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合集(共9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合集(共9份打包)

资源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综合探究作为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前瞻性。它立足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回溯 “走过的路”,从历史纵深剖析中国社会形态变迁、革命与建设探索;放眼世界,“比较别人的路”,审视不同国家发展模式优劣;进而登高 “远眺前行的路”,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实践与未来走向提供宏观视野。通过这一探究,串联起教材知识脉络,将理论学习与现实洞察、历史反思紧密融合,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明晰中国发展定位与方向,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前期章节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初步认知,但多为碎片化、阶段性了解。面对复杂历史脉络、多元国际样本,学生缺乏系统整合、深度比较与长远展望能力。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但辩证思维尚不成熟,易受片面观点干扰,在探究宏大主题时,难以精准把握历史逻辑、理论精髓与现实关联。教师需以问题链、案例群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搭建探究阶梯,助力学生穿越迷雾,洞察中国与世界发展真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系统梳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历程,精准阐述关键节点、重大事件影响,夯实历史基础。
(2)深度剖析英、美、法、德、日等国发展道路特点,包括政治制度构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政策演进,明晰不同资本主义模式差异。
(3)对比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兴衰,总结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多样性与适应性。
(4)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工具,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逻辑,阐释中国发展战略内涵,能结合时政热点剖析政策根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经典文献、历史档案、学术论著,如《论十大关系》《大国崛起》纪录片文字资料,提升史料甄别、信息整合与理论提炼能力,还原历史现场,洞察发展规律。
(2)组织小组研讨、课堂辩论,围绕 “中国能否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社会主义失败” 等论题,激发批判性思维,在观点碰撞中深化认知,培养逻辑论证与团队协作能力。
(3)绘制思维导图、时间轴、对比图表,可视化呈现中国与他国发展轨迹,梳理知识框架,强化时空观念与比较分析技巧,精准把握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先辈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不懈奋斗艰辛,体悟中国道路探索不易,激发爱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2)在比较鉴别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中国方案对世界发展的独特价值,矢志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脉络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关键决策复盘,凸显历史必然性。
(2)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解析,从政体架构、经济调控、社会福利维度拆解,把握资本主义多样性。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回顾,剖析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利弊,汲取苏联解体教训,为中国提供镜鉴。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阐释,从理论渊源、实践创新、未来展望深度解读,明晰中国前行方向。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穿透历史表象,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不同道路背后深层原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如何塑造发展路径,而非简单记忆史实。
(2)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辩证看待中国与他国互动、借鉴与超越,精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与自主性,回应时代挑战,答疑解惑,坚定学生信念。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商贸繁华图、近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场景、新中国开国大典画面,提问:同学们,从历史长河俯瞰,中国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迁?从辉煌到屈辱再到崛起,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开启历史回溯,激发探究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纪录片,涵盖西方列强崛起、苏联兴衰、新兴经济体追赶,抛出悬念:全球诸国发展路径各异,中国该如何在世界坐标中找准方向、行稳致远?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二)回看走过的路:中国近现代发展轨迹复盘(15 分钟)
近代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
(1)结合时间轴与地图,详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步步紧逼,《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主权沦丧、经济凋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如近代海关被列强操控,民族工业夹缝求生,展现民族危机之深重。
(2)引导学生思考:列强侵略如何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以沿海通商口岸兴起、传统手工业衰败为例,探究社会变迁根源,理解近代起点困境。
救亡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抗争
(1)回顾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剖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理想与局限;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试图君主立宪救国;聚焦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却未改社会性质,从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群众动员剖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根源,如辛亥革命对列强幻想、未深入发动农民,凸显转型必然性。
曙光初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阐述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独特道路,如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三大战役,展现党依靠人民夺取政权,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新中国基石。
(2)组织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关键因素有哪些?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探究,深化对历史转折认知。
建国奋进:社会主义建设征程
(1)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回顾 “一五” 计划奠定工业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折,文革十年动荡,反思探索曲折;聚焦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社会巨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如深圳崛起为创新之都,剖析发展逻辑。
(三)比较别人的路:世界各国发展模式扫描(15 分钟)
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剖析
(1)英国:讲解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确立,渐进式政治变革保障社会稳定;工业革命开启机器大生产,自由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后凯恩斯主义介入政府调控,如 2008 年金融危机英国政府救市举措,呈现其政治经济协同演进。
(2)美国:详述独立战争后联邦共和制构建,三权分立制衡权力;西进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当代新自由主义下金融创新与产业空心化隐忧,以华尔街金融风暴为案例,解析其模式特点与挑战。
(3)法国:讲述法国大革命后政体多次更迭,终至半总统半议会制稳定,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互补,文化产业繁荣彰显软实力,从卢浮宫全球影响力、空客公司产业竞争力探究,把握其多元融合路径。
(4)德国:介绍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推动福利制度奠基,社会市场经济兼顾效率与公平,制造业精益求精,以 “德国制造” 汽车、机械闻名,剖析其稳健发展策略。
(5)日本:回顾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二战后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起飞,政府主导产业规划,外向型经济依赖国际市场,如半导体、汽车产业崛起,分析其后发赶超模式与瓶颈。
组织学生对比: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维度列表对比西方五国模式,探讨共性与个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发展多元性,理解模式受历史、文化、地缘影响。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兴衰探究(15 分钟)
建国奠基:讲述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对内忧外患,集中全国力量保障胜利,如粮食征集制确保红军供应。
建设探索:新经济政策引入市场因素,恢复经济活力;斯大林时期推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如五年计划打造钢铁巨擘,却也埋下农业、轻工业失衡隐患。
模式僵化:战后苏联体制延续,官僚主义滋生,经济缺乏创新动力,民生改善滞后,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触及根本为例,剖析体制积弊。
解体反思: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政治动荡、经济崩溃,最终苏联解体,组织学生讨论:苏联解体根源有哪些?从经济体制、政治民主、民族政策反思,汲取教训,为中国提供警示。
(五)远眺前行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望(15 分钟)
理论溯源: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马克思主义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际经验,如实事求是理念与传统文化务实精神呼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市场活力与制度优势。
实践成就:从经济高速增长、脱贫攻坚胜利、科技创新突破、国际影响力提升,如 5G 引领、“一带一路” 拓展朋友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磅礴伟力。
未来挑战:剖析国际逆全球化、科技瓶颈、社会结构变迁挑战,探讨应对策略,如以科技创新破局、国内国际双循环应对贸易摩擦,展望中国持续奋进前景。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政府腐败无能
B. 列强侵略
C. 封建制度腐朽
D. 经济落后
答案:C
解析:封建制度自身的腐朽,使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无力抵御列强,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内因。A 选项,清政府腐败是封建制度腐朽的表现;B 选项,列强侵略是外部因素;D 选项,经济落后根源也在于封建制度束缚生产发展,所以选 C。
例题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B.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D. 外国列强的武装干涉
答案:D
解析:外国列强武装干涉是外部困难,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主要源于自身问题高中思想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核心位置,承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前置内容,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凝聚数代中国人心血的宏伟梦想。它深度剖析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历史渊源与时代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逐梦圆梦的战略路径、实践举措,贯通近现代中国发展脉络,揭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圆梦必由之路,为学生构建完整民族复兴知识体系、厚植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提供关键指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处追求中国梦时代浪潮,对国家发展成就、民族奋进氛围有直观感受,心怀憧憬与向往,但对于中国梦深层理论架构、圆梦艰辛历程及个体担当精准定位缺乏深度认知。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激情,但抽象逻辑与辩证分析复杂社会议题能力仍在成长,面对宏大历史跨度、多元现实挑战交织的中国梦主题,易陷入片面、浅表理解。教师需立足学生兴趣点与认知基础,巧用鲜活案例、详实史料,搭建探究阶梯,助力学生深刻领悟中国梦真谛,明晰奋进方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中国梦提出背景,从近代屈辱史追溯、当代发展新局剖析,精准解读历史与现实交织催生梦想之力,明确中国梦承载民族期望分量。
(2)阐明中国梦内涵与本质,深度阐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辩证统一,理解中国梦 “梦归何处”,如剖析高铁飞驰彰显国家实力、非遗传承助力民族文化复兴、脱贫攻坚托举人民幸福实例。
(3)牢记实现中国梦战略安排,即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分阶段拆解,洞察各阶段关键任务、攻坚重点,明晰圆梦路线图,如详解 “十四五” 规划对 2035 远景目标阶段性支撑。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析圆梦路径选择,对比不同发展模式,能结合实例阐释党领导核心、五位一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等实践伟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近现代史资料、国情研究报告等多元素材,提升信息甄别、整合提炼能力,挖掘文献背后梦想力量,还原逐梦历史现场。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 “科技创新如何为中国梦赋能”“青年担当在乡村振兴圆梦战场作为” 等议题深度研讨,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在思维碰撞中升华理论认知。
(3)绘制中国梦实现思维导图,以时间为轴、领域为脉,串联重大事件、政策突破、成果斐然,可视化梳理圆梦征程,锻炼时空架构与叙事连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先辈为中国梦奠基付出牺牲,体悟当代奋斗者砥砺奋进豪情,激发爱党爱国、矢志追梦热情,将个人梦融入民族复兴洪流。
(2)洞察中国梦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磅礴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实干笃定前行,为圆梦添砖加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梦内涵本质精细剖析,从多维视角、古今对照揭示其丰富意蕴,为理解后续战略奠基,让学生明晰梦想核心要义。
(2)“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精准解读,阶段性衔接、任务拆解呈现,凸显党规划引领智慧,使学生把握圆梦步骤节奏。
(3)圆梦路径核心要素阐释,党领导、“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协同发力机制探究,展现中国逐梦稳健推进保障,激发学生奋进动力。
(3)新时代青年圆梦担当聚焦,从学业精进、职业选择、社会责任践行,明晰个体融入民族复兴切入点,赋能学生成长。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穿透历史表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洞察中国梦演进逻辑,理解民族复兴是历史必然、时代大势,而非静态记忆知识。
(2)剖析圆梦征程复杂矛盾应对,如国际竞争博弈、国内发展失衡挑战,以及党如何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在曲折中锚定航向,助力学生领悟发展韧性与智慧统一。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圆明园残垣断壁诉说近代屈辱、“天问一号” 开启火星探测彰显大国科技实力、云南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迈向幸福新生活,提问:同学们,从往昔苦难到今朝辉煌,大家思索一下中华民族一直怀揣怎样的憧憬?历经沧桑为何能不断奋起?引导学生代入历史情境,共情民族奋进心路,激发探究梦想驱动力量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的庄严时刻,以及各界对中国梦热烈反响,抛出悬念:中国梦究竟是什么样的梦?中国怎样一步步迈向圆梦彼岸?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中国梦的提出背景(12 分钟)
近代屈辱史溯源
(1)结合历史年表,详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沦丧、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如《南京条约》割地赔款、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仁人志士救亡图存虽屡挫屡战,但民族复兴梦碎,以谭嗣同为变法献身、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为例,展现近代苦难催生民族复兴渴望。
(2)引导学生思考:近代诸多努力失败根源对当代追梦启示?从领导力量、道路选择、群众基础反思,明白唯有科学理论指引、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广泛参与方可圆梦。
当代发展新局剖析
(1)讲述新中国成立开启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筑牢根基,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国际地位攀升,如 GDP 持续高速增长、5G 技术领先全球、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梦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同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升级,如民众对优质教育医疗需求迫切,成为追梦新动力,展现时代发展孕育梦想现实土壤。
(三)中国梦的内涵与本质(12 分钟)
内涵解读
(1)阐释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从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防现代化建设,如航母入列、大飞机首飞,展现国家硬实力进阶;是民族振兴梦,文化传承创新、民族精神弘扬,如故宫文创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中医抗疫彰显民族智慧;是人民幸福梦,脱贫攻坚胜利、社会保障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以实例剖析三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
(2)组织学生讨论:身边哪些现象折射中国梦内涵?从家乡变化、校园生活、家庭变迁分享感悟,深化内涵认知。
本质揭示
(1)明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创造者、享有者,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奠基,民族振兴为人民荣耀赋能,如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受益者;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个人情怀统一,小家与大家梦想交融,以戍边战士守护国土、科研人员为国奉献、教师育人筑梦为例,彰显情怀汇聚力量。
(四)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12 分钟)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总览
(1)详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升,如 2020 年贫困县全部摘帽;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优美,如畅想 2100 年智能科技全方位服务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远景蓝图。
(2)引导学生思考:“两个一百年” 衔接逻辑是什么?从发展阶段递进、任务传承拓展探究,明白前期为后期奠基、持续接力奋进。
阶段性任务拆解
