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化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化学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化学试卷
1.(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变化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磨制石器 B.烧制陶器 C.冰雪消融 D.刀刻竹筒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磨制石器、冰雪消融、刀刻竹筒都只是物质状态或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烧制陶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2.(2024九上·南海月考)酒精在工业和实验室都应用广泛,在存放酒精的地方应张贴的图标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酒精为可燃性液体, 存放酒精的地方应张贴易燃液体的图标,符合题意;
B、图示为腐蚀品标识,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禁止烟火标志,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剧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酒精为可燃性液体,实验柜应张贴易燃液体图标分析。
3.(2024九上·南海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试剂气味 B.加热液体 C.氧气验满 D.熄灭酒精灯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闻药品的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B、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C、氧气验满要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检验,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扇闻法闻药品气味分析;
B、根据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量分析;
C、根据氧气验满在瓶口处检验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4.(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交警查酒驾时闻到酒味——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D.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闻到酒味,是因为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发生的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
C. 气体受热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分子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D..氧气和二氧化碳构成分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B、根据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改变分析;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5.(2024九上·南海月考)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金属焊接的保护气
D.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 空气中各成分是是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符合题意;
C.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金属焊接的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分析;
B、根据空气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分析;
C、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
6.(2024九上·南海月考)某市11月3日下了一场大雨,由下表可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日期 污染物及污染指数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PM2.5
11月3日 21 84 31 25
11月4日 20 23 12 11
A.11月4日的空气质量比11月3日好
B.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能减少空气污染
D.雨后一氧化碳含量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11月4日各污染物的指数都低于11月3日,空气质量比11月3日要好,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指数是所给污染物中最高的,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C、工厂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并未减少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不能减少空气污染,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在降雨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两天各污染物指数分析,污染指数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
B、根据表中所给各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指数最高分收入
C、根据工厂加高烟囱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析;
D、根据CO的难溶性分析。
7.(2024九上·南海月考)某同学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图中物质由同种原子直接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图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D、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由同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 同不同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分析。
8.(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放热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符合题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及严密,如烟与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如结论与现象的不同等。
9.(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试剂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集中加热
B.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拿出
C.连接好气体发生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试剂
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A、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不符合题意;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为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收集完氧气要先将导管撤离水面,后熄灭酒精灯,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不符合题意;
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给试管加热时要先均匀受热分析;
B、根据给试管加热收集气体时要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分析;
C、根据制气装置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D、根据导管与橡皮管连接用水润湿导管,旋转塞入分析。
10.(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一组是
A.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高锰酸钾和双氧水——观察状态
D.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的为氧气,不复燃的为空气,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氮气、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都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 ,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固体,双氧水是液体,通过观察状态的方法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D、白酒和白醋气味不同,通过闻气味的方法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11.(2024九上·南海月考)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举例
A 混合物 过氧化氢溶液、冰水共存体、稀有气体
B 大气污染物 粉尘、氮气、二氧化碳
C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D 缓慢氧化 食物腐烂变质、急促呼吸、金属生锈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冰水共存体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的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烧杯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烂变质、急促呼吸、金属生锈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比较慢的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分收入
B、根据空气中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C、根据烧杯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缓慢氧化定义分析。
12.(2024九上·南海月考)现阶段我们认识的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关系如图,下列反应与其对应区域匹配正确的是
A.a区: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B.b区:碳+氧气二氧化碳
C.c区:镁+氧气氧化镁
