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采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科学试题(1-4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采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科学试题(1-4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采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科学试题(1-4章)
1.(2024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环节①的影响
B.人工降雨会改变环节③的时空分布
C.破坏亚马孙雨林会造成环节⑤的减少
D.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
2.(2024八上·杭州月考)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实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时会下沉一些
B.干瘪、虫蛀的种子漂浮在盐水上,种子所受浮力大于其重力
C.潜水艇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受到的压强不变,浮力变大
D.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实现的
3.(2024八上·杭州月考)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配制蔗糖溶液
B.获取纯净水
C.获取氯化钠晶体
D.配制10%的食盐水
4.(2024八上·杭州月考)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
B.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5.(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图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下列是关于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之间的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
①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对流层--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
③ 图中B层--航天飞船活动的主要空间
④ 图中B层--集中了大气中四分之三大气质量和全部水汽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 注射器用来注射药物是利用了大气压
B.乙图中, 发现自制气压计的细管内水柱升高, 表明外界大气压减小
C.丙图中,“拔罐” 时, 局部皮肤向罐内突起, 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D.丁图中, 选用不同直径的马德堡半球, 拉开半球时所用的力大小相等
7.(2024八上·杭州月考)受单侧光照射的植物茎尖端向光生长,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8.(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被触碰后,含羞草的叶片会闭拢,这是反射现象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与植物体内生长激素的分布有关
C.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与小脑受到酒精刺激有关
9.(2024八上·杭州月考)小曙因感冒在家安静休息,他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其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曙服用了退烧药)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小曙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曙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C.小曙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10.(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22℃
B.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中午12时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外界阳光直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
11.(2024八上·杭州月考)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浓度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杯子中液面恰好相平,鸡蛋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A.甲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
B.乙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强较大
C.鸡蛋在甲杯里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大
D.鸡蛋在乙杯中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12.(2024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断开S1、S3, 闭合S2, L1、L2都亮, 两灯串联
B.断开S2, 闭合S1、S3, L1、L2都亮, 两灯并联
C.断开S1、S2, 闭合S3电路是通路
D.断开S1, 闭合S2、S3电路是短路
13.(2024八上·杭州月考)公交车后门左右扶杆上各装有一个按钮开关。当乘客按下任一按钮时,蜂鸣器响起提示音,提醒司机有乘客要下车,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
A. B.
C. D.
14.(2024八上·杭州月考)干燥的天气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手拿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发光,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
A.“除电”时, 汽车、LED灯、人体、大地连通
B.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则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汽车流向消除器
D.汽车带电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接触,发生摩擦起电现象
15.(2024八上·杭州月考)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其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16.(2024八上·杭州月考)(1) ①花生油、②食盐、③胡椒粉、④白醋、⑤味精,它们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的是   (填序号) ,属于乳油液的是   (填序号)
(2) 冲泡紫菜汤时,为了解汤的咸淡是否适宜,只需取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的特点。
17.(2024八上·杭州月考)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河水净化成自来水,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操作1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
(2) 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待处理的水应该从   (填“a”或“b”) 端通入。
(3) 要使液体D变为纯净的水,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
18.(2024八上·杭州月考)(1) 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甲表示人体皮肤对   (填“寒冷”或“炎热”) 刺激的反应示意图。
(2) 如图乙所示为一健康成年人在一次进食后体内血糖含量调节的示意图,图中A处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分泌   。正常人体的体温以及血糖含量均是在   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3) 见丙图。某人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即通常所说的呆小症,这是因他在幼年时期   分泌的激素不足造成的。
19.(2024八上·杭州月考)实验室有A、B两瓶硝酸钾溶液(室温20℃) 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8%和25%,但已经失去了标签无法分辨,小应利用所学知识并查阅资料,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来鉴别。
[查阅资料]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
[方案一]分别取适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甲、乙两烧杯中,用同一支密度计测量。据图分析,   (填“甲”或“乙”) 杯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两个烧杯中,分别向两杯溶液中边搅拌边逐渐加入过量的等质量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过滤、干燥、称量,得到滤渣质量较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   (填“8%”或“25%”) 的硝酸钾溶液。
[方案三]取等质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将两支试管放于水中,加入   (填“硝酸铵”或“氢氧化钠”) 的烧杯中,出现析出晶体现象的即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20.(2024八上·杭州月考)放假期间,小明帮助父母在果园摘橘子,突然被树枝上的刺扎到手指,小明立即缩手。如图为缩手反射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2) 结合上图,写出该“缩手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
(3) 手受到刺激后感到疼痛,痛感形成于图中的[    ](填序号) 。以后小明见到刺会有意识地躲避,这种有意躲避的反射活动,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
(4) 若图中的E受到损伤,其余结构完好,则手被扎后____。
A.有感觉,也能缩手 B.没感觉,不能缩手 C.有感觉,不能缩手
21.(2024八上·杭州月考) 某科学小组的同学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烧杯、水、重物、铁架台及细线等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 如图甲所示,在重物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左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 如图乙所示,用酒精代替水继续实验,发现此时的F3变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3) 下列情况会影响实验结论的是____(填字母) 。
