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史论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文章通过对秦王朝兴衰过程的叙述,深刻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旨在为汉初统治者提供借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文学角度看,本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写作技巧的典范之作。同时,贾谊在文中对历史事实的叙述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高超的叙事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了解古代散文的魅力。从历史角度而言,《过秦论》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秦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速亡的教训,引发学生对朝代兴衰更替规律的思考,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如 “制”“亡”“利”“固”“遗”“度” 等实词,“而”“之”“其”“以” 等虚词)、古今异义词(如 “山东”“于是”“河” 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和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和表达效果的语言技巧,如排比句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夸张手法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尝试模仿运用,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论证逻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梳理秦王朝崛起、发展、兴盛和灭亡的过程,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铺垫等手法突出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使学生能够清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构建严密的逻辑框架。启发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品味本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语言之美。通过朗读和赏析文中的精彩段落,如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威振四海”,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铺陈排比手法所营造出的恢宏气势,体会古代散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章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文中对秦始皇、陈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形象,对秦末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叙述简洁而富有戏剧性,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展现历史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并能够在写作中借鉴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秦末汉初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通过学习本文所蕴含的 “仁义治国” 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德政爱民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文言知识,并能够准确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梳理组织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明确文章先叙后议、以史实为依据进行论证的写作特点,理清秦王朝兴亡的过程以及作者论述的逻辑顺序。重点讲解文章如何通过对比秦国前后的攻守之势以及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力量对比,突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中心论点,使学生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二)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深入探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军事失利和农民起义,而是从秦朝的政治制度、统治策略、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理解 “仁义不施” 在秦朝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影响,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写作本文的现实目的和历史借鉴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和启示,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文中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赏析与运用帮助学生赏析文中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对偶、比喻等)和写作手法(如铺陈叙事、对比衬托、伏笔照应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进行模仿创作,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但由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把握不准等问题,因此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秦朝统一六国后的疆域图以及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相关画面,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能想到什么?对秦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你们都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过秦论》。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踊跃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秦朝的印象和了解,如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等举措,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等事件,激发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二、背景介绍教师活动:向学生详细介绍《过秦论》的写作背景,包括秦朝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秦始皇的统治政策以及汉初的社会形势。讲解秦朝虽然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在统治过程中实行严刑峻法、繁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而汉初统治者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急需寻找长治久安之策,贾谊的《过秦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向汉文帝提供借鉴,以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为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奠定基础,思考秦朝的统治政策与它的兴衰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文章主题的朦胧认识。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的把握,并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范读结束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如 “崤函(xiáo hán)”“囊括(náng kuò)”“逡巡(qūn xún)”“隳名城(huī)” 等,进行正音释义,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范读,标注字音、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气势。在自由朗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文意,梳理文章的大致脉络,初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四、文本研读,文言知识积累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逐段研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详细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例如,在讲解 “外连衡而斗诸侯” 一句时,指出 “斗” 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 争斗”;讲解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一句时,强调 “明智”“爱人”“尊贤” 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对于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一句中的 “于是” 这一古今异义词,详细说明其在文中的意思是 “在这种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同时,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文言知识,并进行课堂小练习,如让学生翻译含有所学文言字词和句式的句子,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对照课下注释,听教师讲解文言知识,在文中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练习,主动提问,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通过练习加深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扫清语言障碍。五、深入探究,分析文章结构与论证思路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秦朝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者是如何运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文章先叙述秦王朝的崛起、发展、兴盛,再叙述其灭亡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中心论点。重点讲解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地方,如秦国在崛起过程中与其他诸侯国的对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强大与陈涉起义时的弱小对比等,让学生体会对比论证对突出文章中心论点的作用,理解作者行文的逻辑思路和论证的严密性。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看法,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善对文章的理解,绘制文章的结构思维导图,清晰呈现文章的行文脉络和论证过程,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六、赏析文章语言艺术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选取文中的精彩段落,如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让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指出此段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 “奋”“振”“吞”“履”“执” 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威风凛凛的气势,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让学生在文中再找出其他运用修辞手法和精彩用词的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和赏析,体会古代散文的语言之美。学生活动:学生仔细研读教师指定的段落和自己找出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其精妙之处,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的赏析成果,如分析排比句增强文章气势、对偶句使文章句式整齐等,在赏析过程中感受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借鉴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写作水平。七、主题探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秦朝的灭亡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这些教训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角度深入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借鉴意义,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如 “秦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还是统治者的暴政?” 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活动: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查阅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深入思考,撰写发言提纲,在课堂辩论中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反驳对方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拓宽思维视野,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将历史教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八、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文章的文言知识、结构思路、语言艺术和主题思想,强调学习《过秦论》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明白治国理政要以民为本、施行仁义的道理,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历史思维和人文情怀。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查漏补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记录教师提出的学习建议和期望,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热情和动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