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题汇总--实验探究题(含答案+解析)一、实验探究题1.实验名称:探究水是怎样变热的实验假设: 。实验材料:三脚架、陶土网、烧杯、木屑、水等。实验方法:①将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在陶土网上。②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木屑,用酒精灯分别给烧杯底部的中间和边缘位置加热。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小明来到厨房,发现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内部结构非常相似,请将相应的地球内部结 构名称填入图方框中。3.地球的运动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1)甘肃积石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地球圈层的( )中A.地核 B.地幢 C.地壳 D.都有可能(2)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你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地球圈层中 层释放的能量。(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可能是( )A.板块漂移 B.板块碰撞 C.板块分离 D.板块摩擦(4)地震来临时,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A.乘坐电梯逃离 B.躲在电线杆下C.躲在窗户边 D.躲在墙角(5)敦煌的雅丹地貌主要是山于( )形成的。A.风的作用 B.地震 C.水的作用 D.海啸4.课堂上,我们也做了“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番茄酱用来模拟( )。A.地壳 B.岩浆 C.岩层(2)下列是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①将铁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②向小洞内倒入番茄酱,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③铁盒内放入土豆泥,堆成小山,并在山顶向下挖一个小洞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3) 请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5.观察黑暗中的红苹果。在你前方的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你的朋友把门、窗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闭,假设房间里完全黑暗了,没有光能进入这个房间。观察黑暗中你前方桌子上的红苹果。关于实验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理由: 。A.无论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B.在这个房间待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C.在这个房间待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6.月球离我们有多远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科学家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 ,接着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角的路线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万千米。(1)在地球上,能看到天文现象—月食,下列选项中,属于月食产生示意图的是( )。A.B.C.(2)为了更好的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科学家在月球上安置了( )。A.平面镜 B.广角镜 C.激光发射器(3)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利用的科学原理是 ( )。A.光的直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4)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 )。A.30千米 B.30万千米 C.340千米(5)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根据光传播的速度,科学家测量月地距离时,光返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约为( )。A.1秒多 B.2秒多 C.3秒多(6)2024年6月,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该红旗是用玄武岩等新型复合材料和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国旗中的玄武岩属于(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7)地球表面的地形与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呢 请写出至少一点。 。7.阅读下列两份材料,回答问题。资料一: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发展,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在光速的问题上物理学界曾经产生过争执,开普勒和笛卡尔都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是在瞬时进行的。但伽利略认为光速虽然传播得很快,但是可以测定的。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伽利略的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两英里(约等于3千米)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的时间。虽然伽利略的实验失败了,但伽利略的实验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对光速进行研究的序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测定光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资料二: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并在上面放置了一套由两个平面镜组合而成的反射装置如图所示,从地球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经反射后逆着原入射方向返回,这样可以通过计算得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1)分析“资料一”中伽利略失败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2)“资料二”中两个平面镜的夹角应为 度。(3)“资料二”中光到达月球,经两个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 (填“是”和“不是”)沿直线传播。(4)若激光从发射到接受所用时间约为2.5秒,由此可计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 万千米。8.如下图所示,管道潜望镜可采用伸缩杆将其一端送到被检测管井,对各种复杂的地下管道内部情况进行观察。(1)仔细读图,在管道潜望镜上画出另一面镜子,并将光的传播路线图补充完整。(2)请用“光”单元学到的知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3)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管道里用潜望镜检查管道内是否被固体污物堵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看不到管道内的固体污物 B.能看到固体污物的影子C.等眼睛适应了黑暗,可以看到 D.只要视力好就能看到(4)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人叔叔需要在潜望镜上装上光源,下面物体适合做潜望镜上的光源的是( )。A.打开的手电筒 B.会反光的镜子C.三棱镜 D.点燃的蜡烛9.每年除夕夜看春节晚会已成为大家过年的一种欢庆方式。为什么表演节目时演员身上的白衣服在灯光下会变色呢 小明想一探究竟。小明用白纸作光屏,让太阳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圆孔上盖不同色片,观察下方白纸上光斑的颜色记录如下表。硬纸板圆孔上盖的塑料片 红塑 料片 绿塑 料片 黄塑 料片白纸上光斑的颜色 红光 绿光 黄光(1) 小明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2) 该实验用的方法是 ,控制的相同条件是 等;(3)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实验结果,如果演员穿白衣服上台,你看到表演时衣服变成蓝色的了,你能尝试解释原因吗 。10. 小柯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潜望镜,下面是他的设计图。(1) 该潜望镜还需要安装两面镜子,请你在设计图中画出两面镜子的安装方法(用“ ” 表示) ,并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光的路线图。(2) 这两面镜子应该选用( )。A.三棱镜 B.放大镜 C.凹面镜 D.平面镜(3) 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 )次反射。A.1 B.2 C.3 D.4(4) 应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物品有很多,如: 。11. 请你根据对“光”的探究,完成以下问题。(1) 如图,如果在空管的右端放一张卡纸,用手电筒从空管的左端照射。图1的卡纸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卡纸上 (填“能”或“不能”) 看到手电筒的光斑。(2) 用带箭头的直线在图1和图2的空管中画出光的路线图。(3) 以上实验说明 。12.实验 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步骤:①在纸盒相对的两个面上画出斜线表示镜子的安装位置,斜线的倾斜角必须是45°,根据画线,用剪刀剪开。②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③用潜望镜观察周围的物体。实验现象:用潜望镜可以间接观察到周围的物体。实验结论:潜望镜是利用 原理观察物体的。物体反射的光经过 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射入我们的眼睛里,我光的传播路线们就看到了物体。13.如下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4)请在右图中画出加水后刚好能看到硬币的光的传播路线。14.某科学小组学习过光的反射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度关系。实验中,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度,用纸屏来显示光的传播路线。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用AO表示 的方向,用OB表示 的方向。(填“入射光”或“反射光”)(2)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改变AO的方向时,OB的方向 (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在进行一次实验后得到光反射的光路图(如乙图),入射角的大小为 ,反射角的大小为 。(4)通过一次实验后,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反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5)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的这个结论可靠吗?请简述理由。15.探究一:回家后,科学兴致正浓的两人,又继续探究起光的知识。(1)如图所示,科科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中间放了一块带小孔挡板,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像 原理。