A.图甲中水面未到达溢水杯的溢水口
B.图乙中物体未全部浸没在水中
22.(2024八上·杭州月考) 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克,X的数值是   
23.(2024八上·杭州月考) 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 每天添加适量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 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甲同学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与实验组同样的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添加与实验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 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
24.(2024八上·杭州月考)小明和小华同学想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在图乙中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连线不得交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小灯泡变亮) :
(2) 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____;
A.检查小灯泡是否短路
B.检查开关是否接触良好
C.检查小灯泡灯丝是否断了
D.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下表是正确操作后测得三次数据,其中第一次测得的电流如图丙所示,此时灯泡的电阻为   欧;
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U/V 2.0 3.0 3.8
电流I/A   0.38 0.40
(4)为“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小明把小灯泡分别换成阻值为5Ω、10Ω、 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电阻R/欧 5 10 20
电流I/安 0.6 0.3 0.15
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   。
25.(2024八上·杭州月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菲利用带拉环的吸盘、厚玻璃管、水、刻度尺、大量程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吸盘的面积为10厘米2;②将吸盘沾水湿润后,压在厚玻璃板上,排尽吸盘内的空气;③用弹簧测力计垂直于玻璃板拉动吸盘,直至恰好脱落,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5牛;④记录整理数据;⑤算出大气压的值,分析实验结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吸盘沾水湿润的目的是   ;
(2) 根据小菲的实验数据,计算出大气压的值等于   帕。关于该实验中测得大气压的值比当地当日实际大气压值小的原因,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多选,填字母) 。
A.水存在“黏性”,将吸盘“黏”牢了
B.吸盘内空气未排净
C.由于吸盘被拉变形后,吸盘所受大气压的面积变小
D.由于误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偏小
26.(2024八上·杭州月考) R是一个随推力F变化而变化的电阻,F与R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现有如图乙、丙的两个电路,R0为定值电阻,阻值为20Ω,电源电压恒为6V,电流表量程为0-0.6A。回答下列问题:
(1) 当用推力为0N时,电阻R的阻值为   ;
(2) 图乙中,当小白同学用300N的力推电阻,求电阻R两端的电压;
(3) 图丙中,为确保电路的安全,小白同学推力F的最大值.
27.(2024八上·杭州月考)小金把家里景观水池底部的鹅卵石取出清洗。他先将一个重为10N的空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池底的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桶仍漂浮在水面。 (不考虑捞出过程中带出的水, 水= )
(1) 空桶漂浮在水面时所受浮力大小。
(2) 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水池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
(3) 若此时桶排开水的体积为, 求桶内鹅卵石的质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地表径流③的影响,故A错。
B、③为地表径流,人工降雨不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故B错。
C、对亚马孙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蒸腾的减少,故C对。
D、②环节为降水,故D错。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轮船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重力不变,则浮力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可知,液体的密度不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2) 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
(3)潜水艇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深度增加,根据p=ρ液gh分析受到的压强的变化情况,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变化情况;
(4)利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解答】 A、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的浮力等于重力,大小不变,但海水的密度大于江水的密度,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会上浮一些,故A错误;
B、干瘪、虫蛀的种子漂浮在盐水上,浮力等于重力,故B错误;
C、潜水艇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深度增加,根据p=ρ液gh可知受到的压强变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不变,故C错误;
D、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通过增加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来实现的,故D错误;D、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浮力都等于重力,所以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解答】A.蔗糖可溶于水,因此在蔗糖中加水溶解后可以获得蔗糖溶液;故A正确;
B.泥浆水经过过滤后只能过滤掉不溶性的杂质,还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因此无法获得纯净水;故B错误;
C.如图所示是蒸发结晶的过程,通过对食盐水蒸发结晶可以获得氯化钠晶体;故C正确;
D.50毫升水的质量为50g,加入到50g20%的食盐水后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而溶质质量为50g×20%=10g,则稀释后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10g÷100g=10%;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根据题意,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题意,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C、①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若操作Ⅰ为降温结晶,①和②中溶质质量相等,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降温,也可能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加硝酸钾固体,也可能是降温、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①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若操作Ⅰ为降温结晶,①和②中溶质质量相等,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有硝酸钾析出,则①和③的溶质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解答】读图可得,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中间层,D是暖层。
A是对流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故①②正确;
B平流层的特点是大气水平运动为主,该层水汽和固体杂质极少,没有天气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是飞机飞行的主要空间,故③错误;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全部水汽,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根据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甲图中, 注射器用来注射药物是利用活塞对药液产生的压强,故A错误;
B.乙图中,当细管内液面静止时,瓶内气压等于液柱压强和外面大气压强之和,即p内=p大气+p水柱。 自制气压计的细管内水柱升高,则水柱压强增大,那么 表明外界大气压减小,故B正确;
C.丙图中,“拔罐” 时, 局部皮肤向罐内突起, 说明了人体内血压的存在,故C错误;
D.丁图中,大气压强不变,根据F=pS可知, 选用不同直径的马德堡半球,受力面积大小不同,则 拉开半球时所用的力大小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 在单侧光的作用下,e点生长素的浓度大于d点浓度,且e点浓度的生长的速率大于d点。
【解答】 植物向光性的原理是: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作用弱),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促进作用强),使植株向光生长,所以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植物的感应性,包括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解答】 A、反射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含羞草不具有神经系统,被触碰后叶片会合拢这是植物的感性运动,A说法错误;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是由于生长素向背光一侧移动,即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有关,B说法正确;
C、 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C说法正确;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控制心跳和呼吸的神经中枢都在脑干,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2)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故小曙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A正确;