D.d区: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答案】B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a区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蜡烛燃烧不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b区怒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C、c区只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镁燃烧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d区为分解反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分解反应为“一变多”的反应,结合所给各区的反应类型分析。
13.(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分解速率 C.比较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 D.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B中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由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没有加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木条不复燃,可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C、观察横放小木条的炭化程度,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不符合题意;
D、蜡烛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但不能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浓氨水的挥发性及碱性分析;
B、根据两实验中木条复燃情况分析;
C、根据木条的炭化程度分析;
D、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
14.(2024九上·南海月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但做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B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氮气等化学性质不活泼,都可以做保护气,符合题意;
C、不同种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大小,不符合题意;
D、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由离子或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分析;
B、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都可作保护气分析;
C、根据有些分子比原子小分析;
D、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析。
15.(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图②: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图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图④: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 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根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否加入催化剂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错误;
B.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因此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不会改变,故错误;
C.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因此最终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如图所示,故错误;
D. 加热高锰酸钾,加热后很短时间内高锰酸钾分解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终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氧气,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6.(2024九上·南海月考)化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有关性质。
(1)实验一:对比实验①、②的燃烧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2)实验二:图⑤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其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目的是   。
(3)实验三:图⑦中可将瓶底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猜测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
(4)实验四:探究分子性质。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若将图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
【答案】(1)氧气的浓度
(2)Fe+O2Fe3O4;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小;慢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1)实验①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实验②中,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氧气中低,则对比实验①、②的燃烧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写为:Fe+O2Fe3O4;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目的是谁能够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氢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能够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向上扩散得快,证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将图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氨水的温度降低,氨气分子运动变慢,氨气扩散减慢,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慢。
【分析】(1)根据所给实验的变量分析;
(2)根据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时要防止瓶底炸裂分析;
(3)根据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及能与碱溶液反应分析;
(4)根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分析。
(1)实验①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实验②中,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氧气中低,则对比实验①、②的燃烧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填氧气。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写为:Fe+O2Fe3O4;
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目的是谁能够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故填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氢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能够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填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向上扩散得快,证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故填小;
将图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氨水的温度降低,氨气分子运动变慢,氨气扩散减慢,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慢,故填慢。
17.(2024九上·南海月考)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在离地面约10~50km处有一个极薄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降低对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的吸收,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在闪电这一自然条件下,氧气可以转化为臭氧。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也能转化为臭氧。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气体,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这也是雷雨天气后空气清新的原因之一。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   (填“属于”或“不属于”)纯净物。
(2)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或闪电转化为臭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木条复燃现象,原因是   。
(4)生活中可采取______(填字母)的方法保护臭氧层。
A.减少氟利昂使用
B.使用无氟冰箱
C.减少CO、NO等气体的排出量
(5)由图可知,O3浓度在0—0.08mg/L的范围内,   。
(6)辩证看待臭氧的功与过,请列举臭氧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例:   。
(7)汽车尾气也含有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等物质,科学家提出在汽车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使CO与NO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答案】(1)属于
(2)化学
(3)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强得多
(4)A;B;C
(5)灭菌率逐渐增大
(6)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
(7)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臭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或闪电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强得多;