科科知道利用了这一原理形成的现象还有 。(2)弟弟拿一把勺子放在蜡烛旁对着墙壁,墙壁上出现一块亮斑,这是因为 ____。A.勺子将光线集中反射到墙壁上B.勺子将光线集中折射到墙壁上C.勺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墙壁上(3)下列物品的使用原理,与(2)小题原理一样的是 。(4)科科知道,光被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为了让弟弟直观感受光的传播路线的变化,科科设计了一个“光走迷宫”的游戏,光从“入口”进入”表示镜子,用“”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及方向)1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A.插入平面镜。B.沿着图纸的虚线折,在纸边涂上胶水,粘牢。C.通过观察,检查效果,进行适当调整。D.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和下面的窥测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E.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着纸周围的轮廓剪下。(1)写出正确的制作顺序: 。(2)请你用画图的方式解释一下士兵在水下是怎样使用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情况的。这利用了什么原理17.光光是自然界的奇迹,它赋予我们光明和温暖。让我们一起感受光的魅力,探索光的奥秘。(1)如图所示,小科准备了不同形状的空管,用手电筒照射后能在纸屏上看到光斑的是____。A. B.C. D.(2)在探索光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____。A.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B.在强光下学习看书C.用眼睛长时间注视太阳 D.为节约能源,把教室灯光调暗(3)如图所示,把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A. B.C. D.(4)在彩色轮中画上____三种颜色,旋转时彩色轮看起来是白色的。A.红、黄、蓝 B.红、绿、蓝 C.黄、绿、蓝 D.红、绿、黄(5)科学家利用光的____原理来准确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A.合成 B.折射 C.反射 D.散射(6)在图中用“”代替平面镜,给潜望镜安装镜片,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18.夜晚开车的司机突然感受到了一道刺眼的光,通过后视镜发现原来是后面的车开了远光灯。(1) 下面是光源的是 ( )。A.后视镜 B.远光灯 C.后视镜和远光灯(2) 请你在下图中用直线和箭头标注司机观察后方来车时光的传播路线。(3) 红外线行车仪在夜间也能清晰拍摄路况,是因为红外线是一种 (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 ,行车仪能将这种光换成 (填“可见光”或“电子信号”)。19.某实验小组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知识后,想进一步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如图,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束由空玻璃杯顶部斜射入底部。②保持激光笔发出的光束角度不变,向玻璃杯中缓慢加入水,观察玻璃杯底部光斑的位置变化。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下图是玻璃杯中水面处于不同高度时,光的传播路线。可以看出,随着水面高度的增加,玻璃杯底部的光斑向 (填“左”或“右”)移动。(2)为了方便观察光斑的位置变化,可以在玻璃杯底部 。(3)下列现象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A.水面反光 B.雨后彩虹 C.日食20.小科所在的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研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改变”。(1)在透明玻璃杯中放入筷子,倒入水,并从侧面、正上方、斜上方、背面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从 、 、 这几个角度观察时,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了;从 观察,筷子还是原样,没有“折断”。(2)如图1,将铅笔垂直放入水中,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说明光垂直射入某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如图2,当铅笔倾斜放入水中时,会观察到铅笔像折断了一样,说明光从一种介质倾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如图所示为一个人在叉鱼,为提高命中率,根据上面的实验发现分析,他应瞄准(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方C.看到的鱼的下方 D.看到的鱼的右边21.探究露的形成:三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A杯里加自来水、B杯是空杯子、C杯装着冰块,都放在桌子上。(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1)隔几分钟后,观察到 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实验现象说明:杯子外壁的小水珠与 有关。(2)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从以下选择一个正确答案)A.冰块融化成水后渗到杯子外壁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凝结成小水珠C.空气自己产生的22.如图所示是探究雨的形成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完成相关题目。(1) 根据实验内容,将表格内的猜想假设补充完整。(2) 在实验中,加热水至沸腾的目的是 。(3)实验中,在培养皿中加冰块的作用是____。A.便实验更有趣 B.确保实验的安全 C.让水蒸气快速凝结(4)在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培养皿底部出现 。过一会儿就会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直至最后滴落下来,形成” "(5)根据这次实验观察到的观象,选择合适的词,把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流程图补充完整 。④由流程图可以推断:在这个实验中,水发生了 次状态的变化。A.1 B.2 C.423.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②在“小池”内注 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模型内的水循环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小池”内注入水主要是为了形成充足的 (2)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 形成“ ”(3)水循环模型内部的水蒸气来自“小池”中的水和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4)水循环模型里的小草代表地球上的 水池代表地球上的 (5)在这个模型内,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 (6)在大自然中水循环有三种方式,携带水量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B.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C.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7)实验结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经历了蒸发、 、 的过程。24.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材料: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养土和蛭石等。实验步骤:(1) 水循环模型。(2)在“小池”内 ,四周种上 。(3)盖好 ,放上 ,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4)实验说明:注水是为了形成 ;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 ,形成 。(5)实验结论: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 ,水蒸气飘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块 成小水滴。小水滴 ,变成雨水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的水又蒸发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水循环。25.实验主题:露和霜的形成实验(1)实验过程:①拿一个小桶,将小桶的外壁擦拭干净,确保没有小水滴或小冰晶;②往桶里加冰块,一会儿之后发现桶的外壁出现 ,这里向桶里加入冰块的目的是 。A使水蒸气结成冰B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以及桶壁的温度③继续向冰块上撒盐,一会儿后发现桶的外壁出现 ,撒盐的作用是 。A继续降低温度B让冰块冻的更结实(2)实验结论: 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是水蒸气遇冷,温度在 以下凝结成的小冰晶。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 的形成需要的温度更低。2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其中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和大雪等与天气现象有关。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小兵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对“雾、露、雨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展开了以下的模拟探究:(1)在模拟雾和雨的形成时,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小兵应在杯口处放上 。小兵在“模拟雨的形成”时,为节省时间,烧杯中应倒入 水;“模拟雾的形成”时,小兵在量筒内点燃线香,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 。(2)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其中“冷”的温度是指 (填字母序号)。A.零摄氏度以下B.零摄氏度C.零摄氏度以上“模拟露的形成”时,小兵在薄金属杯中加入碎冰,杯底垫-块湿毛巾,这是为了增加杯子周围的 。(3)通过探究,小兵明白了“雾、 露、雨形成的原因”,它们是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水。年年降水年年降,“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27.实验一:探究霜的形成过程(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1) → (2) → (3) → (4) A.先往小桶中倒入 碎冰块和水。B.观察小桶壁外侧,并用手轻轻触摸小桶壁外侧,得出实验结论。C.准备小桶一个、碎冰块、水、食盐、勺子和搅拌棒。D.再放入食盐,用搅拌棒搅拌。(2)实验结论是 。A.小桶壁外侧没有任何变化,用手轻轻触摸小桶壁外侧时,也没有什么感觉。B.用手轻轻触摸小桶壁外侧时,感觉很冷,小桶壁外侧出现一层白色冰晶,这就是霜28.我是快乐的小水滴,跟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小河里。一天,我在小河里睡觉,来了一个小男孩,把我装进了小水桶里,把我"带"进了花园。浇在泥土里,我一抬头,看见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儿:桃花绽开了笑脸,迎春花穿上了黄色的衣服,梨花白似雪,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它们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把我的身上也“涂"满了花香。