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兴趣。同时,课文蕴含了关于生物生长变化的科学知识,巧妙地将科普知识与童话融合,能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文中的对话较多,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故事来认识世界。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理解能力方面,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简单的道理能够基本理解,但对于文中所蕴含的生物生长变化这一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可能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中,需要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通过朗读、复述等活动来提升。三、核心素养目标1. 文化自信(1)感受中国传统童话故事的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这一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增强对本土文化中自然元素的认知。2. 语言运用(1)正确认读 “塘、脑” 等 14 个生字,会写 “两、就” 等 10 个生字,掌握 “甩、迎” 等生字的书写笔顺和笔画,提高识字写字能力。(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心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3. 思维能力(1)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4. 审美创造(1)感受故事中所描绘的池塘景色和小蝌蚪、青蛙等可爱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体会故事中所展现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创造美好的精神世界。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指导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2)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角色情感。(3)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2. 教学难点(1)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2)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身体变化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小蝌蚪、青蛙等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以及课文朗读音频。2. 制作生字卡片、词语卡片。3. 准备与青蛙生长过程相关的科普资料。六、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1. 播放一段青蛙在池塘边 “呱呱” 叫和捉害虫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引导学生回答 “青蛙”。2. 接着问:“那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 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及时纠正读音错误。例如,“脑” 是鼻音,“迎” 是后鼻音,要重点强调。4. 指导学生读准词语,如 “脑袋、衣裳、尾巴” 等,注意轻声和变调的读法。5.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 “小蝌蚪找妈妈,最后找到了,自己也变成了青蛙”。(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 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 引导学生找出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这些关键语句,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蝌蚪的外形特点。2. 学习第二自然段,提问:“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在想什么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小蝌蚪对妈妈的渴望。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蝌蚪的快活。(四)识字写字1. 出示本节课要学的生字 “两、就、哪、宽、顶”,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2. 讲解生字的笔顺,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边写边强调关键笔画,如 “宽” 字上面的 “宀” 要写得宽一些,下面的 “苋” 要注意笔画的顺序。3.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集体评价。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出示生字卡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进行开火车认读、抢答等游戏,巩固学生的记忆。2.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问:“小蝌蚪一开始长什么样?它们在池塘里做什么?” 让学生回答,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二)学习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1.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说的?2. 多媒体展示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先示范朗读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和鲤鱼妈妈的温和。提问:“鲤鱼妈妈为什么说小蝌蚪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鲤鱼妈妈对青蛙外形特征的描述。3. 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迎上去” 这个动作,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感受小蝌蚪见到乌龟时的心情。提问:“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呢?” 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乌龟也有四条腿和宽嘴巴,这是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一个误解,从而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不容易。4.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提问:“小蝌蚪看到青蛙妈妈后,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 “游过去、叫着” 等词语,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兴奋和激动。同时,教师可以拓展提问:“青蛙妈妈看到小蝌蚪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亲情。5. 总结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如: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三)理解小蝌蚪的变化1. 再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如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2. 结合课件展示的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过程。提问:“小蝌蚪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简单讲解这是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自然规律,涉及到生物的变态发育知识。3.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四)分角色朗读全文1.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2. 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评价标准可以包括读音是否准确、语气是否恰当、是否有感情等。(五)拓展延伸1. 播放一段其他动物小时候和长大后不同样子的视频,如蝴蝶(从毛毛虫到蝴蝶)、蜻蜓(从水虿到蜻蜓)等,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变化。2. 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的生长过程也很有趣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知识或提出疑问。六、课后作业1. 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分享你从中学到的知识。2. 画一幅小蝌蚪找妈妈或者青蛙成长过程的画,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3.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益处。七、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有趣的课文。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仅认识了可爱的小蝌蚪和它们的妈妈青蛙,还了解了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我们感受到了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艰辛和它们找到妈妈后的快乐。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很多关于青蛙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继续探索大自然中更多有趣的奥秘,把我们学到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并且保护像青蛙这样对我们人类有益的动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