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时间线贯穿爱国主题,导入从最近学过的屈原开始,再到收尾时的南宋岳飞等,清代林则徐,再说到现代的我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典故与对比的含义。
3.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典故与对比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古往今来,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还是唐代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这个人就是南宋的陆游。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任务一:知人论世,感悟爱国
1.了解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20岁树立志向,意气风发,势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48岁襄理军务,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68岁闲居山阴,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年近70岁,倾诉衷情,感慨“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2岁年过古稀,仍系国家,悲叹“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85岁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20岁: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清瘦的读书人)。”20岁立志而意气风发。48岁川陕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在幕中襄理军务,在《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写下“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漫天风霜拂过脸庞,手指被冻地抬不起来,即使在严寒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68岁闲居山阴壮志难酬,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年近70岁,《诉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沧洲”即靠近水的地方;72岁《陇头水》“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借“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备,不图光复,引出自己无法报国;85岁示儿仍心念国家。)
2.创作背景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昚shèn)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任务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解题
书: 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抑郁不平)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之后我们将思考所“书”何事?为何而“愤”(“愤”的内涵)?如何抒“愤”?
2.听范读诗歌,听准字音与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3.朗读诗歌,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
4.逐联分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资料补充:世事艰
时代: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1139年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
个人:
身为主战派的陆游于1154年曾因“语触秦桧”而考试落第;1166年,因“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罢归;1172年,在王炎幕下任职,策划北伐,引起朝廷不满将王炎召回,幕府解散。1181 年又因“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1186年,创作此诗的陆游61岁,已在山阴闲居了6年。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世事艰:“艰”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主战的爱国人士打压、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比喻,写出作者当年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一“书”早年之艰与收地之志
一愤:“世事艰”,“愤”朝廷主和,小人当道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相关事件见课文下面的注释。
补充动词,补充虚词,使句意更完整。
( 乘着 )楼船( 冒着 )夜雪( 大战金兵于 )瓜洲渡,
( 骑着 )铁马( 顶着 )秋风( 鏖战金兵于 )大散关。
楼船、铁马:不同的作战工具,水战和陆战
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环境
瓜洲渡、大散关:军事据点,空间跨度从东南到西北
组成了两幅声势浩大、气势宏大、雄壮开阔、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
时间跨度8年,距离写作此诗已过25年,
瓜洲渡击退金兵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二“书”备战赏识与散关之役
思考:该联语言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这种手法叫“列锦”。
列锦:又称“列词”,是一种修辞格,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作用:简洁明快,节奏紧凑,能够更好地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这里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用典)
“空自许”、“已先斑”:一“空”一“已”便道出了诗人早年与暮年、“塞上长城”的理想与“世事多艰”的现实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对比)
三“书” 自许之情与年事之高。
二愤:“空自许”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三愤:“鬓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用典)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
“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
借古讽今,以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贬斥朝野上下主降的小人,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四“书”建功之愿与谴责之意。
四愤:“谁堪伯仲间”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总结:所“书”何事?为何而“愤”(“愤”的内涵)?如何抒“愤”。
总结:诗歌主旨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将“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的爱国主题阐释得深透妥帖,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酣畅。同时也批评了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大业的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任务三:拓展阅读,巩固提升
南宋是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你想到了谁?有什么诗词?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说明:岳飞诗作写于宋高宗时期,岳飞与陆游生活在同一时期。陆游辛弃疾诗作写于其后的宋宁宗时期。文天祥诗作写于其后的宋端宗时期。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课堂总结:
情感升华
爱国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又如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代郭沫若以炉中煤表达眷恋祖国的情绪,艾青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表达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此厚重而悠久的文化血脉,如此真挚的拳拳爱国情,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怎能置若罔闻、弃之不顾呢?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我们亦当胸怀祖国,存爱国之心,恒念民生之苦,把青春汗水播洒在祖国的土壤上,让梦想牵引着祖国腾飞壮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