忽然,我的身子变轻了,渐渐上升,升到了云朵上,小云朵们邀请我跟它们一起玩。我跳上了一朵最大的云,躺在上面软软的,真舒服。我把自己变成了一只活泼的"小白兔",跟小云朵们在空中捉迷藏。云朵越来越厚,我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就变成了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我在空中上下翻滚,体验“飞翔”"的感觉,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小河里。(1)故事中的小水滴身子变轻了,升到了云朵上,是因为小水滴先受 (选填:热、冷)变成 _升到空中,然后遇 (选填:热、冷)变成小水滴或 ,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2)图中的图片是 和 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 ,这就是 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 _,这就是 (3)在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在烧杯底部放一个冰袋,让底部温度降低。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平底烧瓶中的水。实验现象:水蒸气在烧杯底部凝结成 ,逐渐增大,过一会落下来。实验结论:水蒸气 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 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形成 (4)地球上的水在 、 、 之间不断循环。29. 读水循环图完成下列题目。(1)填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 ) ③:( ) ④:(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水循环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均选填“海上内”、“海陆 间”或“陆地内”)(3)人类修建水库影响的是( )环节(填序号)。(4)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B.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C.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调节D.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30.某科学小组做了“人造雾”的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实验材料:温水、线香、冰袋、量筒等。实验步骤: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①、②,再观察筒内的现象。(1)往量筒里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 )。A.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B.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C.空气的温度(2)过一段时间,观察量筒内发生的现象(步骤②),会发现( )。A.量筒内产生了白气B.量筒外产生了白气C.量筒内外都产生了白气(3)在该实验中,用冰袋的目的是 。(4)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①、②,观察筒内发生的现象,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 31.模拟雨形成的实验:(1)实验中在烧杯的上面放一个冰袋,冰袋的作用是 ;为了使烧瓶能均匀受热,要在烧瓶的下面放置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3)点燃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为烧瓶中的水加热。(4)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水循环示意图海洋中的小水滴通过 变成水蒸气,进入空中,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形成 ,它们凝结在一起形成 ,当其 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形成 落下来。当然,海洋上空的云还会通过 进入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云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形成 落下来,河流、湖泊、土壤里的小水滴又会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形成循环。陆地上的水还会通过 或地表径流流回海洋。所以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 之间不断循环。32.科学小组用模拟雨形成的实验装置(如图),来探究雨的形成。不断加热烧杯中的水,发现烧杯底部会形成许多小水滴,小水滴不断变大,不一会烧杯内就下起了“雨”,“雨”是由水沸腾后产生的 在烧杯底部遇冷而形成的。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在烧杯底部放一个 。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雨来自云,有云才有可能下雨。云是由许多 或 构成的,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 ,就是雨。33.车水马龙。(把括号中的错误说法划掉)(1)自行车车架(下面左图)是由钢铁做成的,属于(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把手是用橡胶做成的,属于(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用橡胶做把手的原因是 .(2)自行车主要是由钢铁制造的,为防止自行车部件生锈,我们的方法是:车架用 防锈,辐条用 防锈,链条用 防锈。(3)骑自行车出行需要佩戴头盔,可以保护我们的 不受伤害。(4)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器(上面右图)由金属管及外表面的很多金属片组成,金属管中的防冻液(或水)经过 的方式把热传递给金属片,金属片再将热向外 ,有的发动机里使用水泵和风扇,这是为了促进 ,加快散热的速度。(在空格中填写传热方式)34.把一根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酒精灯放在铁丝中间位置的正下方加热。在酒精灯左右两边的铁丝上,等距离的地方用蜡粘上火柴,左右各粘了两根火柴,如下图:(1)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 和 先掉落, 和 后掉落;(2)由此得出结论: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 的一端,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 。35.如图,铁环上挂四个相同的蜡环,用酒精灯在图中位置加热。(1)蜡环最先掉落的是 (填数字),最后掉落的是 (填数字)。(2)通过实验发现,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热的这种传递方式我们称为 。36.《热传递》是本学期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热的传递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根据课堂实验,完成下列任务。实验题目: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提出假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实验准备:金属片,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凡士林、小勺实验过程:①将凡土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②步骤一中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 观察到凡士林③步骤二中用试管夹夹住另一块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 、观察到凡士林实验结论 应用:如图所示,在一块金属片上做热传递实验。将蜡均匀地徐在金属片上,然后在图中O点处加热,A、B、C三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分别 、 、 。37.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材料:水、烧杯、木屑、酒精灯等。实验设计:①把木屑放入水中。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1)实验时,烧杯中放入木屑的主要目的是( )A.美观B.增加实验趣味性C.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2)在实验中,把装有木屑的烧杯加热后,会观察到( )A.木屑会上升或下沉,不停地循环移动B木屑会在杯底静止不动C.木屑会悬浮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沉入水底(3)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38.请观察探究“传热比赛”的小实验(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探究小组用三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金属棒、玻璃棒、橡胶棒做试验。用等量的凡士林(和胶水一样有固定的作用)在每根棒上都均匀的粘上三粒小豆子(如图),用酒糟灯加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 棒的豆子会最先全部掉下来。这个现象说明: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2)金属棒上A、B、C三粒豆子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是 、 、 (填序号)。这个现象说明在同一个物体中,热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 。(3)上述三根棒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 。(4)传热能力强的物体被称为热的 。39.实验名称: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火柴、木屑注意事项:点燃酒精灯应用 ;熄灭酒精灯应用 盖灭;严禁用嘴去 灭酒精灯。实验步骤:①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烧杯中盛半杯水放点木屑。②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给烧杯中的水加热。③试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加热前,烧杯中的木屑是 ;加热后,木屑会随着水一会儿 ,一会儿 。实验结论:这说明烧杯底部的水受热 ,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 ……冷水和热水 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 。40.牛顿在17世纪发现地心引力。牛顿有一天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在牛顿头上。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苹果会从上往下掉而不是从下往上升 他带着这个疑问回到了家里研究。后来他通过论证发现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体吸住。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这也成为了物理学的一个新开端。(1)文中提到的引力就是 ﹐是指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 (2)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居住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不会感到自己头朝下,人们把站立时头顶的方向叫 ,把脚底的方向叫_ (3)地球由外到内依次为 、 、 个圈层。