(4)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故可以通过减少氟利昂的使用的方法保护臭氧层,A符合题意;使用无氟冰箱,可以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B符合题意;由题干可知,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故可通过减少CO、NO等气体的排出量来保护臭氧层,C符合题意;
(5)由图可知,O3浓度在0—0.08mg/L的范围内,灭菌率逐渐增大;
(6)根据文中内容,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
(7)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1)根据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3)根据带火星木条燃烧程度分析;
(4)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
(5)根据图示中曲线变化规律分析;
(6)根据臭氧的应用分析;
(7)根据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分析。
(1)臭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或闪电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强得多;
(4)A、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故可以通过减少氟利昂的使用的方法保护臭氧层,符合题意;
B、使用无氟冰箱,可以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符合题意;
C、由题干可知,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故可通过减少CO、NO等气体的排出量来保护臭氧层,符合题意;
故选ABC;
(5)由图可知,O3浓度在0—0.08mg/L的范围内,灭菌率逐渐增大;
(6)根据文中内容,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
(7)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18.(2024九上·南海月考)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下同),该装置缺少一种实验用品,请你写出改进方法: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3)某同学想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在收集装置D—G中选择装置   。
(4)能用装置G收集氧气是利用氧气   。若用装置G准确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的时机选择   (填a或b)。
a.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b.刚冒出气泡时
(5)某同学选择装置C、H制取并收集氧气,经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发生装置内也有大量气泡不断产生,装置H中却迟迟收集不满气体,可能原因是   。
(6)如图是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时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请认真观察图像,判断固体质量处于c点时含有   种固体。
【答案】(1)锥形瓶
(2)B;一团棉花;
(3)D
(4)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b
(5)气体从n口通入
(6)3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②为锥形瓶。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且加热固体时,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故选B;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则该装置还缺少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纯,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排空气法时,导管应伸到瓶底,故选D。
(4)G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则可用该方法收集;用装置G准确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的时机是刚产生气泡开始收集,故选b。
(5)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H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m端通入,若气密性良好,且发生装置内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但装置H收集不满,则可能原因为将气体从n端通入。
(6)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图可知,c点高锰酸钾还没反应完,则此时固体成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三种。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原理、装置特点分析;
(3)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及排水法收集要求分析;
(4)根据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5)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分析;
(6)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②为锥形瓶。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且加热固体时,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故选B;
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则该装置还缺少一团棉花;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纯,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排空气法时,导管应伸到瓶底,故选D。
(4)G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则可用该方法收集;
用装置G准确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的时机是刚产生气泡开始收集,故选b。
(5)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H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m端通入,若气密性良好,且发生装置内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但装置H收集不满,则可能原因为将气体从n端通入。
(6)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图可知,c点高锰酸钾还没反应完,则此时固体成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三种。
19.(2024九上·南海月考)“便携式制氧机”可用于家庭保健供氧。某品牌制氧机通过制氧剂产生氧气,制氧剂甲剂为白色颗粒过碳酸钠,制氧剂乙剂为黑色粉末MnO2。某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其制氧原理并设计组装了一套简易的氧发生器。
【探究一】对制氧剂的选择探究:为什么不选用过氧化氢溶液而选用过碳酸钠呢?
【查阅资料】①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浓度较大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②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它遇水即可分解为过氧化氢和碳酸钠;碳酸钠易溶于水且与MnO2混合时不反应。
【组装装置】
(1)根据图1制氧机简图,该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的仪器组装了一套类似功能的氧气发生器(见图2),该氧气发生器的连接顺序是   (填图2中接口处字母),装置A相当于制氧机中的   (填“反应仓”或“加湿过滤仓”)。装置A中水的作用还有   (填字母)。
a.判断是否有氧气输出 b.加快氧气生成速率
c.增大氧气产量 d.监测氧气流速
【分析解释】
(2)小组同学分别用过碳酸钠和5%过氧化氢溶液作对照制取氧气,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出产生氧气体积与时间变化的曲线,结合试剂状态及分析图像,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的理由是①过碳酸钠   、②2min后过碳酸钠   。
【拓展评价】
(3)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保存过碳酸钠的注意事项是   (写一条)。
【探究二】探究影响制氧剂分解速率的因素,选择更优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
【猜想与假设】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
【实验记录】同学们进行6组实验,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30% 30% 15% 30% 30% 30%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 6 6 6 6 6 6
水槽中水的温度/℃ 20 90 70 70 20 20
锥形瓶中另添加催化剂 —— —— —— —— 0.5gNaCl 0.5gFeCl3
60min内产生氧气体积/mL 0.0 41.0 4.5 12.1 2.0 650.0
【解释与结论】
(4)写出实验⑥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5)通过实验①、②、④可得出的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   。
【反思与评价】
(6)制氧条件选择实验⑥而不选实验②的理由是   ,由此理解家用制氧剂为何配备乙剂催化剂。
【答案】cab;加湿过滤仓;ad;便于携带、运输和储存;比5%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更多;保持干燥;;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实验②温度太高,得到的氧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B装置为发生装置,氧气从A装置的a口进入,加湿后从b口排出。则该氧发生器的连接顺序是cab;由于氧气从A装置的a口进入,所以装置A相当于制氧机中的加湿过滤仓;将氧气通入水中,可通过是否产生气泡可观察到是否产生氧气,且根据产生气泡的速率可观察到产生氧气的速率,水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速率及生成氧气的产量,故选ad。
(2)由于过碳酸钠便于携带,便于运输和储存,且据图可知,相同时间内,过碳酸钠比5%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更多。所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
(3)由于过碳酸钠遇水可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所以保存过碳酸钠时,应注意保持干燥。
(4)实验⑥中,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5)实验①、②、④中,只是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且温度越高,相同时间收集的氧气越多,则说明反应越快。
(6)由表中内容可知,实验②温度太高,则收集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太高,故选实验⑥制取氧气。