B、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B错误;
C、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C正确;
D、根据题图数据可知,小曙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解答】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正确;
B.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即14时左右,故B错误;
C.夏天中午温度较高,知了叫的比较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5℃以下时知了停止鸣叫,说明此时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C正确;
D.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可以避免太阳晒,读数比较稳定,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平均值也更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①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②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④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11.【答案】B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两者所受浮力关系和液体密度关系;根据p=ρgh判断对杯底的压强关系;进而判断出杯底部所受压力的关系;
(2)根据漂浮或悬浮条件即可判断浮力关系。
【解答】A、由于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则底面积相同,根据F=pS可知,乙杯中所受液体的压力较大,故A错误;
B、由于两杯中液面相平,根据p=ρgh可知,乙杯底受到的压强大于甲杯底受到的压强,故B正确;
C、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可知,鸡蛋在甲、乙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D、因为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同一只鸡蛋在两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鸡蛋的重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电路有三种状态,即通路、开路和短路;所以据开关的位置,对每个选项依次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 A、断开S1、S3,闭合S2,电流的路径是:电源正极→L1→L2→S2→负极,灯L1、L2是串联,故A正确;
B、断开 S2,闭合 S1、S3,电流的路径有两条,是并联电路,L1、L2 都亮,故B正确;
C、断开S1、S2,闭合S3,总的电路是断路,故该电路不是通路,故C错误;
D、断开S1,闭合S2、S3,电流的路径是:电源正极→S3→S2→负极,故电路发生短路,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蜂鸣器的连接方式,然后选出正确的电路图。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当乘客按下任一按钮时,蜂鸣器响起提示音,提醒司机有乘客要下车,这说明两个开关互不影响,是并联的,然后与蜂鸣器串联接入电路中,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摩擦起电;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1)根据电路的知识判断;
(2)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判断;
(3)电流方向与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4)根据摩擦起电的知识判断。
【解答】A.“除电”时,汽车、LED灯、人体、大地连通,从而将电荷导入大地,故A正确;
B.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故B正确;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则电子移动方向从汽车到消除器,而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消除器到汽车,故C错误;
D.汽车带电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接触,发生摩擦起电现象,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①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就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②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对各个电路图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2的电压。探头下面为曲面,上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下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下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下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A符合题意;
B.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1的电压。探头下面为曲面,上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下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下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下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小。根据U=IR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B不合题意;
C.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2的电压。探头上面为曲面,下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上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上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上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C不合题意;
D.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1的电压。探头上面为曲面,下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上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上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上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小,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根据U=IR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1)②④⑤;①
(2)均一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2)根据溶液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与水能形成溶液的物质一定是能溶于水的物质;花生油、胡椒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花生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浊液,胡椒粉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悬浊液,而食盐、白醋、味精可溶于水,与水混合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2)冲泡紫菜汤时,为了解汤的咸淡是否适宜,只需取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味如何。
17.【答案】(1)过滤;引流
(2)b
(3)蒸馏
【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1)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以及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1)操作1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即过滤操作,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内;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待净化的水最好从b端进入,这样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
(3)要得到纯净水,需要使用蒸馏的方法。
18.【答案】(1)寒冷
(2)胰岛素;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3)甲状腺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皮肤的主要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调节体温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吸收功能、新陈代谢功能。
(2) 胰岛素的作用: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3)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
【解答】(1)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中,从神经调节看,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内的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战栗);由图所示是人体皮肤对寒冷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才能实现。
(2)图中A处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是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互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3)在婴幼儿时期如图中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会患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19.【答案】乙;8%;硝酸铵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其它条件相同时,同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其它条件相同时,同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小,再溶解时溶解的溶质越多。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然后分析硝酸铵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热效应: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解答】【方案 一 】据图分析,乙杯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25%的硝酸钾溶液密度较大。
