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地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娓娓道来给人启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关于演讲稿的知识基础,对演讲有了一些了解,对演讲稿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2)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课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充分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圈点勾画,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质疑问难,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完成学习目标。
目标确定(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1)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看过一则新闻,说四川的一名女大学生以他们当县最高分被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专业录取,入学之后,在每次的数学课和理科当中,他都以非常出色的计算能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然而物理专业必定要做实验,可是在整个一学期的过程当中,她没有完成过一次完整的实验,于是老师非常生气,也觉得特别的失望。社会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分低能”,那么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我们能否从中找到答案?学生活动 一名同学把作者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并给重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写。环节一:解题并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教师活动(1)我们来看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由这个题目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说对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来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什么叫格物致知呢?看能否在书中找到一两句话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学生活动(预设)(1)生1: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生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具体的含义是什么?生3: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某类群体还是所有人呢?生4:怎样才能拥有格物致知精神?(2)学生发言,归纳: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解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环节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 3.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主要内容。(方法指导:抓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语段。)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1.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先个人思考形成观点,然后小组交流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三: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师活动(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2)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观点的? (3)划分课文第二部分的层次,并说明理由。学生活动(1)现实意义其实就是提倡这种精神的原因。(2)首先:作者提出演讲的主题。然后:由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在《大学》里的含义,指出学习自然科学需要格物致知精神;接着: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从反面举例论证)再接着:分析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正面举例论证:列举探究竹子性质的例子)接着:反面举例论证,指出中国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同时以个人经验为证,揭示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这篇文章用了两种主要的论证方法,一个是举例论证,一个是对比论证。这样子,自己的观点才能站得稳。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两个活动来重申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提升本次演讲的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是如何做到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环节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教师活动 (1)作者在第七段中说“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吗?(要以作者的角度来举例,就是说这个论据放在课文中可行)(2)你怎么看待“高分低能”一说?师:文中第七段说:“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些例子来证明吗?这其实就是让我们来补充论据,是吧?第二道题:你怎么看待“高分低能”一说?请大家小组讨论。学生活动预设:(1)为证明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是否相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为了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2)高分低能并不是个人能力低下,而是缺乏实践经验,只要改变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再现辉煌。 有时候这种现象可能是环境造成的。高分不一定低能,高分高能也可以同时兼备。只要我们重视实验精神,就能打破高分低能的现象。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拓展练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撰写演讲词的方法,训练学生当众发表观点的能力。
板书设计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观看丁肇中在四川大学的演讲视频《寻找宇宙的起源》,感受他的演讲特点。(2)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以教材为蓝本,将网络资源与文本、课堂紧密结合。
教学反思与改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演讲词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脉络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形成能力,强调实践出真知。因此,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将学习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4
— 6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