【分析】(1)根据气体通入水中可以通过气泡的快慢确定气体的速率分析;
(2)根据所给制氧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分析;
(3)根据过碳酸钠遇水可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分析;
(4)根据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5)根据所给实验的变量分析;
(6)根据温度太高气体中会含水蒸气分析。
20.(2024九上·南海月考)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从多角度认识空气。
(1)工业利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流程图如图:
①分离空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发生的是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②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工业液氧”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③如图为模拟工业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据图分析:“”表示的分子是   (写符号)。
(2)“温控保鲜”和“气调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如图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
①冰箱中常用的是“气调保鲜”。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这一保鲜原理主要是   。
②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   (填字母)。
A.1:3 B.1:4 C.1:5 D.1:6
(3)如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原料合成氮肥硝酸铵(NH4NO3)的工业流程(流程中涉及物质均已列出)。
以氮气为原料也可以制硝酸,制硝酸(HNO3)的主要原理见反应④,其符号表达式为   。上述流程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个。
【答案】(1)沸点;物理;混合物;O2
(2)富氮空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防止食物腐败;A
(3);3
【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①分离空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工业液氧”含有氧气、稀有气体等,是混合物;③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由空气的组成可知,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 ”表示的是氧分子,符号为O2;
(2)①氧气参与储藏物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能够防止食物腐败,故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②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4,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更高,故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1:4,观察选项,可能是1:3,故选A;
(3)反应④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其符号表达式为:;
①为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为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④为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⑤为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上述流程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3个。
【分析】(1)根据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原理,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氨气化学性质稳定,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分析;
(3)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分析。
(1)①分离空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工业液氧”含有氧气、稀有气体等,是混合物;
③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由空气的组成可知,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 ”表示的是氧分子,符号为O2;
(2)①氧气参与储藏物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能够防止食物腐败,故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②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4,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更高,故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1:4,观察选项,可能是1:3,故选A;
(3)反应④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其符号表达式为:;
①为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③为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
④为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⑤为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上述流程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3个。
21.(2024九上·南海月考)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我们建构了“两组分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分混合物。
【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选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探究方法与过程】
(2)实验1:如图1所示,用白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符号P)有剧毒,但它燃烧能比红磷更充分地消耗掉氧气,且产物相同。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实验2:如图2所示,利用脱氧剂缓慢氧化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记录量筒中液面读数如表:
实验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19.7 19.7 19.7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保留至0.1%)。
若实验结束时俯视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则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若用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中信息,实验   (填“1”或“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继续探究】
(3)已知Cu+O2CuO2,运用上述思维模型,我们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室温下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在气球完全干瘪的状态下测量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硬质玻璃管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50.0mL 20.0mL 6.5mL
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至0.1%)。
【实验分析】
(4)导致该实验数据比理论值21%小的原因不可能是   (填序号)。
①没有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
【拓展计算】
(5)为了保证该实验的成功,反应前注射器中最少留   mL气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按1/5计算)。
【答案】分离转移;;20.2%;偏小;2;19.3%;③;12.5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工业制法
【解析】【解答】(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由于进入的水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若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则计算出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氧气体积分数会偏小;由图可知,实验2消耗氧气更多,则结果更准确,故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3)由于注射器移动的体积为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铜粉消耗的是玻璃管和注射器中的空气,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4)①没有反复推拉注射器,铜粉和氧气没有充分接触,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会使结果偏小;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会使活塞移动的体积偏小,使结果偏小;③加入铜丝量太多,操作正确,不会使结果偏小。故选③。
(5)设注射器中最少留气体的体积为x,则:,解得x=12.5mL。
【分析】(1)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时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量筒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分析;
(3)根据注射器移动的体积为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铜粉消耗的是玻璃管和注射器中的空气分析;
(4)根据铜粉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未冷却读数时会使结果偏小,使用足量药品可保证结果正确分析;
(5)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1/5 ,结合实验中消耗的空气体积分析。
1 /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化学试卷
1.(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变化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磨制石器 B.烧制陶器 C.冰雪消融 D.刀刻竹筒
