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本课设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本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课标要求、本课逻辑及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首先,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其次,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指出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并进一步理解制度的变化和创新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的能力;最后,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专题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本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要涉及汉代以来,尤其是隋唐时期在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选官制度方面,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取士也从以推荐为主逐渐转移到以考试为主,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二是在中枢政务机构方面,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使得君主集权相对地得到了分割,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力分属相对独立的三个省,这样的分权机制,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由此,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是在赋税制度方面,从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三方面,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但要注意的是,隋、唐虽然是盛世,但时间并不长,而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是为盛世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将这两个时段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如制度创新主要发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也应注意所谓的“制度创新”并不是截断众流、无所依傍地突然发生的,其中很多内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三、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本专题关于朝代更迭、民族融合、隋唐盛世等相关知识点在初中的教材中及本专题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但关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几乎未有涉及。因此,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把握秦汉以来历代制度的变化,并能与前代制度进行进一步比较和分析,思考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制度的创新对隋唐时期产生的影响。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史料分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秦汉以来历代在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并进一步深入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指出其变化与创新之处。六、教学设计思路在理清汉代以来制度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多种形式得出隋唐制度创新之处。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中枢机构的创新首先以思维导图简单梳理隋唐之前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感知历代统治者都在协调黄泉和中枢机构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到三省六部制的学习。问题1:三省六部制是不是取代了之前的三公九卿制?展示材料:太尉一人,正一品。司徒一人、正一品。司空人,正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唐六典》三公卷【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弄清楚三省六部制并没有取代三公。问题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如何设置的?为何这样设置?展示材料:唐初,继承隋制、以尚书的尚书令一员、门下侍中二员、中书中书令二员为宰相,这样三省的宰相至少有五位而不是三位。“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更为重要的是三省长官“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为名,让其他级别低的官吏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设计意图】宰相由一变多,便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又使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问题3: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分工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展示材料:尚书省…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凡庶务,皆会而决之。……掌统理六官,纲纪庶务。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中书省………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认识到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问题4: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转的?有何特点?创设情境:贞观七年(633年),山东,河南等地发生水灾,朝廷如何修筑河堤,按照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应该如何操作?展示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表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 中书门下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官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钱穆《国史大纲》【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理清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流程。三省合署办公,决策权由中央机构集体行使,决断权在皇帝,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综合上述材料问题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三省六部制分割了丞相的权力,职责上分工明确,工作上相互合作,权力上相互牵制,政事堂的确立提高工作效率高。虽然三省六部制大大加强了皇权,但在客观上也把皇权限制于制度的约束之中。选官制度的创新展示材料:鉴于秦亡之教训,基于社会之凋敝,出于统治之需要,在汉王朝创立之初,汉高祖曾下诏求贤,要求“其有称明德者,御史、中执法、郡守必身劝勉,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察举制度此时初见端倪。汉文帝十五年令“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由文帝亲自考核。自此贤良对策形成,察举制度初创。至汉武帝时,随着贤良对策成为定制,岁举孝廉正式成立,秀才、明经诸科增设,察举制度正式形成。---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不贡士,一则黜爵,再则黜地,三则黜爵削地毕矣!在举者和被举者之间建立连带责任! ——杜佑《通典》创设之初,“当时品第人物能以德才为主要依据,而不专重家世阀阅。”但是,由于考核人的德才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即便有标准也不能保证选拔无误,以及在选拔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大小中正可以依主观意志选定,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很难真正做到选拔贤能,久而久之,在门阀的左右下,“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为贵。”也就是说,九品中正制度在运行中的实际选官标准成为官资门第。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在实行察举的两汉,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一喻大华《帝制往事》【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防止徇私舞弊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历代选官都重视选拔人才,但选拔人才是否落到实处,跟选拔的方式和统治阶级徇私舞弊的措施是否完备。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忠举荐者带有很大的主观意志性。问题1、科举制跟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变化?展示材料: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设十科举人,随后十科减为四科,还是有“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在中央政府举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虽然科举制度各科目所代表的具体标准不同,但是由于科举制度在制度设计上避免了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都存在的问题一一举荐者可凭借主观意志影响选官结果,加之处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官制度与儒家教育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所以科举制度运行中选官的实际标准能够较好地与其应然标准保持一致。---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设计意图】通过把科举制和以往的选官制度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考核方式更公正客观,徇私舞弊的措施更完备,应然标准和实然标准基本上保持了一致。问题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了有哪些进步意义?唐朝铨选官僚,“以四事择其良”:“身”、“言”“书”“判”。为使官僚具备和保持品德才识,统治者除了要在对官僚的管理中进行持续的教育、监督、考核,还要在选拔官僚上入手,即通过规定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和选拔方式来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以此来引导所有想入仕为官的人向统治者需要的方向发展,最终将个人素质、选官、读书修身有机结合,提升官僚素质。---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科举制在选官标准方面总体上由以身份标准为主向以才识标准为主演进,在选拔规则上趋于客观化、严格化,这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只要在才识品行上能够达到选官制度要求的标准,通过考察,就可能入仕为官,基本不受身份的限制(但商人阶层会受限制)。同样,出身显赫的贵族官宦之后,要想入仕为官,除了通过任子、恩荫等非主要选官途径外,也得参与竟争性选拔。如此,国家政权也就不会为一个阶级、阶层垄断,而是面向全社会开放。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在科举制度中,应试者只有凭借才识通过各级考试,才能受到君主及其中央政权的统一任命。君主亲自主持的殿试成为定制后,但凡入仕为官者又都有了“天子门生”的身份。科举制度保证了君主及其中央政权选官的权力,进而降低导致政治分裂的因素,促进国家统一。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进步意义:1.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扩大统治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政权的开放。三、赋税制度的创新问题1、观看视频,概括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其作用。【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租佣调制的内容和作用:不分贫富,每丁每年征收标准一样。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2、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得出两税法推行的原因是因为在玄宗米年,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3、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的内容?(从征收的原则、对象、标准、时间等方面)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3]【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派样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总结两税法的内容从而认识两税法的特点。问题4、结合材料,根据两税法的内容分析两税法的影响?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帝善之,使谕中外。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新唐书·杨炎传》两税法的新税制,体现了中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说租庸调制的崩溃结束了适应古代农耕社会的井田均田一脉相承的经济传统,那么,两税法的实行则是开启了适应中唐以后政治军事局势,满足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所需的赋税制度。——李志贤《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演变为纳绢代役,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 张菱《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派样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根据两税法的内容分析两税法的影响。课堂小结钱穆先生说,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汉唐以来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这三方面,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隋唐时期的一批政治家,开明豁达,充满自信,既善于从历代兴亡中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又锐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开创了唐前期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局面,期间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成为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隋唐文明也成了古代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代名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因为时空的差距,学生对历史容易产生疏离感,以致对史事,尤其是制度史,往往比较难掌握。本设计针对这一难点,利用四个环节平铺直叙厘清这一时段主要制度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分析、比较多种形式呈现的史料,归纳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创新之处,并着眼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课堂教学。但如何认清制度演变与创新中的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则取决于如何处理好历史逻辑、教材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本课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