(1)讲解当前 “十四五” 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为 2035 年远景目标夯基,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强国梦冲刺,以实例细化阶段步骤,明晰逐梦节奏。
(五)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12 分钟)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讲述党自成立就领航民族复兴,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制定战略、凝聚力量,如抗疫期间党中央统一指挥、党员冲锋在前,脱贫攻坚精准施策、五级书记抓扶贫,确保追梦不偏航。
(2)引导学生思考:党如何在复杂局势下精准决策?从信息收集、专家智囊、群众反馈探究决策科学性,体悟党核心引领智慧。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同
(1)阐述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稳增长,如科创板助力科创企业腾飞;政治建设保障民主法治,制度完善、权力监督,如民法典颁布护航美好生活;文化建设滋养精神家园,价值观培育、文化产业繁荣,如 “唐宫夜宴” 火爆出圈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建设聚焦民生福祉,就业保障、养老医疗完善,如社区养老服务贴心暖心;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如长江禁渔恢复水生生态,各领域协同发力为圆梦蓄能。
(2)组织学生讨论:“五位一体” 如何互动互促?以生态旅游融合经济文化、科技创新赋能社会治理探究协同机制,理解整体推进智慧。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联动
(1)讲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如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活力;全面依法治国夯实法治根基,司法公正、执法严格,如扫黑除恶净化社会环境;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反腐肃贪、作风建设,如巡视利剑高悬确保党风清正,“四个全面” 相辅相成、联动推进圆梦征程。
(六)新时代青年的圆梦担当(12 分钟)
时代使命认知
(1)讲述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时代青年处于圆梦关键期,肩负传承接力、开拓创新重任,如北斗卫星团队年轻成员挑大梁、“00 后” 戍边战士保家卫国,以榜样力量激发使命担当。
()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面临哪些独特机遇与挑战?从科技变革风口、国际交流舞台、社会转型矛盾探究,明白时代赋予重任与考验。
行动路径规划
(1)鼓励学生从学业精进,钻研前沿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如报考人工智能专业投身科技浪潮;职业选择契合国家需求,到基层、中西部、艰苦行业发光发热,如投身乡村教育助力教育公平;社会责任践行,参与志愿服务、环保行动、文化传承,如加入非遗传承保护队伍,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添彩。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中国梦提出的主要历史背景不包括( )
A.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D.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答案:C
解析:中国梦提出源于近代屈辱催生复兴渴望,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筑牢根基,新时代发展新局与矛盾转化激发动力。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非长期停滞不前,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2
中国梦的内涵不包括( )
A. 国家富强
B. 民族振兴
C. 个人暴富
D. 人民幸福
答案:C
解析: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机统一,国家富强是根基,民族振兴是灵魂,人民幸福是归宿,个人暴富违背中国梦共享、奋斗本质,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3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是( )
A. 基本实现现代化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B
解析:“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明确,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B 选项正确。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阶段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远景目标,A、C、D 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选 B。
例题 4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不包括( )
A. 坚持党的领导
B. 实施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C. 依靠国际援助
D. 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答案:C
解析:实现中国梦靠中国共产党领航,“五位一体” 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四个全面” 联动保障发展,国际援助只是外部助力,非核心路径,中国主要靠自身努力,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5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 )
A. 国家的梦
B. 民族的梦
C. 人民的梦
D. 世界的梦
答案:C
解析:中国梦本质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创造主体、享有主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服务,C 选项正确,A、B 选项片面,D 选项不准确,所以选 C。
例题 6
在实现中国梦的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 )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发展文化产业
C.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文化建设既要培育核心价值观铸魂,发展文化产业强基,又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惠民,多管齐下繁荣文化,D 选项正确,A、B、C 选项各侧重一方面,所以选 D。
例题 7
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国梦的行动路径不包括( )
A. 学业精进
B. 个人享乐
C. 职业选择契合国家需求
D. 社会责任践行
答案:B
解析:新时代青年应通过学业精进提升能力,职业选择服务国家,践行社会责任为中国梦助力,个人享乐背离时代担当,B 选项错误,A、C、D 选项正确,所以选 B。
例题 8
实现中国梦的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 )
A.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B.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 推进依法治国
D. 从严治党
答案:A
解析:全面深化改革旨在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动力,与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协同推进,A 选项正确,B、C、D 选项各有侧重,所以选 A。
例题 9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是( )
A. 相互对立
B. 相互包容
C. 个人梦包含中国梦
D. 中国梦包含个人梦
答案:B
解析:中国梦与个人梦相互包容,中国梦为个人梦提供广阔舞台,个人梦为中国梦汇聚力量,二者有机统一,B 选项正确,A、C、D 选项错误,所以选 B。
例题 10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包括( )
A. 推动产业升级
B. 提高国际竞争力
C. 增加社会矛盾
D. 助力社会治理
答案:C
解析:科技创新能推动产业升级,如 5G 赋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科技赛场占优;助力社会治理,如大数据防控疫情,不会增加社会矛盾,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11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的发展理念不包括( )
A. 创新
B. 协调
C. 封闭
D. 绿色
答案:C
解析:实现中国梦靠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封闭与开放相悖,不利于发展,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12
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不包括( )
A.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
C. 挑起贸易争端
D. 开展国际抗疫合作
答案:C
解析:中国在国际舞台积极参与维和展现和平担当,推动 “一带一路” 促进共同发展,国际抗疫合作贡献力量,挑起贸易争端违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13
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表现不包括( )
A. 投身乡村教育
B. 推广农业新技术
C. 破坏乡村生态环境
D.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答案:C
解析: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应投身教育补短板、推广新技术促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富乡村,破坏生态违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宗旨,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高中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位于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是承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历程,聚焦当下中国所处历史方位与时代特征的关键节点。它深度剖析新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呈现的新面貌、新挑战,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为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发展战略、明晰民族复兴路径筑牢理论根基,在贯通中国近现代发展脉络、强化学生政治认同与时代使命感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处新时代,对社会科技进步、生活便捷多元有切身体验,但对于新时代深层次内涵、历史转折意义及肩负责任缺乏系统认知。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信息吸纳快,但抽象概括与辩证分析复杂社会现象能力尚待提升,面对新时代宏大叙事,易停留于表面现象,难以洞悉背后发展逻辑、矛盾转化及战略布局深意。教师需立足学生生活感知,引入详实数据、典型案例,搭建探究平台,助力学生精准把握新时代脉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从经济总量跨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国际地位提升等多维度精准解读,明确新时代历史方位坐标。
(2)阐明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包括时代主题、发展目标、战略布局等层面革新,理解新时代 “新” 在何处,如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主题之变。
(3)牢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解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步骤,如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阶段性任务,洞察党引领时代前进方向核心作用。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原理,解析新时代面临机遇与挑战,对比国内外发展态势,能结合实例阐释应对策略成效。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家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提升信息筛选、整合归纳能力,挖掘数据背后时代变迁,还原新时代开启决策背景。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产业升级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代国际合作中战略价值” 等议题深度研讨,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在观点碰撞中升华理论认知。
(3)绘制新时代发展思维导图,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为分支,串联关键政策、重大项目、突破性成果,可视化梳理发展脉络,锻炼时空架构与逻辑连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新时代伟大成就凝聚党和人民心血,体悟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矢志不渝奋斗精神,激发爱党爱国、担当作为热情。
(2)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历史新起点、奋斗新征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拼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新时代判断依据深度剖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逻辑阐释,让学生明晰中国发展阶段性跃升根源,为理解后续政策调整奠基。
(2)新时代内涵多维解读,发展理念、战略布局等关键要素呈现,展现中国发展全方位革新蓝图,凸显时代进步特质。
(3)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细化,“两个一百年” 规划路径解析,彰显党领航民族复兴核心力量,激发学生奋进动力。
(4)新时代发展机遇洞察,如科技革命风口、全球治理角色转变,与挑战应对策略,如贸易摩擦化解、生态瓶颈突破,展现中国砥砺前行姿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深度理解新时代开启必然性,领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驱动发展模式变革内在机理,而非机械记忆结论。
(2)剖析新时代复杂国际国内矛盾交织,如逆全球化思潮冲击、国内阶层利益调适,以及党如何精准施策,在动态平衡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助力学生把握发展复杂性与韧性统一。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性成就画面,如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繁华景象、高铁网络四通八达;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场景,如家长为孩子争抢优质教育资源、老人关注康养设施建设;国际舞台中国担当瞬间,如中国维和部队海外行动、全球抗疫物资援助,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震撼画面,大家思考一下当下中国与过去相比发生哪些巨变?这些变化背后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代入现实情境,感受时代奋进力量,激发探究所处历史方位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党的十九大召开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时刻,以及各界对新时代内涵热议,抛出悬念:中国为何在此时宣告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究竟 “新” 在哪里?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12 分钟)
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1)结合统计图表,详述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攀升,稳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如高新技术产业占 GDP 比重逐年上升,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以深圳 5G 产业集群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制造升级为例,展现经济实力跃升奠定新时代物质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背后驱动力是什么?从科技创新投入、市场需求升级、国际竞争倒逼探究转型根源,明白经济发展阶段更替催生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1)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民众对优质教育、医疗、生态环境诉求强烈,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存,如中西部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为例,阐释矛盾转化现实依据,凸显发展新任务。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社会各领域有哪些连锁反应?从产业布局、政策导向、资源分配探究调整方向,理解主要矛盾牵引发展航向。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1)讲述中国在国际舞台日益活跃,参与联合国维和、全球气候治理、国际抗疫合作等诸多事务,话语权增强;对外贸易、投资规模庞大,“一带一路” 倡议拓展国际影响力,如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促进贸易畅通,展现大国担当与国际地位跃升标识新时代来临。
(2)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地位提升如何反哺国内发展?从国际合作机遇、技术引进、人才交流探究内外联动,明白中国与世界相互成就。
(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12 分钟)
时代主题新:高质量发展领航
(1)阐释新时代摒弃单纯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为指引,如雄安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贯彻绿色创新理念,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区域、城乡、产业发展,摒弃高污染高能耗,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共进,开启全新发展篇章。
(2)引导学生思考:新发展理念如何贯穿各行业实践?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协调城乡、生态旅游绿色融合、沿海开放高地开放引领、脱贫攻坚共享成果为例,探究理念落地路径。
发展目标新:“两个一百年” 壮志
(1)详细解读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 2020 年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阶段、有步骤推进民族复兴,如 “十四五” 规划布局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为远景目标奠基,展现党高瞻远瞩战略规划。
(2)组织学生讨论:个人成长如何与 “两个一百年” 目标契合?从学业选择、职业规划、社会担当探究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激发奋进动力。
战略布局新:“五位一体” 协同
(1)阐述新时代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经济建设强调高质量,政治建设推进民主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产业,社会建设聚焦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如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民法典颁布夯实法治根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素养,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
(2)引导学生思考:“五位一体” 布局各领域如何互动?以生态经济融合、文化赋能产业、政治保障民生探究协同发展,理解整体推进智慧。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2 分钟)
民族复兴担当
(1)讲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新时代距离目标更近但挑战更艰巨,需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应对科技封锁等,党通过制定战略、凝聚力量,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科技瓶颈,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攻克贫困堡垒,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2)引导学生思考:党在民族复兴关键节点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战略决策、组织动员、攻坚克难探究党核心力量展现,体悟初心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
(1)解析党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从解决温饱到满足多元需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持续发力,如 “双减” 政策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医保改革提升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惠及中低收入群体,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兑现为民承诺。