【方案 二 】试管中出现晶体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25%的硝酸钾溶液中的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得到滤渣质量较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8%的硝酸钾溶液能够溶解较多的硝酸钾。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能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从而使硝酸钾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为 25% 的硝酸钾溶液更容易析出晶体。
20.【答案】(1)反射弧
(2)B→C→D→E→A
(3)①大脑;条件反射
(4)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中,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①大脑、②脑干、③小脑。
【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小明手指被扎到,手指的皮肤里就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延反射弧传导,最终刺激效应器,肱二头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完成缩手动作。该“缩手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B感受器→C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A效应器。
(3)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才能形成痛觉;因此,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①大脑。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被扎后手立即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以后见到刺会有意识地躲避,这种有意躲避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4)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若E传出神经受到损害,刺激感受器,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到达脊髓,再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到①大脑,能产生痛觉;但因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发生缩手反射。
故答案为:C。
21.【答案】(1)变小
(2)液体的密度
(3)A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 (1)在物块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由F浮=ρ液gV排判断浮力的变化,由称量法F=G-F浮可判断出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2)改变液体的密度,根据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判断出浮力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3)溢水杯的水没装满,会使溢出的水的重力偏小。
【解答】 (1)在物块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由F浮=ρ液gV排可知物块受到的浮力变大,
由F=G-F浮可知,左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2)酒精代替水继续实验,发现此时的F3变大,由称重法可知浮力变小,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浮力不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A、图乙中水面未到达溢水杯的溢水口,物体放入溢水杯时,先要使溢水杯满了才可以向外排水,故在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排出的水的重力,故A符合题意;
B、图乙中物体未全部浸没在水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小,排开液体的重力小,浮力也小,仍然能得出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对实验没有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答案】2;10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5g水,共析出3g晶体,即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了2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5g水,共析出3g晶体,即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了2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说明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g甲物质。第三次蒸发Xg水时,共析出7g甲,则可推测X的值

23.【答案】(1)等量的清水
(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
(3)温度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等。
24.【答案】(1)
(2)C
(3)6
(4)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电流表、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接线柱接入电路;
(2)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较大,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断路;
(3)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4)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解答】 (1)电流表、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接线柱接入电路;如下图所示:
(2)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较大,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小灯泡断路,接下来应检查小灯泡是否接触良好或损坏。
故答案为:C;
(3) 测得的电流如图丙所示为0.3A。
电阻
(4)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5.【答案】(1)排进空气并防止漏气
(2)98.5;BC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 (1)为了使测得的结果准确,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排尽空气并防止吸盘漏气;
(2)根据题意可知,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弹簧秤示数平均值,又知吸盘平面面积,利用计算实验时的大气压值;
【解答】 (1)将吸盘沾水湿润的目的是排进空气并防止漏气;
(2)根据题意可知,大气对吸盘的压力F=F示=98.5N,
若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实验时的大气压值:;
A、水存 在“粘性”,则所需拉力变大,测得的结果变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吸盘内空气未排净,则所需拉力变小,根据可知,测得的结果变小,故B符合题意;
C、吸盘受气压面积减小,则所需拉力变小,根据可知,测得的结果变小,故C符合题意;
D、弹簧秤读数偏小,根据可知,则计算的结果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26.【答案】(1)40
(2)由图乙可知,电阻R和R0串联,已知F=300N,由图甲可知此时电阻R=10Ω,
串联电路的电流为:

电阻R两端的电压 :
(3)图丙中,R和R0并联,通过R0的电流为:

由于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干路电流最大为Imax=0.6A;
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通过R的电流为:IR=0.6A-0.3A=0.3A,
则电阻R的阻值为:,
由图甲可知,此时推力F=200N。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当推力为0时,从图甲可知电阻R的阻值;
(2)图乙中,R和R0串联,由甲图可知电阻R的值,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结合欧姆定律求通过电路的电流。
(3)图丙中,R和R0并联,根据欧姆定律求R0支路的电流;
由于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干路电流最大为Imax=0.6A,据此求值R这一支路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得R的阻值,由图甲找出推力F的值。
【解答】 (1)当推力为0时,从图甲可知电阻R的阻值为40Ω;
27.【答案】(1)空桶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桶=10N;
(2)上升
(3)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的浮力为:
F浮'=ρ水gV排'=1.0×103kg/m3×9.8N/kg×6.0×10-3m3=58.8N,
桶内鹅卵石的重力为:
G石=F浮'-G桶=58.8N-10N=48.8N,
鹅卵石的质量为: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 (1)根据空桶漂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分析解答;
(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出鹅卵石浮力的关系,根据F浮=ρ液gV排知排开水体积的变化,进而判断出水池水面高度的变化;
(3)根据F浮'=ρ水gV排'算出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的浮力,由G石=F浮'-G桶算出桶内鹅卵石的重力,由G=mg算出鹅卵石的质量。
【解答】 (1)空桶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桶=10N;
(2)鹅卵石捞出前沉底,浮力小于重力,即F浮1<G,将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鹅卵石与小桶都处于漂浮状态,此时鹅卵石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2=G,所以F浮1<F浮2,即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鹅卵石的浮力变大,根据F浮=ρ液gV排知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水池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上升;