(4)地壳主要由 、 、 三大类岩石构成。41.下表是某小组同学做的“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记录表,结合实验记录表和图片回答相关问题。拉力大小 实验 序号 (垫圈个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快慢 顺序1 2 3.28 3.17 3.15 3.20 32 4 2.26 2.15 2.11 2.17 23 6 0.97 0. 99 0. 98 0. 98 1(1)如图所示,当垫圈数达到2个时,小车开始运动,垫圈和小车分别受到什么力?(2)如果拉动细绳,小车会向 运动。(3)在实验中,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关吗?为什么?(4)拉小车的细绳多长比较台适?(5)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选择):①如果拉力太小(1个垫圈),那么( )。②如果拉力大到一定程度(2个垫圈),那么( )。③拉力越大(垫圈数越多),( )。A.小车不会动 B.小车开始运动 C.小车运动得越快42.小科准备研究地震的成因(1)他首先查阅资料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请你帮助小科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对应的地球内部构造名称。(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的 层,其中 处的温度是最高。(3)小科准备了右边的一些材料,准备做模拟实验。①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右塑料膜的小盒子中。②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③观察发生的现象。④等泥变干后,将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小科模拟地震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4)在地震模拟实验中,当迅速拉开小盒子的两半时,盒中的泥土会( )。A.相互挤压 B.出现断痕 C.向上隆起(5)岩层的断裂、错开,主要由于( )。A.板块运动 B.凤的作用 C.水的作用(6)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A.在野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都签的山坡和山崖B.如果无法快速逃出,可躲在桌子等坚固的物体下面C.如果在高楼中,可乘电梯快速逃生43.探究二:直观感受火山喷发的过程。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科科利用玻璃瓶、清水、木屑、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情形。(1)首先,科科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入一些红墨水搅拌均匀 。(2)接着,科科向玻璃瓶中加入木屑,使木屑漂满水面。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屑用来模拟 。(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3)最后,科科将一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开木屑,从而制造出酷似 的景象。(4)在地球的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压力越 。(5)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选填“地核”“地幔”或“地壳”)44.汤加火山喷发。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王国境内,海底火山发生了猛烈的喷发,火山喷出的气体、烟尘形成蘑菇云,冲上2万米高空,海面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同时引发了海啸。(1) 我们知道,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为 、 、 三个圈层,下列关于地球三个圈层结构的图示,最合理的是 。(2)为了探究汤加火山喷发的原因,小科与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火山喷发”的 实验,他们在罐头盒中加入土豆泥,用来模拟 ,又在土豆泥中间注入番茄酱,用来模拟 ,用酒精灯加热罐头盒,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可以观察到 。通过实验,同学们明白了火山喷发是因为地球内部的 ,引起 运动而产生的。(3)火山喷发时喷出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也会形成酸雨降落到地面,破坏建筑物和农作物,还会引起地形地貌的改变。火山喷发对地表带来的变化与( )类似。A.风的作用 B.地震 C.水的作用 D.植物的作用(4)同学们继续研究河流对地形的作用,他们在水槽里用土壤堆了一个斜坡,在斜坡中间挖了一条宽、深各为2厘米左右的“河道”,如图3所示,沿“河道”上端慢慢将水倒入“河道”,水向下流,形成河流,如图4所示。“河流”形成后,水的流速最慢的是 (选填“a”“b”“c”)区域。(5)如果这是自然界中的地形与河流,多年后,c区域河床最有可能 ( )。A.越来越窄 B.越来越高 C.越来越深 D.没有变化(6)取b处的流水于烧杯中,搅拌、静置后,与图5中的 图(填“A”或“B”)更接近真实情况。(7)汤加火山的喷发,不仅造成了当地人员的伤亡,环境恶化,更是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人类无法抗拒的。但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小科呼吁同学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为“美丽地球”做出贡献。请结合“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的探究,举例说说你可以为“美丽地球”做些什么。45.2023年12月 18日 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灾害发生时,我们能做什么。地震这么危险,如何降低地震给我们造成的危害,让我们来了解地震的知识。(1)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2)当地震发生时,你怎么保护自己 (3)请你根据准备的仪器、材料,摸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番茄酱、超轻黏土、锥形瓶、陶泥、玻璃管)和地震的形成(木片) 的实验。写出摸拟火山喷发中观察到的现象。46.学校组织间学们参观地震安全体验馆,体验馆展示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向公众科普地震知识。根据你的研究,回答以下问题:(1)在实验演示区。安安看到工作人员把撑皮泥铺平在盒子里,然后双手用力向内挤压橡皮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工作人员在模拟地壳岩层受到拉伸的力量B.安安可能会看到“地面”隆起,断裂C.地震后,地球表面一定会出现峡谷(2)在料普讲座中,平平了解到一些地震历史资料,下列属于地震后,地表可能发生的变化的是( )。(多选)A.山体滑坡 B.堰塞湖 C.铁轨变形 D.岩层错动(3)在地震小屋,平平和安安体验实景躲避,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双手抱头 B.避开吊灯等悬挂物 C.搭乘电梯离开(4)世界上有些国家处于地震带上,如果你将来旅行时遇到地震,你有哪些地震逃生与应急自救技巧分享给大家 (至少写出两条)4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触电的事件屡见不鲜。使用电器时要先看清插座类型,再插电源,后开电器。潮湿的物体容易导电,要远离电源。发现有人触电,不要直接去拉,应及时断电,如没有开关就用干燥的绝缘物体将电线挑开。高压电线下不可以放风筝,也不要攀爬电线杆。(1)判断下列用电行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①不要把多个用电器插在同一个插座上使用。( )②先开电器开关,后插电源。( )(2)遇到触电,下面哪种做法是错误的( )A.用手帮触电者拿开电线B.关掉开关,切断电源C.用干燥的木棍挑开电线(3)下列做法安全的是( )A.小心攀爬电线杆 B.在高压线下放风筝 C.不用湿毛巾擦电器(4)下列安全用电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A.不要购买“三无”的假冒伪劣家用电器B.不要私拉乱接电线,不要随便移动带电设备C.检查和修理家用电器时,不必先断开电源48.在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如何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呢?请你写出三条建议吧。(1) ;(2) ;(3) 。49.叙尔特塞火山岛1963年1月14 日,一艘渔船在冰岛以西的海面上航行,突然一个巨浪袭来,船员们看见海上升起了一股很高的烟柱,海底火山爆发,从地心喷出的炽热橙色岩浆抛向高空,很快变成了细微的颗粒洒落下来。熔岩冷却后,形成了火山岛。叙尔特塞岛上的火山喷发到1967年才完全停止,火山岛已高出海面约150米,面积达2.6平方公里,冰岛也因此多出了一块陆地。(1)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特点,叙尔特塞岛上的火山喷发有可能发生在( )。A.地壳表层 B.地核表层 C.上地幔和地壳深处(2)下列岩石中,有可能是叙尔特塞岛上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的是( )。A.浮石 B.大理岩 C.砾岩(3)下列地形也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是( )。A.长白山天池 B.喜马拉雅山脉 C.黄河入海口的沙洲(4)关于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会给人类带来有利的影响B.每次火山喷发都可以诞生新的陆地C.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50.地球表面的地形国庆期间,小科同学完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项目化作业,右图是他的设计图,请根据设计图完成以下题目。(1)上述图片中出现的海拔不高,地势广阔,起伏很小的地形属于( )。A.丘陵 B.平原 C.山地(2)除了上述中出现了3种常见的地形,你还知道的地形有 等。(3)温州大罗山横跨瓯海、龙湾、瑞安三个地区,这里的山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组成。因此该地区的地形属于( )。A.丘陵 B.平原 C.山地(4)设计图中有一条河流,根据课堂上的模拟实验,水流速度最慢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5)根据设计图中河流水流速度的推测,下游最容易形成沙洲,沙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侵蚀作用 B.风的侵蚀作用 C.水的沉积作用(6)右图的河流中,河岸侵蚀最严重的可能是(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7)某地政府,为了响应扶贫号召,计划新建一个扶贫小区,图中ABC三个地方哪个区域适合 请写出理由。我的选择: ;理由: 。51.地球表面的变化探秘新疆“魔鬼城”雅丹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河湖像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因起风的夜晚总能听到鬼哭狼嚎的声音而得名的“新疆魔鬼城”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小科对于新疆魔鬼城的形成非常好奇,打算自己动手模拟实验。他的实验设计见下图,他用沙子捏成了一块块“岩石”放置在B区域,“岩石”右边的C区域铺上沙子和小石子,在沙子的右侧放了一台电风扇,调整角度吹往沙子和小石子。(1) 通过以上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推测:由于风的 (填“搬运”或“沉积”) 作用,C区域细小的沙子容易被吹走,所以C区域模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 地貌,被带走的沙子由于风速减弱,在A区域会发生 (填“搬运”或“沉积”)作用,从而A区域模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 地貌。