(2)组织学生讨论:身边哪些变化体现党为人民谋幸福努力?从社区改造、志愿服务、扶贫帮困分享身边温暖,深化为民情怀认知。
(五)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12 分钟)
发展机遇洞察
(1)从科技革命角度,详述 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蓬勃发展,中国 5G 基站全球领先、AI 应用广泛,为产业升级、社会治理赋能,抢占科技制高点;从国际合作看,“一带一路” 倡议深化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拓展市场、引进技术,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互利共赢,为中国发展注入外部动力。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从人才培养、政策扶持、企业创新探究机遇转化路径,激发创新意识。
面临挑战剖析
(1)分析逆全球化思潮下贸易摩擦频发,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冲击出口企业,中国需拓展内需、优化出口结构应对;生态环境瓶颈突出,雾霾、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需强化绿色发展、加大环保投入;国内阶层利益调适复杂,贫富差距、就业结构优化难题待解,需完善分配、加强职业培训,以实例展现挑战严峻性。
(2)组织学生讨论:面对挑战,个人能做些什么?从绿色生活践行、专业技能提升、社会公平维护探究个人担当,培养社会责任感。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
A. 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C. 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D. 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
答案:A
解析: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尚未跃居世界第一,A 选项错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国际地位提升、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B、C、D 选项正确,所以选 A。
例题 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随着中国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升级,聚焦教育、医疗、环境等品质需求,但发展存在区域、城乡、领域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选项正确。A 选项是改革开放前主要矛盾;B 选项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D 选项早已不是主要矛盾,所以选 C。
例题 3
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不包括( )
A. 创新
B. 协调
C. 高速
D. 绿色
答案:C
解析:新时代发展理念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摒弃单纯追求高速增长,强调高质量发展,高速不是发展理念,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4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的目标是( )
A. 基本实现现代化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B
解析:“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明确,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B 选项正确。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阶段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远景目标,A、C、D 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选 B。
例题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的重点是( )
A. 开发更多自然资源
B.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C. 放弃经济发展,专注生态
D. 以生态为名限制发展
答案:B
解析:新时代生态建设强调守护绿水青山,重点在于治理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非开发更多资源或放弃经济发展,A、C、D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所以选 B。
例题 6
中国在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担当表现不包括( )
A.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B. 主导全球经济治理
C. 开展国际抗疫合作
D. 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
答案:B
解析:中国在国际舞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展现和平担当,国际抗疫合作贡献力量,“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共同发展,但中国秉持多边主义,并非主导全球经济治理,而是倡导合作共赢,B 选项错误,A、C、D 选项正确,所以选 B。
例题 7
新时代面临的贸易摩擦挑战,中国的应对策略不包括( )
A. 拓展内需市场
B. 优化出口结构
C. 对美实施同等关税报复
D. 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答案:C
解析:面对贸易摩擦,中国采取拓展内需减少外需依赖、优化出口结构提升附加值、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等策略,而非简单实施同等关税报复,这易引发贸易战升级,不利于全球贸易稳定,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8
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 )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推动产业升级
B. 国际竞争核心是科技竞争
C.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科技赋能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当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国际赛场,科技主导话语权,且面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科技助力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破局,所以选 D。
例题 9
新时代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举措不包括( )
A. 实施 “双减” 政策
B. 推进医保改革
C. 扩大贫富差距
D. 建设保障性住房
答案:C
解析: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双减” 政策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医保改革提升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惠及中低收入群体,都是惠民举措,而扩大贫富差距违背为民宗旨,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10
在新时代 “一带一路” 倡议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成果不包括( )
A. 促进贸易畅通,如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
B. 推动技术交流,提升双方产业水平
C. 引发沿线国家债务危机
D. 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答案:C
解析:“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产能合作、技术交流,中欧班列保障贸易畅通,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发展,并未引发沿线国家债务危机,C 选项错误,A、B、D 选项正确,所以选 C。
例题 11
新时代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主要有( )
A. 雾霾污染
B. 水污染
C. 土壤污染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我国新时代生态环境面临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诸多挑战,大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水污染危害水资源安全,土壤污染威胁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所以选 D。
例题 12
新时代为应对阶层利益调适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
A.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B. 加强职业培训,优化就业结构
C.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为应对国内阶层利益调适,中国完善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推进社会保障兜底,全方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所以选 D。高中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作为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的关键构成,承接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篇,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构想逐步走向发展、完善的波澜壮阔历程。它涵盖理论萌发、实践探索、制度成型等多层面演进,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核心篇章,为学生剖析中国发展奇迹密码、坚定 “四个自信” 提供深度知识溯源,在贯通中国近现代发展脉络、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政治素养上起着中枢支柱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前期学习,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有直观感受,也初步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概念,但对于其系统创立背景、曲折发展脉络、各阶段精细完善举措缺乏深度洞察。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但体系性稍欠火候,面对宏大理论与复杂实践交织的主题,易陷入碎片化认知,难以精准把握不同阶段理论创新与国情适配、政策调整连贯性。教师需紧扣学生生活感知,巧用案例、史料拼图,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现场,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长轨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时代背景,剖析 “文化大革命” 后思想迷茫、发展困境,精准解读邓小平理论萌芽土壤,理解理论初创对破局关键意义。
(2)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续发展,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递进,明确各阶段党应对时代挑战理论升华。
(3)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实践探索,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基层民主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洞察实践与理论互动深化路径。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善逻辑,对比不同阶段制度创新优势,能结合实例阐释制度效能释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党的重要会议决议、领导人著作、改革发展白皮书等史料,提升信息挖掘、整合重构能力,还原理论创生、实践决策关键节点,如从十四大报告洞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诞生历程。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何是中国特色创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发展影响” 等议题深度研讨,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在思维碰撞中升华理论认知。
(3)绘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维导图,以理论、实践、制度为分支,串联关键事件、政策、成果,可视化呈现体系化成长,锻炼逻辑架构与叙事连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党和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毅奋进,体悟历代领导人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智慧,激发爱党爱国、担当时代使命热情。
(2)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浪潮,矢志为强国伟业添砖加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初期思想解放与理论奠基,邓小平理论如何冲破思想禁锢,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根本问题,为后续发展锚定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纵向演进,各阶段核心思想回应时代课题,如 “三个代表” 解决党建与时代接轨、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全局,凸显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特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键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传统束缚、对外开放持续升级、社会民生领域攻坚,展现实践创新活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成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兜底,彰显制度保障发展伟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穿透复杂历史进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深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根源,领悟理论、实践、制度螺旋式上升内在逻辑,而非机械记忆节点。
(2)剖析不同发展阶段矛盾交织,如改革攻坚期利益调整、国际竞争压力下发展路径抉择,以及党如何精准施策,在动态平衡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助力学生把握发展复杂性与韧性统一。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20 世纪 70 年代末城市待业青年聚集、农村生产积极性低落、工厂设备陈旧且管理混乱画面,提问:同学们,目睹这些场景,大家思考一下当时中国发展陷入怎样困境?思想层面又面临何种迷茫?引导学生代入历史情境,感受 “文化大革命” 后发展僵局,激发探究新路向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国内思想争鸣、经济发展瓶颈讨论,抛出悬念:在这般内忧外患下,中国如何孕育出独有的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12 分钟)
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后的困境
(1)详述 “文革”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政治上民主法制遭践踏,大批干部群众蒙冤;经济上濒临崩溃,工业生产停滞,农业歉收,以 1976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下滑、农村饥荒隐现为案例,展现发展绝境;思想上 “左” 倾错误禁锢,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知混乱,亟需拨乱反正。
(2)引导学生思考:“文革” 困境如何催生变革力量?从群众渴望生活改善、干部反思体制弊端、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切入,探究社会底层变革呼声积聚。
理论奠基:邓小平理论萌芽
(1)讲述邓小平复出后系列举措,如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破除 “两个凡是”,开启思想解放大门;提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等石破天惊论断,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受默许、深圳经济特区筹备探索,展现理论联系实践萌芽,回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时代追问。
(2)组织学生讨论:邓小平理论早期观点为何引发争议又极具生命力?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契合人民改善生活诉求剖析,理解理论初创艰辛与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2 分钟)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党建引领
(1)阐述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全球化加速、科技革命兴起、国内社会阶层分化,党面临执政新考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应运而生,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在互联网产业兴起时党引导扶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关注弱势群体脱贫,以实例展现党与时俱进巩固执政根基。
(2)引导学生思考:“三个代表” 对党的建设、国家发展有哪些关键影响?从党员先进性重塑、社会凝聚力增强、发展方向校准探究理论落地效能。
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的发展新篇
(1)分析新世纪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资源环境代价、区域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如长三角雾霾频发、中西部农村发展滞后;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生态保护举措、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中落地,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共进。
(2)组织学生讨论:科学发展观如何扭转发展偏颇?从指标考核体系调整、资源分配机制优化、民生项目优先排序剖析实践纠偏路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12 分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领航灯塔
(1)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发展质量待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民众对优质教育、医疗需求难满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在脱贫攻坚收官、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中彰显引领伟力。
(2)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思想如何指引解决当下突出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布局、全球治理中国担当探究破局之道。
制度体系全方位优化
(1)详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立法更贴近民生、监督更有力,如民法典编纂广纳民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司法公信力提升,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推进彰显法治权威;社会保障制度兜底功能强化,医保全覆盖、养老多元化,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方位展现制度适应时代完善轨迹。
(2)组织学生讨论:制度完善对中国持续发展有何基石意义?从社会稳定维护、发展活力激发、公平正义保障剖析制度赋能。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与展望(12 分钟)
伟大意义
(1)从民族复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扭转中国近代衰败颓势,经济腾飞、科技突破,重回世界舞台中央;从人民幸福论,脱贫攻坚让数亿人脱贫,教育医疗普及提升生活品质;从全球贡献讲,“一带一路” 为沿线国家带去发展机遇,中国方案助力世界难题破解,以实例全方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卓越成就。
(2)组织学生分享家族奋斗与国家发展关联故事,从微观视角感受宏观成就,深化意义认知,激发感恩奋进。
未来展望
(1)结合 “十四五” 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深化方向,如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转型、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全球抗疫合作担当,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投身新时代发展蓄能。
(2)鼓励学生思考个人在新时代征程角色,从学业精进、职业选择、社会参与规划,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培育时代新人。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直接原因是( )