1 / 1浙江省杭州采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科学试题(1-4章)
1.(2024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环节①的影响
B.人工降雨会改变环节③的时空分布
C.破坏亚马孙雨林会造成环节⑤的减少
D.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地表径流③的影响,故A错。
B、③为地表径流,人工降雨不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故B错。
C、对亚马孙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蒸腾的减少,故C对。
D、②环节为降水,故D错。
故答案为:C。
2.(2024八上·杭州月考)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实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时会下沉一些
B.干瘪、虫蛀的种子漂浮在盐水上,种子所受浮力大于其重力
C.潜水艇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受到的压强不变,浮力变大
D.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实现的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轮船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重力不变,则浮力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可知,液体的密度不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2) 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
(3)潜水艇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深度增加,根据p=ρ液gh分析受到的压强的变化情况,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变化情况;
(4)利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解答】 A、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的浮力等于重力,大小不变,但海水的密度大于江水的密度,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会上浮一些,故A错误;
B、干瘪、虫蛀的种子漂浮在盐水上,浮力等于重力,故B错误;
C、潜水艇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深度增加,根据p=ρ液gh可知受到的压强变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不变,故C错误;
D、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通过增加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来实现的,故D错误;D、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浮力都等于重力,所以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4八上·杭州月考)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配制蔗糖溶液
B.获取纯净水
C.获取氯化钠晶体
D.配制10%的食盐水
【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解答】A.蔗糖可溶于水,因此在蔗糖中加水溶解后可以获得蔗糖溶液;故A正确;
B.泥浆水经过过滤后只能过滤掉不溶性的杂质,还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因此无法获得纯净水;故B错误;
C.如图所示是蒸发结晶的过程,通过对食盐水蒸发结晶可以获得氯化钠晶体;故C正确;
D.50毫升水的质量为50g,加入到50g20%的食盐水后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而溶质质量为50g×20%=10g,则稀释后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10g÷100g=10%;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4.(2024八上·杭州月考)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
B.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根据题意,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题意,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C、①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若操作Ⅰ为降温结晶,①和②中溶质质量相等,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降温,也可能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加硝酸钾固体,也可能是降温、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①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若操作Ⅰ为降温结晶,①和②中溶质质量相等,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有硝酸钾析出,则①和③的溶质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图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下列是关于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之间的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
①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对流层--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
③ 图中B层--航天飞船活动的主要空间
④ 图中B层--集中了大气中四分之三大气质量和全部水汽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解答】读图可得,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中间层,D是暖层。
A是对流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故①②正确;
B平流层的特点是大气水平运动为主,该层水汽和固体杂质极少,没有天气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是飞机飞行的主要空间,故③错误;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全部水汽,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 注射器用来注射药物是利用了大气压
B.乙图中, 发现自制气压计的细管内水柱升高, 表明外界大气压减小
C.丙图中,“拔罐” 时, 局部皮肤向罐内突起, 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D.丁图中, 选用不同直径的马德堡半球, 拉开半球时所用的力大小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根据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甲图中, 注射器用来注射药物是利用活塞对药液产生的压强,故A错误;
B.乙图中,当细管内液面静止时,瓶内气压等于液柱压强和外面大气压强之和,即p内=p大气+p水柱。 自制气压计的细管内水柱升高,则水柱压强增大,那么 表明外界大气压减小,故B正确;
C.丙图中,“拔罐” 时, 局部皮肤向罐内突起, 说明了人体内血压的存在,故C错误;
D.丁图中,大气压强不变,根据F=pS可知, 选用不同直径的马德堡半球,受力面积大小不同,则 拉开半球时所用的力大小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7.(2024八上·杭州月考)受单侧光照射的植物茎尖端向光生长,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答案】D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 在单侧光的作用下,e点生长素的浓度大于d点浓度,且e点浓度的生长的速率大于d点。
【解答】 植物向光性的原理是: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作用弱),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促进作用强),使植株向光生长,所以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故选D。
8.(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被触碰后,含羞草的叶片会闭拢,这是反射现象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与植物体内生长激素的分布有关
C.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与小脑受到酒精刺激有关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植物的感应性,包括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解答】 A、反射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含羞草不具有神经系统,被触碰后叶片会合拢这是植物的感性运动,A说法错误;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是由于生长素向背光一侧移动,即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有关,B说法正确;
C、 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C说法正确;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控制心跳和呼吸的神经中枢都在脑干,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9.(2024八上·杭州月考)小曙因感冒在家安静休息,他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其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曙服用了退烧药)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小曙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曙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C.小曙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2)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故小曙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A正确;
B、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B错误;
C、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C正确;
D、根据题图数据可知,小曙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10.(2024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22℃
