字架。
师:伊斯兰教被称为穆斯林,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麦加大清真寺。特点是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顶部有月亮。
师: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发源于亚洲南部。佛教的代表性建筑—缅甸仰光大金塔是世界著名的佛塔。特点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顶部为塔形,有法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建筑特点,阅读教材文字及其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教学时注意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了解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即可,不能出现宗教的教义以及宗教活动,遵守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
【活动】读图找一找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
生:读图找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承转过渡: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或者文化也不相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师:从饮食方面来看,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也有所不同。
师:例如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师: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
师: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资料补充:思与学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
茶叶原产于我国,茶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欧洲很多国家不种植茶树,却盛行饮茶。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16世纪,欧洲人通过有关著作了解了中国茶叶。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把少量茶叶运回欧洲后,饮茶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时尚。18世纪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当时的欧洲殖民地成为茶叶生产基地,所产茶叶主要供应欧洲,茶叶开始走进欧洲百姓的生活。现在,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饮品之一。
师: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每逢重大的节日,人们往往穿上传统服饰,环庆佳节。
师:例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
师: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
师:在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因河道纵横,陆路交通不便。人们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
师: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骆驼商队行走。
师: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师: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分享、整理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亚洲东南部、欧洲西部等地多彩的文化,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
师: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在节日、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西方的节日有圣诞节,巴西有狂欢节,我国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
师:世界各地礼仪也不相同,我们平常打招呼的方式各国有什么差异呢?请看视频。
生:认真观看视频。
【活动】一些典型的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体现。可以从建筑材料、气候等方面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阅读图 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生: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
师:亚洲西部气候干旱、多风沙,多用土作为建筑材料。亚洲西部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墙厚可以减少太阳热量进屋。窗小可以减少热风吹入。
师:亚洲东南部气候炎热、多雨,有助于竹木生长,所以传统的房屋多数采用竹木作建筑材料。亚洲东南部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师:此外,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这里气候干燥,黄土层厚且直立性强,窑洞就地取材。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既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因纽特人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形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建筑风格、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艺术形式等)、意义(对文化自身、社会、经济的意义)以及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方法。
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宗教及图中宗教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基督教建筑,该教创始于古印度
B.乙是伊斯兰教建筑,该建筑多见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C.丙是佛教建筑,该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D.甲是寺庙,乙是教堂,丙是清真寺
读某区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 )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B.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C.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D.都分布在内陆地区
3.图中M处,只生活着少量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该地区人烟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条件
4.图中N半岛上的居民通用的语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英语 伊斯兰教 B.阿拉伯语 基督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悟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可以从地理学科的层面增进学生理解文化背后产生的原因。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在教材中已经不再呈现,也不是本节课重点倾向。在讲解世界各地衣食住行时,可以加入世界各地的气候图或者地理位置图或地形图,引入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分析地理现象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能力。在文化与礼仪方面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利于学生感悟文化的多样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