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
B.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发展困境
C. 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加剧
D.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答案:B
解析:“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陷入绝境,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亟需一条全新出路,这直接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A、C、D 选项虽为外部环境因素,但非直接推动,所以选 B。
例题 2
邓小平理论首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
A.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D.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邓小平理论诞生于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迷茫期,核心就是要厘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以及中国该如何摆脱贫困、建设社会主义,A 选项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回答问题;C 选项对应科学发展观;D 选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题,所以选 B。
例题 3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味着( )
A. 党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党要推动一切生产力发展
C. 党要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D. 党要以工人阶级利益为唯一导向
答案:C
解析:在当代,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科技引领、产业高端化,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是要鼓励科技创新,扶持新兴产业,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如互联网、新能源产业兴起时政策倾斜,A 选项片面强调重工业;B 选项 “一切” 过于绝对;D 选项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非仅工人阶级,所以选 C。
例题 4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
A. 经济高速增长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B. 区域城乡差距拉大
C.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成熟
答案:D
解析: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新世纪初中国经济粗放增长、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提出,国际金融危机也促使反思发展模式,而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完善,远未完全成熟,所以选 D。
例题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A. 人民当家作主
B. 共同富裕
C. 中国共产党领导
D. 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贯穿国家发展全程,党统筹规划、领航掌舵,保障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A 选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本质;B 选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目标;D 选项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所以选 C。
例题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 )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随着中国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升级,聚焦教育、医疗、环境等品质需求,但发展存在区域、城乡、领域不平衡不充分,A 选项是改革开放前主要矛盾;B 选项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D 选项早已不是主要矛盾,所以选 C。
例题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不包括( )
A. 促进经济增长
B. 增加就业
C. 保持物价稳定
D. 完全消除贫富差距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旨在促进经济合理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稳定物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不可能完全消除贫富差距,只能通过税收、社保等调节缓解,所以选 D。
例题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体现在( )
A. 它是唯一立法机构
B. 它能直接管理社会事务
C. 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D. 它只负责监督政府工作
答案:C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行政、司法等机关,统一行使立法、决定、任免、监督等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A 选项立法还有常委会等参与;B 选项它间接管理,通过立法、监督等;D 选项职责多元,不只监督,所以选 C。
例题 9
“一带一路” 倡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不包括( )
A. 拓展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B. 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C. 加剧国内资源短缺问题
D.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C
解析:“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产能合作,拓展市场促经济;文化交流提升软实力;携手抗疫、基建合作等提升国际合作,构建共同体,而不是加剧国内资源短缺,反而通过资源互补、技术合作等缓解,所以选 C。
例题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点是( )
A. 立法完备
B. 执法严格
C. 司法公正
D. 守法普遍
答案:A
解析:法治体系建设根基在立法,完备科学立法是前提,有良法才能保障执法、司法、守法环节良性运行,虽执法、司法、守法同等重要,但从体系构建源头看,立法完备是重点,所以选 A。
例题 11
在脱贫攻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 )
A. 强大动员能力,全国力量聚焦贫困地区
B. 精准施策,根据不同贫困原因制定方案
C. 持续投入,保障扶贫资金充足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制度多方面优势,党和政府强大动员,各方力量汇聚;精准识别、因户施策;财政持续倾斜,确保资金链不断,合力啃下硬骨头,所以选 D。
例题 12
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举措不包括( )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拒绝外来文化
C.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D.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答案:B
解析:新时代文化繁荣既要培育核心价值观铸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强基,又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基础上开放包容,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非拒绝外来文化,所以选 B。
例题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这是因为( )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推动产业升级
B. 国际竞争核心是科技竞争
C.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科技赋能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当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国际赛场,科技主导话语权,且面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科技助力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破局,所以选 D。高中思想政治《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处于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是衔接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当代发展的关键纽带。承接前两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前期探索,聚焦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深入剖析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决策历程、实践推进与辉煌成就,揭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哲理,为学生理解当下中国繁荣根源、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筑牢知识根基,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生活感知,知晓生活水平提升、社会面貌巨变与改革开放相关,但对于改革开放深层次历史缘由、复杂决策过程及全方位影响缺乏系统认知。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抽象逻辑与辩证分析能力仍在成长,面对改革开放宏大叙事,易停留在现象表面,难以深挖背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动力、党战略领航智慧。教师需立足学生熟悉场景,引入多元史料、鲜活案例,搭建问题探究阶梯,助力学生穿透历史迷雾,把握改革开放历史必然性与伟大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面临困境,精准剖析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滞后表现,明确改革紧迫性。
(2)阐明改革开放决策出台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变化、国内思想解放浪潮,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意义,理解党拨乱反正、开启新程关键决策。
(3)牢记改革开放实践进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步骤,洞察各阶段改革重点、举措与突破。
(4)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解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提升的驱动机制,能结合数据、实例阐释改革开放成就与挑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邓小平文选》、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特区发展档案等史料,提升信息提取、归纳整合能力,挖掘文献背后改革智慧,还原历史决策现场。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 “改革开放为何从农村起步”“经济特区成功关键因素” 等议题深度研讨,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在观点碰撞中升华理论认知。
(3)绘制改革开放时间轴与思维导图,串联关键事件、政策、成果,可视化梳理发展脉络,锻炼时空构建与逻辑架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改革开放先驱冲破思想禁锢、敢为人先勇气,体悟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砥砺奋进精神,激发创新担当使命感。
(2)洞察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强大动力、民族复兴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珍视发展机遇,矢志为新时代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困境剖析,从经济、政治、思想多维度揭示改革内生动力,为理解改革必然性奠基。
(2)十一届三中全会核心内容与历史地位,明晰党在关键节点扭转乾坤决策,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
(3)农村、城市改革关键举措与成效,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业生产力、国企股份制改革提升竞争力,展现改革实践伟力。
(4)对外开放格局构建历程,从经济特区创立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开放,凸显开放促发展战略智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深度理解改革开放根源,而非简单记忆史实,领悟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主动抉择。
(2)剖析改革开放进程中复杂矛盾应对,如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争议、开放初期观念冲击,以及党如何在挑战中持续创新,保障改革稳健推进,助力学生把握改革发展性与曲折性统一。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改革开放前粮票、布票等票据使用场景,城市工厂陈旧设备、农村贫困面貌画面,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旧时光照片,大家想象一下当时人们生活面临哪些不便?经济发展遭遇何种瓶颈?引导学生代入历史情境,共情当时困境,激发探究破局路径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际科技进步、周边国家快速发展资料,与国内现状对比,抛出悬念:在内忧外患背景下,中国如何突破困境、实现飞跃?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伟大的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前的困境与抉择(12 分钟)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1)结合案例,讲述计划经济下企业生产按指令、物资分配靠计划,如上海某工厂生产指标多年不变,产品单一积压,工人积极性受挫;农村公社集体劳动 “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展现体制僵化对生产力禁锢。
(2)引导学生思考:计划经济体制初期有一定成效,为何后期成为发展阻碍?促使学生辩证看待体制演变,明白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多元,计划经济缺乏灵活性、激励性弊端凸显,为改革铺垫。
生产力发展滞后表现
(1)对比同期发达国家,剖析国内工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低,如国产汽车性能远不及国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问题严重,以河南旱灾时水利设施无力抗旱为例,凸显生产力差距,催生变革需求。
(2)组织学生讨论:当时社会各界对现状有哪些反思与呼声?以知识分子文章、群众来信为素材,探究思想萌动,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伏笔。
(三)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12 分钟)
国际形势变化
(1)讲述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局势缓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开启外交新局面,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契机;同时,西方国家科技革命加速,产业升级浪潮兴起,如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中国面临 “不进则退” 压力,外部环境倒逼改革。
(2)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形势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决策层思考?以邓小平访美见闻、中央研讨会议记录为切入,探究国际视野拓展对国内改革启动催化。
国内思想解放浪潮
(1)介绍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 “两个凡是” 禁锢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确立,打破思想枷锁,如各地报刊热烈讨论、学术研讨活跃,激发全社会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
(2)组织学生讨论:思想解放对推动改革决策有何关键作用?以改革试点初期各地大胆尝试为案例,理解思想先行激发实践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
(1)详述全会核心内容: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如平反冤假错案启用大批干部,为改革组织人才保障。
(2)阐述历史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轨道,如会议后各地政策调整、项目启动,开启发展新篇。
(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12 分钟)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讲述小岗村大包干创举,18 位农民按下手印,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激发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如小岗村次年粮食总产量增长 6 倍,各地纷纷效仿,农村经济焕发活力。
(2)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试点到全国推广过程,政府政策支持,如中央连续出台文件确认承包合法性,完善制度细节,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保障农民权益同时维护集体根基,实现农村生产关系优化。
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攻坚
(1)介绍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起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如四川某机械厂自主决定产品价格、奖金分配,激发企业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明晰产权,如上海宝钢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提升管理效率、市场竞争力,展现国企蜕变历程。
(2)组织学生讨论:国企改革难点何在?从人员安置、债务化解、观念转变探究,理解改革复杂性,及党和政府应对智慧,如再就业培训、债转股政策等。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讲述经济特区创立,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起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吸引外资、技术、人才,如深圳特区早期免税、土地优惠,吸引港商投资建厂,短短数年从小渔村变身现代化都市;随后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如上海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崛起,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阶段对外开放重点、成效有何差异?以经济特区早期加工贸易、沿海城市重化工业引进、内地承接产业转移为例,探究因地制宜开放战略,及开放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
(五)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展望(12 分钟)
成就斐然
(1)从经济领域看,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攀升;社会领域,教育普及、医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国际领域,国际话语权提升,参与联合国维和、全球气候治理等诸多事务,彰显大国担当,以详实数据、实例全方位彰显改革开放硕果。
(2)组织学生分享身边改革开放故事,从衣食住行变迁感受时代脉搏,深化成就认知,激发感恩奋进。
未来展望
(1)结合新时代要求,探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方向,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应对生态挑战、开放合作应对逆全球化,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投身新时代发展蓄能。
(2)鼓励学生思考个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角色,从学业精进、职业选择、社会参与规划,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培育时代新人。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
A.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
B. 生产力水平低下
C. 人口增长过快