(2) 裹挟着沙子的风经过B区域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3) 课堂上我们也做了“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的模拟实验。实验中,下列材料或动作分表代表什么 请连一连。有棱角的岩石 被风卷起来的沙子粗糙的砂纸 地球表面的岩层打磨的过程 沙子不断磨蚀岩石岩石棱角变圆 地表的风蚀地貌(4) 雅丹地貌的形成与地震对地球表面的改变相比较( )。A.更迅速 B.更缓慢 C.相同52.实验 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实验步骤:①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②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③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降雨”时,沙子和泥土被水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泥土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实验结论: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子、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 ,造成水土流失。53.探究小组为了研究热能否在物体内传递,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用同样多的蜡在铜丝上粘上甲、乙、丙三根火柴,用酒精灯加热铜丝。(1)实验中,应该用酒精灯的 加热。 (选填“内焰”或“外焰”)(2)实验中,甲、乙、丙三根火柴,最先掉下来的是 最后掉下来的是 。(3)该实验中,酒精灯加热让火柴掉下来,这种热的传递方式是 。(选填“热传导”或“热辐射”)(4)本实验说明在同一条铜丝上,热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5)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请你再列举2例像铜丝样的热的良导体: 、 。54.下列是三种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倒入同样多相同温度的热水。(1)三个杯子中, 号杯子是热的良导体, 和 号杯子是热的不良导体。(2)传热快、散热也快的是 。(3)三个杯子里装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热水,10分钟后凉得最快的是 号杯子。55.回忆《热的传递》和《材料的导热性》实验:如图所示,铜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火柴棒抹上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上,保持间距一致,用清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1)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____。A.传导 B.辐射 C.对流(2)实验中火柴的作用是____。A.火柴会燃烧,能帮助我们看清热的传递过程B.火柴掉下的顺序,能帮助我们看清传热的方向。C.火柴的颜色会改变,能帮助我们看清传热的方向(3)上图实验中,做实验的同学采用术夹夹住试管的方法加热,其原因是木头是热的 (“良”或“不良”)导体。同样道理,在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我们用铁或铝做锅,用塑料做锅把手,是因为铁或铝的导热性比较 (“强"或“弱”),塑料的导热性比较 (“强”或“弱”)。(4)如上图,这是一条呈“M”型的铜条,如果在“H"点加热,点的火柴棒会最先掉落。下图所示是某小组做的一个拓展实验,加热试管上部的水,水中的小金鱼是否能存活?(5)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A.用嘴吹灭酒精灯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为省事,用燃着的酒精灯互相点燃(6)如果短时间加热,金鱼会怎样? 如果长时间加热,金鱼会怎样? 出现以上预测实验现象的原因包括: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递的方向主要是 (“向上”或“向下”)等。56.某同学把不同颜色、厚度相同的纸,做成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记录下每隔五分钟的温度,数据如下表。温度℃ 颜色 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25分钟黑色 10 12 14 16 18 20粉色 10 11 12 13 14 15白色 10 10 11 11 12 12(1)这位同学的实验是研究( )。A.光的强弱和温度高低的变化B.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C.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2)该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A.纸袋的颜色 B.纸袋的厚度 C.纸袋的大小(3)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三种不同颜色吸热本领最强的是( )。A.白色 B.黑色 C.粉色(4)在冬天的阳光下,穿( )衣服最暖和。A.黑色 B.白色 C.粉色(5)写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太阳能的2个实例。57.探究物体的沉与浮,回答下面问题。① 补充下面的“比较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实验方案。我们的问题 比较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在水中漂浮能力的强弱我们的猜想 需要的材料 同样大小和形状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小铁垫圈,镊子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步骤 ②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C.潜水艇可以在水里自如沉浮,当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时,它会 ,当潜艇主压载水舱的水排出去时,它会 。D.你能让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沉下去,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写出你的办法 。58.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1)玻璃、薄纸、书,这三种物体的透明度如何? 。(2)当光照射玻璃的时候,玻璃后面的塑料杯 ,说明 。(3)当光照射薄纸的时候,纸后面的塑料杯 ,说明 。(4)当光照射书的时候,书后面的塑料杯是 ,说明 。59.下面是太阳能热水器结构示意图,请依图回答问题。上图中,表示热水流动的路径 (A.箭头①;B.箭头②);制作集热管,需要选用 (A.深色材料;B.浅色材料);太阳能集热管里面的水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 (A.热传导;B.热对流)。60.研究铜棒、钢棒、塑料棒、铝棒、木棒传热快慢的实验。科学老师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数据更科学。课上她用电子温度计代替教材中提到的粘有凡士林的小珠子进行实验(如图)(1)请将实验记录单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传热材料 铜棒 钢棒 塑料棒 铝棒 木棒初始温度 18.2 18.1 18.2 18.1 18.3结束温度 33.9 20.1 19.3 28.6 18.5温度变化值 15.7 ① 1.1 10.5 ②③实验结论:通过计算温度变化值,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填“相同”或“不同”)。④传热由快到慢的排序是: > > > > (2)实验中的铜棒、钢棒、塑料棒、铝棒、木棒。属于热的良导体的是: ,热的不良导体的是: 。61.请观察探究“传热比赛”的小实验(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探究小组用三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金属棒、玻璃棒、橡胶棒做试验,用等量的凡士林(和胶水一样有固定的作用)在每根棒上都均匀的粘上三粒小豆子(如上图),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 棒的豆子会最先全部掉下来。这个现象说明: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2)金属棒上 A、B、C三粒豆子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是 、 、 (填序号)。这个现象说明在同一个物体中,热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 。(3)上述三根棒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 。(4)传热能力强的物体被称为热的 62.请你用下面的材料制成简易太阳能热水器:透明饮料瓶、锡箔纸、凹面镜、纸盒、泡沫塑料、透明塑料薄膜、双面胶、墨汁、毛笔等。并用简图与文字的形式,写出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按要求回答问题。(1)请按要求在括号里写出对应的材料。①集热器、水箱的制作材料: ②升温材料: ③保温材料: ④辅助材料: (2)设计图中用锡箔纸立在太阳能热水器两侧和底部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选用锡箔纸做的凹面镜?(3)这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至少写出3个)63.人体内部有一个框架,是由骨骼组成的。体内的骨骼系统中骨的数量由年龄而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305块骨,而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骨头之间连接的地方称为关节。人体内有600多块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类,心肌在心脏部位,它能够不断地收缩、舒张。(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骨头数量是不变的B.心肌能不断收缩、舒张C.骨头之间连接的地方称为关节D.人体内的骨骼系统中骨的数量由年龄而定(2)人体内大约有( )块肌肉。A.400 B.500 C.600 D.700(3)请根据上肢结构图回答:我们在做各种运动时,骨骼 (填“能”或“不能”)独立运动。我们屈臂举重物时,图中 (填“①”或“②”)处的肌肉会收缩鼓起。(4)许多机械设备利用了我们人体结构的工作原理,如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多个部位的 ,高塔能起到类似 的支撑作用。(填“骨骼”“关节”或“肌肉”)64.探究激光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可以射得很远,因此很受小朋友喜欢。小科觉得激光和手电筒的光一样,也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他将三张打孔的卡纸如图一这样错开摆放。他认为这样激光应该不能照射到纸屏上。结果纸屏上出现了光斑,所以小科认为自己猜错了,激光不会沿直线传播的。(1)请在图一中用“→”画出激光前进的路线。(2)小伙伴们看了小科的实验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小明:我赞同小科,光会拐弯,纸屏上才会有光斑B.小红:光肯定是直接从第2块卡纸的洞里穿过去打在纸屏上C.小刚:还不能下结论,应该调整一下中间卡纸的位置,多做几次看看。(3)小科重新调整了卡纸的位置进行实验。图二,纸屏上 光斑,图三,三张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线上,纸屏上 光斑。 (均选填“有”或者“没有”)。(4)实验中,“关闭灯光,拉上窗帘”的目的是 。(5)为了研究激光遇到不同物体会如何 小科拿激光笔照射三棱镜、玻璃和纸板,得到了下面三种结果。请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材料名称。(6)小科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和硬纸板进行了“光的反射”研究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1 15° 15°2 30° 30°3 45° 45°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写出一点发现: 。