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课题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课标分析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 2.知道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基本航海历程及结果。 3.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教材分析 全球新航路的开辟是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的核心开篇,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分散向整体迈进的关键步伐,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至关重要。本课旨在通过整合教材,首先展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文献与条件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其背后的推动力量和必备条件。随后,利用新航路与其他航路的开辟示意图,鼓励学生个人总结并展示分析过程,深入理解航路开辟的历程。最终,引导学生从全球、欧洲及亚非拉等不同视角,全面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深远意义,包括促进人口迁移、物种交流、改变人文地理格局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直接联系,从而深刻认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确保本课作为全书重点内容的深入学习与掌握。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情况做如下3方面的分析:第一,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探寻新航路,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利于深化与系统化学习;第二,在兴趣方面,学生群体整体上对新航路开辟抱有浓厚兴趣,但可能因缺乏直观材料和深度分析而难以形成全面认识。因此,教学中需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展示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历史分析和综合能力;第三,学生学习本节课将遇到的一些知识障碍,学生可能混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因素与客观条件,以及世界面貌变化的复杂性,教师应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予以清晰解析,确保学习成效。教学目标 1.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文献与条件图片的探讨,了解推动新航路开辟的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必要的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条件。 2.通过新航路与其他航路的对比示意图,详细解析新航路开辟的具体路径、时间、关键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新航路如何逐渐改变了世界的航海格局。 3. 通过多角度的意义分析,让学生从全球、欧洲、亚非拉等不同视角,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面貌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15-17世纪欧洲各国开辟的主要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理解新航路开辟世界面貌的变化。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理解新航路开辟世界面貌的变化。教法学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动因和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鼓励多角度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文献、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分钟) 展示15、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幅图,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一个世纪,世界地图变化如此之大呢?新课讲授 (时长)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动因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需要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传统商路不畅 4.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条件 1.技术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2.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说的正确 3.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活动:我是小小探险家——航海家自述(根据下图,请四位代表为我们详细介绍四名主要航海家他们进行远航的时间、经过、支持者等) 其它航路的开辟 通往亚洲的主要航线: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线: 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世界: (1)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2)各个文明之间开始进行频繁的交流,推进了整体人类文明的发展。 对欧洲: (1)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三)对亚、非、拉丁美洲: (1)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起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的灾难,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2)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巩固小结 (时长)课堂练习 (时长)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新航路开辟的关键人物(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其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的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总结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否需要补充或删减部分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