D.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面临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企业缺乏活力,物资分配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工业技术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难以跟上国际步伐等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虽在一定阶段存在,但并非当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且人口因素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在因素,所以选 C。
例题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不包括( )
A. 思想路线的转折,由 “两个凡是” 转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政治路线的转折,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组织路线的转折,平反冤假错案,启用大批干部
D. 外交路线的转折,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转向与西方国家结盟
答案: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破除 “两个凡是”,确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治上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启用人才。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未转向与西方国家结盟,所以选 D。
例题 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是( )
A. 土地私有化
B. 集体统一经营
C. 分田到户,自主经营
D. 土地国有化
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分田到户,农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A 选项土地私有化错误,违背社会主义原则;B 选项集体统一经营是改革前模式;D 选项土地国有化不符合承包责任制内涵,所以选 C。
例题 4
经济特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
C. 发展内地落后地区
D. 解决就业问题
答案:B
解析:经济特区设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给予特殊政策,旨在吸引外资、技术、人才,探索对外开放路径,积累经验后向全国推广,如深圳率先引入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并非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 错误;它主要针对沿海地区开放探索,非发展内地落后地区,C 错误;虽客观上创造就业,但主要目的是开放探索,D 错误,所以选 B。
例题 5
国有企业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举措是( )
A. 放权让利
B. 实行厂长负责制
C. 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
D. 裁员增效
答案:C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起步激发活力,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明晰产权,引入多元投资主体,优化治理结构,A 选项放权让利是前期手段;B 选项厂长负责制是管理层面变革,非制度关键;D 选项裁员增效是改革附带措施,非核心,所以选 C。
例题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表现不包括( )
A.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 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C. 文化输出取代文化引进
D. 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安全领域积极参与维和,在文化体育等领域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彰显大国担当。但中国文化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并非文化输出取代文化引进,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所以选 C。
例题 7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在于( )
A.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C. 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A
解析: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 “两个凡是” 思想禁锢,激发全社会求真务实精神,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奠定坚实思想基础,B 选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早已确立;C 选项社会主要矛盾解决靠发展实践,非讨论直接结果;D 选项社会主义改造早已完成,与讨论无关,所以选 A。
例题 8
沿海开放城市开放的优势不包括( )
A. 地理位置优越
B. 工业基础雄厚
C. 劳动力资源丰富
D. 土地资源无限
答案:D
解析: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地理位置靠近海洋、便于对外贸易,工业基础在历史积累下较为雄厚,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但沿海城市土地资源并非无限,同样面临用地紧张等问题,所以选 D。
例题 9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
A.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改革需求迫切
B. 农民受计划经济束缚相对较小
C. 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便于政策调整
D. 城市改革难度小,可先缓一步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力在公社体制下极度低下,农民受计划经济 “大锅饭” 束缚大,改革需求强烈,且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便于政策推行,如分田到户调整。而城市改革涉及国企体制、人员安置等诸多难题,难度极大,并非可先缓一步,所以选 D。
例题 10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A.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B. 单一沿海开放
C. 以内陆开放为主
D. 只对发达国家开放
答案:A
解析:中国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起步,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逐步推进,形成全方位涵盖沿海内陆、多层次不同开放程度、宽领域包括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开放格局,B、C、D 选项错误,所以选 A。
例题 11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不包括( )
A.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B.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D. 产业单一化趋势加剧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随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推进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伴随服务业兴起比重持续攀升,整体呈现多元化,而非产业单一化趋势加剧,所以选 D。
例题 12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 债转股
B. 直接破产
C. 政府全额偿还
D. 工人集资偿还
答案:A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中,面对债务难题,采取债转股政策,将企业债权转为股权,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减轻债务负担,激发企业活力,B 选项直接破产会造成资源浪费、失业等问题;C 选项政府全额偿还不现实;D 选项工人集资偿还不合理且负担过重,所以选 A。高中思想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作为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的关键节点,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篇章,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阐述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中国大地从萌芽走向确立,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筑牢根基。它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关键转折期顺应时代、领航掌舵的卓越智慧,是理解当代中国制度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溯源篇章,对学生构建完整历史认知、领悟社会发展规律意义重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前期学习,已明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与胜利成果,对新中国成立背景有初步感知,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复杂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细节及深层逻辑理解尚浅。此阶段学生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然面对宏大历史叙事、繁杂经济政治变革,易陷入碎片化认知,难以系统把握制度确立背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同演进、党决策布局的高瞻远瞩。教师需立足学情,以生动史料、案例为桥,引导学生穿越历史迷雾,洞察社会主义扎根中国的内在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精准剖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阶级结构与主要矛盾,把握社会过渡性质。
(2)阐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特点,阐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协同推进的战略意义,理解 “一化三改” 内涵逻辑。
(3)牢记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方式,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具体举措、阶段性成果,洞察生产关系变革脉络。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对比不同改造路径优劣,能结合史实阐释制度优势初显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领导人讲话记录、统计年鉴等多元史料,提升信息甄别、整合能力,挖掘数据背后历史动态,还原制度确立现场。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 “社会主义改造为何采用渐进式路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即时影响” 等议题深度研讨,培养辩证思维、团队协作,在思维碰撞中升华理论认知。
(3)绘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流程图,标注关键决策、改造环节、时间节点,可视化梳理历史进程,锻炼时空架构与叙事连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新中国初创期先辈们艰苦创业、破旧立新的豪情壮志,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激发担当奋进精神。
(2)洞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中国历史跨越、人民命运转折的关键枢纽,坚定制度自信,珍视当下发展成就,矢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要性、可行性,基于国情洞察过渡阶段特质,为理解后续变革奠基。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准解读,“一化三改” 相辅相成关系剖析,凸显党战略引领核心作用。
(3)社会主义改造实践探究,各行业改造特色方式、步骤呈现,展现生产关系平稳重塑历程。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性意义升华,从经济腾飞、社会公平、国家主权多层面彰显制度奠基伟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穿透历史表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动态适配阐释社会主义制度扎根逻辑,理解改造进程中 “适度超前” 与 “稳步推进” 平衡艺术,而非静态记忆史实。
(2)剖析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复杂社会矛盾应对,如公私合营中资方心态、农业合作化农民意愿波动,以及党如何在曲折中确保改造航向,助力学生领悟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统一。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开国大典盛大场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百废待兴画面、农村土地改革热火朝天景象,提问:同学们,目睹新中国诞生的这些震撼画面,大家想象一下新生的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引导学生代入历史情境,感受新中国初创朝气与艰难,激发探究后续发展路径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国家发展规划讨论、各界群众对新生活期盼采访,抛出悬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中国如何跨越重重困难,迈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剖析(12 分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1)结合统计图表,详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存在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营企业复工复产、上海私营工商业活跃、农村个体农户耕作等实例,展现各经济成分分布领域、运营模式,如国营经济掌控关键工业命脉,个体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占主体,为理解经济结构复杂性铺垫。
(2)引导学生思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利弊?促使学生辩证看待经济生态,明白初期多元共生激发市场活力,但也存在生产分散、发展失衡隐患,为后续改造需求伏笔。
阶级结构与主要矛盾
(1)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阐述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巩固源于革命贡献,农民阶级是同盟军且渴望土地与发展,小资产阶级拥护新生政权盼安居乐业,民族资产阶级具两面性,既有发展经济意愿,又有剥削残留。
(2)结合建国初物价波动、失业现象、公私合营争议等案例,剖析主要矛盾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突出矛盾化解紧迫性推动社会前进。
(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2 分钟)
总路线提出背景
(1)讲述国内经济恢复良好但发展瓶颈渐显,工业基础薄弱难支撑大国崛起,如钢铁产量远低于国际水平;国际上冷战格局使中国需加快自强,资本主义阵营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加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提供借鉴,内外合力促使党谋划长远发展蓝图。
(2)引导学生思考: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为何不能一蹴而就?以经济转型难度、社会观念变迁、国际环境制约为例,理解过渡渐进性根源。
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
(1)详细阐释 “一化”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兴建大型工业项目,如 “一五” 计划 156 项重点工程,布局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等核心产业,打造国家工业脊梁,提升生产力;“三改” 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以适配工业化需求。
(2)组织学生讨论:“一化” 与 “三改” 之间逻辑关联如何?以原材料供应、消费市场拓展、资金积累流转论证相互依存、协同推进,领悟党战略统筹精妙,缺一则难成社会主义大厦。
(四)社会主义改造实践(12 分钟)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讲述从互助组起步,农民自愿结合互帮生产;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结合;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归集体、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如河北饶阳县耿长锁农业合作社典型范例,展现改造渐进有序,顺应农民意愿提升生产效率。
(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改造中如何平衡农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以牲畜农具入股定价、劳动工分评定等细节,探究政策精细设计保障农民积极性,化解改造阻力。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讲解手工业改造类似农业,从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以浙江温州手工业改造为样本,个体手工业者联合采购、生产、销售,克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困境,传承精湛技艺同时实现规模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2)组织学生讨论:手工业改造特色何在?对比工业、农业,从传承文化、灵活组织、贴近民生剖析独特路径,为传统产业升级启示。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呈现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公私合营高级阶段,资本家拿定息、参与管理,党派驻公方代表把控方向,如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后焕发生机,既利用资本经营优势,又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和平赎买创举彰显政治智慧。
(2)引导学生思考:和平赎买政策如何实施且为何可行?从民族资产阶级特性、新中国经济稳定需求、国际舆论影响探究政策落地生根土壤,化解资本改造难题。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与意义(12 分钟)
确立标志
(1)明确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巩固完善,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方位确立,从经济根基到上层建筑完成蜕变。
(2)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节点、梳理关键事件,强化制度确立关键转折记忆,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宪法夯实法治基石,与经济改造呼应,见证历史飞跃。
意义剖析
(1)从经济腾飞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下,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五” 计划成果斐然,重工业崛起、基础设施改善,为后续发展厚积薄发;从社会公平讲,剥削阶级消亡,人民当家作主落实,教育医疗普及、贫富差距缩小;从国家主权论,社会主义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开启,国际话语权提升,打破封锁屹立东方,以实例全方位彰显制度优势初绽光芒。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对当下中国持续发展有哪些奠基性影响?从科技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增进、国际合作拓展回溯源头,汲取奋进力量传承制度基因。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
A. 个体经济
B.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C. 国营经济
D. 合作社经济
答案:C
解析:国营经济由国家掌控,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如重工业、交通运输等,凭借雄厚实力与战略地位,对其他经济成分起领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等方式壮大,所以选 C。A 选项,个体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广泛存在,但分散弱小;B 选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发展活力但受逐利性局限;D 选项,合作社经济当时处于发展培育阶段,尚未达领导地位。
例题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
A. 恢复国民经济
B.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C
解析: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 “一化三改”,“一化”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国家发展筑牢生产力根基;“三改” 是对三大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适应工业化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选 B、C。A 选项,恢复国民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务;D 选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总路线推进目标,非核心内容。