(7)下图中,光的传播路线图正确的是 ( )。A. B. C.65.汽车的秘密。如今,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而光学在汽车上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汽车的性能,也给用户带来舒适和安全保障。(1)科学家曾就汽车的颜色与交通事故发生数的关系,开展研究,数据统计如下:2023 年 A 市交通事故统计汽车颜色 红色 黑色 白色 银色 黄色 蓝色 灰色交通事故 (起) 116 187 67 112 80 156 145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七种常见颜色的汽车中, 色的车子最安全。请你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研究结果: 。(2)汽车的车灯会安装上灯罩,灯罩的作用是 。(3)驾驶员在开汽车时,总是存有视野盲区(见右图) 原因是( )。A.光速很快 B.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线会发生折射(4)夜间行车,司机打开远光灯,从侧面观察光束,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 B. C.66.让手电简的光分别从图1、图2的B纸屏的圆孔处照入,回答下列问题。(1)图1的A屏 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2)图2的A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光的传播路线是沿 的。67.光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雨后的夜晚升起一轮圆月,根据月相相关知识,我知道这一天在农历每月的 前后,根据光的知识,我们知道月亮 光源。(2) 在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光在水面发生 (反射现象、折射现象、散射现象) 来判断前方的路况。(3) 在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看到地面上( )处是小水坑。A.较亮 B.较暗 C.地亮度适中(4) 小艾在月光下散完步回到家,发现家中装有水的透明的玻璃中放置的吸管看起来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光的 (反射现象、折射现象、散射现象)。68.实验 探究光遇到阻碍后的传播(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实验步骤:①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②分别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一张纸、一本书遮住手电筒,观察它们前方水杯表面的花纹细节。·实验现象:光 穿过玻璃,能看清楚水杯上的花纹;光 部分穿过一张纸,能模糊地看出水杯上的花纹;光 穿过一本书,无法看到水杯上的花纹。(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步骤:①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②用激光笔照射,观察水槽中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后,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 。·实验结论:光在传播中遇到 或 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 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69.下图是小刚做“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过程。(1)在图甲中,让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射入,最终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在图乙中,让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射入,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均填“能”或“不能”)(2)实验结论: 。70.用软管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实验器材:手电筒、1米长的不透光软管。实验步骤①如图甲,将软管平直地放在桌面上,让手电筒的光由软管的一端射入,从另一端观察是否有手电筒的光射出。②如图乙,将软管弯曲后放在桌面上,让手电筒的光由软管的一端射入,从另一端观察是否有手电筒的光射出。③改变软管的弯曲程度,多做几次实验。(1)实验现象:手电筒的光从平直的软管一端射入后, 从另一端射出来;从弯曲的软管一端射入后, 从另一端射出来。(均填“能”或“不能”)(2)实验结论:光是沿 传播的。71.“露和霜的形成”模拟实验。(1)在一个金属罐内装些冰,用温度计测量金属罐内的温度为1℃,过一会金属罐的外壁上有 产生。(2)在一个金属罐内装一些冰,再撒适量的盐与冰混合,用温度计测量金属罐内的温度为-12℃,过一会金属罐的外壁上有 产生。(3)实验得出:露的形成的条件是温度在 ;霜的形成的条件是温度在 。72.实验目的: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温水、烧杯、 、三脚架等。实验过程:①在烧杯中倒入不冒“白气”的温水,把冰块接近杯口时,发现有 出现。思考:用温水的目的是 。杯子中除了水还有肉眼看不见的 。②猜想:“雾”是杯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73.下图是模拟雨形成的实验。(1)在烧杯的底部放一个冰袋,冰袋的作用是 ,放冰袋时,要让烧杯各部位 受冷。(2)在烧瓶的底下放置石棉网,石棉网的作用是 。(3)空气中的水蒸气 会凝结成小水滴。(4)点燃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的 为烧瓶中的水加热,加热一会儿后,发现 。这是因为水受热生成大量的 上升后,遇到降温的烧杯会凝结成许多 ,小水滴不断增大,大到 时就会落下。74.热传递实验探究小组为了研究热能否在物体内传递,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用同样多的蜡在铜丝上粘上甲、乙、丙三根火柴,用酒精灯加热铜丝。该实验中,甲、乙、丙三根火柴,最先掉下来的是 ,最后掉下来的是 。这种热的传递方式是 。75.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材料:热水、冷水、水槽、温度计、铁架台等。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注入热水,在水槽中注入冷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出热水、冷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②将注入热水的烧杯放入冷水槽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冷水的温度并记录。③根据下表数据推测冷热水之间热的传递。初始温度 1分钟 2分钟 …… 10分钟热水 80℃ 70℃ 60℃ …… 30℃冷水 20℃ 30℃ 40℃ …… 30℃(1)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热水的温度越来越 ,冷水的温度越来越 ,当温度差不多时,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很慢,最后二者温度达到一致。(2)烧杯中热水温度高,水槽中冷水温度低,热由____。A.温度高的烧杯传向温度低的水槽B.温度低的水槽传向温度高的烧杯C.温度低的水槽和温度高的烧杯共同传向空中(3)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6.“传热比赛”实验。(1)如图,在实验中为了比赛公平,实验用的圆棒粗细应该 、浸入热水中的长度应该 、粘贴感温变色纸的位置应该 ,只有制作圆棒的材料 。(2)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不同材料传热快慢 ,金属等传热性强的物体称为热的 ;塑料、木头、空气、水等传热性弱的物体称为热的 。热的 适合做隔热材料。77.某科学小组用右图中的装置模拟火山喷发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2)实验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的现象有: (合理即可)(3)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要用( )加热.A.外焰 B.内焰 C.焰心(4)番茄酱喷出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实验中我们应该戴上 保护我们的眼睛。7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1)在小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土豆泥模拟的是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番茄酱模拟的是 。(3)将小铁盒放到铁架台上,用 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4)实验现象:有 冒出,土豆泥有 出现,随后有 溢出。(5)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 沿着地壳的 喷发而形成的。79.实验 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步骤:①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②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③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实验现象: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有热气冒出,“山体”有裂缝出现,一些裂缝有“熔岩”流出,“火山口”熔岩的喷发比较剧烈。实验结论:在地球的内部,越往下去, 越高, 越大,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80.为了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科学小组做了下面的实验。①飞飞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②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度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③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一个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加热时一般用 去加热。(3)实验中,用土豆泥代表 ,番茄酱代表 ,酒精灯加热代表 。加热之后番茄酱喷出来模拟的是 现象。(4)实验说明了 。81.研究固体材料传热的快慢。假设:不同固体材料传热的快慢把形状、大小相同的铁棒、塑料棒、铝棒、木棒一端粘好感温变色纸,另一端同时放入同一杯热水中,观察现象。(1)将这四种物品按照感温变色纸变色时间由短到长进行排序: (2)感温变色纸变色所用时间越短,说明固体材料传热越快,感温变色纸变色所用时间越长,说明固体材料传热 。(3)由此推断铁、塑料、铝、木头这四种固体材料传热由快到慢为 、 、 、 。82.探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问题]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实验过程]用凡士林分别在5种材料棒上粘一颗珠子,珠子与材料棒远端的距离须一致,把5种材料棒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1)[实验现象]珠子会逐渐脱落且脱落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铝、 塑料、 。(2)[实验结论]热在不同材料中的传热快慢是 的。一般来说,热在金属材料比在非金属材料中的传热速度 (填“快”或“慢”)。(3)[应用]高压锅的锅体是金属制的,是因为 (填字母序号)。A.采用金属制的比较美观B.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C.金属比较廉价,采用金属制的可以节约成本83.周末,小安和小文想要在家玩手影游戏。他们准备了光源、一节塑料软管和一张向纸。