B.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中午12时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外界阳光直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
【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解答】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正确;
B.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即14时左右,故B错误;
C.夏天中午温度较高,知了叫的比较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5℃以下时知了停止鸣叫,说明此时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C正确;
D.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可以避免太阳晒,读数比较稳定,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平均值也更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①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②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④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11.(2024八上·杭州月考)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浓度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杯子中液面恰好相平,鸡蛋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A.甲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
B.乙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强较大
C.鸡蛋在甲杯里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大
D.鸡蛋在乙杯中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答案】B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两者所受浮力关系和液体密度关系;根据p=ρgh判断对杯底的压强关系;进而判断出杯底部所受压力的关系;
(2)根据漂浮或悬浮条件即可判断浮力关系。
【解答】A、由于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则底面积相同,根据F=pS可知,乙杯中所受液体的压力较大,故A错误;
B、由于两杯中液面相平,根据p=ρgh可知,乙杯底受到的压强大于甲杯底受到的压强,故B正确;
C、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可知,鸡蛋在甲、乙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D、因为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同一只鸡蛋在两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鸡蛋的重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4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断开S1、S3, 闭合S2, L1、L2都亮, 两灯串联
B.断开S2, 闭合S1、S3, L1、L2都亮, 两灯并联
C.断开S1、S2, 闭合S3电路是通路
D.断开S1, 闭合S2、S3电路是短路
【答案】C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电路有三种状态,即通路、开路和短路;所以据开关的位置,对每个选项依次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 A、断开S1、S3,闭合S2,电流的路径是:电源正极→L1→L2→S2→负极,灯L1、L2是串联,故A正确;
B、断开 S2,闭合 S1、S3,电流的路径有两条,是并联电路,L1、L2 都亮,故B正确;
C、断开S1、S2,闭合S3,总的电路是断路,故该电路不是通路,故C错误;
D、断开S1,闭合S2、S3,电流的路径是:电源正极→S3→S2→负极,故电路发生短路,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2024八上·杭州月考)公交车后门左右扶杆上各装有一个按钮开关。当乘客按下任一按钮时,蜂鸣器响起提示音,提醒司机有乘客要下车,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蜂鸣器的连接方式,然后选出正确的电路图。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当乘客按下任一按钮时,蜂鸣器响起提示音,提醒司机有乘客要下车,这说明两个开关互不影响,是并联的,然后与蜂鸣器串联接入电路中,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4.(2024八上·杭州月考)干燥的天气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手拿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发光,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
A.“除电”时, 汽车、LED灯、人体、大地连通
B.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则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汽车流向消除器
D.汽车带电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接触,发生摩擦起电现象
【答案】C
【知识点】摩擦起电;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解析】【分析】(1)根据电路的知识判断;
(2)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判断;
(3)电流方向与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4)根据摩擦起电的知识判断。
【解答】A.“除电”时,汽车、LED灯、人体、大地连通,从而将电荷导入大地,故A正确;
B.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故B正确;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则电子移动方向从汽车到消除器,而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消除器到汽车,故C错误;
D.汽车带电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接触,发生摩擦起电现象,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5.(2024八上·杭州月考)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其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①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就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②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对各个电路图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2的电压。探头下面为曲面,上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下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下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下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A符合题意;
B.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1的电压。探头下面为曲面,上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下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下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下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小。根据U=IR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B不合题意;
C.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2的电压。探头上面为曲面,下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上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上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上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C不合题意;
D.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1的电压。探头上面为曲面,下面为平面,当风水平吹过时,上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探头受到向上的压力,因此滑片向上移动,此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小,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根据U=IR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6.(2024八上·杭州月考)(1) ①花生油、②食盐、③胡椒粉、④白醋、⑤味精,它们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的是   (填序号) ,属于乳油液的是   (填序号)
(2) 冲泡紫菜汤时,为了解汤的咸淡是否适宜,只需取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的特点。
【答案】(1)②④⑤;①
(2)均一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2)根据溶液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与水能形成溶液的物质一定是能溶于水的物质;花生油、胡椒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花生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浊液,胡椒粉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悬浊液,而食盐、白醋、味精可溶于水,与水混合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2)冲泡紫菜汤时,为了解汤的咸淡是否适宜,只需取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味如何。
17.(2024八上·杭州月考)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河水净化成自来水,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操作1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