例题 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方式是( )
A. 土地入股、按股分红
B. 按劳分配
C. 土地归个人、劳动成果归集体
D. 按土地和劳动双重分配
答案:B
解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土地归集体所有,成员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这有效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克服个体经营局限,所以选 B。A 选项,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前期分配形式;C 选项,不符合高级社特征;D 选项,混淆分配原则,高级社以按劳分配为主。
例题 4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和平赎买政策的实质是( )
A. 国家有偿收购资本家资产
B. 让资本家无偿交出资产
C. 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D.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答案:D
解析:和平赎买并非简单资产买卖,核心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如公私合营,逐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利用资本经营优势,又化解阶级矛盾,所以选 D。A 选项,有偿收购是表象;B 选项,与赎买内涵相悖;C 选项,国家资本主义是手段,实质是所有制变革。
例题 5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答案:C
解析: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基,同时配套政治制度成熟,全方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所以选 C。A 选项,新中国成立是新纪元开端;B 选项,土地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为后续改造铺垫;D 选项,一届人大召开完善政治制度,但经济制度变革是关键标志。
例题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多元,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围绕生产关系、发展方向矛盾凸显,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抉择紧迫,所以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选 B。A 选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矛盾;C、D 选项,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
例题 7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是( )
A.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B. 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立足中国实际,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指引方向,又依托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剖析把握国情,核心是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洞察到当时工业落后需工业化提升生产力,私有制为主生产关系制约发展,需改造适配,所以选 D。A、B、C 选项分别从不同理论层面为总路线提供支撑。
例题 8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步是( )
A. 供销小组
B. 供销合作社
C. 生产合作社
D. 手工业工厂
答案:C
解析:手工业改造分三步,从供销小组初步联合采购、销售,到供销合作社扩大业务、统一部分生产,再到生产合作社实现生产资料、劳动集中,规模化运营,所以第三步是生产合作社,选 C。A、B 选项是前期过渡形式;D 选项,手工业工厂表述不准确,生产合作社是改造典型成果。
例题 9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为解决农民生产资料短缺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 土地改革
B. 兴修水利
C. 发放农业贷款
D. 推广农业技术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时,为助力农民尤其是加入合作社农民解决生产资料购置资金难题,国家通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扶持农业发展,土地改革在前期已完成,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侧重基础设施与技术提升,非直接针对生产资料短缺,所以选 C。
例题 10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公私合营企业的公方代表主要职责是( )
A. 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B. 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确保企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C. 与资本家协商企业的利润分配
D. 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答案:B
解析:公私合营阶段,公方代表由党和政府派驻,核心职责是监督把控企业方向,保证按社会主义原则运营,防止资本逐利偏离,虽也参与经营管理、利润协调等,但重点在监督引领,所以选 B。A 选项,日常经营有资方等参与;C 选项,利润分配依政策协商,非主责;D 选项,技术引进多渠道,非公方代表主责。
例题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对民族资本的改造
C. 国家投资新建企业
D. 外国援助企业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将原国民党统治区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壮大国营经济,奠定领导地位,民族资本改造是后续步骤,国家新建企业逐步推进,外国援助非国营经济主源,所以选 A。高中思想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处于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轨迹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关键环节。承接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铺垫,聚焦中国本土,阐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困境下,中国人民如何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走向胜利,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篇章搭起桥梁,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谛,让学生明晰近代中国历史转折逻辑,深化对国情与道路选择的认知。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对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有一定了解,知晓旧民主主义革命诸多事件,但对于革命转型、新民主主义革命内涵、胜利根源缺乏深度剖析能力。学生正处思维转型期,抽象与辩证思维尚待强化,面对复杂历史进程、多元阶级博弈,易混淆概念、片面理解,教师需立足熟悉史实,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探究,以问题驱动、案例剖析助力学生洞察历史规律,领悟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原因及特征,精准剖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时代任务。
(2)阐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清晰界定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之所在,包括领导力量、指导思想、革命前途等关键维度。
(3)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背景、历史意义,牢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历程、重大事件与战略决策,理解党在革命中核心领导作用。
(4)运用阶级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深度探究其对中国社会走向、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能结合实例阐释新民主主义理论要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名人回忆录,如《独秀文存》《毛泽东选集》相关篇章,提升史料解读、信息提炼能力,还原历史场景,构建知识细节。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 “辛亥革命为何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关键因素” 等议题研讨,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在交流碰撞中深化认知。
(3)绘制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图,标注事件、地点、势力分布,整合时空线索,锻炼宏观叙事与逻辑梳理能力,可视化呈现革命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艰辛,体悟中国共产党先驱为民族独立舍生忘死情怀,激发爱国热情与历史担当。
(2)洞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重塑中国命运、奠基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珍视当下和平发展,矢志为国家富强接续奋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剖析,社会主要矛盾演变,这是理解革命缘起与走向的基石。
(2)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根源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内涵解读,凸显革命转型必然性与创新性。
(3)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梳理,关键决策、战役聚焦,彰显党中流砥柱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升华,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制度奠基多层面阐述,领悟历史转折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历史表象,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剖析革命根源与走向,而非机械记忆史实,深度理解历史逻辑连贯性。
(2)阐释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如经济纲领中没收官僚资本双重属性,政治纲领各阶层联合逻辑,助力学生穿透理论难点,把握革命实践与理论创新互动关联。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时局图》、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场景图、签订不平等条约画面,提问:同学们,看到近代中国这般屈辱画面,大家能想象当时百姓处于怎样水深火热境地?民族面临何种危亡绝境?引导学生回溯近代屈辱史开篇,共情民族苦难,激发探究救亡路径热情。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旧民主主义革命片段,抛出悬念: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何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命运?中国出路究竟在哪?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近代中国国情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困境(12 分钟)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1)结合时间轴,详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开启国门洞开、主权受损序幕;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加剧列强经济侵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讲解各条约核心条款,如割地、赔款、通商、设厂、驻兵特权,展现民族危机步步紧逼。
(2)引导学生思考:列强侵略如何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改变中国社会结构?促使学生将条约内容与社会变迁关联,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内涵。
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代任务
(1)分析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且前者居主导。以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为案例,剖析民众朴素反帝但受封建思想束缚,凸显矛盾交织下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任务紧迫性。
(2)组织学生讨论:不同阶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如何回应时代任务?如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各阶级努力与局限,为后续革命转型铺垫。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根源
(1)回顾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迅速失败等史实,从领导力量、指导思想、阶级基础剖析根源。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使其无法彻底反帝反封建,如辛亥革命对列强抱有幻想,未充分发动群众,临时约法难落地,揭示旧民主主义革命难改社会性质困境。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内涵解读(12 分钟)
领导力量新:中国共产党诞生
(1)结合近代工人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五四运动群众觉醒背景,阐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有严密组织纪律,如党的一大宣告建党,开启全新革命领导核心,对比资产阶级政党松散性,凸显共产党先进性。
(2)引导学生思考:共产党早期组织如何在工人、学生群体扎根发展?以北京、上海等地早期党组织活动为例,探究党凝聚力量、引领革命初始路径。
指导思想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讲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情探索本土化,从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到成熟过程,如井冈山斗争开创 “工农武装割据” 道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推动思想成熟,以理论指导实践突破困境,迥异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照搬。
(2)组织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化解?以党内 “左”“右” 倾错误斗争为切入,理解理论创新艰辛,把握正确航向关键。
革命前途新:走向社会主义
(1)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目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先完成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再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阶段政策调整,如抗战 “三三制” 政权兼顾多阶层、土改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展现党为社会主义奠基布局,为民族复兴谋长远。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梳理(12 分钟)
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1921 - 1927)
(1)讲述中共一大建党开启征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方向,随后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大革命,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却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党缺乏斗争经验陷入低潮,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雨腥风,剖析合作必要性、教训,理解党成长曲折。
(2)引导学生思考:党在大革命时期对统一战线领导有哪些得失?从党员发展、群众动员、武装斗争层面反思,为后续统战优化积累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 1937)
(1)讲解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八七会议纠 “右” 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以根据地建设、土地法颁布,如《井冈山土地法》尝试土地分配,展现党独立探索革命路径,在挫折中奋进。
(2)组织学生讨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可行性依据是什么?从中国国情城乡差异、农民力量、反动势力分布探究,深化对独特道路认知。
抗日战争时期(1937 - 1945)
(1)呈现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二次合作,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平型关大捷振奋人心、百团大战彰显力量,同时在根据地推行民主建设、大生产运动巩固后方,如 “三三制” 政权团结抗日,剖析党在抗战中砥柱作用,凝聚民族向心力。
(2)引导学生思考:党在抗战中如何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以皖南事变后党顾全大局、有理有利有节斗争为案例,探究统一战线维护智慧。
解放战争时期(1945 - 1949)
(1)讲述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内战爆发后党领导军民自卫反击,三大战役决战决胜、渡江战役解放全国,以土地改革、群众支前为后盾,如解放区土改激发农民参军参战热情,展现党依靠人民夺取最后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组织学生讨论:解放战争胜利为何如此迅速?从民心向背、战略决策、军事指挥对比国共双方,领悟人民力量决定成败。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与意义剖析(12 分钟)
胜利原因
(1)从根本原因讲,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是关键,党基于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如统一战线凝聚工农兵学商。从客观因素看,国际反法西斯胜利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国内人民渴望独立解放提供强大动力,以东北抗联国际支援、解放区百姓踊跃支前为例,全方位解析胜利要素。
(2)引导学生思考:各阶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扮演什么角色?以知识分子文化宣传、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支持、农民阶级人力物力奉献为切入,构建人民共创历史认知。
胜利意义
(1)从民族维度,结束百年屈辱,实现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从社会层面,推翻 “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开启社会公平正义新篇;从制度视角,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清扫障碍,铺平道路,如新中国成立筹备新政协、制定宪法框架,阐述胜利开启历史新纪元,重塑中国发展轨迹。
(2)组织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当下中国发展有哪些启示?从艰苦奋斗、群众路线、理论创新角度反思,汲取奋进力量,传承革命精神。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受损,国门被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选 A。B 选项,甲午战争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选项,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D 选项,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重要事件,旨在推翻清王朝,并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例题 2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革命力量弱小
B.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C. 帝国主义势力强大
