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历史培优 阶段四 ————五史专题 (五课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一、主要会议1、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和中共三大(1921——1923)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中共一大 1921 上海嘉兴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 1922 上海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其中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内容包括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揭开了席卷全国、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序幕。2、八七会议、古田会议和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1921-1935)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八七会议 1927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八七会议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古田会议 1929 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探索出一条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道路,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 1935 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1935-1937)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瓦窑堡会议 1935 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军事路线的基础,同时,会议也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派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洛川会议 1937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洛川会议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形势,确定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新形势下的战略任务,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工作的基本政策,解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产党的领导权问题,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它向全党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和争取抗战胜利的具体道路。4、中共七大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5——1949)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中共七大 1945 ①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 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②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醒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及原因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变封建土地所用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三、党是如何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和方针1、1922年7月,党的二大根据其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史无前例的事件,鸦片战争以来,没有一个阶级、政党、团体能够提出全面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解决革命斗争中这个根本问题的武器。2、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合作的四大阶级联盟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演变为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矛盾。于是中国共产党党人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武装翻看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八七”会议上更是指出“开展土地革命和物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提出“抗日反蒋”的口号;到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八一宣言意味着中共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开始。1936年瓦窑堡会议则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共领导的人民大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战即将胜利前夕,中共召开迎接抗战胜利的“七大”,毛泽东做了一个报告《论联合政府》,提出了战后新中国建设的五大目标: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 ,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5、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表现: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极大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四、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政权建设(1)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土地革命期间)1927--1937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与国民政府对峙局面,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战争时期 1931--1945建立抗日根据地推行民主制度,设立边区政府和各级参议会;奉行“三三制”原则(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置地方行政区,设立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以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五、革命实践铸就民族精神1、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脊梁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当代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民众、艰苦奋斗。3、长征精神:①长征精神是信念坚定、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②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长征精神的显著特点是革命的乐观主义。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4、延安精神:①延安精神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其核心和主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②延安精神是我们党长期培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同时也是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5、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公仆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进取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民主精神(政治协商、团结合作)赶考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经典试题】1.(2023·湖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8分)2.(2024·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央苏区政权力量“嵌入”乡村社会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工人增加了工资,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这与未革命的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农村每个赤卫队、少先队经常出操,农民都能懂些军事常识,加入红军的农民很快就学会开枪等初步动作。苏区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队》等革命歌曲,阶级意识明显增强。苏维埃成立较久的地方,没人敬神,庙宇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供奉的“天地国亲师位”换成了“马克思及诸先烈精神”。材料二 介绍与传递有关中共苏维埃区域的相关信息成为英、美等西方国家传媒的关注重点。曾任援助中国水灾委员会主席的西门浦松在答复《纽约时报》特约通信时称:“中国人比任何人都渴望一种强固的和主张正义的政权。很明显地,他们在共产主义统治的各省份已经找到这种政权了。……他们得到了土地,并且建设教育制度。”——摘编自孙弘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国家传媒关注中共苏维埃区域的原因。1、【答案】(14分)(1)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完善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模式。(2)分布特征:分布众多;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据地点、线、面结合。原因:整体上敌强我弱的形势;山川、河流密布,有利于游击战争;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正面战场,敌后敌人力量较为薄弱;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解析】(1)由材料一“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得出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由材料一“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得出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由材料一“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得出创造完善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模式。(2)第一小问分布特征,由材料一“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得出分布众多;由材料二中共中央驻地延安得出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由材料一“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得出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由材料一“山地游击战争”、“河北、豫北平原”得出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由材料二抗日根据地及名称分布得出根据地点、线、面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太原失守”得出整体上敌强我弱的形势;由材料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得出山川、河流密布,有利于游击战争;由材料一“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得出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正面战场,敌后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结合游击战争的史实得出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2、【答案】(1)变化: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工农收入提高、生活改善;农村军事化,民众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农民政治知识和觉悟提高;移风易俗,社会风气好转等。(2)原因:西方国家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利益;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苏维埃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战争是当时中国的重要现象;中共苏维埃区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中共苏维埃区域与国统区有着根本的显著的区别等。【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央苏区政权力量“嵌入”乡村社会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得出,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一“工人增加了工资,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得出,工农收入提高、生活改善;根据材料一“农村每个赤卫队、少先队经常出操,农民都能懂些军事常识,加入红军的农民很快就学会开枪等初步动作”得出,农村军事化,民众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根据材料一“阶级意识明显增强”得出,农民政治知识和觉悟提高;根据材料一“苏维埃成立较久的地方,没人敬神,庙宇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供奉的“天地国亲师位”换成了“马克思及诸先烈精神”得出,移风易俗,社会风气好转。(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很明显地,他们在共产主义统治的各省份已经找到这种政权了”得出,中共苏维埃区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二“他们得到了土地,并且建设教育制度”得出,中共苏维埃区域与国统区有着根本的显著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当时国民政府和中共苏维埃的关系角度回答,如:西方国家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利益;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苏维埃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战争是当时中国的重要现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