(2) 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待处理的水应该从   (填“a”或“b”) 端通入。
(3) 要使液体D变为纯净的水,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过滤;引流
(2)b
(3)蒸馏
【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1)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以及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1)操作1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即过滤操作,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内;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待净化的水最好从b端进入,这样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
(3)要得到纯净水,需要使用蒸馏的方法。
18.(2024八上·杭州月考)(1) 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甲表示人体皮肤对   (填“寒冷”或“炎热”) 刺激的反应示意图。
(2) 如图乙所示为一健康成年人在一次进食后体内血糖含量调节的示意图,图中A处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分泌   。正常人体的体温以及血糖含量均是在   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3) 见丙图。某人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即通常所说的呆小症,这是因他在幼年时期   分泌的激素不足造成的。
【答案】(1)寒冷
(2)胰岛素;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3)甲状腺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皮肤的主要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调节体温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吸收功能、新陈代谢功能。
(2) 胰岛素的作用: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3)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
【解答】(1)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中,从神经调节看,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内的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战栗);由图所示是人体皮肤对寒冷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才能实现。
(2)图中A处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是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互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3)在婴幼儿时期如图中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会患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19.(2024八上·杭州月考)实验室有A、B两瓶硝酸钾溶液(室温20℃) 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8%和25%,但已经失去了标签无法分辨,小应利用所学知识并查阅资料,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来鉴别。
[查阅资料]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
[方案一]分别取适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甲、乙两烧杯中,用同一支密度计测量。据图分析,   (填“甲”或“乙”) 杯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两个烧杯中,分别向两杯溶液中边搅拌边逐渐加入过量的等质量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过滤、干燥、称量,得到滤渣质量较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   (填“8%”或“25%”) 的硝酸钾溶液。
[方案三]取等质量的A、B两瓶硝酸钾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将两支试管放于水中,加入   (填“硝酸铵”或“氢氧化钠”) 的烧杯中,出现析出晶体现象的即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答案】乙;8%;硝酸铵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其它条件相同时,同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其它条件相同时,同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小,再溶解时溶解的溶质越多。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然后分析硝酸铵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热效应: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解答】【方案 一 】据图分析,乙杯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25%的硝酸钾溶液密度较大。
【方案 二 】试管中出现晶体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25%的硝酸钾溶液中的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得到滤渣质量较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硝酸钾溶液,这是因为8%的硝酸钾溶液能够溶解较多的硝酸钾。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能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从而使硝酸钾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为 25% 的硝酸钾溶液更容易析出晶体。
20.(2024八上·杭州月考)放假期间,小明帮助父母在果园摘橘子,突然被树枝上的刺扎到手指,小明立即缩手。如图为缩手反射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2) 结合上图,写出该“缩手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
(3) 手受到刺激后感到疼痛,痛感形成于图中的[    ](填序号) 。以后小明见到刺会有意识地躲避,这种有意躲避的反射活动,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
(4) 若图中的E受到损伤,其余结构完好,则手被扎后____。
A.有感觉,也能缩手 B.没感觉,不能缩手 C.有感觉,不能缩手
【答案】(1)反射弧
(2)B→C→D→E→A
(3)①大脑;条件反射
(4)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中,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①大脑、②脑干、③小脑。
【解答】(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小明手指被扎到,手指的皮肤里就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延反射弧传导,最终刺激效应器,肱二头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完成缩手动作。该“缩手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B感受器→C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A效应器。
(3)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才能形成痛觉;因此,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①大脑。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被扎后手立即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以后见到刺会有意识地躲避,这种有意躲避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4)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若E传出神经受到损害,刺激感受器,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到达脊髓,再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到①大脑,能产生痛觉;但因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发生缩手反射。
故答案为:C。
21.(2024八上·杭州月考) 某科学小组的同学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烧杯、水、重物、铁架台及细线等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 如图甲所示,在重物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左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 如图乙所示,用酒精代替水继续实验,发现此时的F3变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3) 下列情况会影响实验结论的是____(填字母) 。
A.图甲中水面未到达溢水杯的溢水口
B.图乙中物体未全部浸没在水中
【答案】(1)变小
(2)液体的密度
(3)A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 (1)在物块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由F浮=ρ液gV排判断浮力的变化,由称量法F=G-F浮可判断出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2)改变液体的密度,根据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判断出浮力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3)溢水杯的水没装满,会使溢出的水的重力偏小。
【解答】 (1)在物块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由F浮=ρ液gV排可知物块受到的浮力变大,
由F=G-F浮可知,左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2)酒精代替水继续实验,发现此时的F3变大,由称重法可知浮力变小,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浮力不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A、图乙中水面未到达溢水杯的溢水口,物体放入溢水杯时,先要使溢水杯满了才可以向外排水,故在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排出的水的重力,故A符合题意;
