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6课月 球(苏教版)四年级下01核心素养内容总览02探究新知03课堂练习04活动手册05课堂总结06板书设计核心素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010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03科学观念04※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重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难点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变化规律。探究新知活动一 认识环形山的形成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探究新知(1)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2)最初科学家认为月球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3)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基于观测证据得出大部分环形山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结论。如何证实这种观点呢?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新知天文望远镜探究新知活动二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目的:了解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实验猜想:环形山是小行星撞击在月球表面形成的。实验材料:比较深的盘子、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3)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探究新知实验现象: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丢下相同大小的石子时,高度越高,形成的坑越深。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坑越大。实验分析:由于石子的大小不同,在重力的冲击下,留在沙盘上的坑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这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非常相似。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流星体撞击形成。探究新知2.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环形山”。实验步骤:(1)在撞击实验完成后,保留沙盘不动。(2)用手电筒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实验现象:我们能够观察到当光直射到石子坑时,能照亮“环形山”;而斜射时,只有部分“环形山”被照亮,其他部分为影子。实验结论:当光直射“环形山”时,没有影子,全部被照亮;当光斜射“环形山”时,有影子,部分被照亮。探究新知了解月球环形山探究新知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探究新知认识月球1.认识月相。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月相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周期为农历的一个月。2.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实验目的:明确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规律。实验材料:排球、暗房、灯、记录单。探究新知实验步骤:(1)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把落地灯放在房间中央并打开。(2)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3)原地转动身体(逆时针转动),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探究新知(4)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实验现象:球面上被光照亮的部分在不断变化。球体不发光,也不透光,能挡住灯光。开始时,球面是暗的,然后人原地转动,让球始终在身体前方,球面变亮的面积不断变大,直到全部被照亮;继续转下去,球面变亮的面积又不断缩小,直到全部变成暗面,人回到原来的位置。探究新知实验分析: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当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一眼睛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因此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实验结论:月相在不断变化;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的变化由暗到亮,再由亮到暗。探究新知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探究新知模拟月球发光探究新知3.地球的卫星一月球。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它还是迄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探究新知4.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如果到月球旅行,会观察到月球表面一片荒凉,月球表面有坑坑洼洼的环形山不同形状的岩石等,站在月球上,还可以看到地球和太阳。去月球旅行,需要穿宇航服,坐宇宙飞船,还需要带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充足的氧气等。探究新知模拟月球作为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实验探究新知活动三 观察月相1.连续观察月亮。观察要求:(1)每晚6:00对月亮进行观察。(2)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此时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月亮的画法:月球和地球一样,是球体。就像我们做昼夜形成实验一样,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所以在画月亮的时候,其实是在画圆的一部分。探究新知2.整理月相观察日记。(1)根据形状认识各种月相。探究新知①新月。农历初一,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这时从地球上看月亮,几乎看不到月亮的亮面。②上蛾眉月。到了农历初三、初四时,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太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蛾眉,因此这时的月相叫上蛾眉月。这种蛾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③上弦月。到了农历初八左右,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明亮的半面(右半面) ,这时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落入地平线之下。探究新知④渐盈凸月。盈是充满的意思,上弦月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渐变大,这时的月相叫渐盈凸月,通常发生在农历十一、十二这两天。⑤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满月”或“望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探究新知⑥渐亏凸月。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到了农历十八、十九时,出现渐亏凸月,与渐盈凸月对应,亮面在左。⑦下弦月。与上弦月对应,发生在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东半边天,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可见,亮面在左。⑧下蛾眉月。与上蛾眉月对应,亮面在左,一般发生在农历二十六、二十七,之后几天月亮慢慢变得不可见。探究新知(2)将记录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归类。探究新知从记录表格中可以看出,农历十五、十六傍晚都是满月,初三、初四是上蛾眉月,初七、初八是上弦月,农历十一、十二是渐盈凸月,农历十八十九是渐亏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是下蛾眉月。(3)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两次满月大约间隔三十天,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探究新知3.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 月亮升起的位置,月初时在西方,然后升起的位置逐渐东移。当到月中的时候,升起的位置在东方。之后升起的位置又从东逐渐西移,到达月末时候,升起的位置在西方。探究新知月 球课堂练习1.[填空]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运行而变化,月球被照亮的部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2.[判断]月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3.[判断]月相变化无规律。( )4.[选择]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在农历( )。A.初八 B.十五或十六 C.三十5.[选择]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A.由亏到盈 B.由盈到亏 C.由亏到盈再到亏√月相变化×BA课堂练习6. [选择]农历上半月,月亮的亮面在( )。A.右侧 B.左侧 C.正上方7. [连线]看图连一连。农历初三 农历十五 农历初八 农历二十二 农历二十七A活动手册活动手册课堂总结本课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从最初人类用神话故事描述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来人类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再到“阿波罗计划”登月,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话阶段、观测阶段和登陆阶段。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等概况;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亏到盈,亮面在右;下半月,由盈到亏,亮面在左。板书设计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堂无忧】2.6月球(苏教版)36张PPT+音视频.pptx 了解月球环形山.mp4 天文望远镜.mp4 月球.mp4 模拟月球作为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实验.mp4 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mp4 模拟月球发光.mp4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