D.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妥协性,使其在革命中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对列强抱有幻想,无法充分发动群众,导致革命果实易被窃取,这是失败根本原因,选 D。A 选项,革命力量弱小是表象,根源在资产阶级领导无力;B 选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但执行不力;C 选项,帝国主义强大是外部阻碍,内部原因起主导。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作为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的关键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脉络探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上承原始社会解体及阶级社会演进,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铺陈历史土壤;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为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筑牢理论根基。通过深入剖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背景、标志、核心内容,以及后续在多国的实践历程,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从理论设想逐步走向现实制度构建的艰辛与必然,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革命性,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注入思想动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前述学习中已对人类社会形态变迁有初步认识,知晓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催生变革。但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缘何诞生、如何从理论蓝图转化为现实力量,理解尚浅,多停留在教材字面。学生抽象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仍在成长,面对科学社会主义复杂理论体系、曲折实践历程,易陷入困惑,难以把握历史逻辑与理论精髓。教师需立足学生知识 “最近发展区”,引入鲜活史料、现实案例,搭建问题阶梯,助力学生穿越理论迷雾,洞察社会主义发展真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详述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剖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精准把握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的思想养分。
(2)阐明工业革命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阐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牢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意义、核心内容,理解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的里程碑价值,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4)梳理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历程,对比不同阶段实践特点、成果与挫折,洞悉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制度跨越的关键节点与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空想社会主义者著作片段、历史档案、新闻报道等多元资料,提升信息筛选、归纳整合能力,挖掘资料背后的历史逻辑,重构知识体系。
(2)组织课堂辩论,围绕 “空想社会主义能否实现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否过时” 等论题,激发批判性思维,在观点交锋中深化理论认知,培养逻辑论证与口头表达能力。
(3)绘制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人物、理论成果,将零散知识序列化、结构化,锻炼时空观念构建与历史脉络梳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怀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公平正义奔走呼号的先驱精神,体悟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解放事业奉献毕生的伟大情怀,激发为社会进步担当责任的使命感。
(2)洞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近现代世界格局重塑、人类命运改善的磅礴力量,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光明前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豪感,矢志为民族复兴拼搏奋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局限性,理解其作为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探索意义与不足。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明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划时代意义。
(3)巴黎公社的首创精神、革命措施及其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深远启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凸显社会主义从理论设想迈向制度实践的重大突破。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穿透历史表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深度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性,而非简单记忆结论。
(2)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洞察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辩证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竞争发展的动态格局,为学生答疑解惑,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 19 世纪欧洲工厂场景图:童工在恶劣环境中劳作、工人超长工时疲惫不堪,提问:目睹这般画面,大家思考当时欧洲工人面临怎样的生存绝境?他们内心渴望何种社会变革?引导学生代入历史情境,共情工人苦难,激发探究欲望。
播放视频片段:剪辑近代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资料,如宪章运动示威游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抛出悬念:在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背景下,何种思想能指引工人摆脱困境、走向光明?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探索(12 分钟)
时代背景剖析
(1)结合工业革命进程图,讲解 18 世纪 60 年代起,工业革命席卷欧洲,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跃但社会问题丛生。一方面,资产阶级财富暴增;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贫困加剧,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资微薄,贫富两极分化触目惊心。例如,英国纺织厂童工每日工作 12 - 16 小时,身心遭受严重摧残。
(2)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社会撕裂对思想领域产生怎样冲击?促使学生将经济现实与思想变革关联,理解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的土壤。
代表人物与主张
(1)介绍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主张社会应由 “那些最有能力管理、最有能力改进社会福利的人” 统治,倡导建立以实业为基础的社会;傅立叶提出 “和谐制度”,强调劳动引力、均衡分配、阶级融合与人口平衡,还通过法郎吉实践试图打造理想社区;欧文在美国新和谐公社实验,试图构建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如他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创办学校等。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主张有哪些闪光点与局限性?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看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进步性,又从实践失败认识到其脱离现实、缺乏科学理论根基的不足,如傅立叶法郎吉因资金短缺、成员矛盾瓦解,欧文新和谐公社因内外压力难以为继。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12 分钟)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持续深化,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同时,内在矛盾尖锐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如 1825 年英国首次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潮涌现,暴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需求,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经济土壤。
政治条件:无产阶级壮大并走向政治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强大斗争精神,但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多遭失败,迫切呼唤科学理论指引方向。
思想文化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思想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领域创新突破,如马克思汲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论基本内核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奠基。
(四)《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意义(12 分钟)
发表背景:19 世纪 40 年代,欧洲社会动荡,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基础上,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1848 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
核心内容:
(1)阐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注定其走向衰败,如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论证逻辑起点。
(2)指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因无产阶级与先进生产力紧密相连、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彻底。
(3)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破国别、种族界限,汇聚革命力量,如国际工人运动协作抗击资本家压迫,彰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历史地位:《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开启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科学理论灯塔,照亮人类解放征程。
(五)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12 分钟)
巴黎公社:1871 年,法国巴黎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采取系列革命措施,如废除旧军队、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工资等,展现无产阶级政权雏形,首创无产阶级专政尝试,虽仅存 72 天就遭镇压,但为无产阶级革命积累宝贵经验,如政权组织形式、民主管理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十月革命又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格局,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供全新道路范例,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行性,开启 20 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发展趋势(5 分钟)
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呈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资料,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制度完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根源及对社会主义的挑战,认识到资本主义局部调整未改变其剥削本质与基本矛盾。
展望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新兴经济体社会主义探索实践,阐述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焕发生机,虽面临挑战但前景光明,依据生产力发展需求、人类公平正义追求,终将在全球范围彰显制度优势。
(七)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
B.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
D.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发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贫富分化、工人苦难等社会弊端凸显,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探寻理想社会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选 C。A 选项,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深层次矛盾体现,晚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B 选项,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催生科学社会主义需求;D 选项,马克思主义在空想社会主义之后诞生,不可能是其产生原因。
例题 2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
A. 改良资本主义制度
B. 与资产阶级合作共赢
C.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D. 维护工人阶级眼前利益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明确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分析与无产阶级地位作用判断得出,选 C。A 选项,改良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矛盾;B 选项,与资产阶级本质对立,合作共赢违背历史逻辑;D 选项,维护眼前利益非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着眼长远解放。
例题 3
巴黎公社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 )
A.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检验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最大意义在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尽管短暂,但开启无产阶级专政实践先河,为后续革命积累经验,选 B。A 选项,巴黎公社处于革命夺权阶段,未奠定经济基础;C 选项,巴黎公社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不会推动其发展;D 选项,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是客观效果,最突出历史贡献是政权创建。
例题 4
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 )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
D.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全球统治格局,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开辟道路,开启新纪元,选 C。A 选项,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 选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俄国国内意义;D 选项,十月革命是走向社会主义,抑制资本主义发展。
例题 5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
A.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暴露出其内在矛盾
B. 无产阶级贫困化加剧
C. 商业资本的发展
D. 金融资本的垄断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但其基本矛盾激化引发经济危机等问题,这促使马克思、恩格斯探究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最主要经济条件,选 A。B 选项,无产阶级贫困是阶级矛盾表现;C 选项,商业资本发展非关键因素;D 选项,金融资本垄断是后期资本主义特征,晚于马克思主义诞生。
例题 6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主张( )
A. 建立以实业为基础的社会
B. 构建和谐制度
C. 在美国创建新和谐公社
D. 实行按需分配
答案:A
解析:圣西门主张社会应由最有能力管理、改进社会福利的人统治,倡导建立以实业为基础的社会,选 A。B 选项,是傅立叶主张;C 选项,是欧文实践;D 选项,空想社会主义未明确提出按需分配,多为平均分配设想。
例题 7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是( )
A. 1847 年
B. 1848 年
C. 1850 年
D. 1864 年
答案:B
解析:1848 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选 B。A、C、D 选项时间均错误。
例题 8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完善的主要目的是( )
A. 实现社会公平
B. 缓和阶级矛盾
C. 促进经济发展
D. 提升国际竞争力
答案:B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虽有促进经济、提升竞争力等附带作用,但主要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选 B。A 选项,其本质难实现真正社会公平;C、D 选项,是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
例题 9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思想文化条件不包括(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
答案:D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养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不在其列,选 D。A、B、C 选项均为思想源泉。
例题 10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采取的措施中,直接体现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的是( )
A. 废除旧军队、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D. 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答案:A
解析:废除旧军队、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意味着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力量,直接体现政权性质,选 A。B 选项,退出战争是维护和平、巩固政权举措;C 选项,收归国有是经济基础改造;D 选项,土地改革是争取农民支持,均非直接体现。
例题 11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
A.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程度
B. 理论体系的完善程度
C. 是否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可行的社会变革方案
D. 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认识
答案:C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但未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缺乏可行变革方案;科学社会主义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揭示规律,指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途径,这是最根本区别,选 C。A、B、D 选项虽有差异但非最根本。
例题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C
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归宿和落脚点,它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指明无产阶级解放、社会变革道路,处于核心地位,选 C。A、B 选项为其提供理论支撑;D 选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
例题 13
在 19 世纪欧洲工人运动中,英国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 )
A. 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B. 要求普选权
C. 废除私有制