B、图乙中物体未全部浸没在水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小,排开液体的重力小,浮力也小,仍然能得出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对实验没有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2024八上·杭州月考) 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克,X的数值是   
【答案】2;10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5g水,共析出3g晶体,即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了2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5g水,共析出3g晶体,即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了2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说明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g甲物质。第三次蒸发Xg水时,共析出7g甲,则可推测X的值

23.(2024八上·杭州月考) 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 每天添加适量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 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甲同学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与实验组同样的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添加与实验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 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
【答案】(1)等量的清水
(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
(3)温度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等。
24.(2024八上·杭州月考)小明和小华同学想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在图乙中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连线不得交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小灯泡变亮) :
(2) 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____;
A.检查小灯泡是否短路
B.检查开关是否接触良好
C.检查小灯泡灯丝是否断了
D.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下表是正确操作后测得三次数据,其中第一次测得的电流如图丙所示,此时灯泡的电阻为   欧;
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U/V 2.0 3.0 3.8
电流I/A   0.38 0.40
(4)为“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小明把小灯泡分别换成阻值为5Ω、10Ω、 2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电阻R/欧 5 10 20
电流I/安 0.6 0.3 0.15
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   。
【答案】(1)
(2)C
(3)6
(4)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电流表、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接线柱接入电路;
(2)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较大,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断路;
(3)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4)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解答】 (1)电流表、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接线柱接入电路;如下图所示:
(2)小明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较大,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小灯泡断路,接下来应检查小灯泡是否接触良好或损坏。
故答案为:C;
(3) 测得的电流如图丙所示为0.3A。
电阻
(4)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5.(2024八上·杭州月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菲利用带拉环的吸盘、厚玻璃管、水、刻度尺、大量程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吸盘的面积为10厘米2;②将吸盘沾水湿润后,压在厚玻璃板上,排尽吸盘内的空气;③用弹簧测力计垂直于玻璃板拉动吸盘,直至恰好脱落,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5牛;④记录整理数据;⑤算出大气压的值,分析实验结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吸盘沾水湿润的目的是   ;
(2) 根据小菲的实验数据,计算出大气压的值等于   帕。关于该实验中测得大气压的值比当地当日实际大气压值小的原因,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多选,填字母) 。
A.水存在“黏性”,将吸盘“黏”牢了
B.吸盘内空气未排净
C.由于吸盘被拉变形后,吸盘所受大气压的面积变小
D.由于误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偏小
【答案】(1)排进空气并防止漏气
(2)98.5;BC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 (1)为了使测得的结果准确,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排尽空气并防止吸盘漏气;
(2)根据题意可知,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弹簧秤示数平均值,又知吸盘平面面积,利用计算实验时的大气压值;
【解答】 (1)将吸盘沾水湿润的目的是排进空气并防止漏气;
(2)根据题意可知,大气对吸盘的压力F=F示=98.5N,
若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实验时的大气压值:;
A、水存 在“粘性”,则所需拉力变大,测得的结果变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吸盘内空气未排净,则所需拉力变小,根据可知,测得的结果变小,故B符合题意;
C、吸盘受气压面积减小,则所需拉力变小,根据可知,测得的结果变小,故C符合题意;
D、弹簧秤读数偏小,根据可知,则计算的结果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26.(2024八上·杭州月考) R是一个随推力F变化而变化的电阻,F与R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现有如图乙、丙的两个电路,R0为定值电阻,阻值为20Ω,电源电压恒为6V,电流表量程为0-0.6A。回答下列问题:
(1) 当用推力为0N时,电阻R的阻值为   ;
(2) 图乙中,当小白同学用300N的力推电阻,求电阻R两端的电压;
(3) 图丙中,为确保电路的安全,小白同学推力F的最大值.
【答案】(1)40
(2)由图乙可知,电阻R和R0串联,已知F=300N,由图甲可知此时电阻R=10Ω,
串联电路的电流为:

电阻R两端的电压 :
(3)图丙中,R和R0并联,通过R0的电流为:

由于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干路电流最大为Imax=0.6A;
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通过R的电流为:IR=0.6A-0.3A=0.3A,
则电阻R的阻值为:,
由图甲可知,此时推力F=200N。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当推力为0时,从图甲可知电阻R的阻值;
(2)图乙中,R和R0串联,由甲图可知电阻R的值,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结合欧姆定律求通过电路的电流。
(3)图丙中,R和R0并联,根据欧姆定律求R0支路的电流;
由于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干路电流最大为Imax=0.6A,据此求值R这一支路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得R的阻值,由图甲找出推力F的值。
【解答】 (1)当推力为0时,从图甲可知电阻R的阻值为40Ω;
27.(2024八上·杭州月考)小金把家里景观水池底部的鹅卵石取出清洗。他先将一个重为10N的空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池底的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桶仍漂浮在水面。 (不考虑捞出过程中带出的水, 水= )
(1) 空桶漂浮在水面时所受浮力大小。
(2) 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水池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
(3) 若此时桶排开水的体积为, 求桶内鹅卵石的质量。
【答案】(1)空桶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桶=10N;
(2)上升
(3)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的浮力为:
F浮'=ρ水gV排'=1.0×103kg/m3×9.8N/kg×6.0×10-3m3=58.8N,
桶内鹅卵石的重力为:
G石=F浮'-G桶=58.8N-10N=48.8N,
鹅卵石的质量为: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 (1)根据空桶漂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分析解答;
(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出鹅卵石浮力的关系,根据F浮=ρ液gV排知排开水体积的变化,进而判断出水池水面高度的变化;
(3)根据F浮'=ρ水gV排'算出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的浮力,由G石=F浮'-G桶算出桶内鹅卵石的重力,由G=mg算出鹅卵石的质量。
【解答】 (1)空桶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桶=10N;
(2)鹅卵石捞出前沉底,浮力小于重力,即F浮1<G,将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鹅卵石与小桶都处于漂浮状态,此时鹅卵石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2=G,所以F浮1<F浮2,即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鹅卵石的浮力变大,根据F浮=ρ液gV排知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水池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上升;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