2.(2024九上·南海月考)酒精在工业和实验室都应用广泛,在存放酒精的地方应张贴的图标是
A. B.
C. D.
3.(2024九上·南海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试剂气味 B.加热液体 C.氧气验满 D.熄灭酒精灯
A.A B.B C.C D.D
4.(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交警查酒驾时闻到酒味——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D.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5.(2024九上·南海月考)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金属焊接的保护气
D.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
6.(2024九上·南海月考)某市11月3日下了一场大雨,由下表可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日期 污染物及污染指数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PM2.5
11月3日 21 84 31 25
11月4日 20 23 12 11
A.11月4日的空气质量比11月3日好
B.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能减少空气污染
D.雨后一氧化碳含量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7.(2024九上·南海月考)某同学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8.(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放热
9.(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试剂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集中加热
B.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拿出
C.连接好气体发生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试剂
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
10.(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一组是
A.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高锰酸钾和双氧水——观察状态
D.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11.(2024九上·南海月考)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举例
A 混合物 过氧化氢溶液、冰水共存体、稀有气体
B 大气污染物 粉尘、氮气、二氧化碳
C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D 缓慢氧化 食物腐烂变质、急促呼吸、金属生锈
A.A B.B C.C D.D
12.(2024九上·南海月考)现阶段我们认识的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关系如图,下列反应与其对应区域匹配正确的是
A.a区: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B.b区:碳+氧气二氧化碳
C.c区:镁+氧气氧化镁
D.d区: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13.(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分解速率 C.比较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 D.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14.(2024九上·南海月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但做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15.(2024九上·南海月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图②: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图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图④: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16.(2024九上·南海月考)化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有关性质。
(1)实验一:对比实验①、②的燃烧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2)实验二:图⑤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其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目的是   。
(3)实验三:图⑦中可将瓶底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猜测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
(4)实验四:探究分子性质。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若将图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
17.(2024九上·南海月考)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在离地面约10~50km处有一个极薄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降低对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的吸收,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在闪电这一自然条件下,氧气可以转化为臭氧。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也能转化为臭氧。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气体,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这也是雷雨天气后空气清新的原因之一。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   (填“属于”或“不属于”)纯净物。
(2)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或闪电转化为臭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木条复燃现象,原因是   。
(4)生活中可采取______(填字母)的方法保护臭氧层。
A.减少氟利昂使用
B.使用无氟冰箱
C.减少CO、NO等气体的排出量
(5)由图可知,O3浓度在0—0.08mg/L的范围内,   。
(6)辩证看待臭氧的功与过,请列举臭氧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例:   。
(7)汽车尾气也含有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等物质,科学家提出在汽车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使CO与NO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8.(2024九上·南海月考)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下同),该装置缺少一种实验用品,请你写出改进方法: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3)某同学想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在收集装置D—G中选择装置   。
(4)能用装置G收集氧气是利用氧气   。若用装置G准确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的时机选择   (填a或b)。
a.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b.刚冒出气泡时
(5)某同学选择装置C、H制取并收集氧气,经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发生装置内也有大量气泡不断产生,装置H中却迟迟收集不满气体,可能原因是   。
(6)如图是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时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请认真观察图像,判断固体质量处于c点时含有   种固体。
19.(2024九上·南海月考)“便携式制氧机”可用于家庭保健供氧。某品牌制氧机通过制氧剂产生氧气,制氧剂甲剂为白色颗粒过碳酸钠,制氧剂乙剂为黑色粉末MnO2。某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其制氧原理并设计组装了一套简易的氧发生器。
【探究一】对制氧剂的选择探究:为什么不选用过氧化氢溶液而选用过碳酸钠呢?