(1)下列物品最适合给手影游戏作为光源的是( )A.激光笔 B.手电筒 C.无影灯(2)如图所示,将塑料软管弯折成不同的形状。打开光源后,能在白纸上看到小安手影的是装置 .(填字母)(3)物体影子的形成是基于光沿 传播的原理。(4)小安想要装置B也能完成手影游戏,通过和小文讨论后,他决定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实现,通过讨论需要在装置B中塑料软管的 处(填序号) 放置了 (选填“眼镜镜片”、“平面镜”或“透明玻璃片”),并通过调整角度,最终能完成手影游戏。84.课后小科在家继续研究潜望镜,请你和他一起解决下面的问题。(1)在图中用箭头线画出光沿水平方向射入镜筒的传播路线。(2)潜望镜的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 度角的 镜。(3)这两块镜子的镜面成 (填“相对”或“相背”)的位置放置。(4) 上的潜望镜,可从海面下伸出海面,用以窥探海面和空中的情况。(5)小科想设计一个能看到自己后脑勺的潜望镜,下图是他的简易设计图,还缺少两面镜子,请帮他在合适的位置画出这两面镜子。(6)小科看到自己后脑勺的头发是黑色的,说明头发( )。A.反射的光是黑光 B.反射的光是白光 C.不反射任何光85.制造彩虹。(1) 小科和同学们打算制造彩虹,以下能成功制造出彩虹的材料是( )。A.手电筒、平面镜、白纸B.太阳、平面镜、墙壁C.手电筒、三棱镜、白纸(2) 彩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 )现象 。A.反射 B.折射 C.直射86.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步骤: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②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变化。(1)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2)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3)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Ⅲ的温度更 ,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 。(4)酒精灯的灯焰分为三部分:内焰、外焰、焰芯,其中外焰的温度最( ),所以我们一般用( )加热烧杯。A.高 B.低 C.内焰 D.外焰 E.焰芯87.小科在思考热在物体中是怎么传递的。(1)上面是他设计的实验探究装置图,在铁丝上的不同位置穿了 A、B、C、D、E五个蜡环,当酒精灯在图中位置加热一段时间之后,酒精灯右侧的四个蜡环下落的顺序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热量传递的顺序是 (选填“从冷处传向热处”“从热处传向冷处”或“没有一定的规律”)。蜡环E (选填“不会”或“会”)掉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热的传递 (选填“是”或“不是”)单向性的。(2)如果小科在酒精灯左侧焊接的是铜丝。那么A点和E点的蜡环, 点的先掉落。(3)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热量。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传播88.探究热传递:如图,在金属杆上用凡士林粘了1、2、3、4、5五根火柴,用酒精灯在金属杆的一端加热。(1)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A.金属的热胀冷缩B.金属和火柴的传热本领C.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2)实验中,应该用酒精灯的____加热。A.外焰 B.内焰 C.焰心(3)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第 根火柴最先掉落下来,然后依次是 。(4)这个实验说明:热可以沿着物体从 的部分传到的 的部分。这种传递方式是 。89.探究小组为了研究热能否在物体内传递,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用同样多的蜡在铜丝上粘上甲、乙、丙三根火柴,用酒精灯加热铜丝。(1)实验中,应该用酒精灯的 ____加热。A.内焰 B.外焰 C.焰心(2)实验中,甲、乙、丙三根火柴,最先掉下来的是 ,最后掉下来的是 。(3)该实验中,酒精灯加热让火柴掉下来,这种热的传递方式是 ____。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4)下列现象和本实验中热的传递方式相同的是 ____。A.双手不停地快速对搓而感到热B.捧着热水杯,手变热了C.寒冷的冬天,空调工作一会儿,整个教室都温暖了90.探究水是怎样变热的。假设:我认为,锅底部的水受热后可能会 ,上部的冷水会 .实验方法:①将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在陶土网上。②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木屑,用酒精灯分别给烧杯底部的中间和边缘位置加热(如图)。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两个烧杯中的木屑随着水不停上下翻滚,但加热边缘的烧杯里位于烧杯边缘的木屑翻滚剧烈,另一个烧杯里中间部分的木屑翻滚剧烈。实验结论:根据现象可知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时,烧杯下部的水受热后会 上部比较冷的水会 ,通过热水和冷水的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91.星期日,伴着冬日的阳光,子谦穿着新买的黑色外套,背着背包和爸爸一起去公园游玩。公园门口有很多免费公共自行车,进入景区,他们不仅欣赏了美景区,还增长了不少知识呢!(1)爸爸告诉子谦:应尽量少开车,使用免费的公共自行车,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两得呢!子谦发现,当自行车轮胎在工作时,它的运动方式是( )。A.滑动 B.移动 C.滚动(2)在游玩过程中,子谦发现他和爸爸的影子越来越短,他们游玩的时间最可能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3)子谦穿着新买的黑色外套,在阳光下玩了一会就觉得很热,这和( )有关。A.衣服质量好B.衣服是新的C.衣服是黑色的,吸热能力特别强(4)子谦背着背包,感觉背包对肩膀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是由于( )产生的。A.子谦的错觉 B.背包的浮力 C.背包的重力(5)来到景区,子谦看到一个很大的荷花池,里面有鲤鱼、小鱼、小虾,还有很多水草。请你写出荷花池里的一条食物链: (6)子谦和爸爸在公园深处发现了一条小溪,小溪的水在慢慢地流着,当子谦摸到小溪两边的石头时,发现石头很光滑,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给子谦解释一下吧!92.*附加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如图所示为一无刻度的弹簧,最大可以挂10N的重物,小明想用该弹簧测一个物体的重量,他先把弹簧上端固定,静止时指针P指A点,在弹簧下端挂上重5N的物体,静止时指针指在B点。(1)我发现这个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相似,都利用了弹簧 的原理。(2)如果要在这个装置边上标一个“0”刻度,应该标在 点合适。(3)用这个装置测量不同重量的物体时,还需要考虑它的 。(4)在这个装置上挂上待测物体,静止时指针指在C点,测得AB长10厘米,AC长6厘米,则待测物体重 N。(5)如果我在这个装置挂上一个重500克力的物体,指针将会指向( )。A.B点位置 B.B点略偏上位置 C.B点略偏下位置93.地壳是由一层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的压力是很大的,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乐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将泡沫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上一层塑料薄膜。②将土和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③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④观察发生的现象。(1)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时,会看到 ,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时,会看到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2)以上实验属于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3)下列地形地貌中,不是因为岩层受挤压或拉伸而形成的是( )。A.海沟 B.河流 C.裂谷 D.山脉94.经中国地震台网统计,近十年内我国地震多分布于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地区。其中6级以上地震也多发生在上述地区,特别是台湾地区的地震尤为活跃。为了解地震为什么总是发生在这些地方,小明对地震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研究。(1)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发现地震时岩层会出现弯曲或断裂等现象,于是猜测地震可能与地壳运动有关。因此他利用塑料盒和泥土等材料做了如下实验。请在图2和图3中画出,拉开和挤压后会看到的现象。(2)结合实验现象与地震时的真实场景,我们可以推测地震的形成与( )的运动有关。A.地壳 B.地幔 C.地核(3)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地区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附近,这些地区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95.科学课上,我们做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把土豆泥放在铁盒中,堆成一个小山堆,然后在土豆泥中间挖了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中。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将洞口密封,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盒底部并观察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右上图,实验中用番茄酱模拟 ,用土豆泥模拟 ,酒精灯加热模拟 。(2)下列观察到的火山喷发实验现象,先后顺序是 。①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出现裂缝 ②土豆泥纹丝不动 ③番茄酱在洞口处冒出泡泡 ④土豆泥冒热气 ⑤番茄酱溢了出来(3)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填“地壳”、“地核”或“地幔”)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与火山喷发有关的是( )A.唐家山堰塞湖 B.长白山天池 C.浙西大峡谷96.2024年6月15日,央视新闻报道,印尼伊布火山连续喷发。火山灰拄最高达2000米。小安对印尼依布火山喷发的成因充满好奇和探究欲。(1)结合对于地球内部的了解,他猜测火山的喷发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得出结论(2)于是,他找来了一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如图所示。土豆泥小山模拟印尼依布火山;土豆泥堆顶部小坑是模拟( )。A.岩浆 B.火山口 C.溶洞(3) 酒精灯加热模拟( )。A.岩浆B.板块移动C.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4) 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 )。A.岩浆 B.岩层 C.山体(5)点燃酒精灯后,用酒精灯加热土豆泥小山的底部,一段时间后,番茄酱会从土豆泥小山的部位 (填“薄弱”或“坚硬”) 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6)小安观察到,番茄酱从上豆泥小山涌出后,会沿着山体流向山脚下。结合实际,你觉得印尼伊布火山喷发会对印尼人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 97.学习了水的作用会对地球表面地形产生影响之后。