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 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
课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选自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8课《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这课的主题是“工业”,共分为三个话题物品身世“探秘”(工业产品生产流程)、它们带来的舒适与方便(工业产品改善生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工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材呈现了两条教学线一是“明线(工业线)”,即讲中国工业的成就及发展趋势:二是“暗线(情感线)”,即中国工业在制造业领域影响了世界(自豪感),中国工业科技含量有待提升(危机感)中国工业向自主创新发展(使命感)。这两条线指引教学,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相关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发展中国工业的积极意愿,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
2.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两个话题的学习,学生对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工业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中国工业影响世界这方面,学生了解很少;对于中国工业在品牌意识、科技含量、自主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缺乏认识,因为这些距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对于中国工业向“中国创造”发展的方向,他们有一定的认知,但极少有同学认为这些和他们有紧密的关系,因为多数同学认为这些事情应该是“重要部门和重要人士”考虑的问题,对“中国创造”有“认同感”,但缺少“融入感”。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感受到“中国制造”的特点以及在世界上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政治认同。 (2)了解“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一面,懂得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增强责任担当。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难点:懂得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工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担当。
5.学习评价设计
采用学生个人评价、学生相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参与意识、表达能力、知识运用等方面及时进行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进行调整。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趣味导入教师活动1 出示一张客厅平面图,导入搬家情境,请大家向老师推荐一些家电品牌。 追问:这些家电品牌都是哪里生产的? 教师小结: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我们就叫它“中国制造”。(板书:中国制造)。 学生活动1 1.学生推荐品牌。 2.学生思考与表达。活动意图说明:由“搬家”这一情境入课,体现生活化,自然导入“中国制造”主题,充满体验感的开课瞬间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寻找“中国制造”教师活动2 寻找身边的“中国制造” (1)提问:除了家电,在我们的身边,能找到哪些“中国制造”的商品? (2)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中国制造”真的是无处不在,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它。。 2.“中国制造”的特点 (1)播放视频:外国小伙挑战《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天》 (2)提问: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中国制造”,外国人又是怎么看“中国制造”的呢? (3)追问: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呢? (4)出示口罩图片 在2020年疫情全球大爆发的时候,中国制造生产的口罩,在全世界都供不应求?同学们能猜一猜,当时,我国向国外出口了多少只口罩?。 (5)教师小结:正因为“中国制造”的这些特点,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学生活动2 1.学生结合课前调查和同学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3.观看视频并思考 4.总结归纳“中国制造”的特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调查迅速切入学生的生活,将“中国制造”这个大标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让学生对“中国制造”有了直观的认识,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制造无处不在;而后通过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天”和疫情期间中国的口罩出口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制造质优价廉、类繁量大的特点,“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呈现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环节三:思索“中国制造”教师活动3 1.过渡:教师出示苹果手机,问:什么品牌?哪个国家的?(生抢答:苹果手机、美国产) 2.出示资料:据2019年底的权威数据:全世界的苹果手机和相关产品80%以上都是在中国制造或组装出来的。 3.提问:一台8千多元的苹果手机,你们猜一猜我们中国制造商能从中获得多少利润呢? 4.出示:苹果手机利润分配图,说说为什么我们只能获得这么少的利润? 5.小结:因为我们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缺乏创造自主品牌的意识,所以所得利润少,所以才会有“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板书:核心技术、自主品牌) 6.追问:有什么办法解决 这种现状? 7.小结:中国就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学生活动3 1.抢答问题 2.阅读资料并思考。 3.分析苹果手机利润分配图。 4.同桌之间交流并汇报 5.思考“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活动意图说明:教师创设买手机的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活动探究,接着制造话题“一台苹果手机,中国制造商能从中获得多少利润”引发了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再通过一张饼状图学生看到了差距,从情感上引起了共鸣,让学生深入认识制造和创造的区别,明白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才能占主导地位。环节四:走近“中国创造”教师活动4 过渡:如果美国有苹果,中国有什么呢? 播放视频:《从华为“遥遥领先”说起》,提问:看了这个视频,你想说什么? 除了华为,你还知道哪些有影响力的“中国创造”? 小结:过去,在高科技领域“中国创造”的身影还不算多。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善,“中国创造”在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 每一个中国创造的背后,都有一群为之努力奋斗的创造者。出示课件:《南仁东的视频》,谈观看感受。 提问: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又能为“中国创造”做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不光要有想法,还要有行动。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中国创造”的未来,看你们的! 学生活动4 1.学生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3.听“中国创造”故事,谈感受 4.思考并交流为“中国创造”如何做。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华为崛起的案例和苹果手机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华为手机正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代表。再整理和交流中国其他的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我国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实力,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通过“南仁东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每一项中国创造的背后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付出。最后结合身边的小伙伴自主科技发明事例的分享,将用科技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成功唤醒。
7.板书设计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学习资源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解决真实问题,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活动;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多感官学习体验。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开展学习,深化学生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认识,实现了学习目标,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效果较好。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