【查阅资料】①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浓度较大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②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它遇水即可分解为过氧化氢和碳酸钠;碳酸钠易溶于水且与MnO2混合时不反应。
【组装装置】
(1)根据图1制氧机简图,该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的仪器组装了一套类似功能的氧气发生器(见图2),该氧气发生器的连接顺序是   (填图2中接口处字母),装置A相当于制氧机中的   (填“反应仓”或“加湿过滤仓”)。装置A中水的作用还有   (填字母)。
a.判断是否有氧气输出 b.加快氧气生成速率
c.增大氧气产量 d.监测氧气流速
【分析解释】
(2)小组同学分别用过碳酸钠和5%过氧化氢溶液作对照制取氧气,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出产生氧气体积与时间变化的曲线,结合试剂状态及分析图像,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的理由是①过碳酸钠   、②2min后过碳酸钠   。
【拓展评价】
(3)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保存过碳酸钠的注意事项是   (写一条)。
【探究二】探究影响制氧剂分解速率的因素,选择更优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
【猜想与假设】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
【实验记录】同学们进行6组实验,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30% 30% 15% 30% 30% 30%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 6 6 6 6 6 6
水槽中水的温度/℃ 20 90 70 70 20 20
锥形瓶中另添加催化剂 —— —— —— —— 0.5gNaCl 0.5gFeCl3
60min内产生氧气体积/mL 0.0 41.0 4.5 12.1 2.0 650.0
【解释与结论】
(4)写出实验⑥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5)通过实验①、②、④可得出的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   。
【反思与评价】
(6)制氧条件选择实验⑥而不选实验②的理由是   ,由此理解家用制氧剂为何配备乙剂催化剂。
20.(2024九上·南海月考)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从多角度认识空气。
(1)工业利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流程图如图:
①分离空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发生的是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②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工业液氧”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③如图为模拟工业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据图分析:“”表示的分子是   (写符号)。
(2)“温控保鲜”和“气调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如图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
①冰箱中常用的是“气调保鲜”。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这一保鲜原理主要是   。
②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   (填字母)。
A.1:3 B.1:4 C.1:5 D.1:6
(3)如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原料合成氮肥硝酸铵(NH4NO3)的工业流程(流程中涉及物质均已列出)。
以氮气为原料也可以制硝酸,制硝酸(HNO3)的主要原理见反应④,其符号表达式为   。上述流程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个。
21.(2024九上·南海月考)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我们建构了“两组分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分混合物。
【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选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探究方法与过程】
(2)实验1:如图1所示,用白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符号P)有剧毒,但它燃烧能比红磷更充分地消耗掉氧气,且产物相同。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实验2:如图2所示,利用脱氧剂缓慢氧化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记录量筒中液面读数如表:
实验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19.7 19.7 19.7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保留至0.1%)。
若实验结束时俯视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则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若用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中信息,实验   (填“1”或“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继续探究】
(3)已知Cu+O2CuO2,运用上述思维模型,我们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室温下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在气球完全干瘪的状态下测量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硬质玻璃管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50.0mL 20.0mL 6.5mL
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至0.1%)。
【实验分析】
(4)导致该实验数据比理论值21%小的原因不可能是   (填序号)。
①没有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
【拓展计算】
(5)为了保证该实验的成功,反应前注射器中最少留   mL气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按1/5计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磨制石器、冰雪消融、刀刻竹筒都只是物质状态或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烧制陶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酒精为可燃性液体, 存放酒精的地方应张贴易燃液体的图标,符合题意;
B、图示为腐蚀品标识,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禁止烟火标志,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剧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酒精为可燃性液体,实验柜应张贴易燃液体图标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闻药品的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B、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C、氧气验满要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检验,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扇闻法闻药品气味分析;
B、根据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量分析;
C、根据氧气验满在瓶口处检验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闻到酒味,是因为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发生的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
C. 气体受热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分子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D..氧气和二氧化碳构成分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B、根据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改变分析;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 空气中各成分是是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符合题意;
C.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金属焊接的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分析;
B、根据空气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分析;
C、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11月4日各污染物的指数都低于11月3日,空气质量比11月3日要好,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指数是所给污染物中最高的,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C、工厂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并未减少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不能减少空气污染,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在降雨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两天各污染物指数分析,污染指数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
B、根据表中所给各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指数最高分收入
C、根据工厂加高烟囱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析;
D、根据CO的难溶性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图中物质由同种原子直接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图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D、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由同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 同不同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符合题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及严密,如烟与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如结论与现象的不同等。
9.【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A、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不符合题意;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为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收集完氧气要先将导管撤离水面,后熄灭酒精灯,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不符合题意;