为了探究雨水对土地带来的变化,科学组做了如下实验,步骤如下:①在长方形塑料盒子里面铺上泥土、细沙,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②在小山丘顶上撒上一些有颜色的沙子。(如图1)③将矿泉水瓶盖打几个小孔,当作喷壶。④用喷壶将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如图2)⑤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喷水模拟的是 。(2)在土壤表面撒上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 。(3)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4)这个实验说明了 。(5)经过科学组讨论发现 (植被、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98.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节能装置。老师要求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制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如图),请解释设计原理。(1)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涂成深颜色的目的是 。(2)太阳能热水器摆放时要与_________。A.地面水平 B.地面垂直 C.太阳光垂直(3)我们在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时,会采取很多升温和保温措施,请各写出两条。升温措施: ; 。保温措施: , 。99.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材料: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养土和蛭石等实验步骤:(1) 水循环模型。(2)在“小池”内 四周种上 (3)盖好 ,放上 。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4)实验说明:注水是为了形成;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 ,形成 (5)实验结论: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 ,水蒸气飘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块 成小水滴。小水滴 ,变成雨水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的水又蒸发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水循环。100.探究物体的传热方式和本领,回答下面问题。①给下面的金属棒和金属圆盘加热,用“→”在金属棒和金属圆盘上画出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②给水加热(右图)。在液体中,热传递的方式是什么?③右图,在烧杯上用“↓↑”画出加热过程中冷水、热水流动情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烧杯底部的水受热后可能会上升,上部的冷水会下降;烧杯中的木屑随着水不停上下翻滚,但加热边缘的烧杯里位于边缘的木屑翻滚剧烈,另一个烧杯里中间部分的木屑翻滚剧烈;烧杯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2.【答案】①地幔②地核3.【答案】(1)C(2)地壳(3)B(4)D(5)A4.【答案】(1)B(2)B(3)图略,在地壳运动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浆从地壳薄弱地带喷涌而出,形成火山。5.【答案】A;红苹果不是光源,红苹果需要反射其他物体的光才能被我们看到6.【答案】(1)A(2)C(3)C(4)B(5)B(6)A(7)凹凸不平7.【答案】(1)从光的速度太快;计时工具不够精确、距离太近等角度分析,言之合理即可(2)90度(3)是(4)37.58.【答案】(1)正确画出潜望镜位置和角度;正确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2)原理:光的反射原理,光线经过平面镜的2次反射进入眼睛。(3)A(4)A9.【答案】(1)光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光颜色(2)控制变量法;纸片大小、照射距离(3)反射光与物体颜色相同(4)此时灯光是蓝色的10.【答案】(1)略(2)D(3)B(4)镜子、汽车后视镜、自行车尾灯等11.【答案】(1)能;不能(2)图1中光沿直线传播,从空管左端直射到右端卡纸上(画图:一条水平直线从空管左端指向右端卡纸);图2中光在弯曲处无法继续沿直线传播,不能到达右端卡纸(画图:在弯曲处画直线中断)(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2.【答案】光的反射;两次13.【答案】(1)直线(2)反射(3)折射(4)14.【答案】(1)入射光;反射光(2)会(3)40°;40°(4)等于(5)不可靠;需多做几组消除误差15.【答案】(1)直线传播;影子(2)A(3)B(4)等于(5)16.【答案】(1)EBDAC或EDBAC(2)光的传播路线如图所示。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17.【答案】(1)A(2)A(3)C(4)B(5)C(6)18.【答案】(1)B(2)(3)不可见光;电子信号19.【答案】(1)左(2)放上刻度尺(3)B20.【答案】(1)侧面;斜上方;背面;正上方(2)不会;不会;会(3)C21.【答案】(1)C;温度(2)B22.【答案】(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雨(2)制造水蒸气(3)C(4)小水滴;雨(5)①水蒸气②大水珠③雨;B23.【答案】(1)水源(2)小水滴;降雨(3)C(4)植被;海洋(5)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回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有的下渗变成地下水,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流回“小池”,形成水循环。(6)C(7)凝结;降水24.【答案】(1)组装好(2)注入水;小草(3)罩子;冰块(4)水蒸气;小水滴;降雨(5)水蒸气;凝结;聚集;水蒸气25.【答案】(1)水珠;B;结冰现象;A(2)露;霜;0摄氏度;霜26.【答案】(1)冰(袋);热;固体颗粒(2)小水滴;C;空气湿度(3)27.【答案】(1)C;A;D;B(2)B28.【答案】(1)热;水蒸气;冷;小冰晶(2)霜;露;小水滴;露;小冰晶;霜(3)小水滴;遇冷;衬托不住;雨(4)固态;液态;气态29.【答案】(1)蒸发;降水;地表径流(2)海上内;海陆间(3)①(4)B30.【答案】(1)B(2)A(3)量筒内成为一个低温环境(4)没有产生水雾,因为冷水的蒸发量不够,没有足够的水蒸气,所以没有产生水雾。31.【答案】(1)制造低温;石棉网(2)√(3)√(4)阳光照射;小水滴;云;雨;风;雨;地下河;海陆32.【答案】水蒸气;冰袋;小水滴;小冰晶;水滴33.【答案】(1)划掉: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良导体(2)刷漆(或镀金);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涂油(3)头部(4)传导;辐射;对流34.【答案】(1)A;B;C;D(2)低;热传导35.【答案】(1)1;3(2)热传导36.【答案】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另一端;中间;金属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热量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C;A;B37.【答案】(1)C(2)A(3)热对流38.【答案】(1)金属;不同(2)C;B;A;高;低;热传导(3)金属棒(4)良导体39.【答案】火柴;灯帽;吹;不动;向上翻动;向下翻动;向上流动;上升;相对;热对流40.【答案】(1)重力;施加力(2)上;下(3)地壳;地幔;地核(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41.【答案】(1)垫圈受到重力,小车受到垫圈的拉力(牵引力)(2)向下(3)有关。在小车上拴绳的位置会影响小车行进的方向。只有拴在车头的正中,拉力的方向才会与车轮滚动前进的方向一致,否则小车会跑偏。(4)拉小车的细绳的长度不能是随意的,应该约等于桌子的高度,这样,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就不会超过桌子的高度。(5)A;B;C42.【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2)地壳;地核(3)②①④③(4)B(5)A(6)C43.【答案】(1)岩浆(2)地壳(3)火山喷发(4)高;大(5)地幔;地壳44.【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A(2)模拟;地壳;岩浆;番茄酱流出来;高温高压;地壳(3)B(4)c(5)B(6)A(7)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保护植被,不踏草坪,不摘花,保护花草树木45.【答案】(1)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和断裂,从而引发地震.(2)当地震发生时,应该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或者躲在墙角,用坐垫、枕头等保护头部。避免在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不要乱跑,不要靠近窗户或阳台。如果在室外,应该远离建筑物、大树、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前往空旷的地方。(3)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当酒精灯加热锥形瓶时,番茄酱受热会产生气泡,并且番茄酱会从玻璃管中喷出,就像火山喷发时岩浆从火山口喷出一样。同时,超轻黏土和陶泥会模拟火山的形状和结构。46.【答案】(1)B(2)A;B;C;D(3)C(4)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要走楼梯,不可以乘坐电梯;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迅速就近躲到室内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户外空旷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47.【答案】(1)√;×(2)A(3)C(4)C48.【答案】(1)合理营养(2)锻炼身体;(3)充足睡眠。49.【答案】(1)C(2)A(3)A(4)C50.【答案】(1)B(2)高原 盆地(3)A(4)C(5)C(6)B(7)C;AB 坡度大, C地势广阔, 边上有河流51.【答案】(1)搬运;戈壁滩;沉积;沙漠(2)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3)(4)B52.【答案】侵蚀53.【答案】(1)外焰(2)甲;丙(3)热传导(4)高;低(5)铁丝;铝丝54.【答案】(1)1;2;3(2)金属杯(3)155.【答案】(1)A(2)B(3)不良;强;弱(4)不能(5)B(6)能活;不能活;向下56.【答案】(1)B(2)A(3)B(4)A(5)人们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获得热水、利用光伏发电板发电、利用太阳灶做饭等等。57.【答案】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最强。;对比实验法;(1)往水槽里倒入一定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小铁垫圈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依次添加,看最多能承载多少小铁垫圈而不沉,并记录承载小铁垫圈的个数。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测试泡沫板和塑料板的漂浮能力 (3)比较三种材料上小铁垫圈的个数;(相同大小和形状的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最强;下沉;上浮;往瓶子里加满水;将橡皮泥捏成船形/碗形/空盒子形/空心海星形。58.【答案】(1)玻璃是透明的,纸是半透明的,书是不透明的。(2)能看到;玻璃是透明的(3)只能看到一部分;纸是半透明的(4)完全看不到的;书是不透明的59.【答案】A;A;B60.【答案】(1)2;0.2;不同;铜;铝;钢(2)铜棒、钢棒、铝棒;塑料棒、木棒61.【答案】(1)金属;不同(2)C;B;A;高;低;热传导(3)金属棒(4)良导体62.【答案】(1)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