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3湖心亭看雪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13湖心亭看雪 教案

资源简介

九上13湖心亭看雪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悟作者笔下的奇异雪景和超凡脱俗的雅趣。
2.分析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深入探究文章内容,体察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个人操守。
教学重点
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品读《湖心亭看雪》。
二、明“痴”之行踪
1.咬文嚼字,寻痴行
(1)文中哪一个字对作者的真性情做了概括?
明确:“痴”。
痴的意思是痴迷、着迷,因执着于某事而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表现出与常人有异。
(2)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他的“痴”?
明确: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更定”时分,划一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小结: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2.对比阅读,悟痴行
回顾柳宗元的《江雪》,说说诗中哪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明确:都有一个“独”字,都有孤独和与众不同之意;“鸟飞绝”和“湖中人鸟声俱绝”都有一个“绝”字,意境相似,写出了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
作者并不是一人前往,却着一“独”字,写出了作者作为文人雅士不同流俗与清高孤傲的心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率性任真,孤怀雅兴的张岱。
三、赏“痴”之雪景
1.出示: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片段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张岱眼中的画是什么样子的?请默读文章,找出相关文字。
明确:“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活动一:化繁为简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否可改为“雾淞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湖上冰花弥漫,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活动二:咬文嚼字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可改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量词是否可以改换?
明确:不能改换。这几个量词使用非常生动,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也传达出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
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奇妙的意境。前面写景极言天地之寥廓,但现在却极力说明人在天地之中非常的渺小。大小对比,恰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其实,这不仅是量词的变化,更是诗人心境的变化。眼中苍茫其实为心中天地,他的心好像也随这苍茫的雪天变得包容万物。
4.活动三:品析手法
(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明确: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对比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并没有运用各种手法来描绘雪景,而是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
这种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修饰的方法即是白描。
展示写作方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白描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了游子的乡思,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小结:作者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擅用用精要的文字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景物的神韵。
四、探“痴”之情味
1.“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姓氏,不答姓名却答籍贯,是张岱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
展示链接材料: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 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 崇祯十七年(1644) 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确: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突出“金陵”这个籍贯,暗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文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也是这样,当时已是清朝,他却选用明朝年号来纪年,说明他身在清朝不忘前朝,隐晦传达出作者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固守的对前朝的“痴心”。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同为痴人,都是在大雪三日后来赏雪,金陵客的痴和张岱的痴有什么不同?
明确:金陵客有朋友相伴、有童子伺候;而张岱没带家人、没带朋友,独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孤傲不群的。
金陵客看雪带了酒,他们一边喝酒聊天,一边随意看雪;而张岱看雪没有带酒,他完全跟雪景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超凡脱俗的。
金陵客来西湖只是做客,游玩后就回南京;而张岱一生20多年住在西湖,西湖就是他的故乡。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一往情深的。
小结:作者与文中“金陵人”看似同类实则不同。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还痴迷于高雅脱俗的冰雪人格,更痴迷于故土故国的深深思念。
3.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叙述,表达了作者痴于山水之乐的闲情逸致及孤芳自赏的清高孤傲,同时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13湖心亭看雪
痴 雅致
清高
孤傲
白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