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给试管加热时要先均匀受热分析;
B、根据给试管加热收集气体时要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分析;
C、根据制气装置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D、根据导管与橡皮管连接用水润湿导管,旋转塞入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的为氧气,不复燃的为空气,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氮气、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都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 ,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固体,双氧水是液体,通过观察状态的方法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D、白酒和白醋气味不同,通过闻气味的方法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11.【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冰水共存体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的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烧杯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烂变质、急促呼吸、金属生锈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比较慢的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分收入
B、根据空气中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C、根据烧杯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缓慢氧化定义分析。
12.【答案】B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a区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蜡烛燃烧不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b区怒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C、c区只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镁燃烧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d区为分解反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分解反应为“一变多”的反应,结合所给各区的反应类型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B中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由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没有加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木条不复燃,可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C、观察横放小木条的炭化程度,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不符合题意;
D、蜡烛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但不能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浓氨水的挥发性及碱性分析;
B、根据两实验中木条复燃情况分析;
C、根据木条的炭化程度分析;
D、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
14.【答案】B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氮气等化学性质不活泼,都可以做保护气,符合题意;
C、不同种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大小,不符合题意;
D、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由离子或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分析;
B、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都可作保护气分析;
C、根据有些分子比原子小分析;
D、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 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根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否加入催化剂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错误;
B.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因此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不会改变,故错误;
C.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因此最终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如图所示,故错误;
D. 加热高锰酸钾,加热后很短时间内高锰酸钾分解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终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氧气,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6.【答案】(1)氧气的浓度
(2)Fe+O2Fe3O4;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小;慢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1)实验①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实验②中,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氧气中低,则对比实验①、②的燃烧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写为:Fe+O2Fe3O4;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目的是谁能够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氢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能够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向上扩散得快,证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将图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氨水的温度降低,氨气分子运动变慢,氨气扩散减慢,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慢。
【分析】(1)根据所给实验的变量分析;
(2)根据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时要防止瓶底炸裂分析;
(3)根据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及能与碱溶液反应分析;
(4)根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分析。
(1)实验①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实验②中,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氧气中低,则对比实验①、②的燃烧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填氧气。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写为:Fe+O2Fe3O4;
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目的是谁能够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故填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氢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能够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填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向上扩散得快,证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故填小;
将图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氨水的温度降低,氨气分子运动变慢,氨气扩散减慢,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慢,故填慢。
17.【答案】(1)属于
(2)化学
(3)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强得多
(4)A;B;C
(5)灭菌率逐渐增大
(6)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
(7)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臭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或闪电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强得多;
(4)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故可以通过减少氟利昂的使用的方法保护臭氧层,A符合题意;使用无氟冰箱,可以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B符合题意;由题干可知,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故可通过减少CO、NO等气体的排出量来保护臭氧层,C符合题意;
(5)由图可知,O3浓度在0—0.08mg/L的范围内,灭菌率逐渐增大;
(6)根据文中内容,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
(7)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1)根据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3)根据带火星木条燃烧程度分析;
(4)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
(5)根据图示中曲线变化规律分析;
(6)根据臭氧的应用分析;
(7)根据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分析。
(1)臭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或闪电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强得多;
(4)A、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故可以通过减少氟利昂的使用的方法保护臭氧层,符合题意;
B、使用无氟冰箱,可以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符合题意;
C、由题干可知,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故可通过减少CO、NO等气体的排出量来保护臭氧层,符合题意;
故选ABC;
(5)由图可知,O3浓度在0—0.08mg/L的范围内,灭菌率逐渐增大;
(6)根据文中内容,臭氧可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
(7)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18.【答案】(1)锥形瓶
(2)B;一团棉花;
(3)D
(4)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b
(5)气体从n口通入