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英国宪章运动核心诉求是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希望通过政治权利获取改善经济地位,选 B。A 选项,八小时工作制是后续工人运动成果;C 选项,宪章运动未直接提出废除私有制;D 选项,建立政权非主要目标,此时工人运动多为争取政治权利。高中思想政治《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统编版(2019)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原始社会的解体以及阶级社会的演进。它承接开篇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宏观引入,为后续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铺垫历史脉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意义。通过剖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等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构建起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框架,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迈进,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已初步接触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但多停留于史实层面,缺乏从思想政治学科视角,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原理进行深度剖析的能力。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发展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解存在难度,且易混淆不同社会形态下复杂的经济、政治现象。教师需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引入丰富生动的史料、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辩证思考,助力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进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解析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源及过程。
(2)详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征,对比不同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剥削方式、国家本质。
(3)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阐释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与规律,精准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读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典著作片段等素材,提升史料实证与信息提取、归纳能力,学会从多元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支撑观点。
(2)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针对社会形态变革中的争议焦点,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3)绘制社会形态演进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锻炼知识整合与逻辑建构能力,将零散历史知识系统化,清晰呈现人类社会发展轨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认同生产力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洞察阶级社会剥削压迫的本质,珍惜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原始社会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特征,包括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明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深刻剖析社会形态更迭的必然性,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连贯性,避免机械记忆史实。
(2)在资本主义社会部分,精准解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周期性特点,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社会的新表现形式,洞察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
(3)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客观看待不同社会形态存在的历史时期与价值,在批判继承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远古人类的洞穴壁画、原始部落群居生活场景复原图,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大家能想象出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吗?他们面临哪些生存挑战?又是如何组织生产、分配劳动成果的呢?引导学生对原始社会生活开启初步思考。
播放视频片段:选取关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战争、私有制萌芽的纪录片片段,设置悬念:原本相对平等、公有共享的原始社会为何会发生动荡?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主题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二)原始社会的特点与解体(15 分钟)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1)展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生产工具图片,如石斧、骨针、磨制石器等,讲解:在漫长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渔猎为生,生产工具简陋、粗糙,劳动技能简单,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极高。例如,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狩猎采集,获取食物效率低且不稳定;新石器时代虽出现磨制石器、陶器制作,开始原始农业与畜牧业,但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
(2)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低下的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产生哪些影响?促使学生将生产力与社会现象关联,初步理解生产力决定作用。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1)结合教材,阐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基础,人们以部落为单位共同生活,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举例:一个原始狩猎部落,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妇女采集果实、照料部落,老人传授经验,捕获猎物、采集食物后在部落内按人头均分,不分老幼强弱,因为个体离开集体难以生存,唯有紧密协作、共享成果才能维持部落繁衍。
(2)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生产关系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有何合理性与局限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明白在生产力极低时,公有制与平均分配保障群体生存繁衍,但随生产力发展,会束缚生产积极性,为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原始社会的解体
(1)呈现考古发现资料:某些原始遗址中出现私人陪葬品增多、房屋建筑规模差异显现等证据,讲解私有制萌芽现象。分析随着生产力进步,如金属工具使用提高劳动效率,个体劳动能力增强,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打破原始公有平等格局。
(2)引入史料记载部落战争频繁片段:阐述原始部落为争夺土地、资源、劳动力频繁冲突,战争胜利者将战俘变为奴隶,奴隶制生产关系初步形成,冲击原始社会根基,最终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变革,这是原始社会走向尽头的内在逻辑。
(三)奴隶社会的剖析(15 分钟)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1)展示青铜冶炼技术图片、大型水利工程(如古埃及金字塔建造场景想象图)等,讲解奴隶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大幅跃升,金属工具广泛应用,农业、手工业分工细化,大规模集体劳动成为可能,如建造金字塔需组织成千上万奴隶协作,反映当时工程技术与劳动组织能力提升。
(2)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进步如何促使社会分工细化?又怎样影响生产关系变革?培养学生因果关联思维,为后续深入理解奠基。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征
(1)详细阐述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种植园,奴隶主驱使奴隶日夜劳作,奴隶如工具般被随意买卖、惩处,生活悲惨。
(2)组织学生对比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方式三个维度列表对比,清晰呈现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深化学生理解。
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与国家本质
(1)讲解奴隶社会形成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抗阶级,奴隶主为维护统治,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通过制定法律、税收政策等维护奴隶主利益,保障奴隶制生产关系延续。如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看似规范社会秩序,实质偏袒奴隶主,巩固其特权地位。
(2)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产生对社会发展有何双重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现象能力,明白国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推动文明发展,如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但根源是服务统治阶级。
(四)封建社会的探究(15 分钟)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进步
(1)展示中国古代铁犁牛耕图片、欧洲中世纪风车磨坊图等,讲解封建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铁制农具推广、牛耕普及,水利灌溉设施完善,农业产量显著提高;手工业技术精湛,如中国丝绸、瓷器远销海外,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2)组织学生讨论:生产力进步如何催生新的生产关系?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思考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经济根源。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1)阐述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分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阶级只有少量土地或无地,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缴纳地租,受地主阶级剥削。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地主通过收取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兼并土地,农民生活困苦,常陷入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困境。
(2)讲解农民相比奴隶有一定人身自由,可支配部分劳动时间,劳动积极性稍高,这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相对进步之处,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仍是农民受压迫根源。对比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分析农民人身自由变化、剥削方式转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与社会变革
(1)分析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常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如中国历史上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这些起义冲击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变革,或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缓解矛盾,或加速王朝更替。
(2)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为何难以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促使学生探究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顽固性,理解社会变革复杂性,需生产力持续发展、新兴阶级力量壮大才能根本变革。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解读(15 分钟)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飞跃
(1)展示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纺织机图片,现代工厂流水线生产、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图片,讲解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空前发展,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启工业化进程,科技革新不断催生新兴产业,生产力呈指数级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如 19 世纪英国凭借工业革命成为 “世界工厂”,全球贸易扩张。
(2)引导学生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从资本积累、科技研发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分析,培养学生深度剖析经济现象能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核心特征
(1)阐述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雇佣无产阶级劳动,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如 19 世纪欧洲工厂,工人每日工作时长超 12 小时,工资微薄,资本家却赚取高额利润,贫富差距悬殊。
(2)讲解无产阶级相比农民阶级,除劳动力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处于被剥削地位,但无产阶级组织性、革命性强,伴随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觉醒壮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根源。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企业生产需全社会协作,但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有控制,导致生产盲目性、无政府状态,引发经济失衡。
(2)结合 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实例,讲解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产品积压,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分析危机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表现,如金融市场泡沫、消费不足等深层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缺陷。
(六)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总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以表格形式梳理对比,直观呈现各社会形态关键要素差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总结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促使新生产关系诞生,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强调这一规律贯穿人类历史全程,是理解社会发展的核心钥匙。
(七)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20 分钟)
例题 1
原始社会人们 “以洞为居,以叶为衣,以果为食”,这反映当时( )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人们生活安逸
C. 生产关系先进
D. 社会分工精细
答案:A
解析:从原始人类居住环境简陋、衣物取材简单、食物获取初级,可看出当时生产工具落后,获取生存资料能力弱,生产力水平极低,所以选 A。B 选项,原始生活面临诸多生存挑战,并不安逸;C 选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虽适应当时生产力,但以现代眼光并非先进;D 选项,原始社会分工简单,未精细分化。
例题 2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这决定了( )
A.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奴隶有较高劳动积极性
C.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D. 奴隶社会文明程度高
答案:C
解析:奴隶主对生产资料与奴隶的完全占有,意味着奴隶如同奴隶主财产,毫无自主权利,人身被完全控制,所以选 C。A 选项,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生产力有进步;B 选项,奴隶受残酷剥削,劳动积极性低;D 选项,奴隶社会文明建立在奴隶悲惨命运上,虽有发展但不能称文明程度高。
例题 3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阶级懒惰
B. 地主阶级善良
C. 封建土地所有制
D. 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C
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少地或无地,被迫承受高额地租剥削,这是地主与农民矛盾根源,所以选 C。A 选项,农民勤劳但受压迫;B 选项,地主阶级剥削本质;D 选项,自然灾害是外部因素,非主要矛盾激化主因。
例题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
A. 商品生产过多
B. 金融市场动荡
C.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
D. 工人罢工频繁
答案:C
解析:生产社会化要求全社会协同生产、合理分配,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导致生产盲目、分配不均,矛盾激化引发经济危机,这是根源,所以选 C。A 选项,商品过剩是危机表现;B 选项,金融动荡是危机环节;D 选项,工人罢工是阶级矛盾体现,非经济危机根源。
例题 5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是( )
A. 英雄人物推动
B. 战争冲突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思想文化变革
答案:C
解析: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当二者不相适应引发社会动荡变革,推动社会形态升级,这是贯穿历史的根本动力,所以选 C。A 选项,英雄人物作用受历史条件制约;B 选项,战争是变革形式非根本动力;D 选项,思想文化变革受经济基础影响,根源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例题 6
原始社会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力发展
B. 私有制产生
C. 部落战争
D. 个体劳动出现
答案:B
解析:生产力发展使产品有剩余,催生私有制,私有制打破原始公有平衡,冲击原始社会根基,是解体直接原因,所以选 B。A 选项,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C 选项,部落战争是私有制产生背景;D 选项,个体劳动出现是私有制萌芽条件。
例题 7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 )
A. 延长工人工作时间
B.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C.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 克扣工人工资
答案:C
解析: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支付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却占有工人劳动创造远超工资的剩余价值,这是剥削核心,所以选 C。A、B、D 选项都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手段,但不是本质秘密。
例题 8
封建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 生产力水平更高
B. 农民有了一定人身自由
C. 剥削程度减轻
D. 文化更加繁荣
答案:B
解析:封建社会农民虽受剥削,但有一定人身自由,可支配少量劳动时间,比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进步,所以选 B。A 选项,生产力进步不是主要进步性体现;C 选项,剥削程度因土地所有制仍很重;D 选项,文化繁荣是多因素结果,非主要进步点。
例题 9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 私有制
B. 公有制
C. 按劳分配
D. 平均分配
答案:B
解析:原始社会人们以部落为单位,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生产关系基础是公有制,保障群体生存,所以选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