(6)3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②为锥形瓶。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且加热固体时,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故选B;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则该装置还缺少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纯,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排空气法时,导管应伸到瓶底,故选D。
(4)G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则可用该方法收集;用装置G准确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的时机是刚产生气泡开始收集,故选b。
(5)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H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m端通入,若气密性良好,且发生装置内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但装置H收集不满,则可能原因为将气体从n端通入。
(6)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图可知,c点高锰酸钾还没反应完,则此时固体成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三种。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原理、装置特点分析;
(3)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及排水法收集要求分析;
(4)根据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5)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分析;
(6)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②为锥形瓶。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且加热固体时,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故选B;
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则该装置还缺少一团棉花;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纯,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排空气法时,导管应伸到瓶底,故选D。
(4)G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则可用该方法收集;
用装置G准确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的时机是刚产生气泡开始收集,故选b。
(5)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H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m端通入,若气密性良好,且发生装置内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但装置H收集不满,则可能原因为将气体从n端通入。
(6)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图可知,c点高锰酸钾还没反应完,则此时固体成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三种。
19.【答案】cab;加湿过滤仓;ad;便于携带、运输和储存;比5%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更多;保持干燥;;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实验②温度太高,得到的氧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B装置为发生装置,氧气从A装置的a口进入,加湿后从b口排出。则该氧发生器的连接顺序是cab;由于氧气从A装置的a口进入,所以装置A相当于制氧机中的加湿过滤仓;将氧气通入水中,可通过是否产生气泡可观察到是否产生氧气,且根据产生气泡的速率可观察到产生氧气的速率,水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速率及生成氧气的产量,故选ad。
(2)由于过碳酸钠便于携带,便于运输和储存,且据图可知,相同时间内,过碳酸钠比5%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更多。所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
(3)由于过碳酸钠遇水可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所以保存过碳酸钠时,应注意保持干燥。
(4)实验⑥中,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5)实验①、②、④中,只是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且温度越高,相同时间收集的氧气越多,则说明反应越快。
(6)由表中内容可知,实验②温度太高,则收集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太高,故选实验⑥制取氧气。
【分析】(1)根据气体通入水中可以通过气泡的快慢确定气体的速率分析;
(2)根据所给制氧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分析;
(3)根据过碳酸钠遇水可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分析;
(4)根据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5)根据所给实验的变量分析;
(6)根据温度太高气体中会含水蒸气分析。
20.【答案】(1)沸点;物理;混合物;O2
(2)富氮空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防止食物腐败;A
(3);3
【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①分离空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工业液氧”含有氧气、稀有气体等,是混合物;③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由空气的组成可知,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 ”表示的是氧分子,符号为O2;
(2)①氧气参与储藏物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能够防止食物腐败,故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②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4,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更高,故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1:4,观察选项,可能是1:3,故选A;
(3)反应④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其符号表达式为:;
①为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为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④为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⑤为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上述流程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3个。
【分析】(1)根据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原理,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氨气化学性质稳定,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分析;
(3)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分析。
(1)①分离空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储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工业液氧”含有氧气、稀有气体等,是混合物;
③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由空气的组成可知,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 ”表示的是氧分子,符号为O2;
(2)①氧气参与储藏物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能够防止食物腐败,故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②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4,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更高,故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1:4,观察选项,可能是1:3,故选A;
(3)反应④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其符号表达式为:;
①为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③为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
④为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⑤为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上述流程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3个。
21.【答案】分离转移;;20.2%;偏小;2;19.3%;③;12.5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工业制法
【解析】【解答】(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由于进入的水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若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则计算出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得氧气体积分数会偏小;由图可知,实验2消耗氧气更多,则结果更准确,故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3)由于注射器移动的体积为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铜粉消耗的是玻璃管和注射器中的空气,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4)①没有反复推拉注射器,铜粉和氧气没有充分接触,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会使结果偏小;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会使活塞移动的体积偏小,使结果偏小;③加入铜丝量太多,操作正确,不会使结果偏小。故选③。
(5)设注射器中最少留气体的体积为x,则:,解得x=12.5mL。
【分析】(1)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时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量筒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分析;
(3)根据注射器移动的体积为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铜粉消耗的是玻璃管和注射器中的空气分析;
(4)根据铜粉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未冷却读数时会使结果偏小,使用足量药品可保证结果正确分析;
(5)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1/5 ,结合实验中消耗的空气体积分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